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术研究
70年来,中国工商管理学科的学术研究硕果累累,研究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工商管理学科的学术前沿、中国管理实践的需求和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探索这三个方面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工商管理学科的分支众多,研究者们基于不同的学科分支不断地挑战前沿,在关注实践的同时深化理论创新。我们选取企业理论与战略管理研究、生产与运作管理、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研究、中国管理思想研究八个主题进行梳理。
一 企业理论与战略管理研究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理论和战略的支持,围绕企业理论和战略展开的研究起步较早,也一直是工商管理学科的重点研究领域。1960年后,企业理论的研究更注重研究的方法论,具体体现在定量化研究方式在工商管理研究中的引入及系统科学理论的发展,使得对于企业理论的研究更加科学严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组织变革理论和企业战略发展是工商管理学科领域的理论框架主体内容,具体而言,这两大主体的发展脉络为从组织变革到心理计量理论,再过渡到信度测评,最后延伸至战略发展。改革开放后,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真正得到系统性的发展,并为社会与科学界所承认。随之而来的,涉及组织结构、组织分工等系列围绕企业组织理论展开的研究仍然是该学科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所面对的环境越来越复杂而多变,组织战略研究更为学者们所关注。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经营活动趋于丰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管理学科理论研究的分散化和多元化,如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细化出战略资源理论、战略能力理论和战略信息管理系统理论等方向。
近年来,公司治理理论、组织变革理论以及企业产权与制度理论等问题成为我国企业理论研究的重点。受国际战略管理热点的驱使,竞争战略、利益相关者战略、创业战略、知识与创新战略等研究方向一直受到我国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例如,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及其团队始终致力于战略管理、创新管理、全球化制造与竞争战略、信息技术与管理变革、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在《管理世界》(吴晓波、付亚男,2019)、《南开管理评论》(吴晓波、丁婉玲,2010)、《科学学研究》(吴晓波、吴东,2018;吴晓波、朱培忠,2013)等国内期刊以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Wu,Dou,Du et al.,2015)、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Wu,Chen,Zhou et al.,2010)、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Kang,Wu,Hong et al.,2014)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10余部,其中,《全球化制造与二次创新:赢得后发优势》获浙江省和教育部优秀成果奖。该团队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科研项目20余项,这些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二 生产与运作管理研究
企业运作管理侧重于利用运筹学和优化理论等方法来解决企业在产品及服务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中面临的运作层面的管理问题,以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率。运作管理研究起步较早,伴随着工商管理学科的设立,企业运作管理成为工商管理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我国学者早期的研究集中在质量管理、敏捷制造和生产计划与调度方向(孙晓燕、席酉民,2002)。进入21世纪,传统的运作管理理论正在受到一些新兴行业(如服务业)的挑战,因此,服务运营研究、运营风险管理研究以及基于行为的运作管理研究逐步成为优先发展方向。
运作管理研究如今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向发展:第一,基于实际生产背景的生产调度问题建模与优化。第二,通过全球范围优化资源配置和低成本、快响应的个性化的制造手段,提供个性化产品与服务方面的优化。第三,采用先进优化手段解决实际的生产调度问题。这一研究主题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如围绕“即时顾客化定制”(Instant Customerization,IC)提出了生产模式创新流程模型,从而揭示了“全面顾客参与”(Total Customer Participation,TCP)在实现IC中的作用机理;通过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和供应资源配置决策的集成平台,构建了中小企业的合作联盟供应链网络等(冯芷艳,2010)。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如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Ji,Tong,Khan et al.,2018)、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Li,Yang,Liang et al.,2009)、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Wang,Sun,Sun,2010)、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Jiao,Tseng,1999)、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Tang,Rongqiu,Ji,2005)、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Huang,Kao,2012;Yang,Shen,Zhang et al.,2014)上进行发表。
三 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
会计与财务一直是工商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领域,也是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与会计承担了企业和单位的基础核算,同时能够提升管理水平及企业效益,并且支撑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对财务管理和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早,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依据国外的财务管理理论,围绕财务管理的本质、职能、内容与环节等方向展开研究(郭复初,1996)。例如,早期围绕财务管理职能和内容的研究,学术界提出财务具有分配、监督、筹资、调节等功能,包含成本管理、收入管理、利润管理、资金管理等几部分。改革开放后,研究者们放弃了传统财务理论与方法,进而探索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务与会计理论。随着工商管理学科的设立,学者们也对财务管理学建设,诸如财务与会计专业的办学等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近年来,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丰硕。就该领域的理论创新而言,国内学者开始关注从宏观角度探讨微观企业问题(如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企业财务会计行为、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等),例如厦门大学戴亦一教授有关政治关系和公司财务及治理的研究先后在国内《会计研究》(戴亦一、余威、宁博、潘越,2017;戴亦一、陈冠霖、潘健平,2014)、《南开管理评论》(潘越、戴亦一、李财喜,2009)等期刊发表。这一理论视角不仅能增强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研究的连续性和可推导性,同时有利于加强宏观理论影响微观经济行为和过程的推演,这对宏观经济政策提供有效的反馈和预判,增加宏观经济政策可靠性和准确性有重要的价值。而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会计与财务管理学科领域的理论探索也与时俱进,开始逐渐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投资者行为、公司财务行为等问题,取得了一定创新成果。此外,中国特色的公司财务与会计问题(如社会网络关系、金字塔式股权结构、经理人薪酬激励与政府管制、媒体治理)也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因此发展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本土意义的财务会计理论。而在研究方法上创新也在持续,除了案例研究逐步发展,社会学的一些方法也被引入这一领域,同时,近似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实验法也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这一研究主题也有不少杰出的领军人物,诸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张兆国及其团队先后在《管理世界》(张兆国、张庆,2006)、《南开管理评论》(张兆国、郑宝红、李明,2015;张兆国、刘亚伟、亓小林,2013;张兆国、张旺峰、杨清香,2011;张兆国、何威风、闫炳乾,2008)、《会计研究》(张兆国、曹丹婷、张弛,2018;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2013)、《审计研究》(张兆国、赵颖川、桂志斌,1999)、Corporate Governance(He,Zhang,Zhu,2008)、Energy Policy(Zhang,Jin,Yang et al.,2013)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为我国财务与会计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在中国逐步展开,作为“舶来品”,国内相关研究的缺乏及认知的不同使得国内各界将“人事管理”等价于“人力资源管理”,因此在学术研究上的成果较少(赵曙明,2018)。为了适应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内学者们开始尝试构建理论体系,探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战略等,并探索这些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短短十几年,伴随着国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逐渐提高,该领域在科学基金的资助和持续的科学研究方法培训与学术交流过程中,研究成果丰硕,在创业管理理论、组织学习与知识创造、领导与决策科学、中国特色管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组织学习与变革管理”“特定员工管理”等方向受到较大的关注。
首先,部分学者通过对中国企业家的创业成长行为,企业内部高层次国际团队建设,企业与政府、高校共建的开放式产学研基地等方面的研究,使创业企业家成长理论取得重要理论突破;其次,在团队、冲突和领导力与企业文化研究上,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深入论证了团队、冲突、领导力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果,发现领导力强弱与企业文化的强弱之间的关系;最后,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学者们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开发测量工具,构建评价体系,持续坚持研究组织学习、团队学习、个人学习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机理,在跨层次学习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这一领域也有很多优秀的领军人才,例如清华大学陈国权教授的研究成果分别在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Leung,Chen,Chen,2014)、Journal of Management(Zhang,Chen,Chen et al.,2014)、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Chen,Tjosvold,2014)、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Chen,Tjosvold,2002)等国际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南京大学赵曙明教授不仅出版了十余本著作,同时在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Review(Zhao,Du,201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Zhao,Zhang,Zhao et al.,2012;Zhao,2008)、《管理世界》(赵曙明、孙秀丽,2016)、《南开管理评论》(赵曙明,2012)等国内外一流或核心期刊上发表了100多篇论文。
五 市场营销研究
改革开放前,由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大陆范围内市场营销学的研究一度中断(苏海林、陈信康,2010)。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的市场营销理论重新被引入,我国学者未完全照搬西方范式,而是结合中国企业发展实际,早期的研究以产品的定价及销售、价值传播为主。伴随着工商管理学科的设立,市场营销成为学科内薄弱方向之一,相对来讲研究方法不很规范,研究队伍也比较分散。为促进工商管理学科内各研究类别的均衡发展,市场营销研究因得到更多的支持和资助而发展迅速。这些年来,市场营销学科在营销战略研究、消费者行为研究、服务营销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在消费者决策、服务营销、渠道关系管理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以贾建民教授团队(香港中文大学)为代表的学者在消费者决策研究领域取得了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学术成果,其以消费者选择行为、消费者购后评价行为以及消费者忠诚行为为主题的多篇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Luce,Jia,Fischer,2003)、Marketing Science(Rust,Inman,Zahorik,1999)、Management Science(Fischer,Jia,Luce,2000)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及《管理世界》(陈晓红、徐戈,2016;唐小飞、贾建民,2009)、《南开管理评论》(高充彦、贾建民,2006;寿志钢、王峰,2011)等国内知名学术期刊上。此外,在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关系营销研究、围绕顾客资产的相关研究,如顾客资产的价值属性、顾客资产交易价值来源与特征,以及品牌管理与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和构建本土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冯芷艳,2010)。而在未来,数据驱动的营销创新、网络时代的用户行为和商业模式创新以及中国本土营销理论构建将继续成为优先发展的研究方向,获得学者的广泛关注。
六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最初的研究围绕“全球供应链”“供应链风险”“供应链柔性”“供应链关系”等经典主题展开。全球供应链的研究文献分为国家和产业层面研究、公司层面研究以及买卖关系研究三个不同的层级。针对供应链风险的研究,学者们最初多集中于对风险来源的识别和界定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演变为关注对风险的衡量、环节以及通用型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的开发方面的研究。供应链柔性旨在表明企业应对变化的能力和对不确定环境的快速反应能力,研究主题包括供应链的具体维度、供应链柔性的来源和供应链柔性的绩效等。而对于供应链关系的研究近年来也呈增长趋势,学者们的研究聚焦在价值萃取、买方实践以及买卖双方共同努力等方面。
近年来,这一研究领域受到国内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服务供应链”“供应链金融”“供应链与大数据”“绿色供应链”等前沿问题引起了研究热潮,研究方法也从传统的问卷调研和案例研究向行为实验、二手数据等新兴方法转变(于亢亢、宋华,2016)。目前,我国学者取得了一大批与国内物流业迅猛发展的实践需求密切相关的高水平学术成果。首先,学者们立足于中国企业实践在供应链优化与协调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提出了能够克服“双边际效应”的工具——供应链契约和利益分配机制,丰富了库存模型理论,解决了多级供应链的协调与优化问题,构建了产品生产过剩风险的有效分担的策略等。其次,有研究团队刻画了各周期最优决策的结构性质,并将其运用在航空机票定价方面,有效地解决了供应商能力限制和销售商固定订货成本的联合定价和订货的难题(冯芷艳,2010)。最后,学者们为解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给环境和资源带来的破坏以及绿色平衡失调等问题,对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进行了综合考虑,对多渠道的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等展开了研究。一批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期刊《中国管理科学》(李毅鹏、马士华,2018;张剑、张菊亮,2018;肖勇波、陈冰瑶、荣立松,2015)、《管理科学学报》(叶青、迟巍,2012),以及国际著名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Yuan,Ma,He et al.,2015)、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Xu,Shi,Ma et al.,2010)、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Zhang,Chen,Lee,2008)等发表,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七 交叉学科研究
随着单一学科的研究逐渐走向成熟,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学科交叉成了基础科学研究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为了鼓励学科交叉研究,加大研究力度,近年来,在管理科学的研究中,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经济学等)的理论与方法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被引入,用来解释管理学研究中复杂的社会现象与管理问题,进而揭示管理的一般规律,这种研究已经被学界广泛重视。而工商管理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向大致可分为三个:一是学科内部不同分支领域的交叉研究;二是与管理学其他学科进行交叉;三是同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
这一研究主题在近几年取得了突出的理论创新。例如,北京大学徐信忠团队在研究投资者的基本心理特征和决策行为时,应用了心理学、金融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构建了更一般性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建立了能够正确反映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作状况的描述性模型,全面深刻地揭示了金融市场的内在规律。清华大学陈国青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对商务智能中的知识发现与管理方法以及新兴电子商务参与者行为规律进行研究时,不仅扩展了电子商务用户行为理论,而且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设计了相应优化决策方法,从而丰富了管理学科与工程领域的知识表达(冯芷艳,2010)。这些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Journal of Financial Quantitative and Analysis)及国际一流学术期刊(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上进行了发表,推动了工商管理、金融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充分肯定,推动了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改革。
八 中国管理思想研究
工商管理学科早期的研究由于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受国外影响较深,学术研究大多建立在西方已有的知识之上。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剧烈变动以及全方位的转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全新时代,在新时代下对于新的发展理论指导全新的实践、解释新的问题及现象的需求更为迫切。中国独特的国家发展需求以及区别于西方的特殊国情要求中国管理学科的研究更加关注中国本土化问题,而不再仅仅是在中国情境下验证西方管理理论。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视角探索中国管理思想研究。作为中国管理思想早期的创始人和代表者之一,复旦大学苏东水教授创办的东方管理学派影响广泛,历史悠久,在诸如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等贴近中国管理实际的研究上成果丰富。吴照云研究团队系统地整理了中国各朝代、各学派(儒家、道家、兵家、佛家等)及代表人物的管理思想,撰写了“中国管理思想精粹丛书”,其主持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多卷本)研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支持,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吴照云、李晶,2012;吴照云、郭英,2019)。
目前,中国管理思想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从学科建设到各分支领域的研究,学者们均尝试立足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探究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管理原理。诸如成中英的C理论、席酉民的和谐管理理论、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黄如金的和合管理、齐善鸿的道本管理以及陈春花的“水样组织”等理论受到广泛关注并产生较大影响。从以上的研究主题可以看出,70年来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的学术研究由宽泛到聚焦,由整体到部分,由学习模仿到形成中国特色的理论,取得丰富成果。而在研究方法上,新时期中国企业的加速发展,为中国工商管理研究创新提供了大量鲜活案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商管理学科领域研究的范式转换和理论创新。学者们在高度关注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等现实问题的基础之上进行大胆的设想和严谨求证的研究,高度重视对中国的管理理论的学术研究,加快本土化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基于中国管理实践的理论创新研究,这些研究与实践的互动同时也在促进着工商管理学科整体的发展并丰富着管理科学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