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

代表着一亿河南人民的意志和期待,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了今后5年的主要奋斗目标: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三化”发展协调性明显提升,文化教育科技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撑作用明显提升。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既需要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需要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未来河南的发展进程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不仅能够有效地扩大内需、拉动需求,也是促进农村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增长点。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中,要更好地发挥新型农村社区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作用,使之在推动河南城乡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 河南农村发展亟须探寻新的增长点

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和农村人口大省,河南省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河南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抓紧抓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近年来,全省上下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坚持以“三化”协调发展理念,推动“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工作继续呈现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实现粮食产量连续8年连续增长,连续6年超过1000亿斤,2011年总产量首次突破1100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进入快车道,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1%,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3.8个百分点,2011年农民纯收入实际增长12.7%,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4.3个百分点;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45.4%下降到2010年的37.2%;农村社会服务和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在21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2%,全面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解决了173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发展农村户用沼气244万户,完成426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6]

但是总体上看,目前河南农村整体面貌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村的水电路气等基本生活设施还不完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南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任务也将愈加紧迫繁重。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立足基本省情农情,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关系河南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

今后5年,河南处于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的关键阶段,既面临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目前,河南农业生产仍然存在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农区内生发展能力不足,一些地方轻视农业的现象依然存在等不利因素,实现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600亿公斤的目标任重道远。现在,全省粮食产量已居高位,继续大幅提高的可能性不大;欧债危机继续发酵,使我国沿海发达地区许多企业陷入困境,对河南劳务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农业农村工作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如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摆在河南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要保持河南农业农村工作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当务之急就是要为农村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河南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究竟在哪里?第九次党代会集中全省人民的智慧郑重指出,这个新的增长点,就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二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农村发展增长点的现实依据

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把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定位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是少数人坐在办公室里凭借主观臆断做出的盲目决策,而是经过反复调查研究、经过专家学者反复论证之后做出的科学决策。也就是说,做出这一决策,是有着充分的现实依据的。

近年来,河南省新密市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点,采取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合村并点、移民搬迁、综合整治等多种模式,科学规划,有效运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极大地改变了农村面貌。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均配套建设了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中心小学、标准卫生室、文化大院、休闲广场、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务,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

二是城镇带动能力明显增强。着力构建以城区为主体、重点镇为支撑、新型农村社区为节点的新型城镇体系,使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了新型产业向中心城区集聚,加快了产城融合。超化镇通过合村并镇,镇区面积由原来的7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由原来的40000人增加到70000人以上,镇区经济规模可望由目前的50亿元增加到近100亿元,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三是有效地缓解了土地瓶颈约束,加快了产业转型步伐。据测算,目前新密市已经实施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大约可以节约土地11300亩,节地率超过60%。随着土地瓶颈缓解和市场需求扩大,投资环境改善,调动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对外来资本的吸引力。2011年该市共引进郑州市境外资金69.3亿元,重点项目实际完成投资67亿元,有力促进了产业和经济发展。

四是有效地扩大了内需,拓展了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据调查估算,新密市每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约1800万元,加上村民购房、装修、家具更新等消费支出,极大地扩大了本地的内需,为本市的产业发展拓展了市场空间,有效地促进了产业集聚。

河南其他地方的大量发展实例也证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强劲动力,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从现实情况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促进农村发展方面的增长点作用,主要表现为“一增添、两转变”。

所谓的“一增添”,就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农村经济增添了发展的内生动力。新型农村社区具有强大的集聚功能。随着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完善动能,它的集聚效应愈益明显和增强,能够促进农民有序向城镇转移,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带动农民就地转移就业,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使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所谓的“两转变”,就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新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的一家一户粗放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随着农民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能够有力地促进土地流转,催生一批种粮、养殖大户和龙头企业,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组织化管理和特色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和资源产出率,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还势必会促进城乡关系和区域经济布局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优化城乡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

在省会郑州新密市,由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了农民居住方式的转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催生了许多种养业大户,再加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理复耕出来的土地一般都实行规模化种植,使新密市农业规模化水平明显提高。推动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密市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生态林业、现代畜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都市高效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转型。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随着土地流转加快和都市农业发展,农业生产农民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岳村镇王堂村在新村建设整理出土地的基础上,组建种植业合作社,流转了近千亩土地,统一调整农业结构,集中种植冬桃、油桃、葡萄等高效林果产品,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高效林果种植基地。[7]

近年来,平顶山汝州市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坚持以实现农村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以“两提两创”为核心抓手,以推行“六下农村”战略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群众自愿的原则,结合城乡结合部、产业集聚区、乡镇政府所在地、采煤沉陷区安置地、旅游景点所在地的中心村(社区)作为重点,高起点做好建设规划、产业规划、社区管理规划,加快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居住向社区集中,项目向园区聚集,土地向规模集中,逐步实现农民居住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有力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汝州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路。2011年,这个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83元,与2010年相比农民人均增长1000多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81.7亿元,是2006年的2倍。[8]

三 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增长点促进农村发展

著名美国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里茨曾经说过:“21世纪之初影响世界的两件事,一个是美国的信息化,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9]在河南省所正在构建的新型城镇体系中,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其末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一个时期发展最为迅速、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拉动能力最为强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科学运作、有效运作,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要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农村人口集聚、产业集聚。从经济学的视角看,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势和过程。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一个经济区域要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占据优势,关键是要获得产业上的竞争优势,而产业上的竞争优势归根到底来源于产业集聚优势。产业聚集是经济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产业聚集不仅与自然禀赋、经济基础和区位优势密切相关,而且还与人口的规模、质量、构成和分布紧密相连。人口集聚是产业聚集的重要基础和体现之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客观上也要求人口、产业等要素的聚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其实就是推动人口集聚和产业聚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要自觉遵循经济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尽量靠近城区、尽量靠近城镇、尽量靠近产业集聚区的原则来规划新型农村社区,按照产城互动、产城一体的原则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新的产业聚集区时,也要尽量选择距离新型农村社区较近的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农村的传统发展模式中跳出来,以城镇化为建设方向和标准,打破过去的乡村布局,把农村的人口和各种发展要素集聚起来,更加有力地促进农村发展。

二是要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和农业规模经营。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随着大批农民就地就业转移所带来的人口集聚,势必节省出大量的农村建设用地,这些节省下来的土地经过流转,又在为流转户带来级差地租的同时,使土地向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以及农业龙头企业集中,推动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和农业规模经营,并由此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许昌县陈曹乡党委书记范利民深有体会地说:“通过土地流转,能够使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一些高科技的农业技术,就可以大面积地集中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农民既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拿到租金,同时,也可以有精力去打工,得到一份薪金。”[10]通过规范合理的市场化流转,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保障流转双方利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益。通过土地规模流转,带动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和农业规模经营。要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契机,以优化用地结构和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促进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村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要充分用足用活用好国务院赋予河南先行先试的政策,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建立健全土地置换、调整、流转和经济补偿机制,在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切身利益的同时,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

三是要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农村发展不只是经济的单一方面的增长,也不只是仅仅意味着农民纯收入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还包括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滑县县委常委、滑县新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李勇曾经尖锐地指出:“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加以改变,就会制约农村的第二次腾飞。”[11]应当说,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迁是更高层次、更具历史意义的农村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是现代农业发展和现代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延伸和渗透的过程,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历史性转变的过程。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千百年来在自然村落独门独院散居的农民,有秩序地迁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完善的社区居住,从此告别先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村居方式向现代城居方式转变,在新型农村社区内过上与城里人相同或接近的生活。由于新型农村社区是统一规划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完善,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的“脏乱差”问题,促使愈来愈多的农民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乡村生活习惯,开始追求更加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动传统乡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转型。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济、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以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