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漢代金文年代表(部分)
表3-1 漢代金文年代表(部分)[110]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1] 陳煒湛、唐鈺明:《古文字學綱要》(第二版),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第59頁。
[2] 參見張延峰《咸陽博物館收藏的一件秦鐵權》,《文物》2002年第1期。
[3] 王國維:《觀堂集林》卷十八,中華書局,1959。
[4] 徐正考:《漢代銅器銘文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第44、211頁。
[5] 王士倫:《談談中國古代銅鏡銘文》,《中國書法》2007年第1期。
[6] 容庚:《漢代服御器考略》,《燕京學報》1928年第3期。
[7] 顧廷龍:《讀漢金文小記》,《史學年報》1938年第5期。
[8] 徐正考:《漢代銅器銘文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第8頁。
[9] 李學勤:《漢代青銅器的幾個問題——滿城、茂陵所出金文的分析》,《文物研究》第2期,1986;載《李學勤集》,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又以《漢代金文》爲題收入李縉雲編《李學勤學术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10] 李學勤:《齊王墓器物坑銘文試析》,《海岱考古》第1輯,山東大學出版社,1989。《阿富汗席巴爾甘出土的一面漢鏡》,《文博》1992年第5期。《古鏡因緣》,載《走出疑古時代》,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韓國金海出土的西漢銅鼎》,《中國文物報》1994年2月27日第3版;收入《走出疑古時代》,遼寧大學出版杜,1997。
[11]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88,第77頁。
[12] 裘錫圭:《從馬王堆一號漢墓“遣册”談關於古隸的一些問題》,《考古》1974年第1期;收入《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13] 裘錫圭:《〈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讀後記》,載《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第503、512頁。
[14] 裘錫圭:《考古發現的秦漢文字資料对於校讀古籍的重要性》,《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5期;收入《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收入《裘錫圭自選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15] 裘錫圭:《昭明鏡銘文中的“忽穆”》,載《文史》第12輯,中華書局,1981;收入《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
[16] 裘錫圭:《讀考古發掘所得文字資料筆記(二則)》,《人文雜志》1981年第6期;收入《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
[17] 裘錫圭:《嗇夫初探》,載《雲夢秦簡研究》,中華書局,1981;《漆“面罩”的名稱問題》,《文物》1987年第7期;《鋞與桱桯》,《文物》1987年第9期;《説鈚、榼、椑榼》,《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9年第13~14期。以上均收入《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18] 丘光明:《中國歷代度量衡考》,科學出版社,1992。
[19] 丘光明:《略談新莽銅環權》,《文物》1982年第8期。
[20] 孫慰祖、徐谷甫:《秦漢金文匯編》,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
[21] 徐正考:《漢代銅器銘文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
[22] 徐正考:《漢代銅器銘文文字編》,吉林大學出版社,2005。
[23] 徐正考:《漢代銅器銘文綜合研究》,作家出版社,2007。《漢代銅器銘文選釋》,作家出版社,2007。
[24] 山西省文物管理工作委員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東太堡出土的漢代銅器》,《文物》1962年第4、5期合刊。
[25]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西安三橋鎮高窑村出土的西漢銅器群》,《考古》1963年第2期。黄展岳:《西安三橋高窑村西漢銅器群銘文補釋》,《考古》1963年第4期。陳直:《關於西安三橋高窑村西漢銅器銘文的幾點意見》,《考古》1963年第8期。
[2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滿城漢墓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80。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滿城發掘隊:《滿城漢墓發掘紀要》,《考古》1972年第1期。
[27] 南京博物院:《銅山小龜山西漢崖洞墓》,《文物》1973年第4期。
[28]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第9期。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編《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文物出版社,1988。
[29] 南京博物院:《江蘇邗江甘泉二號漢墓》,《文物》1981年第11期。
[30] 咸陽地區文管會、茂陵博物館:《陝西茂陵一號無名冢一號從葬坑的發掘》,《文物》1982年第9期。員安志:《談“陽信家”銅器》,《文物》1982年第9期。
[31] 李縉雲:《李學勤學术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第295頁。
[32] 山東省淄博市博物館:《西漢齊王墓隨葬器物坑》,《考古學報》1985年第2期。
[33] 吴鎮烽、羅英傑:《記武功縣出土的漢代銅器》,《考古與文物》1980年第2期。
[34] 徐州博物館:《徐州石橋漢墓清理報告》,《文物》1984年第11期。
[35] 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等:《西漢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文帝九年樂府工造”銅勾鑃8件,“蕃”“蕃禺”銅鼎6件,銅匜和銅壺各1件,“少内”銅鼎5件,“王命=車”銅節1件,“王四年相邦[張]義”銅戈1件)
[36] 參見李家浩《南越王墓車馹虎節銘文考釋——戰國符節銘文研究之四》,載《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收入黄德寬主編《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研究叢書·李家浩卷》,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
[37] 楊琮:《“河内工官”的設置及其弩機生産年代考》,《文物》1994年第5期。
[38] 石家莊市文物保管所、獲鹿縣文物保管所:《河北獲鹿高莊出土西漢常山國文物》,《考古》1994年第4期。
[39] 李永平:《甘肅省博物館系統所藏青銅器選介》,《文物》2000年第12期。
[40] 王長啓:《西安市文物中心藏戰國秦漢時期的青銅器》,《考古與文物》1994年第4期。
[41] 王博文:《甘肅鎮原縣富坪出土秦二十六年銅詔版》,《考古》2005年第12期。
[42] 蘇奎:《四川邛崍發現的三段式神仙銅鏡》,《文物》2008年第7期。
[43] 董波:《阜陽市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漢代銘文銅鏡》,《文物》2011年第1期。
[44] 祝恒富:《湖北十堰市發現一枚漢代銅鏡》,《考古》2004年第7期。
[45]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樂昌市博物館、韶關市博物館:《廣東樂昌市對面山東周秦漢墓》,《考古》2000年第6期。
[46] 揚州博物館:《江蘇邗江縣姚莊102號漢墓》,《考古》2000年第4期。
[47] 濰坊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昌樂縣文物管理所:《山東昌樂縣謝家埠遺址的發掘》,《考古》2005年第5期。
[48] 申小娟:《湖南邵陽市城步花橋鄉發現一座東漢墓》,《考古》2007年第10期。
[49]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貴港市文物管理所:《廣西貴港深釘嶺漢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2006年第1期。
[50] 褚衛紅、朱鄭慧:《洛陽發現的漢代博局鏡》,《文物》2008年第9期。
[51] 盧德佩:《湖北宜昌縣土城青銅器窖藏坑》,《考古》2002年第5期。
[52]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貴港市文物管理所:《廣西貴港市孔屋嶺東漢墓》,《考古》2005年第11期。
[53]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貴州安順市寧谷漢代遺址與墓葬的發掘》,《考古》2004年第6期。
[54] 廣西合浦縣博物館:《廣西合浦縣母猪嶺漢墓的發掘》,《考古》2007年第2期。
[55] 綿陽博物館、綿陽市文物稽查勘探隊:《四川綿陽市朱家梁子東漢崖墓》,《考古》2003年第9期。
[56]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廣西貴港市馬鞍嶺東漢墓》,《考古》2002年第3期。
[57]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州市横枝崗西漢墓的清理》,《考古》2003年第5期。
[58] 國家文物局三峽文物保護領導小組湖北工作站、厦門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湖北巴東茅寨子灣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2001年第3期。
[59] 徐州博物館:《江蘇銅山縣鳳凰山西漢墓》,《考古》2004年第5期。
[60] 徐州博物館:《徐州拖龍山五座西漢墓的發掘》,《考古學報》2010年第1期。
[61] 陝西省文物局文物鍳定組:《記西安北郊譚家鄉出土的漢代金餅》,《文物》2000年第6期。
[62] 徐州博物館:《徐州碧螺山五號西漢墓》,《文物》2005年第2期。
[63]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貴州興仁縣交樂十九號漢墓》,《考古》2004年第3期。
[64] 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南陽市安居新村漢畫像石墓》,《考古》2005年第8期。
[65] 固原博物館:《寧夏固原城西漢墓》,《考古學報》2004年第2期。
[66] 青島市文物局、平度市博物館:《山東青島市平度界山漢墓的發掘》,《考古》2005年第6期。
[67] 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南陽牛王廟村1號漢墓》,《文物》2005年第12期。
[68] 徐州博物館:《江蘇徐州市顧山西漢墓》,《考古》2005年第12期。
[69] 徐州博物館:《江蘇徐州市後樓山八號西漢墓》,《考古》2006年第4期。
[70]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郊北康村漢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4期。
[71]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西安東郊西漢竇氏墓(M3)發掘報告》,《文物》2004年第6期。
[72]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六安市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市九里溝兩座西漢墓》,《考古》2002年第2期。
[73]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合浦縣博物館:《廣西合浦縣九隻嶺東漢墓》,《考古》2003年第10期。
[74] 蔣宏傑等:《河南南陽陳棚漢代彩繪畫像石墓》,《考古學報》2007年第2期。
[75]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山東大學考古系、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章丘市博物館:《山東章丘市洛莊漢墓陪葬坑的清理》,《考古》2004年第8期。
[76] 刁淑琴:《洛陽新發現一件西漢有銘銅鼎》,《文物》2003年第9期。
[77]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洛陽火車站西漢墓(IM1779)發掘簡報》,《文物》2004年第9期。
[78] 江蘇泗陽三莊聯合考古隊:《江蘇泗陽陳墩漢墓》,《文物》2007年第7期。
[79]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日照海曲西漢墓(M106)發掘簡報》,《文物》2010年第1期。
[80] 天長市文物管理所、天長市博物館:《安徽天長三角圩27號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10年第12期。
[81] 王維坤等:《西安市西北大學校園發現一座漢墓》,《考古》2007年第5期。
[82] 河南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南陽市陳棚村68號漢墓》,《考古》2008年第10期。
[83]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陝西投資策劃服務公司漢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2006年第4期。
[84]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洛陽西漢張就墓發掘簡報》,《文物》2005年第12期。
[85]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山東濟南華信路新莽時期墓葬發掘簡報》,《文物》2011年第3期。
[86]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南昌蛟橋東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11年第4期。
[87] 徐州博物館:《江蘇徐州市翠屏山西漢劉治墓發掘簡報》,《考古》2008年第9期。
[88] 微山縣文物管理所:《山東微山縣微山島漢代墓葬》,《考古》2009年第10期。
[89] 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陝西咸陽二○二所西漢墓葬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06年第1期。
[90] 天長市文物管理所、天長市博物館:《安徽天長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6年第11期。
[91]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王城公園東漢墓》,《文物》2006年第3期。
[92] 徐州博物館:《江蘇徐州市大孤山二號漢墓》,《考古》2009年第4期。
[93] 此字左從木,右從壺,構形比較特殊。從異文可証“”是“壺”字增加構件木的異構字。
[94]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望城縣文物管理局:《湖南望城風篷嶺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7年第12期。
[95] 何旭紅:《湖南望城風篷嶺漢墓年代及墓主考》,《文物》2007年第12期。
[96] 咸陽地區文管會、茂陵博物館:《陝西茂陵一號無名冢一號從葬坑的發掘》,《文物》1982年第9期。
[97] 劉餘力:《西漢宜春鼎及其相關問題》,《文物》2008年第7期。
[98]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偃師市文物局:《河南偃師市吴家灣東漢封土墓》,《考古》2010年第9期。
[99]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寶雞市考古研究所:《陝西寶雞苟家嶺西漢墓葬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12年第1期。
[100]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商丘市文物局、民權縣文化局:《河南民權牛牧崗遺址戰國西漢墓葬發掘簡報》,《文物》2010年第12期。
[101] 南京市博物館:《南京市東漢建安二十四年龍桃杖墓》,《考古》2009年第1期。
[102] 趙曉軍、張應橋、蔡運章:《河南洛陽市發現一件西漢銘文銅燈》,《考古》2009年第12期。
[103] 許昌市文物工作隊:《河南禹州市新峰墓地M10、M16發掘簡報》,《考古》2010年第9期。
[104] 山東淄博市臨淄區文物局:《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國家村戰國及漢代墓葬》,《考古》2010年第11期。
[105]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厦門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靖安縣博物館:《江西靖安老虎墩東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11年第10期。
[106] 袁廣闊、馬保春:《首都師范大學博物館藏漢代銅匜》,《文物》2010年第8期。
[107] 王英:《咸陽博物館收藏的漢代带尺銅熨斗》,《文物》2010年第8期。
[108] 姜保國:《山東即墨市出土漢代銅鏡》,《考古》2006年第12期。
[109] 田煒:《新見西漢馬病以家鈁銘文考釋》,載《古文字研究》第28輯,中華書局,2010。
[110] 本表主要内容參考徐正考《漢代銅器銘文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第44~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