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国管理学的未来发展使命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企业管理学还没有成熟,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和气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所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习近平,2017)对于中国企业管理学而言,当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学科基础发展不牢固,学科积累不充分、体系不完善,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管理研究学术水平与国际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面对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还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理论,对丰富、活跃的中国企业管理实践还缺乏理论归纳和指导。重要的是,中国还没有独立提出的来自中国管理实践,但又能有国际影响、被国际管理学界所接受、对指导管理实践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管理理论。
从世界企业管理史角度看,一个大国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必然是以自己企业管理创新与发展为基础的,而且其管理理论和方法具有全球意义。美国崛起时,将美国大企业的经理革命与组织革命,推广到了全球;德国崛起,也使德国大企业出众的定制设计、强大的工程师技能系统享誉世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进入了快速工业化进程,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跨入工业化国家行列,以大规模精益制造、终身雇佣制等为核心内涵的日本企业管理方式以及一系列基于日本企业管理实践的系列研究成果都被世界管理学界认可。当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成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工业大国,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但客观地讲,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自己独特的企业管理方式被世界认可,中国企业管理总体水平仍然不尽如人意。中国管理学界亟须对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中国情境下的企业管理理论。因此,研究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中的中国情境下企业管理创新与发展问题,从国际视角分析经济发展“中国经验”的企业管理内涵,是未来中国企业管理学发展的重大使命,也是中国管理学者的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不仅为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要求,也为未来中国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所谓世界一流企业,是在重要的关键经济领域或者行业中长期持续保持全球领先的市场竞争力、综合实力和行业影响力,并获得全球业界一致性认可的企业(黄群慧等,2017)。展望未来,中国企业要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必须创新出世界一流的企业管理方式,这也正是上述创新发展中国情境下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所要求的。中国企业创新世界一流管理方式和企业管理学发展出中国情境下企业管理理论,已经具备两大情境变化条件:一方面,中国正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将深刻影响全球化进程。在新一轮全球化中,伴随着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中国的企业管理方式将逐步走出国界,逐渐被国外所熟悉,并在新的国际情境下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和发展,中国企业管理方式和中国企业管理理论也将逐步成熟。另一方面,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内涵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给正步入工业化后期的中国企业带来了在高度不确定的新产业技术条件下谋求加速发展的难得机遇,中国企业需要充分展示中国式的企业管理智慧,创新巨大技术变革情境下的企业管理方式,而中国企业管理学界也需要在企业管理知识颠覆性变革时代创新出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在这两大情境因素变化下,我们相信,中国一定会产生世界一流企业,并向世界贡献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智慧与企业管理方式,中国管理学界也将会向世界贡献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习近平,2017)未来中国企业管理学,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要求,在不断创新中加快构建中国企业管理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完善的学科体系。
[1] 管理学知识发展的“钻石模型”最早提出参见黄群慧(2005),这里对该模型进行了完善和修改。
[2] 这个阶段划分参考了陈佳贵、黄群慧(2009)以及黄群慧(2018)。本章关于改革开放以后40年的管理学发展的内容,大部分已在《管理世界》上发表,具体参见黄群慧(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