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工社党的欧洲一体化经济政策(1986~1992)
1986~1992年是西班牙加入并逐渐融入欧洲经济一体化时期,也是逐渐融入世界经济的时期,消除了各种货物商品和资本商品的有形和无形的贸易壁垒。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再次出现高速增长。工社党蝉联执政后采取了更加市场化的经济政策,全力推进西班牙与欧共体的一体化进程。
1986~1990年,西班牙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其他欧共体成员国,年均增长4.5%。同时,经常账户项目出现严重赤字,房地产价格上升,通货膨胀加剧。抑制通货膨胀成为当时的主要政策目标,减缓了需求增长,工资出现适度增幅,生产率有所提高。
西班牙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内需。实际工资增长、信贷扩大和较高的就业率,刺激了私人消费。1985~1991年,创造的工作岗位为200万个。旺盛的消费需求刺激了公司的投资、工业的生产和公司赢利的增加,1989年登记的汽车总量上升到110万辆。80年代末期,公共消费也呈强劲增长态势,建筑工程项目逐年增多。
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和英国的经济危机很快波及欧洲国家。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西欧国家普遍遭遇经济危机。西班牙从1989年起经济增长开始放慢,从1992年下半年起经济下滑加速。1991年12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正式签署,意味着欧洲一体化进程在加快。西班牙要成为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国家,必须达到《马约》中提出的各种指标:预算赤字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公共债务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60%,利率不得超过欧共体中三个最低利率国家平均值的2%,通货膨胀率不得高出欧共体中最低的三个国家平均值的1.5%,两年内比塞塔要在欧洲汇率机制的窄幅中波动。据统计,1991年底国家预算赤字为4.4%,1992年5月公共债务为45.6%,1992年7月利率高达13%,1992年5月通货膨胀率为4.1%,比塞塔在欧洲汇率机制的宽幅中波动,只有一项指标符合《马约》规定。
为了实现《马约》中提出的5项指标,成为欧元区首批成员国,西班牙政府决定放弃本国货币政策主导权,以133.804比塞塔兑1埃居的方式加入欧洲汇率机制,允许比塞塔在正负6%的幅度内波动。1年后,比塞塔与德国马克(DM)之间的兑换率为62比塞塔兑换1德国马克,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1992年中期。当时比塞塔的坚挺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削弱了西班牙出口竞争力,经常项目账户赤字攀升,旅游业收入下降,失业率持续攀升;另一方面,外国资本的进入,抵消了经常账户项目赤字,通货膨胀得到一定的抑制,经济增长超过大多数其他欧共体国家。
《马约》生效后,各国不得不采取更加紧缩的经济政策,西班牙也不例外,争取在1997年达到《马约》提出的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各项趋同指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1992年3月,政府颁布了聚合报告。报告重新确定了经济政策的重心,提出增强要素市场的更大灵活性和打破垄断等经济结构性措施。与此同时,增加了税收,减低了公共支出。从1992年8月起,将增值税税率从原来的13%调高到15%。
在1992年9月欧洲金融危机时期,比塞塔很快从汇率机制波幅的最上端下跌到最底部。9月16日货币迅速贬值5%,但依然控制在汇率机制波幅内。为了支持汇率,防止利率上升或者货币再次贬值,政府采取了控制资本的措施。然而,比塞塔依然面临持续下调的压力。1992年12月比塞塔再次贬值6%,1993年5月比塞塔第三次贬值8%。在这种形势下,1994年政府采取了较高的利率政策和更加紧缩的财政政策。
与此同时,政府趋同计划中提出的各项措施,包括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减少投资、削减社会保障补贴和减少就业)以及更加灵活的就业政策,遭到了工会、许多党派和公众舆论的强烈反对。在1992年中期,公众指责政府为达到《马约》标准付出了较大的社会代价。许多煤矿业、重工业、公共部门和农民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1992年5月爆发全国大罢工。
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西班牙出现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然而冈萨雷斯政府却无法解决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问题。西班牙是欧洲国家中失业率最高的国家,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失业率始终徘徊在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