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察哈尔行政长官传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每个地域都有属于它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历史,察哈尔的民国时代,一段发生在黎明前夜的历史,因它的跌宕辗转而耐人寻味。

信息时代,历史时刻在向人们袒露着它的“本真”,包括每一段时光、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时代人物。而作为历史探寻者的我们,纵然努力认知历史,便有义务揭示史实,以昭后人,这也正是此书著述的目的。

中华民国通常分为两段,1912年至1928年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军阀林立、社会黑暗、民不聊生;1928年至1949年为国民党统治时期,前期挑起内战、后期抗战又起,再加上经济通货膨胀,大官僚、大地主剥削贪污,使得政局极其动荡。察哈尔地区作为当时京畿北部重要的军事要塞,每每政局变动,察哈尔必然很快受到牵连。因此,民国时期的国家危机、时局动荡和社会变迁在察哈尔地区均有迹可循,可以说,察哈尔地区的民国史也是整个中华民国历史的缩影。

虽然说察哈尔地区现在只是一个存在于史书中的概念了,但是历史上的察哈尔地区确是闻名遐迩的。在清代,该地为蒙古族察哈尔部的游牧地,察哈尔部是蒙古族的重要部落之一,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在林丹汗时曾盛极一时,为蒙古最大部落。到近现代,至1928年,国民政府改察哈尔特别行政区为省,自此察哈尔省便是我们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行政区划。在近代,这一地区不仅是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还是一座商业城市,称作“皮都”,著名的“张库大道”便是从察哈尔省的省会张家口出发。抗战时期,这里不仅出现了著名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张家口还是我国人民从日本手里夺回的第一座大城市。由此,中共中央晋察冀相关政府均驻今张家口地区,一度成为当时的文化、政治、经济中心,有“第二延安”之称。

鉴于察哈尔这一地区在历史上地位的重要性,作为察哈尔的行政长官也不可避免地备受关注。行政长官不仅能反映一个地区的现状,更能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本书就是以民国察哈尔行政长官为线索,以期窥探察哈尔地区变化发展之貌。

由于察哈尔近代历史动荡,致使许多史料散佚各地,而察哈尔地区的人物资料更是散碎不堪,再加上历来学者对这个地区的研究较少,所以仅是资料整理这一步就很艰难。

史料整理最要紧的有两点:年代和数据。首先,由于时间跨度较广,本书涉及人物生平中非重要的年代,简要一笔带过,这既保证人物的完整性,又避免在非重要年代多作停留,浪费笔墨和读者精力;其次,文本中涉及大量“边缘”数据,比如难民具体人数、资金变动具体金额,同样,这会使得文本真实可靠,但趣味性差。以上两点也反映了我们整理此书的方法原则——真实客观,当然其中的史料整理也无不遵循这个基本原则。

正所谓“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我们追溯察哈尔的历史脉络不仅仅是将史料进行堆叠,聊对民国察哈尔的历史研究以补白,且借《旧唐书·魏徵传》之名句与诸君共勉:“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此书从资料收集到编撰出版已届两年有余,中间耗费的人力物力自不必多说,在此谨以诚挚之心感谢河北北方学院图书馆察哈尔历史文献研究项目组以及参与支持该项目的机构与个人。其中章节,更是得力于张晓光、赵宇鹏、王媛媛、刘艳、杨超、王梦迎、莘子阳等同志的辛苦付出而树节成章。

至此,此书历经项目组多次揣摩校对,力求客观,还原史实,但是笔者深知学无止境,因此后续研究仍将不断努力以求史料丰富,书中欠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吕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