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才培养
作为与社会实践联系紧密的应用型学科,工商管理学科70年来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管理人才。
一 人才培养目标
学科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学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是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制订的首要工作。在工商管理学科70年的发展历程中,因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同,其人才培养定位、专业特色、培养模式和过程有所不同。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商管理学科的目标是通过系列的财经教育和培训培养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要的财经管理干部。这一时期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偏细、偏专、偏窄,学生所修多为必修课,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选修课很少(王兆峰、田官平,1999)。
改革开放以后,针对工商管理学科涉及领域广、学科关联性强、与现实联系紧密的特点,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最早的“够用、实用”的要求,逐步向“基础扎实、增强后劲”转变,自觉地适应整个知识系统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要求。
进入21世纪,我国管理教育开始步入现代化发展阶段,工商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更加具体的调整,即实现由培养“专门人才”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转变。与此同时,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更加强实践应用环节,提倡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即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王鲁捷,2003)。具体而言,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文化素质。这其中包括了政治、思想以及道德素质、社交礼仪修养、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多元文化知识等。(2)科学专业素质。学生在学习与实践锻炼后具备了科学的逻辑思维,行为处事符合客观规律,同时掌握快速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3)健康身心素质。这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健全的体魄,同时更应该具备责任感、积极进取以及乐观向上的态度。
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工商管理学科培养的是能够在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等组织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对人才的要求:一是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二是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具备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三是要具有国际视野、本土情怀、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技能。
培养目标的内容依据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有所不同。工商管理学科博士生相对于本科生而言,更侧重培养能够胜任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各类企业的管理实务工作,以及科研院所、高校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工商管理硕士(MBA)相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更侧重于培养务实、综合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在企业与经管部门的工作中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
二 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是指一系列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即在一定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设置和执行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70年来,工商管理学科逐步形成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及专业硕士教育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本科生教育
近40年来工商管理学科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范徵,2015)。首先是1980—1992年,这一时期陆续有院校开始涉足工商管理学科领域,但在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上主要照搬国外,在内容上以西方管理知识教学为主,强调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其次是1993—2006年,伴随着经济市场化改革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经济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1998年管理学学科从经济学学科中独立出来,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所属的一级学科被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1998—2002年连续5年工商管理人才年需求量不断增长,高达15 万—20万人,全国各类高校纷纷创建工商管理类专业。自2007年,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进入了短暂的彷徨期,针对学科建设的各类呼声和争论使得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暂时放缓,这一时期一些知名高校建议将管理学教学全部转移至MBA硕士教育或取消一级学科的设置,用“会计、营销、物流”等“实用型”专业代替“大而全”的工商管理学科。最后为2009年至今,在重新明确工商管理学科地位后,本科教育开始结合本土社会经济的发展实际,不再盲目跟随国外的教学经验和管理体制,而是追求差异化和办学特色,逐步形成了当前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全国已有500余所本科院校设立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宽口径、厚基础、重通识的培养模式在工商管理学科本科生教学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本科生教育坚持了四年一贯制的学习体制,通过合理划分专业,明确培养口径,构建了相对完整、系统的理论教学体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教育部规定了工商管理学科应开设管理学、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等10门专业核心课程,这10门课是工商管理类10个本科专业都应该学的“学科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学生建立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结构。高校普遍构建了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设计等模块组成的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同时,高校鼓励案例教学法、实地考察法、模拟训练法、拼盘式教学和双语教学等互动型教学方式,取代仅关注系统知识传授的传统方式,具备参与性高、启发性强的特点。具体而言,在本科教学中加入组织讨论与报告、口头演讲、自查与互查作业等形式,以及学科前沿、学术成果、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内容,来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培养批判性与创新性思想。高等院校普遍建构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两种课堂类型相辅相成,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与能力。目前有高校开设学生创新实习基地和特色班,加强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推进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
(二)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中的精英教育,也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自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各学科间的培养体系并无较大差异,因为研究生教育统一由国家管理,专业设置、招生及教学计划的制订等由中央直接决定。1980年新中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明确将我国的学位划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规定全国研究生的培养应采用“指导教师和教研室集体相结合”的方式。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工商管理研究生教育正式发展,开始引入探索协作式培养模式即由大学负责培养、企业协助的一种方式。
进入21世纪,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重心由全面系统的基础教育逐渐转向以创新为核心的研究型教育,并由科研与教学两大板块构成。科研对学生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旨在提升学生分析与判断、概括与总结及质疑问题等多方面的素质,是对问题与现象进行深度发掘与思考的探索性过程。教学作为培养体系中的一项基本活动,在研究生阶段,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还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不拘泥于课堂与课本。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更注重提升学生能力和个性化发展以及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为满足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可以从科研活动和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更加清晰地掌握专业知识并锻炼自身的能力。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发展,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各高校注重在教研活动中加强对学生有效识别问题、判断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质疑甚至对权威观点进行挑战。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以专业课为核心、以通识教育课为基础、以通识选修课为延展、以实践课为强化,不仅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度匹配,同时具有探究性、问题性、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和互动性的特点。
(三)工商管理专业学位教育
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批了我国第一个专业学位——工商管理硕士(MBA),标志着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教育的起步。工商管理专业学位教育在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中占重要地位,作为我国第一个专业学位,工商管理专业学位开创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先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方向(秦惠民,1991)。早期,我国MBA教育的人才招收以单位推荐、定向培养为主,课程与教学内容上与国家各个经济管理部门的业务需求相对口,因此缺少结合企业管理实际进行的案例分析。之后的10年,MBA教育发展迅猛,案例教学成了MBA教育的主要手段,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在21世纪初校案例库已有的案例数达2000个,自编案例40个,核心课程使用案例60个(吴世农、仝允桓,2001)。与此同时,英文教材和英语授课等内容被应用到教学体系中,改善了教学环境。
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教育正积极主动地进行深化改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以及高层次专门人才作为MBA教育的重要职责,为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的MBA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MBA教育依据招生考试方式和办学主体的不同分为五种主要类型:参加全国统一联考的普通MBA教育、高级管理人员MBA(EMBA)、独立设置的商学院提供的MBA教育、中外院校合作举办的国际工商管理硕士(IMBA),以及非学历、非学位性质的MBA教育。许多高校的MBA人才培养建立了先进的课程体系。例如,清华大学为提升教学质量,将社会环境、企业成长规律以及传统的价值观等内容创新性地融入教学与课程,加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西安交通大学将课程设置分为三大类:基础类与职能类,这两类均为MBA教指委规定的课程,还有一个是技能类,包括中国制度环境、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管理思维与沟通、领导力与组织行为等。近年来,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教育在产教融合方面也有所突破。我国MBA教育在课程设计、教学方式、能力培养中越来越重视实践能力的训练,并且不断强调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不断注重MBA教育的产学结合。全国MBA教指委也自2017年开始,将一批优秀企业以及市场主体,通过合作方式引入我国MBA教育,不断搭建平台,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让院校、教师、学生与行业、企业紧密相连。
三 人才培养成就
70年来,工商管理学科培养了大批具备管理、经济、企业管理及生产运营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专门人才,这些人才遍布国内外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恢复高考后的40年来,工商管理学科边界清晰,体系日臻丰富和完善,培养规模也在逐步发展。网络高考信息平台数据显示,2017—2018年,工商管理学科本科毕业生规模为5.5万—6万人。而在就业方面,本学科就业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在京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管理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3.2%,在所有学科中位居第二。具体而言,这些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战略发展部、市场部、策划部等部门岗位。
工商管理专业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一直以来卓有成效,成就引人注目。自1991年设立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和试办MBA教育以来,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国MBA培养院校数量从最初的9所扩大到2018年的244所,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招生规模从最初入学人数不到100人到2017年起全国每年MBA录取人数超过4万人(含EMBA),截至2018年12月,全国MBA累计招生已达45万余人(其中,EMBA项目招生约8万人)。而近5年来,全国每年MBA(含EMBA)报考人数均超10万人次,每年录取人数均超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