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天亡簋(武王)
天亡簋亦名大豊簋、朕簋,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礼村,一说1844年出土。本器原藏于陈介祺,1956年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从“振寰阁”收购,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器内底铸铭文78字(其中合文1)。本器的主要著录文献及编号为:《三代吉金文存》9.13.2,《愙斋集古录》11.15.2,《殷周金文集成》04261,《商周青铜器铭文选》23。铭文之释文如下:
乙亥,王又(有)大豊(礼),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室,降,天亡又(佑)王,衣祀于王不(丕)显考文王,事喜(糦)上帝,文王德(监?)才(在)上,不(丕)显王乍眚(作省),不(丕肆)王乍(作庸),不(丕)克乞衣王祀。丁丑,王卿(饗)大宜,王降亡爵、退(褪)囊,隹(唯)朕有蔑,每(敏)啟王休于尊簋。
本铭作器者为天亡,于省吾先生认为天亡即太公望。[3]作器者天亡辅助天子祭祀,受到武天子的赞扬。天亡称扬天子的休美而陈辞于此尊簋。铭文中的相关史实,可与《逸周书》中的《度邑》《世俘》对读。本铭的法律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关于礼的记载。金文中直接提及“礼”字的地方很少。传世文献中说周公“制礼作乐”,本铭记录了此时代君王祭祀于天室的场景。铭文中说“不(丕)克乞衣王祀”,指终结了殷王朝祭祀于天室的历史。天子在会同三方诸侯之后,在天室举行大礼,象征着周王朝的统治具有合法性。“天室”即“太室”。《尚书·洛诰》中有“王入太室祼”,可参阅。本铭是研究“礼”之法律功能的重要资料。
(二)关于德的记载。铭文中的“文王监在上”,唐兰、于省吾释为“文王德在上”。[4]如果依照唐兰的解释,此处的“德”则为较早出现的该字字型了。“明德慎罚”为西周的法律原则,而“德”本身也有社会规范的含义。[5]所以本铭亦为研究“德”之法律功能的早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