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家长如何控制自己的“怒气”
什么是生气?生气一般意义上是指因为某件事、某个人,我们心理或生理上不如意时产生的一种情绪。放到家庭教育中来,就是孩子的某些言行让父母感到伤心失望,没有符合父母的预期而产生的情绪。
春天是充满活力的季节,这天一早,诊室就走进来一个女孩,她叫枫儿,今年小学六年级,来到诊室的时候情绪低落、少言寡语,一点儿也看不到少女该有的如春天般的蓬勃朝气。
“这孩子怎么说呢,一点都不像我。我吧,从小动作就快,学什么也快,成绩很好,而她呢,从小就磨磨唧唧,成绩也一般般!”枫儿妈妈无奈地说,“比如,7点半到校,早晨的时间就像打仗一样要按分钟算的,大夫你懂得吧?我是催这催那,催到最后就要发一大通脾气!
以前发完脾气她还能动作快一点,现在可好,一点儿反应没有,而且还整天不想上学,就想在家待着,这不,已经在家休息一个月了,成绩就不用说了,肯定不行了,关键老师还隔三差五给我打电话,我都不知道说什么了。”
“孩子,你是这样吗?妈妈说的情况有什么更正或者补充吗?”我们问孩子。
“我不就是动作慢一点吗?多大点事儿呀!我妈的嗓门大,天天为了催我上学就冲我吼,楼上楼下都能听到。还和邻居、朋友抱怨,我现在几乎就是周围的‘反面典型’。”孩子自嘲地说,“我不想去上学,不去上学就少了很多指责和烦恼,不然考得不好了她发脾气,做作业慢了她发脾气……我就没有哪里是做得好!”
“做得出来就不要怕人家说!”妈妈厉害地说,“我就是脾气大,怎么了,你倒是动作快一点呀,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我不就不发脾气了吗!”
“切……”女儿不屑地低声说。
“你这什么态度,啊?反了你!我就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多余管你!”妈妈拉起训斥的架势来。
爱生气的妈妈并不少见,孩子们眼中的一件“小事”极有可能引发妈妈的“大脾气”,这种“大脾气”如果持续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爆发的话,孩子可能刚开始会出于服从权威的心理有所“改善”,但是时间长了,尤其是到了青春期,“服从”会变成“对抗”,孩子会把父母的这种坏脾气当成一种对自己的“敌对”态度来看待,进而孩子在处理问题时也会用相应的“敌对”态度来应对,家长就会感觉孩子逆反了,家长如果不及时调整状态,局面会变得难以收拾。
• 家长的“生气”是一种正常的情绪
世界上有从来不生气的父母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生气是一种人的正常情绪,必要的生气可以使人类更好地生存。否则一个从来不生气的人容易受到欺凌和压制,心理也会不健康。所以我们讨论的问题不是“如何不生气”,而是“如何控制自己的怒气”,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生气,应该生气(比如孩子做得不对的时候),但是我们同时还要有管理情绪的能力,就像上面案例中的枫儿妈妈,天天因为一些琐事发“一大通”脾气就有点过犹不及了。
• 建立一套灵活的情绪系统
建立一套灵活的情绪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控制怒气,提高情商。这套系统其实很简单,就是当你意识到自己“生气”的时候,迅速分析令自己生气的事件以及自己想法,然后给自己的怒气打分(0分为一点儿都不生气,100分极度气愤)。比如上面的个案中,女孩早晨起来做事磨磨唧唧,本来15分钟能完成的事情非要拖到30分钟才能完成。那么事件就是“孩子早晨起来做事情慢”,家长的想法是“孩子太磨叽,浪费时间”,情绪为“生气”,情绪指数根据当时的情况靠来打分,按照案例中枫儿妈妈“一大通”脾气的描述来看,情绪指数应该是在85分以上的。这些事情做完后,家长需要思考:我的情绪“生气”的分数合理吗?大多数家长遇到这样的事件生气的分值在多少?我的差距是多少等。在这套情绪系统的帮助下,家长的怒气会合理化,孩子能够“承受得住”,不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过多的压力。
如果家长是一个善于分享的人,那么也可以把这套情绪系统介绍给孩子,让孩子学一学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在负面情绪排山倒海而来时不断自我审视和调整,取得情绪上的平衡,让孩子的心智得到进一步的成熟。
心理小课堂
关于"情绪"的确切含义,心理学家、哲学家已经辩论了100多年。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有20多种的定义,尽管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承认情绪是由以下三种成分组成的:第一,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情绪的表达形式;第二,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第三,情绪包含了认知的成分,涉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