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创业发展期,直线职能制结构初长成(1968~1991年)
1.创业背景:公社里的企业家
1968年,中国社会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紧张局势和动荡当中。同年1月18日,中央《关于进一步打击反革命经济主义和投机倒把活动的通知》的文件出台,坚决要求取缔无证商贩和无证个体手工业户。同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和社员一律不准经营商业。[2]然而,不容触碰的国策却阻止不了某些“不安分者”另辟出路开始创业。而何享健正是这批最早创业的中国青年农民中的领衔人物。
何享健,1942年出生于广东顺德北滘公社一户农民家庭,在家乡曾当过学徒、工人、出纳,在人民公社当过干部。顺德地处毗邻港澳的珠三角地区。在1968年前后,顺德这个有名的侨乡与国家“抓革命、促生产”的时代主题有所不同,日常闲谈中村民们反而对“谁家儿子在国外做生意发了财、谁家女儿寄回了新洋货”等话题津津乐道。这里的人们习惯了低调、务实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陈润,2010)。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和地域背景下,何享健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根据曾经跟何享健一起在早期共事过的人回忆,当时的何享健一想到吃饭问题就坐不住了,他想办一个社办工厂,却达不到那个档次。由于成立生产组相对要容易一些,只要能开工生产,叫什么名字、生产什么产品都不重要。就是这样,何享健的创业之路开始了。
2.直线职能制下的创业起步过程
1968年5月2日,26岁的何享健率先带领23名北滘街道居民集资5000元,[3]以街道集体和生产自救的名义创办了“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初成立的生产组厂房只有20多平方米,用竹木沥青纸手工搭建而成。生产设备和技术也较为落后,主要依靠手工操作的简单机械加工废旧塑料而成,稍不注意就会有员工被机器手柄的反作用力弹得伤痕累累,甚至在严重时连牙齿都被打掉(陈润,2010)。每每提及这段刻骨铭心的艰苦创业的日子,何享健都感慨不已。
然而,更严峻的问题摆在了何享健面前:尽管大家已经尽心尽力,一天下来精疲力竭,但由于生产组里都是刚“洗脚上田”的农民,生产出来的小瓶盖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技术问题成了何享健面临的第一道坎。但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苦苦寻觅,何享健终于找来梁伟伦这位技术人才。梁伟伦是北滘考上机械中专的一个“小秀才”,当时正在县里一家国营大厂做技术员。经过对他的父母、长辈做思想工作等努力,何享健终于把梁伟伦请到了生产组。从此,生产组的状况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在后来生产机电、风扇等产品遇到技术问题时,何享健先后通过聘请陈序强等后来流行的“星期天工程师”来解决技术难题(陈润,2010)。
从竞争优势内生理论来看,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牢牢把握了技术时,也就把握住了竞争优势。而从竞争优势外生理论来看,外部环境特别是行业环境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何享健带领的生产组的成功则恰好在于它同时把握住了内外部发展的优势:在企业内部积极进行技术改良,不断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管理能力;而在企业外部也获得了一次大力发展的良机。1973年,国家启动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的设备引进计划,4年内共引进26个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成套设备项目,新建了一批民生产业的重要工业基地,[4]配套产品需求的增加为大批手工作坊式的厂家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何享健的塑料生产业务也在扩大,并顺势增加了药用玻璃瓶、皮球等业务。经过两年的扩张,生产组终于小有规模。1975年12月6日,“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正式更名为“顺德县北滘公社塑料金属制品厂”,转为公社企业。此后几年,制品厂还生产过刹车闸和发电机的小配件等产品。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和业务的增加,企业的组织结构也日渐明晰。
1980年,何享健的工厂生产出第一台金属台扇,标志着经过12年摸爬打滚的企业终于进入此后“呼风唤雨”的家电领域。次年,“美的”牌商标正式注册,工厂也更名为“顺德县美的风扇厂”。1985年,通过从广州某国营企业购进设备和技术的形式,美的成立了空调设备厂,正式进军空调行业。经过几年持续不断的业务改革与扩张,美的产品线也逐渐清晰。1986年,美的拥有风扇和空调设备两大系列产品,初步形成在董事会领导下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中央集权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见图4-1)。
图4-1 1986年美的集团组织架构
资料来源:根据美的集团内部资料整理。
如图4-1所示,在集团总部,美的拥有行政科、生产科、供销科、工艺科、质检科、技术科、进出口科、财务科等职能科室,并拥有北京与海口两家联营公司。而风扇厂和空调设备厂单独设厂,并且每个生产厂下面再单独设置不同的生产车间或科室。
3.创业期评估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美的集团已经小有规模,业务的扩大与知名度的提升也使得其在业界获得了一席之地。总结起来,美的集团在创业期的成功除了注意结合外部的政策环境和运用内部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以外,还有两大关键因素:地利与人和。
一是地利。处在佛山顺德这个毗邻港澳的著名侨乡,当地居民与外界的联系较为密切,何享健得以较早耳闻国外商业的繁华,思想也比较开放,从而能够跳出“抓革命、促生产”的历史局限,另辟蹊径,开始了创业活动,这才有了美的集团后来步步为营的发展。
二是人和。这与何享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他对人才的重视有关。一方面,何享健号召起来的23名当地居民集资5000元,解决了创业资金的问题。此外,这23名员工也构成了美的集团最初的人力资源,工厂得以运行起来。此外,由于何享健对技术人才的重视,不同时期先后不惜重金请来了技术人员梁伟伦、陈序强等“星期天工程师”。每批新技术人员的到来都使得工厂的经营状况得以改善,让美的产品的质量上一个新台阶。事实上,美的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业界可以说是比较突出的,其功劳应该归于何享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刻见解。正如多年以后他自己所说的:“在我眼里,失掉一百万生意是小事,失掉一个有能力、肯出力的人才是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