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阳方言语音演化与接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德阳市所辖区县方言最新音系调查情况

第一节 旌阳话音系

一 声母表

表2-1 旌阳话声母

声母描写与说明:

旌阳话共21个声母,其中包括20个辅音声母,1个零声母。具体情况如下:

(1)p/ph/t/th/k/kh: 听感上与北京音基本一致,但与韵母相拼时,较北京音听感稍硬,发送气音时气流较强。北京音中唇音声母与单韵母o相拼时,受唇化作用的影响,声母后略带介音u,因此从听感上较为柔和,如博[pwo35]、朵[two214]。旌阳话中间不带有短暂介音u,且声母受圆唇化影响,口形较圆,听起来发音较硬。

(2)f:摩擦程度较重,且摩擦持续时间相对略长。

(3)n/l自由变读,不具备区别特征,多数情况下读l。在齐齿、撮口呼前读ȵ,与l区分开来,如“你≠李,连≠年,牛≠留”。

(4)舌根音x相对于舌根软腭部位稍稍靠后,接近于喉音,但多数情况下与韵母相拼时喉音并不明显,本书仍用x来标注。

(5)合口呼零声母字发音时摩擦较重,u单独成音节时,摩擦音尤其突出,因此本书记作浊擦音声母v,如“乌、坞、巫”等。

(6)ŋ:旌阳话中发此音时持阻时间较短、鼻音相对较弱。

二 韵母表

表2-2 旌阳话韵母

韵母音值的描写和说明:

旌阳话韵母共36个。其中,单元音韵母8个,复元音韵母15个,鼻音韵母13个。

(1)a做单韵母时发音偏后略高,实际为ɐ。在复韵母ia/ua中比央元音分别要偏前和偏后一些,受前面介音的发音位置牵制影响。

(2)o韵母的实际发音唇形略圆,发音部位比标准o略为靠后,发音时肌肉较紧,听感上较北京音干脆短促。

(3)e做单韵母时,与标准元音ê发音基本一致。如给 [ke45]、得[te31]。在北京音中,元音ê做单韵母时只出现在拟声词、叹词和语气词中,属于边际音,对应汉字“欸”。在ie/ye/ue中,舌位相对要低一些。i单独作韵母时,实际音值接近为iə,在i的后面加上了朝ə滑动的尾音。[1]

(4)u做介音和主元音时,唇形没有标准u圆,发音较为松弛,唇形较扁。u单独做音节时发音擦化现象很明显,前面带上唇齿浊音声母v,如屋[vu31];单独做韵母时,也有类似现象,如估[ku51],u仍带有较强烈的摩擦音,接近v。[2]在ɑu/iɑu/ou/iou中,u发音时舌位更低,唇形不圆,实际读音接近ɯ,仅仅表示主元音向韵尾滑动的一个趋势。

(5)y做介音时,舌位较标准y低,实际读音接近ʏ。

(6)前鼻音韵母中,鼻音韵尾n在旌阳话当中发音弱化,部分人发音时甚至几乎脱落,æn、iæn、uæn、yæn四个韵母中,主元音的舌位比a微微上升,读音与æ接近,个别字发音时还带有明显的鼻化色彩,如“碗”“岸”等字。

(7)ɚ一般只能跟零声母相拼,不和其他声母拼合,如儿 [ɚ21]。个别白读中有儿化过程中将前字的声母与后缀er直接拼读的情况,如“啵儿”[pɚ45]、“泡儿”[phɚ45] 等。

三 声调表

本次调查所得声调调值计算方法参考朱晓农(2010:281-288)《语音学》中关于声调的计算和描写。运用pratt软件分析调查例字,所选例字主要为单元音韵母字,一般为方言中常用的自由语素,发音人读例字时两字之间相隔时长为两秒左右,运用pratt软件进行声调的基频测量,求基频均值,再化为对数,求得对数值的标准差,将数值归一化,最后再转化为音系学的声调调值参数。

表2-3 旌阳话声调例字

声调描写与说明:

pratt软件测出声调基频最高值186赫兹,最低值88赫兹。

(1)阴平为高升调,调在4度与5度之间微升。

(2)阳平为中降调,个别音节调头较高。

(3)上声为高降调,部分音节调头有微升或高平的迹象。

(4)去声为降升调,音节比其他调类的音节时长稍长。

四 声韵配合表

表2-4 旌阳话声韵配合

表2-4 旌阳话声韵配合续表一

表2-4 旌阳话声韵配合续表二

表2-4 旌阳话声韵配合续表三

五 本次调查与《四川方言调查报告》数据差异[3]

《四川方言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由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牵头,于1941年秋和1946年春夏实地调查四川方言得出的较为详细的调查报告,也是第一次对四川方言进行全面普查得出的文字材料。《报告》共调查182处,以县为单位共134县,最后由杨时逢执笔,于1984年在台湾整理出版。《报告》记音的时间距离今天已经近70年,一直以来,研究四川方言的前贤们以《报告》作为调查数据的重要参考。但我们注意到,四川境内很多地区内部方言的情况较为复杂,由于调查发音人以及取点不同,调查记录的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同时,本次调查与《报告》调查时间相差大半个世纪,虽然方言内部的语音演变过程通常是缓慢的,但影响语言变异的社会因素却在不断加剧,语言之间的接触也更加频繁,本地方言受强势方言的影响也可能会带来语音的变异。因此,我们对两次调查结果差异进行比较,希望从比较差异中进一步了解德阳地区各区县方言全貌,同时对方言点中存在的一些特殊语音现象作进一步的解释。

《报告》中旌阳一点命名为德阳(即原德阳市市中区,不包括罗江县),调查记音人为丁声树先生,调查时间为1941年11月。发音人时年24岁,德阳城内人,四川大学学生,在成都3年,在自贡自流井住过7年。[4]

(一)声母记录方面的异同

《报告》一共归纳了19个声母,本次数据中归纳为21个声母。与《报告》相比,本次调查多归纳出6个声母: ts/tsh/s/z/f/v,但少了4个声母:tʂ/tʂh/ʂ/ʐ;本次调查报告将边鼻音声母n/l的自由变读,声母记为l;增加了一个v声母,即将零声母音节u前带有的明显的摩擦音记为声母v。

(1)《报告》中调查的旌阳话只有舌尖后音,没有舌尖前音。即不分ts与tʂ,中古精组洪音与知系洪音混,全读tʂ等舌尖后声母。声韵调描写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组字发音很不稳定,很少读成近似舌尖前的ts、tsh、s、z,发音偏后,但比tʂ/tʂ/ʂ/ʐ发音也不像国音的tʂ组字,那样舌尖后音,是比较偏央的程度。”[5]今天我们调查的数据是: 中古知系声母今在旌阳话的读音中读为舌尖前音声母。

《报告》中得出的旌阳话声母系统中具有一整套舌尖后声母,而无舌尖前声母。这与本次调查结果差异较大。笔者本人为旌阳区人,从本地方言特点来看,旌阳话声母系统中已无舌尖后声母,结合《报告》中对发音人情况的介绍,我们可以推测,发音人有可能受自贡地区的卷舌声母或普通话卷舌声母影响,在文读时将整套舌尖后声母读音带入了自己的语言系统中。

(2)《报告》中归纳声母的音韵特点提到,中古非敷奉三母合口今全部读为xu-,与晓匣合口混。但本次调查数据得到的结果是x/f声母同时存在,且有自身分化规律。(本书第四章将具体分析)

(二)韵母记录方面的异同

《报告》记录旌阳话共有36个韵母,其中8个单元音韵母,9个带鼻音尾韵母,4个鼻化元音,15个复元音韵母。本次调查数据记录旌阳话共有36个,其中,单元音韵母8个,复元音韵母15个,带鼻音尾韵母13个。

(1)《报告》记录显示旌阳话中只有一套舌尖后声母字,无舌尖前声母字,而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旌阳话只保留舌尖前齿音声母,因此单韵母中比《报告》中少了一个舌尖后音单韵母ʅ,多出一个舌尖前音单韵母ɿ。

(2)复元音韵母中,除少数韵母记音符号使用了不同的音位变体以外,本次调查与《报告》调查的数据基本相同。

(3)带鼻音的韵母记录情况中,《报告》将an/ian/uan/yan四个复韵母记为鼻化音韵母,今调查过程中,这四个复韵母在旌阳话中的确存在鼻音化倾向,但主要在乡村土语中听感较为明显,城区通行的方言鼻化现象并不稳定,因此仍然记为鼻音尾韵母。

(4)端系三等合口臻摄舒声读开合不定。《报告》中“伦”“遵”二字记为合口呼,本次调查该字仍读为开口: 伦 [lən31],遵[tsən45]。其中读开口呼是旌阳话老派读音特征,读为合口是受普通话影响后的新读。

(5)《报告》中记录,流摄一三等帮系读-u、-oŋ不定,其中“浮”记音为 [xoŋ],“否”记为 [xoŋ]。本次调查此二字读音为: 浮[fəu31]、否[fəu324]。

(6)“缉质迄职陌昔锡”入声字韵母在《报告》中记为i,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个别字在旌阳话中今读-ie韵,即在i后还有一个明显的滑音e,如“吉[tɕie2]”“吸[tɕie2]”等。

(7)德陌麦韵在本次调查中今读基本合流,除知庄组在罗江、旌阳话中极少数读-ie外,其他如“白、客、革、刻”等,均读为-e韵。但《报告》中旌阳话一点二者并未完全合流,而是根据声母条件呈现两种格局: 德陌麦知庄组读ie,其他声母字读e韵的特点,如“窄、摘、则”[tɕie],“泽、择、测、侧”[tɕhie] 等。这说明德陌麦知庄组腭化读ie韵这一特点逐渐被周围方言同化,渐趋消失。

(三)声调记录的异同

《报告》将旌阳话声调归纳为4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值分别为55、31、42、24。我们根据今天的调查结果,旌阳话调类仍为4个,阴阳上去的调值归纳为45、31、5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