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阳方言语音演化与接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方志使用情况、发音合作人简况及书中符号说明

一 方志使用情况

(一)地方旧志

本书考察德阳地区移民史参考的地方旧志主要来自于:

(1)《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10、11、21、22分册),巴蜀书社,1992。

清嘉庆十七年《汉州志》刻本;

清嘉庆二十年《罗江县志》刻本;

清同治四年《续修罗江县志》刻本;

清同治八年《续汉州志》刻本;

民国十八年《重修什邡县志》铅印本;

民国十九年《中江县志》铅印本;

民国二十八年《德阳县志》影印本。

(2)《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巴蜀书社,2009。

清嘉庆十七年《中江县志》手抄本;

清末《德阳县乡土志》手抄本。

(3)四川大学图书馆古籍资料室:

清乾隆三年《直隶绵州志》刻本;

清嘉庆二十年《德阳县志》刻本;

清道光五年《续增德阳县志》刻本;

清道光十六年《什邡县志》刻本;

清道光十七年《德阳县志》刻本;

清同治十三年《德阳县志》刻本;

清同治四年《续增什邡县志》刻本;

清同治十二年《直隶绵州志》影印本。

(二)地方新志

本书参考的关于德阳市及各区县地理人口概况及历史沿革情况,主要参考以下几部地方志资料:

绵竹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绵竹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德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德阳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德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德阳市志》,方志出版社2012年版。

中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江县志》,方志出版社2012年版。

中江县志编纂委员会:《中江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什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什邡市志》,方志出版社2009年版。

广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汉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二 发音合作人简介

本次调查目标为德阳境内六区县城区方言,因此所联系发音人均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一直生活在城区,没有长时间离开过本地,年龄在60—70岁的男性。学历在小学以上,能达到常用字识字水平,思维清晰,说话吐字清楚,其平时交际对象多为本地人,基本不会普通话,见表1-7。

表1-7 发音人简况

三 特殊符号说明

(1)具体方言点采用国际音标严式记音,使用“潘悟云国际音标输入法”输入,文中输入的字母均为国际音标,为统一格式,不再用“//”或“[]”标注,为具体例字注音时用“[]”标记。音标字体文件格式为IpapanNew。

(2)音节调值不采用右上角标的形式,在国际音标后用五度标记法的数字标出,如:玻[po35]。

(3)描述例字的中古音韵地位时,本书主要采用两种方式: 一种为中古“声+韵+调”,如“虐,疑药入”;另一种为“声+韵+开合+等+声调”,如“内,泥队合一去”;若开合口韵字相同,则在韵后加“开/合”以示区别,如“靴,晓戈合平”。

(4)对于新老两派读音不同的字,在音标后加注“新”“老”以示区别;对于存在文白异读情况的例字,加注“文”“白”以示区别。


[1]崔荣昌:《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页。

[2]地理人口数据来源于四川百科信息网,http://sc.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1220。

[3]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5页。

[4]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5]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页。

[6]赵振铎、黄峰:《〈方言〉 里的秦晋陇冀梁益方言》,《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7]管锡庆:《中江人口的历史与现状》,载《德阳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缉》(内部资料)1992年版。

[8]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9页。

[9]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6页。

[10]德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德阳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0页。

[11]德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德阳市志》,方志出版社2012年版,第1840页。

[12]李昌绪:《说说中江话》,载《德阳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缉》(内部资料)2001年版,第291页。

[13]中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江县志》,方志出版社2012年版,第1840页。

[14]冯菊:《德阳宗族的来源及祠堂的兴废》,载《德阳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四辑》(内部资料)1996年版,第178页。

[15]胡用宾,字雁臣,德阳县人,著有《孝泉诗抄》。

[16]陆箕永,字二永,江南华亭(今上海市)人,康熙五十一年任绵竹县令。

[17]《竹枝词》内容摘自林孔翼、沙铭璞《四川竹枝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2页。

[18]闻元馨:《德阳县人口概貌》,载《德阳市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缉》(内部资料)1992年版。

[19]周及徐:《从移民史和方言分布看四川方言的历史——兼论“南路话”与“湖广话”的区别》,《语言研究》2013年第1期。

[20]彭建国:《湘方言音韵历史层次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97页。

[21]参见饶冬梅《四川德阳黄许话音系调查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黄许为笔者的家乡,至今黄许地区过年吃年夜饭的日期在来源不同的移民家族之间存在差异,有的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吃团圆饭,有的是腊月二十四,有的是腊月二十八,也有腊月三十吃年夜饭的。另外,吃年夜饭的时辰在不同家族也有不同,有的是早上,有的是中午,还有的是下午或晚上吃团圆饭。据老人们说这是为了纪念当时迁来此地的祖辈们,而延续下来的团圆习俗。当年从湖广来川,移民来源复杂,来自湖北、湖南、江西等不同地方的人们各自过年的习俗有所不同,到了四川以后仍旧沿用原来的一些家族习俗,并以此和其他来源的家族区分开来。

[22]崔荣昌、李锡梅:《四川境内的老湖广话》,《方言》1986年第3期。

[23]又如《四川方言调查报告》中,罗江一点的记音,发音人为罗江新盛场人,我们仍可以看出其保留有湖广移民方言的特征。如词汇对比表中,普通话“说”——罗江话“讲[kaŋ]”,普通话“这里”——罗江话“ [ko] 里”,普通话“爸爸”——罗江话“爹爹”,等等。

[24]徐大明:《语言变异与变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60页。

[25]转引自徐大明《语言变异与变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页。

[26]笔者儿时听长辈说起祖辈自广东嘉应迁来,直至笔者的父辈称呼“爷爷”“奶奶”一直沿用“阿公”“阿婆”这一称呼。到笔者这一辈称呼“爷爷”“奶奶”则开始称呼为“爷爷”“婆婆”,与城区话一致。

[27]饶冬梅:《析德阳黄许话中的“咖”字》,《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28]王健:《从苏皖方言体助词“著”的表现看方言接触的后果和机制》,《中国语文》2008年第1期。

[29]徐大明:《语言变异与变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51页。

[30]周及徐:《从移民史和方言分布看四川方言的历史——兼论“南路话”与“湖广话”的区别》,《语言研究》2013年第1期。

[31]李方桂:《中国的语言和方言》,《民族译丛》1980年第1期。

[32]郝锡炯、甄尚灵、陈绍龄:《四川方言音系》,《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0年第3期,第120页。

[33]崔荣昌:《四川境内的老湖广话》,《方言》1986年第3期。

[34][美] 萨丕尔:《语言论》,陆卓元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