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重点、难点与创新尝试
(一)本书的研究重点与难点
就实质而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取得和掌握,努力提升其话语表达、传播的方式和技巧固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但是,毫无疑问,以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等为具体表现形式的整个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能因应国际国内的客观发展趋势而不断与时俱进,推动国家与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反映和体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期待与需求,得到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真学真信真践行,做到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甚至是不惜做出牺牲,才是最为根本和关键的。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取得和掌握,从形式上看来自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传播领域,而追根溯源实际上还是建基于事实领域。因而,在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如何建构意识形态话语权时,应当以此为基调进行重点论证。
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重点与难点需要突破。一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基本内涵的界定。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尚未充分展开,这方面的专著尚不多见,目前只散见于一些学术论文之中,而且这些论文对意识形态话语权以及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概念和内涵的界定仍存在一定分歧,没有达成共识。因而,在本书的研究中,需要对这些研究情况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进而确定基本概念和内涵,以利于后续研究的展开。二是当前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毫无疑问,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样化与社会利益分化的现实境遇给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既提出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然而,这些现实境遇在何种程度上给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出了挑战,又在何种状况下给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了机遇,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三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对策与路径。针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现实挑战而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对策是本书最终的研究目的,但实现这一目的的难度可想而知。在研究和论述中,如何将理论分析的有效性与实践操作的可行性结合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二)本书研究的创新尝试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根本要求。在研究中,本书将针对论题进行一些创新尝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意较新,论题较前沿。从目前的研究看,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尚不多见,主要散见于一些学术论文之中,本书选取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做比较系统性的研究,将有助于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二是结合文化学、社会学和新闻传播学的一些理论来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研究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不仅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为指导和依据,还要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一些重要理论和其他学科的一些理论知识。因此,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意识形态的研究视角。三是方法创新。本书在研究中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多学科综合与借鉴等研究方法,着力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规范性、有效性与可行性。
[1] 张健:《话语权的解释框架及公民社会中的话语表达》,《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2] 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话语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52~53页。
[3] 刘先春、关海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权的当代建构》,《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4] 李根寿:《“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与“西方话语权”的打破》,《前沿》2010年第5期。
[5] 秦廷华:《要有自己的民主话语权“中国式民主”——关于民主话语权问题的几点思考》,《理论与当代》2009年第10期。
[6] 张骥、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思想宣传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实现方式探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
[7] 王慧星、李克钦:《话语权的重构——论经济全球化境遇中的意识形态弱化问题及其对策》,《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第1期。
[8] 唐勇、王进:《20世纪初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话语权地位的变迁》,《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第5~6期。
[9] 刘先春、关海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权的当代建构》,《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0] 周定泰:《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南方局在重庆争取舆论话语权的技巧》(上)、(下),《新闻研究导刊》2010年第1、2期。
[11] 李根寿:《“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与“西方话语权”的打破》,《前沿》2010年第5期。
[12] 唐勇、王进:《20世纪初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话语权地位的变迁》,《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第5~6期。
[13] 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再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话语权》,《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14] 王习胜:《意识形态及其话语权审思》,《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
[15] 袁铎:《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长白学刊》2006年第3期。
[16] 袁三标:《从话语权视角看国家意识形态的现代性转化》,《理论导刊》2006年第12期。
[17] 张骥、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思想宣传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实现方式探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
[18] 梁孝、童萍:《话语权:社会科学普遍性与特殊性之争的焦点》,《思想战线》2011年第1期。
[19] 曹国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当代中国的重建》,《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
[20] 廖胜刚:《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关键词:合法性、现代性与话语权》,《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第5期。
[21] 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第210页。
[22] 徐俊、刘魁:《真理彰显与话语权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客体维度探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9期。
[2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6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