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20世紀後半葉以來公布的秦漢金文
一 20世紀後半葉公布的秦漢金文
新中國成立後新出土、公布了一些有銘銅器,其中有幾批有銘漢代銅器。主要有:
1961年,山西太原東太堡出土漢代有銘銅器8件(鍾2、鈁1、洗1、鏡4)。墓葬年代爲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至昭帝時期(前86年~前74年)。[24]
1961年,陝西西安三橋鎮高窑村上林苑遺址出土有銘銅器21件,出土“上林”諸器。墓葬年代爲西漢成帝時期。[25]
1968年,河北滿城陵山1號漢墓出土有銘銅器48件(壺4、鍾1、鈁2、鼎1、鑊1、鋗2、盆3、鐙13、弩機13、虎形器座5、鏡1、甗1套、銅帳鈎1套),二號墓出土有銘銅器3件(鋗2、鐙1),宫中行樂錢40枚,銅骰1枚。兩座漢墓并出土“中山内府”諸器。墓葬年代爲西漢中期。部分銅器有“卅四年”“卅六年”等紀年,當是中山靖王劉勝的紀年。[26]據《漢書·諸侯王表》,靖王爲景帝子,武帝庶兄,立於景帝三年(前154年),在位42年而薨(前113年)。
1972年,江蘇銅山小龜山西漢崖洞墓出土有銘銅器7件(鼎2,壺、盆、臼、杵、量各1)。墓葬年代爲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至宣帝地節元年(前69年)。[27]
1976年,廣西貴縣羅泊灣1號墓出土有銘銅器13件,墓葬年代屬西漢初期。[28]
1980年,江蘇邗江甘泉2號墓出土雁足鐙1件。陰刻篆體銘文17字:“山陽邸銅雁足長鐙,建武廿八年造,比十二”。“建武廿八年”爲雁足鐙的刻寫年代。[29]
1981年,陝西興平茂陵1號無名冢1號從葬坑出土有銘銅器18件(熏爐1、鍾1、提鏈爐1、温手爐1、温手爐承盤2、鐙1、甗1、釜1、甑1、盆1、鼎1、爐2、耳杯1、温酒尊1、斗1、銚1)。員安志先生認爲,這批銅器主要是西漢武帝時期的器物。[30]銅器多屬“陽信家”。關於“陽信”爲何人的問題,學術界有不同看法。有學者指出“陽信”指陽信長公主,爲景帝女,武帝姊,先嫁平陽侯曹壽,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後改嫁長平侯衛青。元封五年(前106年)衛青卒,與公主合葬,陪葬茂陵。滿城與茂陵兩批青銅器器主關係密切,年代也相近。[31]
1978~1980年,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大武鄉窩托村南西漢齊王墓隨葬器物坑出土有銘銅器52件。隨葬器物坑的年代推定爲西漢初年。[32]
1980年,陝西咸陽市武功縣公布有銘銅器7件。[33]
1982年,江蘇徐州市石橋漢墓出土有銘銅器14件。石橋漢墓出土的大批珍貴宫廷用品中,“明光宫”銅器是首次出土。墓葬年代大致在宣帝時期前後。[34]
1983年,廣東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出土有銘銅器23件(壺1、匜1、鼎11、勾鑃8、戈1、虎節1)。墓葬年代爲武帝前期。句鑃有“文帝九年”等之語。[35]虎節銘文“王命命車”末尾一字,或認爲應隸定作“”,謂右旁“”是《説文》“社”字古文“”的右旁,即“牡”字的異體,“車牡”指“車馬”;或認爲應隸定作“”,謂右旁“”是“杜”字的重叠寫法,“”假借爲“徒”。李家浩先生指出“”字應釋爲“”,讀爲“馹”,“馹”指傳車,於是虎節銘文可讀通。作者并考證車馹虎節的國别、年代可能是戰國中期楚國鑄造的。[36]
1955~1988年,福建崇安城村等地先後出土“河内工官”弩機9件,均爲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以前之物。[37]
1991年,河北獲鹿縣新城鄉高莊村出土西漢常山國有銘銅器10件(鼎1、執爐5、匜2、鍾2)。墓葬年代爲西漢中期,墓主常山憲王舜卒於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38]
1992年,甘肅平凉市紅峰廠家屬院出土銅燈1件,銅燈由託盤和帶柄三足燈組成。託盤口沿上有銘文17字:“朝陽,永始二年四月造銅二枚,重九斤半。”永始二年即公元前15年。[39]
1994年,陝西西安市文物中心公布所藏有銘銅器9件。[40]
二 新世紀公布的秦漢金文
1976年,甘肅鎮原縣城關鎮富坪村出土1件秦二十六年銅詔版,其上陰刻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爲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共5行40字。字爲秦篆,字迹清晰,綫條纖細。目前我國出土的刻有秦始皇詔文的遺物有銅楕量和銅權等,而像這樣把詔文刻到銅版上的較少見。[41]
1976年,四川邛崍羊安鎮漢墓出土1件三段式神仙銅鏡,銘文爲古隸,共28字,爲“余造明鏡,九子作,上刻神聖,西母東王,央賜妻元女,天下泰平,禾穀孰(熟)成”。國内外收藏或出土的三段式神仙銅鏡數量較少。[42]
1978年,安徽阜陽市郊區萬莊大隊劉莊生産隊出土一件銘文銅鏡。有一圈銘文“長宜子孫”,另一圈銘文爲“劉氏去,王氏持,天下安寧樂可喜,井田平,貧廣其志”。該鏡銘文歌頌井田制,可推測其鑄造年代當在始建國元年至四年(9~12年)之間。[43]
1986年,湖北十堰市發現1件漢代變形四葉紋銅鏡,内圈爲銘文帶,其銘文爲“光和四年四月十三日□□廣漢西蜀造作尚方明鏡,幽湅三商,周得無極,世得光明,天王日月,位至三公,長樂未央,富且昌,君宜侯王,主(生)如金石,大吉”。銘文共59字,書體清秀。此鏡中“光和”是靈帝劉宏的年號,“光和四年”是其在位的第16年(181年)。[44]
1987年,廣東樂昌市河南鄉大拱坪村對面山漢墓出土銘文鏡2件。1件日光鏡銘文爲“見日之光,天下大明”;另1件昭明鏡銘文爲“内清以昭明,光象日月,不已”。墓葬年代爲西漢後期。[45]
1988年,江蘇邗江縣甘泉鄉姚莊村102號漢墓出土銅鏡3件,其中銘文鏡2件,在外區銘文帶各有銘文35字。墓葬年代爲西漢晚期和新莽始建國元年以後。[46]
1989年,山東昌樂縣謝家埠遺址M52出土銅鏡2件,其中1件有“常宜富貴”4字,另1件字迹不清,字與字之間用“市”字相間。M52年代在西漢宣平時期。[47]
1991年,湖南邵陽市城步縣花橋鄉東漢墓出土銅鏡2件,銘文爲“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該墓葬大致可定爲東漢早期。[48]
1991年,廣西貴港市深釘嶺漢墓出土昭明鏡5件。M2:18銘文爲“内清以昭明,光輝象夫日月,心忽揚忠塞不泄”。M12:27銘文爲“内清質以昭明,光象夫日月,心忽忠然難塞不泄”。M43:67銘文爲“内清以昭明,光象夫日月,心忽忠不泄”。M43:63銘文爲“内清□以昭明,光象日月”。M2年代爲西漢中期晚段,M12、M43爲西漢晚期。[49]
1993、2004年,洛陽市出土、第二文物工作隊收藏有3件漢代博局鏡。其中,四神博局鏡1件,銘文爲“……真大□,巧工刻□成文章,左龍右虎辟不羊,朱鳥玄武順陰陽,子孫備具居中央,長保二親樂富昌,如……”。尚方四神博局鏡1件,銘文爲“尚方御竟大毋傷,湅治銀錫清且明,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龍右虎辟不羊,朱鳥玄武順陰陽,子孫備具居中央,長保二親樂富昌,壽敝金石如侯王”。尚方四神博局鏡1件,銘文爲“尚方佳竟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浮浮天下敖四海”。[50]
1994年,湖北宜昌縣土城鄉三岔口村出土一組青銅器,其中鑒4件,1件底下鑄有“宜□王”銘文,另1件鑒底下鑄有“富貴昌宜侯”5字銘文。青銅鑒爲兩漢之物。[51]
1994年,廣西貴港市孔屋嶺東漢墓出土銅鏡2件,其中1件外圈有銘文“吕氏作鏡自有紀,日□樂,宜子孫,壽如玉,樂未央,浮游天下遨四海,渴飲玉泉不知老”。該墓的年代爲東漢晚期偏早階段。[52]
1990~1996年,貴州安順市寧谷鎮跑馬地東漢墓出土銅釜3件,其中2件底内鑄有“官”字。[53]
1990~1996年,廣西合浦縣母猪嶺漢墓出土銅鏡5件,其中有昭明鏡1件,銘文爲“内清以昭明,光象夫日月,□□見□□,□□内不泄”。日光鏡1件,銘文爲“見日之光,天下大明”。該墓年代從西漢晚期延續到東漢後期。[54]
1996年,四川綿陽市朱家梁子東漢崖墓1號墓出土1件青羊神獸鏡,隸書“青羊”二字。崖墓年代爲東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55]
1996~1997年,廣西貴港市馬鞍嶺東漢墓出土2件博局紋鏡。1件座外框内有十二地支銘文,外區邊緣有一圈銘文:“尚方[作]竟真[如]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另1件僅見“渴飲玉泉飢食棗孚由”等幾字。又出土長宜子孫鏡1件,有“長宜子孫”4字銘文。墓葬年代爲東漢時期。[56]
1997年,廣州市横枝崗西漢墓出土銅鏡1件,外區有銘文“内清質以昭……”等字。墓葬年代爲西漢中期。[57]
1997年,湖北巴東縣茅寨子灣遺址M5出土銅鏡1件,有“□□三公”“□王□公”銘文。M5的年代爲漢末至六朝初年。[58]
1998年,江蘇銅山縣鳳凰山西漢墓出土昭明連弧紋銅鏡1件,銘文爲“内清以昭明,光象夫日月,不泄兮”。墓葬年代在王莽時期。[59]
1998~1999年,徐州市拖龍山西漢墓出土銅鏡5件。M3重圈“昭明”鏡,内圈銘文爲“内清……不泄”,外圈銘文爲“絜精白而事君,志驩之合時辰……”。M3昭明連弧紋鏡,有“以昭明”等字。M4日光鏡,銘文爲“……之光,天下大明”。拖龍山西漢墓群的年代大致爲西漢中期後段至西漢晚期前段,即漢宣帝至漢成帝早期階段。[60]
1999年,西安北郊譚家鄉出土金餅219枚,其中共有182枚打戳記。鈐蓋戳印的現象比戳記更爲普遍,共有208枚。鈐蓋中央主印的有185枚,印文有“租”“黄”“千”“且”“全”等;鈐蓋边側輔印的有91枚,印文有“禾”“貝”“市”“馬”等。字體多爲陽文小篆,部分介於篆隸之間。譚家鄉金餅屬西漢遺物,其鑄造年代的上限可至文景帝時期,埋藏下限可能晚到新莽末年。[61]
1999年,徐州市金山橋開發區石橋村南面碧螺山5號墓出土銅鏡3件。其中,日光鏡銘文爲“見日之光,長勿相忘”。昭明鏡鏡面有兩圈銘文,内圈爲“内清質以昭明,光輝象夫日月,心忽揚而愿,然雍塞而不泄”。外圈爲“如皎光而耀美,挾佳都而無間,□□而性寧,志存神而不遷,得并觀而不棄,精昭折而伴君”。另一星雲紋鏡無字。碧螺山5號墓的下葬年代爲西漢中期偏晚,大致在昭宣時期。[62]
1999年,貴州興仁縣交樂19號漢墓出土1件高浮雕龍虎鏡,鑄隸書“青蓋”陽文二字銘文。墓葬年代大約在東漢晚期。[63]
1999年,河南南陽市安居新村漢畫像石墓出土昭明連弧紋鏡1件,銘文爲“内清質以昭明,光夫象日月,不□泄”,每字之間有一“而”字。該墓年代在新莽時期,或可遲至東漢初期。[64]
1999年,寧夏固原城西漢墓1號墓出土昭明連弧紋銅鏡1件,銘文爲“内清質以昭明,光象夫日月,心忽揚忠然平”17字。3號墓出土銅鍵4件,其中1件正面上端竪排鑄有隸書“千金氏”三字,結構規整,書體蒼勁有力。4號墓出土日光連弧紋銅鏡1件,銘文爲“見日之光,長毋相忘”。5號墓出土銅鍾2件,鍾的下腹部寬頻間各朱書一隸體“鍾”字,字迹筆畫清晰。1號墓年代爲西漢後期,3號墓大約在西漢中期偏早階段,4號墓爲西漢後期至王莽時期,5號墓在西漢中期稍後。[65]
1997、2000年,山東青島市平度界山漢墓1號墓出土銅器39件(組)。有銘文者有:壺1件,肩部陰刻銘文“平望子家鍾容十升”;盆1件,口沿下陰刻篆書銘文“君孺容三斗重七斤二兩”及“君孺”;提梁壺2件,其中1件器蓋及壺身肩部陰刻篆書銘文,分别爲“君孺重一斤七兩”和“君孺□三升重四斤一兩”;銅鏡19件,銘文有“見日之光,天下大明”“日有憙,長貴富,宜酒食,樂毋事”等。3號墓出土銅器20件(組),銅洗殘片上有銘文“□□孺容二石重廿七斤”。M1、M3的年代應爲西漢中期。[66]
2000年,河南南陽市牛王廟村1號漢墓出土四神博局鏡1件,圓形,銘文分爲内中外三圈。内圈飾12乳釘,間有篆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圈銘文爲“桼(七)言之紀,從鏡,蒼右左白虎,甫(博)局君宜官,長寶(保)二親大子(孫)子,竟”。外圈銘文爲“漢有善銅出丹陽,和用錫清且明,左龍右虎主四彭(方),八子九孫治中央,朱爵(雀)武順陰陽,千萬歲長樂未央,桼(七)言之紀”。[67]
2000年,江蘇徐州市顧山西漢墓M2出土銅鏡2件,其中1件博局銘文鏡,有銘文“大樂貴富得□□千秋萬歲延年益壽”等15字。M2的年代在西漢早期偏晚。[68]
2000年,江蘇徐州市後樓山8號西漢墓出土銅器22件(組),其中銅軫4件,1件一面刻“司樂府”3字,1件一面刻“一兩”2字,1件一面刻“重一兩三朱”5字,1件無字。該墓的年代在西漢初期。[69]
2000年,西安北郊北康村漢墓M3出土銅鏡1件,爲日月光明鏡,有一圈篆體“日月光明”等文字。M3年代大致在王莽時至東漢初。[70]
2001年,西安東郊西漢竇氏墓(M3)出土銅器93件。其中一件銅鈁一面有銘文“竇氏容四斗十一斤十兩”10字,古隸。一件銅燈燈盤外壁有銘文“竇氏重四斤十兩”7字,古隸。M3的年代爲西漢早期後段,即文帝初年這一時期。[71]
2001年,安徽六安市九里溝177號墓出土銅鏡1件,内區正方形框内有16字銘文,僅可看清“大樂富貴”4字。墓葬年代爲西漢早期。[72]
2001年,廣西合浦縣九隻嶺東漢墓出土銅鏡5件。其中昭明鏡2件(M5和M6各1件),均有銘文。M6日光鏡1件,銘文爲“見日之光,天下大明”。M5屬東漢前期墓,M6屬東漢後期墓。[73]
2001年,河南南陽市陳棚村漢代彩繪畫像石墓出土四神博局銅鏡1件,外區銘文爲“作佳鏡哉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漕泉飢食棗,浮游天(?)”。此墓年代爲王莽時期,或已晚到東漢初年。[74]
1999~2002年,山東章丘市洛莊漢墓陪葬坑5號坑出土銅器90餘件,種類有鼎、盆、、勺等,大多數銅器上均有“齊”字銘文。墓葬年代爲西漢早期。[75]
2002年,洛陽市孟津縣南麻屯鄉薄姬嶺村西漢墓發現一件有銘銅鼎。在鼎蓋和腹部有三處篆刻銘文。鼎蓋接近口沿處横刻“趙夫人,二斗,王夫人”8字。鼎腹前部近口沿處竪刻“王夫人,二斗”5字,後部横刻“趙夫人”3字。刻銘筆道清晰,帶有濃厚的隸書筆意,頗具西漢早期的篆書風格。此鼎屬西漢早期遺物。[76]
2002年,洛陽火車站西漢墓(IM1779)出土銅鏡一件,銘文爲“見日之光,長不相忘”。此墓的年代爲西漢中期或稍後(武帝之後昭宣之間)。[77]
2002年,江蘇宿遷市泗陽縣三莊鄉陳墩漢墓出土銅器19件,其中銅鼎2件,蓋面靠近中部有銘文“大張”2字。昭明鏡1件,内外圈之間鑄有銘文“内清質以昭明,光輝象夫日月,心忽而願忠,然雍不泄”。陳墩漢墓的年代應爲西漢中後期,具體應在昭宣時期。[78]
2002年,山東日照市西郊西十里堡村西南出土銅鏡和銅印章等。銅鏡有4件,其中1件日光昭明重圈銘文鏡,一圈銘文爲“見日之光,長毋相忘”,一圈銘文爲“内清質以昭明,輝象夫日月,心忽揚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1件日光鏡銘文爲“見日之光,長毋相忘”。該墓葬年代約在漢武帝末年或昭帝時期。[79]
2002年,安徽天長市城南鄉祝澗村三角圩27號墓出土銅器7件,其中昭明鏡1件,銘文爲“内清以昭明,光象夫日月”,字間以“而”字相隔。雙圈銘文鏡1件,内圈銘文爲“見日之光,長毋相忘”,外圈銘文爲“内清質以昭明,光輝象而夫日月,心忽揚而願忠,然雍塞而不泄”。27號墓的年代爲西漢中期偏晚。[80]
2002年,西安市西北大學校園漢墓發現銅鏡1件,有“長宜子孫”四字銘文。該墓葬屬於東漢晚期。[81]
2002年,河南南陽市陳棚村68號漢墓出土銅鏡1件,銘文爲“鏡以此行,服者君卿,所言必當,千秋萬歲,長勿相忘”。墓葬年代爲西漢晚期。[82]
2002年,陝西投資策劃服務公司漢墓出土銅鏡17件。其中方格銘文鏡3件。M31:11銘文爲“……長樂富貴”,M31:12銘文爲“吉金之清河”,M37:15銘文爲“光之王君,日如良居”。日光鏡4件。M29:9銘文爲“見日之光,長勿相忘”,M14:15銘文爲“見日之光,天下大”,有缺字。昭明連弧紋鏡3件。M17:17銘文爲“内清以昭明,象而夫兮日月”,M10:16銘文爲“内清以昭明,心勿忘,塞不泄”。M37的年代爲西漢早期,M10、M29、M31的年代爲西漢中期偏晚,M14、M17的年代爲西漢晚期至王莽時期。[83]
2003年,洛陽西漢張就墓(IM1835)出土銅鏡1件,有銘文“見日之光,天下大明”,字間有“の”或“田”符號。張就墓的年代屬西漢晚期。[84]
2003年,山東濟南市華信路新莽時期墓葬出土日光連弧紋鏡1件,銘文爲“見日之光,天天下明”,各字之間有一些符號,字體爲篆隸式變體。該墓的年代爲新莽時期。[85]
2003年,江西南昌市蛟橋鎮東漢墓出土銅鏡5件。其中1件柿蒂之間有“君宜官王”4字。1件外有銘文一周,爲“尚方作竟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浮由(游)天下□兮”。另1件外有銘文一周,爲“尚方作竟真大巧,上有山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兮□”。墓葬年代在東漢晚期。[86]
2003年,江蘇徐州市翠屏山西漢劉治墓出土銅鏡2件。其中1件爲大樂貴富博局蟠螭紋鏡,銘文爲“大樂貴富,得所好,千秋萬歲,長樂未央”。另1件爲四葉蟠螭紋鏡,無字。該墓的年代大致在西漢文帝至武帝初年。[87]
2003年,山東微山縣微山島漢代墓葬出土銅鏡5件。M31:7爲博局紋鏡,銘文帶有10多個字,能辨析的有“尚方作鏡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M33G1:1爲八連弧紋鏡,銘文爲“見日之光,天下大明”。M31爲東漢早期墓葬,M33爲西漢中期墓葬。[88]
2003年,陝西咸陽二○二所西漢墓出土銅鏡6件。其中日光鏡2件,M5:2銘文爲“見日之光,長不相忘”。昭明鏡M2:7銘文爲“内清質以昭明,光輝象而夫乎日月,心忽而愿忠,雍塞而不泄”。清白連弧紋鏡M9:1銘文爲“潔精(清)白而事君,忘驩之合(弇)明,焕玄錫之澤而怨疏遠日忘,慎美之窮禮,承驩可説莫(慕)高之乎而毋絶毋忘”。M5、M9的年代爲西漢中期,M2的年代爲西漢晚期。[89]
2004年,安徽天長市安樂鎮紀莊西漢墓M19出土銅器種類較多,其中銅壺1件,内外底部均有鑄造的陽文“廿二”銘文。該墓葬地當屬漢代臨淮郡東陽縣。墓主人叫“謝孟”,是東陽縣掌握一定權力的官吏。墓葬年代爲西漢中期偏早。[90]
2004年,河南洛陽市王城公園東漢墓出土昭明鏡和四神博局鏡。昭明鏡銘文爲“而内而清而以而昭而明,而光而日而月而王”。四神博局鏡銘文爲“尚方圭(佳)鏡真大巧,上有山(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該墓年代在東漢早期,下限不晚於東漢中期。[91]
2004年,江蘇徐州市大孤山2號漢墓出土銅器17件,其中1件銅鈁圈足底部有横嚮銘文“廟容四斗一升,重十七斤四兩。第九”和竪嚮銘文“重十七斤四兩”,銘文鍥刻較淺。大孤山二號墓的年代爲西漢中期。[92]
2005年,湖南望城縣星城鎮銀星村風篷嶺漢墓出土銅器28件。其中鼎2件,M1∶95陰文篆書“□一,□二,有蓋,并重十七斤八兩,長沙□□□”。壺2件,M1∶96陰文篆書“銅[93]一,容五斗,有蓋,并重□□斤十二兩,長沙元年造。第七”。M1∶99銘文爲“□壺一,容五斗,有蓋,并重廿六斤十三兩,長沙元年造。第八”。勺2件,M1∶101-7背面陰文篆書“銅鈄一,重一斤九兩,長沙元年造”。燈4件,M1∶90陰文篆書“銅燈一,高二尺,重廿二斤七兩,長沙元年造”。鏡1件,陽文篆書“潔而清白而事君志而污而弇明而作而玄錫而湅而澤而志而日忘而毋絶”。墓葬年代爲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94]有學者推斷該墓葬的年代爲宣帝後期至公元7年之間。[95]
2006年,洛陽大學文物館徵集到西漢有銘銅鼎1件。該鼎傳爲洛陽出土,具體情况不詳。蓋一側竪刻“宜春,長平家,重二斤四兩”4行共10字。腹部近口沿竪刻“宜春,長平家,容一斗,重九斤”4行共11字。鼎銘爲隸書略帶篆書風格,具有西漢銘刻的明顯特徵。鼎的形制與陽信家鼎[96]極爲相似,具有西漢中期銅器的顯著特徵,應爲漢武帝時期的器物。[97]
2006年,河南偃師市吴家灣東漢封土墓出土銅器9件(組),其中銅鏡1件,已殘,鏡背中部内切方格一角殘存銘文“公”字。墓葬的年代爲東漢晚期。[98]
2007年,陝西寶雞苟家嶺西漢墓出土隨葬器物63件,其中昭明鏡1件,銘文爲“内清質以昭明,光日月心忽揚,而忠然塞雍而不泄”。年代爲西漢早期。[99]
2007年,河南民權縣雙塔鄉牛牧崗遺址西漢墓出土日光鏡1件,銘文爲“見日之光,長毋忘”。墓葬年代爲西漢中期。[100]
2007年,南京市東漢建安二十四年龍桃杖墓出土銅鏡1件,分内中外三區。中區銘文爲“東□作竟真大巧,上有山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壽如金石,浮浮天下敖四海”,内區銘文爲“樂未央富貴□□侯□”。墓葬年代爲建安二十四年(219年)。[101]
2007年,洛陽文物收藏會徵集到一件傳世的西漢初年有銘文銅燈。此器未見於相關著録。在燈座上刻有銘文6行共23字,其文爲“櫟陽高平宫金豆,容大半升,重二斤七兩,名曰百五十一”。銘文爲隸書體,字體規整,運筆流暢,筆畫較粗,具有西漢早期隸書的鮮明特徵。此銅燈銘刻有西漢初年都城櫟陽及高平宫的名稱,説明它應是西漢初年鑄造的,專爲櫟陽城高平宫内使用的燈具。[102]
2007年,河南禹州市新峰墓地M10出土銅器29件,其中銅鏡2件。1件有書體略顯方正的銘文帶:“内而清而以昭而明光而象夫日月□□而□。”M10的年代大致在王莽及其稍後時期。[103]
2007年,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國家村漢代墓葬M4出土銅器98件,其中昭明鏡1件,銘文爲“内清以昭明,光夫象夫日月,泄”。M4的年代爲西漢晚期。[104]
2009~2010年,江西靖安縣高湖鎮老虎墩遺址合葬墓M0出土銅鏡1件,鏡銘爲“尚方作竟(鏡)大毋(無)傷,□上有山(仙)人不知老,壬元”。M0的年代推斷爲東漢中期早段。[105]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博物館收藏了一件青銅匜。在青銅匜的外腹部有兩處銘文。一處銘文字體較大,内容爲“代匜,容二斗,重三斤”8字,似爲鑄銘。另一處銘文爲“今信成侯”4字。另外,還似有一“容”字。從這件青銅匜的形制特徵、銘文内容“代匜”及小篆字體等因素考察,它應爲漢代代國之器。[106]
咸陽博物館收藏有一件漢代帶尺銅熨斗,爲徵集品。熨斗的内底部中央鑄有一個正方形戳記,戳記内左側是竪排銘文,爲“長宜子孫”4字,篆書,陽刻。該熨斗的尺度與1970年在咸陽底張灣發現的新莽“始建國元年”銅籥相似,由此推斷該熨斗爲始建國元年之物。[107]
山東即墨市博物館徵集到漢代出土銅鏡10多件,其中有銅華鏡2件,昭明鏡2件,銘文鏡1件,草葉紋鏡2件,四乳禽獸鏡1件,均有銘文,年代爲西漢到東漢早期。[108]
有學者近年提供了一件未經著録的青銅鈁,外底有銘文“馬病以(已)家鈁,利”6字。“馬”字正書,餘5字爲反書。字體爲篆隸混合的變體,年代爲西漢早期。[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