藏在汉字里的古代生活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酌 用勺子从酒器里舀酒

且喜得斟酌,安问升与斗 ——王维

斟酌连用,是反复考虑,然后再决定取舍的意思。

先说酌,金文字形A,这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左边是一尊酒器,右边是一个长柄的勺子,会意为从酒器中舀酒。小篆字形B,接近金文,不过勺子的形状有所变化。

《说文解字》:“酌,盛酒行觞也,从酉勺声。”段玉裁解释道:“盛酒于觯中以饮人曰行觞。”觯(zh#)是一种酒器。《诗经·卷耳》中有诗曰:“我姑酌彼金罍”。罍(l9i)也是一种盛酒器,意思是我姑且把金罍里斟满美酒。李白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名句,“独酌”就是自个儿给自个儿“盛酒行觞”。“酌”还用作酒的名字,祭祀时所用的清酒叫“清酌”。

再说斟,小篆字形C,这是一个形声字,从斗甚声。《说文解字》:“斟,勺也。”就是说用勺子舀酒。“斟”和“酌”都是倒酒的意思,那么二者有什么区别呢?二者的区别非常细微:酒倒得不满叫“斟”,倒得溢了出来叫“酌”,所谓“斟酌损益”是也。因此,倒酒的时候,“斟”得不满了要再加一点,“酌”得过多了要再减一点,贵在适中,所以需要反复掂量,把酒倒得恰到好处,故称“斟酌”,这就是“斟酌”一词的本源。王维有诗:“且喜得斟酌,安问升与斗。”这个“斗”的量词就是“斟”的形旁。

“斟酌”一词出自《国语·周语》。跟“斟酌”有关的这段话非常有名,因为从这段话里还诞生了两个成语。周厉王暴虐无道,国人编了很多民谣骂他,邵公告知厉王这种民怨沸腾的情况,说:“民不堪命矣!”老百姓无法再活下去了!可厉王非但不改过,反而雇用了一批特务对国人进行监视,结果谁都不敢发牢骚了,连路上互相碰到也不敢说话,只能“道路以目”,这是诞生的第一个成语。

厉王一看大见成效,喜滋滋地对邵公说:“你看,再也没有人说我的坏话了!”邵公回答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是诞生的第二个成语。接着邵公又劝说厉王不能采取堵百姓之口的办法,而应该去疏导,文武百官都有各自的职责,应该尽其所用,只有这样百姓才会安定下来。其中有一句话:“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耆(q!)艾”乃尊长、师长、长老,是对老年人的尊称,“耆艾”的职责是最后修正百官的作为,提建议给国君,国君再加以“斟酌”,这样才不会做出悖谬的举动。

邵公的这番忠告厉王根本就没听进去,也根本不愿加以“斟酌”,照样施行暴政,人们都不敢发言,但是三年之后,国人暴动,厉王遭到了流放的命运。

《荀子》的《富国》篇中也是这个意思:“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顺便说一下,“开源节流”的成语就出自《荀子》。古人真是太了不起了,随口说一句话就变成了风行两千多年的成语!

《唐人宫乐图》唐代佚名绘,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描绘了十几名后宫嫔妃,围坐于一张方形大案四周,宴饮作乐。有的品茗,有的行令,有的奏乐。旁立的两名侍女中,有一人轻敲牙板,为她们打着节拍。有研究者认为这些女子的身份是宫廷乐师,她们化着“桃花妆”,衣着华美艳丽,打扮入时,自得其乐,个个气度雍容。方桌正中,是一个大茶釜,里面是煎好的茶汤。一个女子正专注地用茶勺从茶釜中盛茶汤,分入茶盏以备饮用。茶勺柄杆有一臂之长,茶盏为大碗状,有圈足,便于把持。有两个女子正持盏而饮。桌上另有饮酒用的羽觞,与茶盏相比小巧多了。

这幅画被断代为晚唐,图中所绘绷竹席的长方案、腰子状月牙几子等器物均与晚唐的时尚极为相合。彼时陆羽的《茶经》已写成,“煎茶法”正在风行。画中女子“斟酌”的虽非美酒,其大碗畅饮之态却豪迈洒脱,胜似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