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历经风雨的五色旗
笔者收藏有一张民国时期的纺织品商标画,上面画着“五色旗”图样,它的出现与近代南京及辛亥革命息息相关。
五色旗是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使用的国旗。长方形的旗子上,红、黄、蓝、白、黑按顺序横条排列。关于其寓意,学界与民间素来莫衷一是,有说表示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和谐共生;有说是由清代海军的五色官旗衍生而来;也有说五色参照了五行学说;还有说五色表示五方,代表中国地大物博;另有说五色与温、良、恭、俭、让等“五德”相符。
清政府原使用黄龙旗。早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冬天,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讨论《革命方略》时就提出过国旗草案。1911年10月武昌起义不久,关于五色旗的定性事宜再被各方人士不断提出,也曾利用媒体予以公布,也曾在讨论时产生过争论,也曾先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悬挂起来。当年12月28日南京各省代表会议通电全国,号召在次日选举临时大总统时“凡我国国民应于是日悬挂国旗以志庆典”。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上海等地普遍悬挂了五色旗。1月10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决议,决定将五色旗作为临时的国旗,并请孙中山“饬部颁布各省施行”。但孙中山出于种种考虑与复杂因素暂时搁置了通告各省的提议,而希望各省代表再复议考虑。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辞去总统职务,2月15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此后,袁世凯公布过渡暂行办法,规定“国旗暂用五色旗”,并照会了各国驻华公使。当年5月,经北京临时参议院会议讨论表决,袁世凯于6月8日颁布命令,宣布五色旗成为法定国旗。民国初期风云跌宕,此后因时局变动,五色旗也被废除过,又被恢复过。1926年7月北伐战争以来,有些地方已开始换下五色旗,直至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宣布易帜,这面旗子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说到五色旗,有必要谈及两位重要人物,一是江苏武进人赵凤昌,一是浙江余杭人章太炎。
2012年12月12日的《南京日报》刊有《民国五色旗出自赵凤昌之手》一文,文中称:“同盟会中部总会和东南立宪派骨干人物宋教仁、陈其美、程德全、庄蕴宽、赵凤昌等是五色旗的主要推手……赵凤昌便是旗帜的设计者。”赵凤昌活跃于清末民初中国政坛,可谓近代史上颇具影响的传奇人物。早年,赵凤昌曾入张之洞幕府,深得信赖。辛亥革命前后他居住上海,与各方军政人士、江浙名流来往密切,其公馆惜阴堂(位于南洋路)成为南北双方非正式的议事场所。赵凤昌广泛参与出谋划策,特别对民国的建立、五色旗的诞生产生了强有力的作用,享有“民国诸葛”“民国产婆”等美誉。
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也为五色旗的选定与推行不遗余力。1911年11月章太炎从日本回到中国后,面对各方对五色旗的争论,力排众议,强烈推举五色旗作为中华民国国旗,坚持认为五色“代表我国汉、满、蒙、回、藏五个主要民族,表示我国民族大团结和国家性质是共和主义,走向世界大同,这是我们多年革命的宗旨”。章太炎的观点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1936年6月章太炎在苏州去世后,按当地风俗要在棺内用丝绸覆盖,其夫人汤国梨就用与五色旗颜色相同的五色绸按顺序排列在棺内,以示纪念。
聊罢五色旗风风雨雨的故事,我们即可知晓双旗牌故纸推行与使用的年代了。商标主图四周有漂亮的花边装饰,这也是老潍县(今山东潍坊市)纺织品商标的典型特点之一。这纸商标左右标有“栾鹏云记 拣选细斜”字样,“细斜”是较为高档的质地细密的斜纹布。当时,潍县手织布业虽仍以家庭作坊生产为主,但随着进口机器的不断增加,各作坊愈发走向专业化、商业化。20世纪20年代中期,品质上佳的土布、斜纹布等不仅畅销山东各地,还远销到天津、江苏、上海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