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出最优秀的孩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神奇的暗示:倒数第一的孩子也能出类拔萃

暗示教育,就是通过旁敲侧击的方法来激励一个孩子,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运用积极暗示能够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对于孩子来说,用“鞭子”驱赶他前进和用“绳子”拽着他前进,都不如给他一股力量,让他自己奋发向上,这股力量就是积极的暗示。

王金战,全国优秀教师,他曾经带过一个55人的班,其中有37人考进清华、北大,10人进入剑桥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并获全额奖学金,其余8人考入复旦、南开等大学。王金战曾经说过:“我的眼里没有差生。”

有一年,他当班主任,转来一个人人见了都摇头的差生。他把该男生叫到办公室,没长篇大论说一些大道理,只是给了他一些特权:“我容许你每周违反两次纪律,每天早上你来了之后,能听懂的课就好好听,听不懂的随时都可以回家自学。”

第一次考试前,男生不想考,王金战笑着说:“反正你铁定倒数第一,你还顾虑什么?”公布成绩,男生果然倒数第一,对此他也只是淡淡地说:“别人千辛万苦地学了这么多年,你才学了这么短时间,这样的结果很正常。”

后来的几次考试,男生还是倒数第一,但是与倒数第二的差距开始慢慢缩小。王金战老师又说:“你现在每次能缩小30分的差距,高三总共要经历8次大型测验,照这样下去,那就不是考大学的问题了,而是考清华、北大的问题了!”

男生一下子热情高涨,说道:“下次我一定不考倒数第一了!”第二年的高考,男生果真考上了北京大学。

王金战老师的鼓励就属于“旁敲侧击”的暗示,他并没有讲什么人生、前途之类的话,也没有加油打气说“你一定能考上大学”。他只是通过一步步的暗示,激发出了那个男生的学习热情和奋斗精神,让他主动努力,最后如愿以偿。

也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暗示真的有那么神奇的效果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去医院检查,其中一人得了癌症,但是医院把两个人的检查报告混淆了,没得癌症的那个人回家就开始郁郁寡欢,有癌症的那个人则以为自己没病,每天快快乐乐的。几个月后再复查才发现当初的失误,而复查结果却令人吃惊,没有癌症的人真的长出了肿瘤,原本有癌症的人却痊愈了,由此可见暗示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上面这个故事是自己给自己心理暗示,而在家庭教育中,孩子需要外部的暗示——父母的暗示,会激励孩子越变越好。这种方法在生活里的很多地方都可以应用,比如孩子不爱吃饭,我们可以在饭菜端上来的时候夸张地说上一句:“哇,好香啊!一定很好吃。”孩子可能就吵着要吃饭了。

再比如孩子偶有感冒发烧的小症状,可以这样说:“这几天天气变化大,你身体这么壮实,休息一下就好了。”这就是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增强对抗疾病的信心。有个孩子害怕跟陌生人说话,他的妈妈想了一个办法,每次跟人聊天的时候都要特意提一句:“我家的宝宝特别大方,从来不怕生人,叫叔叔阿姨什么的可甜了!”多次暗示后,孩子终于摆脱了胆小不敢叫人的心理。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非常古怪,学习成绩也不好,也不跟其他孩子多说话。他总是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如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方?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同学们都看不起他。他小学毕业时,校长对他的父母说:“您的孩子,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一样没出息。”

一次,母亲带着爱因斯坦到郊外玩,这是一次家庭聚餐,亲友家的孩子一个个活蹦乱跳,有的爬山,有的钓鱼,小爱因斯坦却默默地坐在河边,凝视着湖面。这时,亲友们悄悄地走到他母亲身边,不安地问道:“小爱因斯坦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对着湖面发呆?是不是智商上有点欠缺?不如趁早带他到医院看看!”爱因斯坦的母亲十分自信地对他们说:“我的儿子没有任何毛病,你们不了解,他不是在发呆,而是在沉思,在想问题,他将来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

听了这句话的爱因斯坦如饮甘霖,母亲不仅通过语言鼓励他去尽自己所能探究、质疑世界,还用实际行动给予支持。爱因斯坦5岁时的一天,母亲给了他一个指南针玩。他对针的摆动感到很好奇,对探究事物背后隐藏的世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爱因斯坦后来取得的成就与母亲的赏识教育是分不开的。

有的时候孩子会失掉信心,或者会因为挫折而停滞不前,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及时站出来,通过一些暗示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信任,比如给予支持,如同爱因斯坦的妈妈一样,她不仅对爱因斯坦说激励的话,同时用实际行动给予支持,最后达到了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