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与中泰关系研究(第1辑·政治、文化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以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东盟合作

杨保筠[1]

摘要:社会文化是东盟建立共同体的支柱之一,也是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要领域。然而,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合作主要还是政府层面的,双方的民间交流与高层的密切来往相比,依然显得比较薄弱。中国与东盟少数成员国之间近期所发生的一些事件说明,民意是否相通,已经成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关系全面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或制约因素。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互信关系,应当首先从中国与东盟各国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理解和信任做起。推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大力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是促进双方民众彼此沟通和理解的最有效的途径。为此,首先,应充分发挥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历史影响的积极作用;其次,在与东盟的文化交流中,应当积极介绍和弘扬中国文化亲和、友善的方面;最后,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在中国—东盟之间的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更应在向东盟介绍中国文化的同时,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继续学习和汲取对方文化中的长处和精华。在具体开展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时,应继续重视和发挥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桥梁作用。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东盟各成员国都是多民族国家的现实,因此需要做好与这些国家的其他民族,尤其是主体民族的文化交流工作。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双方民众之间彼此沟通、了解和理解,为深化政治、经济、安全等各领域的全面合作营造更有利、和谐的氛围。

关键词:中国 东盟 关系 文化交流

一 中国—东盟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双边文化交流重要性凸显

2013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也是中国新一届政府执政的第一年,中国—东盟关系由此进入一个新时期。中国政府继续以“睦邻、亲邻、富邻”为目标,主动、积极地扩大与周边国家的战略合作,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动力,并在促进与周边国家交往的同时,直接推动中国与周边地区一体化的进程。也正是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中国领导人在各种场合明确表示,将东南亚定位在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位置上。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10月访问印尼期间,倡议建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2]李克强总理则于当年9月在南宁召开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表示,中国—东盟关系在经历过去“黄金十年”的基础上,要打造未来的“钻石十年”。[3]中国方面还提出了中国和东盟积极探讨签署《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倡议,以便为中国—东盟战略合作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引领双方关系健康发展。中国领导人还提议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谈判,提出中国—东盟贸易额到2020年达到1万亿美元、建立亚洲基础建设投资银行、充分发挥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的作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和实现互联互通[4]、推进中国—东盟防长会议、适时启动中国与东盟就制定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以及密切社会人文交流等目标和举措,将2014年确定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以积极主动、包容开放、不回避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态度开创中国—东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局面。中国的这些积极倡议受到东盟组织及其多数成员国的好评,为双边关系在今后10年的发展造就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社会文化是东盟建立共同体的支柱之一,也是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要领域。在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时,就已确定要“进一步活跃科学、环境、教育、文化、人员等方面的交流,增进双方在这些领域的合作机制。大力加强旅游合作,深化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5]在此后的10年中,中国和东盟都为此做出很大努力,并取得一定成果。

然而,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合作主要还是政府层面的,双方的民间交流与高层的密切来往相比,依然显得比较薄弱。“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只有增进民众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才能够促使双边关系稳定、持续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官方层面的密切关系,如果没有民间的积极参与,就缺乏牢固的根基,甚至在与东盟少数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出现某些问题时,民意会演变成制约双边关系发展的因素。因此,在今后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进程中,更有必要大力推进双方的民间交流,为双边关系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依托。

正因为如此,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互信,巩固双方之间业已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应当高度重视在中国与东盟各国民众之间加强相互了解、理解和信任的重要性。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双方民众彼此沟通、实现心心相印的最有效的途径。

二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应强调中国文化的积极面和包容性

历史证明,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交汇的十字路口的东南亚地区,一直是许多种族和多种文化交汇融合的地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至少有着长达两千余年的文化交流史。根据中国史籍记载,除了越南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已与中国有着密切联系之外,三国时期已有官方交往的柬埔寨古国扶南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半岛及海岛地区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而柬埔寨古代相当长时期的历史,也正是由于中国史籍的记载而得以重构。即使对13世纪的柬埔寨吴哥王朝,人们至今仍然不得不借助元朝使团成员周达观名著《真腊风土记》丰富翔实的记载来了解其社会文化面貌。从东南亚国家方面来看,缅甸和老挝的古代传说都称他们的人民与中国人拥有共同的始祖。[6]考古结果也证实早在西汉时期(公元前 2 世纪),中国的工艺制品和日常用品就已经运达这些地区。中国文化在该区域的影响还涉及农业、采矿和造船技术、烹饪、工具、乐器、源于汉语的借词、货币交换以及行政、税务和法律制度等诸多领域。可以说,中国与东南亚在历史上的交流和分享为今天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在今天大力推进中国与东盟及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时,首先,应充分强调和发挥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历史影响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如上所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无论是在官方层面还是民间领域的内容都十分丰富。与此同时,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长期持续、领域广泛、互通有无、和平友好等特点。应当看到,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和推广,促进了该地区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给东南亚各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益处,也正因如此,才能够使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经久不衰,这也是我们今天应予继承和发扬的。实际上,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经济与贸易合作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在倡导建立21世纪的新海上丝绸之路时,也应当把中国—东盟之间的文化交往纳入其中,使这一规划在增强中国—东盟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在与东盟的文化交流中,应当积极介绍和弘扬中国文化亲和、友善的方面。中国是一个地区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还将不断增强和壮大。因此,如何使中国成为一个大而“可亲”而非“可畏”的国家,将对中国—东盟关系的走向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毋庸讳言,中国与东南亚的极少数国家曾经发生过战争或冲突,但其成因非常复杂,而且往往并非由于中方的缘故而引起。然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冲突只是历史上的短暂插曲,两千多年以来,和平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双方关系的主旋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60周年时指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7]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应当通过文化交流来增强相互之间的了解和理解。中国则更应努力通过展现中国文化的亲和与友善,以改善和塑造正在崛起之中的中国国家新形象,从而使东盟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感到亲近,这也将有助于减轻和消除“中国威胁论”在民众中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与东盟及其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系。

最后,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其一要把中华文化广义化。中华文化并不局限于中国大陆文化,而且包括台港澳文化。在东南亚国家,许多人认为台湾较多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而港澳文化则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范例,具有特殊的现代感和吸引力,因而他们对台港澳文化的认识更多一些。如何融合大陆与台港澳文化,向东盟各国民众介绍“中华文化”,使其对中国文化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是今后与东盟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内容。其二要看到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中国也曾吸纳了东南亚各地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并且构建起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中的一些共同和相似的价值观念。因此,在中国—东盟之间的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更应在向东盟介绍中国文化的同时,继续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学习和汲取东南亚各国文化中的长处和精华。

三 重视东南亚华人的桥梁作用,大力做好对当地各民族的工作

在具体实施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时,应继续重视和发挥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桥梁作用。东南亚是世界上中国移民最早前往,而且华侨华人数量最多的地区。东南亚华侨华人与所在国民众和睦共处,为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还应当看到,尽管东南亚华人已经在居住国落地生根,成为所在国的国民,但他们的文化仍然保留了众多中华文化的因素。与此同时,他们也主动吸纳了当地文化,使东盟各成员国的华人文化成为所在国具有鲜明特征的民族文化。正因如此,东南亚华人在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特别是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沟通和桥梁作用。例如,东南亚的华文媒体众多,具有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服务社会、提供娱乐等功能,特别是在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华人与当地民族的沟通融合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中国与东盟及其各成员国关系的发展,东盟各国的华文媒体对祖籍国中国的宣传力度加大、内容增多,这些都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有助于东盟各国民众认识和了解中国。此外,东盟各国的华人社团也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显著的贡献。笔者曾在多个东盟国家目睹当地华人社团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期间举办的舞狮、唱戏等各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感受到这些文化活动对其他族群的强大吸引力。不仅为数众多的当地各个族群的民众前来观赏,而且他们之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到排练和表演的队伍之中,为华人和当地族群建立融洽、友好的关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东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东南亚各国华人社团的活动也开始逐步参与这一进程,这无疑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

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东盟各成员国都是多民族国家的现实。除了新加坡以华族占多数以外,大多数国家都有占其人口大多数的主体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因此,需要做好与这些国家的其他民族,尤其是主体民族的文化交流工作。就目前情况来看,在东盟各成员国举办的关于中国文化的各项活动中,参与者仍然以当地的华人华侨为主。此外,虽然近年来东盟国家对中国文化产品的消费不断增加,但其受众主要还是当地的华人华侨。因此,在推动中国与东盟的民间往来时,如何加强与当地民族的联系和交流,也是深化中国—东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国已经在东盟大多数成员国中建立起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等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机构与场所,应当加大对其宣传力度,以吸引更多当地族群的成员参与其中。此外,留学生是国家间友好往来的桥梁和文化交流的纽带,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在2013年10月发表的《纪念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决定,自2014年起的未来3~5年,向东盟成员国青年学生提供15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8]对此,除了吸收东盟国家的华人子弟以外,更需要向各国当地民族的学生倾斜,吸引更多当地族群的优秀学生来华留学,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因此,中国今后应增加当地民族留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招收名额。此外,在举行各类大型文化活动时,不仅要继续重视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双边文化交流,而且应当更多地注入东盟一体化的因素,推动中国—东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2013年,中国与东盟一致同意将2014年确定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中方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推进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向东盟各国人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来消解中国国家形象中的负面因素,以塑造更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结论

综上所述,标志着东盟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的东盟共同体建设,为中国与东盟及其各成员国进一步加强在政治安全、经济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平台。其中,双方在文化领域的合作更是基础中的基础,中国与东盟各国都应当下大力气来予以推动。尽管东南亚地区具有极其丰富的多样性,东盟各成员国与中国交往的密切程度、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接受程度也有所差异,但是,只有通过双方不懈的努力,大力推进文化交流,特别是民间层面的交流,才能够不断积累正能量,以利于双方民众之间彼此沟通、了解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为深化双边的政治、经济、安全等各领域的全面合作创造更为有利、和谐的氛围。


[1] 杨保筠,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现任泰国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教授。

[2] 《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强调:共同谱写中国印尼关系新篇章 携手开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美好未来》,2013年10月4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004/c1024-23102649.html。

[3] 《李克强就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提出五项倡议》,2013年9月4日,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3-09/04/c_117214815_2.htm。

[4] 《习近平:争取2020年中国—东盟贸易额达1万亿美元》,2013年10月3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003/c1024-23100984.html。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联合宣言》,2003年10月9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10/09/content_1114267.htm。

[6] 陈建锋:《中国传统文化对老挝的影响与老挝的传统伦理》,《东南亚纵横》2007年第9期,第69~70页;央视博客:《中缅友好山水长,胞波情谊沐佛光——记缅甸联邦共和国吴登盛总统参访陕西法门寺》,http://blog.cntv.cn/18172058-4057860.html。

[7]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28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6/28/c_1111364206_2.htm。

[8] 《中国—东盟发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联合声明》,2013年10月10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0/10/c_125503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