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塑与自塑:文化传播与媒介再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编

美国电视剧“他塑”中国元素符号学分析

——以《生活大爆炸》为例[1]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源远流长、灿若星河,几千年历史的积淀,创造了众多独一无二、引人注目的中国元素。几百年前,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还不够紧密,西方人对神秘的东方充满了探知欲。外国的不少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将中国精美的瓷器、优质的丝绸、茶叶等商品带到他们的国家,使得带有东方风格、中国元素的物品在外国备受欢迎,以至于在西方的绘画、雕塑等作品中出现了不少中国元素。

相较之下,随着西方科技的进步,中国的国力开始衰退,西方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时的中国在西方人的眼中逐渐揭开了“面纱”,他们虽然仍存留着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崇拜,但是对那个时代积弱的中国开始从仰视变为俯视。他们对中国人的形象带有了不少负面印象,甚至是极端印象,比如傅满洲。可以说,这种负面的评价即使到了新中国成立也没有太多正面的改变,何况双方还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差异。

直到中国改革开放,我们主动打开国门,经过40余年的努力,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显著的提升,我们有了更多的实力和精力去改变我们的国际形象。而中国的努力也颇见成果,西方发达国家影视剧中呈现出中国元素的镜头越来越多。纵观近年来的美剧,我们看到不少中国文化和元素的影子,从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到电视剧里呈现的中国菜,再到出现的“中文热”、时尚界的中国风……电视剧用记录时代的屏幕,为观众展现了中国元素的发展历程。但是,美剧中呈现的中国元素类型多样,正面负面交杂,夸大也有,误解更是不少。

我们需要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真实、有温度的中国形象。我们愿意与全世界人民共同分享中国文化中的普世价值和智慧结晶。[2]而现在,不仅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走进去”已经成为衡量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更高标尺。而检测中国文化“走出去”和“走进去”效果的方法之一就是国外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本文希望揭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化,美剧中展现的中国元素有了哪些变化?美剧选择了哪些他们最熟知的中国元素进行呈现?他们呈现这些中国元素的背后动因是什么?并探讨这些中国元素背后的中国形象。

选择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作为研究样本的原因:首先在于近几年来它一直是全美收视率最高的情景喜剧,有着数量众多的粉丝,深受美国人喜爱,其中的情节故事必然已经得到美国观众的认同,很大程度上真实呈现了美国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和生活理念。其次,这部美剧中有着丰富的中国元素。主角们不仅经常吃中餐,还使用筷子,为中国美食争论不休,中国人、汉语汉字也经常出现在剧中。丰富的中国元素的呈现可以为研究提供丰富的样本。再次,情景喜剧具有非常显著的娱乐功能,电视剧里营造的环境更加生活化,很多的娱乐教化、价值理念、宗教信仰,甚至对他国的印象,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传达给观众的,比如在调侃中完成对别国的形象构建。最后,《生活大爆炸》的最后一季在2019年5月已经完结,这部电视剧一共12季,共279 集,属于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样本。这部剧整整播放了12年,随着剧情每年的更新,也反映了美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时代变迁,以及12年间对中国印象经历的变革,能非常清晰地看出中国元素在美剧中呈现的演进趋势。

一 美国电视剧中国元素建构历程分析

(一)美国电视剧的传播历史分析

1.美国电视剧的发展历史

美剧,顾名思义是指美国电视剧,指有故事情节的美国电视连续剧。20世纪20年代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一派祥和的气氛,还未嗅到经济危机的苗头。就在1928年9月11日,美国的通用公司在纽约试播了电视剧《女王信使》,这虽然不是世界公认的第一部电视剧,但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初具意义的电视剧,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新的戏剧类型的诞生。

表1 美国电视剧发展阶段

表1 美国电视剧发展阶段续表

① 苗棣、赵长军:《论通俗文化——美国电视剧类型分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还处于实验阶段的电视系统在20世纪30年代仍然非常稚嫩。美国全国金融广播公司(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和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对电视剧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探索,当年为进行测试实验而播出的一些戏剧,大部分是根据百老汇的经典剧本进行改编而成的。到了30年代末,电视系统的成熟就差临门一脚。1939年4月30日,是美国电视正式播出的历史纪念日,因为就在当天,美国全国金融广播公司播放了电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也不甘示弱,成立了自己的电视台。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使所有人人心惶惶,没有办法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电视业务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电视终于再次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各个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头,每周将近播放50小时的电视节目。

电视在20世纪中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电视剧的表演艺术和技术仍需改善,有人笑称当时的电视剧是在直播现场表演戏剧。1947年5月,美国全国金融广播公司再次先发制人,在它的“克拉福特剧场”播放了电视剧《双门》(Double Door),获得了不错的收视率。50年代,电视剧的主流仍是直播剧场。这种栏目使用的道具很朴素,特写镜头和现场表演是电视剧的两大特色。所以,直播剧场特别强调演员和台词,人物的表情在今天看来甚至有些夸张。

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再次进入经济繁荣期,国民财富和收入的增长让更多的人有钱购买电视。美国电视业进入第一个黄金时代,发展势头迅猛,几家大公司制作了不少电视栏目,人们花在电视上的时间变长了。为了吸引用户,电视的播出时间逐渐加长。全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三大广播公司家喻户晓,电视成为它们新的竞技场。其中,全国广播公司在1954年率先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在时代发展的黄金背景下,观众们可以足不出户在家观看电视剧,当时电视剧的内容还算比较丰富。不少广播剧和歌舞剧被改编到小屏幕上,比如《我爱露西》(I love Lucy),1951年放映便引起了当年的收视狂潮,哪怕是它的故事内容很简单,表演在今天看来甚至有些夸张。

到了1955年,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使用录像机将所有的电视直播节目录下来,然后进行编辑和剪辑。1956年,磁带录像技术已经进入市场,在美国的电视界被广泛使用。第一部采用胶片摄制的电视剧就是前文提及的《我爱露西》,之后的电视剧基本实现了录播,电视剧实现了解放的第一步。

1956年,备受观众喜爱的还有美国的西部片,比如《荒野大镖客》(Red Dead Redemption)、《大篷车》(Caravan)等,他们吸引了超过一半的电视观众。20世纪60年代,电视剧主流的形式是现场切换的录制方式,采用多个机位拍摄,大部分不使用直播这一形式。1965年彩色电视成为主流,只有不到4%的电视节目仍然使用黑白色,而彩色电视的出现使得美剧的质量大大提高了。

随着电视的普及,现在电视剧早已成为最主流的传播方式之一,每年光是电视剧的生产消费金额就足以令人咋舌。

2.美国电视剧种类区分

美剧的种类非常丰富,并且质量优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传统的美剧主要分为三类:肥皂剧、情景喜剧、情节系列剧。这些电视剧多以“季”的形式播放,每年的9月至来年5月为一“季”。有的电视剧可以定为某一种类型,有的电视剧比较复杂,同时兼有两种的特点,还有的多种交错。

表2 美剧类型表

① 苗棣、赵长军:《论通俗文化——美国电视剧类型分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② 苗棣、赵长军:《论通俗文化--美国电视剧类型分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86页。

表2 美剧类型表续表

肥皂剧(Soap Opera):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无线电广播,后来出现了电视,其播放平台逐渐转移到电视上。在1947年播放的《一个难忘的女人》(A Woman to Remember)可以说是最早播放的电视肥皂剧。近些年来,《绝望的主妇》《绯闻女孩》都是收视率较高的肥皂剧。肥皂剧的主要观众为家庭主妇,故事情节多讲述家庭和爱情,不少家庭日用品商家为其赞助。根据播放时间的不同,分为日间肥皂剧和夜间肥皂剧:日间肥皂剧每个白天播放1集,每周播放5集,每集的长度在1个小时左右,通常在上午11点至下午2点间播出,有悬念有高潮,在星期五必然设置悬念,吸引观众下周继续观看;晚间肥皂剧,除了播放时间与日间肥皂剧不同,其他皆相似,一般在晚上的黄金时间18:30—22:30 播出。一般来说,晚间肥皂剧的制作成本要高于日间肥皂剧。20世纪80年代末期,肥皂剧由于自身制作成本巨大以及晚间娱乐节目的兴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情景喜剧(Situation Comedy):典型特征是由几个固定角色和相对固定的场景组成。情景喜剧最初起源于广播。电视情景喜剧最早非常有影响的一部剧莫过于1951年播放的《我爱露茜》(I love Lucy),这部剧在当年10月15日首播,当日收视率达到了不可思议的38.7%,到了1952年演季快结束时,收视率一度飙到70%[3]。它的收视人群非常广泛,每周在固定的时间播放,每集长度约30分钟,也有少部分1小时左右,其中包括广告时间。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美国情景喜剧发展的重要阶段,情景喜剧为了收视率加入不少新奇刺激元素,如同性恋、性别歧视等话题。目前,情景喜剧仍然是美国观众最爱看的电视剧类型。《生活大爆炸》就是情景喜剧,它播放了整整12年,至今收视率仍能保持在18—49岁观众中的前两名。这个故事主要是围绕加州理工大学的4个科学宅男和不同职业的3个女性展开,故事场景也基本限定在居住的公寓、加州理工大学、漫画店、餐馆等地,在剧中还能经常听到美剧中常出现的罐头笑声。

情节系列剧:也叫剧情剧,题材类型主要有犯罪、医疗、科幻、冒险等。由于题材类型较多,因此情节系列剧的观众也比较广泛,基本集中在18—49岁的人群中。情节系列剧主要以“季”的形式播出,每周播放一集,一季基本有20—25集,现在每集60分钟左右,通常在每年的9月至来年5月播出。其结构基本固定,包括序幕、片头、主戏、片尾,广告就加在每一幕之间。它的每一集故事都很完整,每一集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单元来讲,有的也可以和后面的剧情互相照应,有时一集仅有一个线索,有时多个线索并行,最终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它的情节往往非常紧凑,剧情悬念四起,让人的心情随之而动。

按照美剧中各集之间关联程度,还可以分为三种:

单元剧:它的每一集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巧妙,但是又和整体和谐地串联,但主要人物不会轻易改变,《生活大爆炸》就属于此类。

连续剧:主要人物不轻易改变,情节连续,比如《废柴联盟》就属于此类。

诗选剧:多个故事独立成篇,而分篇之间毫无关联,可以分为三种模式:每集内含数个独立故事,如《爱痕》;各集独立完整的,如《希区柯克剧场》;单季独立成章的,如《真探》。

其实就当前美剧来说,各种类型的剧集会互相融合。基本上每种剧都会在最后一集留下悬念,吸引观众继续观看。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更高地盈利,美剧类型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职业剧的增多,如《纸牌屋》。此外,为了满足多种口味的观众,很多美剧将科幻、爱情、动作等元素糅合在一部剧中,表现出美剧专业的观众意识。

美剧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它像美国快餐肯德基一样,在世界各地留下它的印记。美剧迷们已经不仅仅把它视作一种娱乐消遣方式,更是作为文化来学习。虽然美剧很受欢迎,但是其中包含的很多元素在很多国家并不受欢迎,剧里包含的很多暴力、性场面也被不少国家抵制。

20世纪70年代,商业电视网的主流节目必须委托制作公司,仅有少部分商业电视网拥有自制权,电视网拥有放送权,节目本身并不属于电视网。进入21世纪,委托制作电视剧已经被电视台和民众普遍接受,造就了不少高质量的电视剧。

3.美国电视剧的播放平台

美剧逐渐步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在1980年之后,它们以故事的内容和创意取胜,甚至已经超越了好莱坞电影,备受美国观众的喜爱。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剧已经有着非常完善的播放模式,目前美剧的播放平台主要为五大商业电视网和网络播放平台。

商业电视网是经营电视节目的大公司,它们也是播放美剧的主流媒体,同样也是美国电视体系的主体,各大电视台通过提供节目内容加盟电视网。其中电视台分为免费台和付费台,一般来说,公共台是免费的,有线台需付费收看。全国广播公司、福克斯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及华纳兄弟联合电视网是美国最重要的五大商业电视网。此外,还有公共广播协会,它没有商业广告,自己不生产剧集,属于公营电视台。

全国广播公司(NBC),成立于1926年,总部设在纽约,它是美国历史最悠久、实力最强的商业电视网,现在是传媒集团NBC环球的一部分,旗下有200多座电视台。它曾创造过多个第一,比如20世纪初期第一个组建全国性的广播网,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播出拳击比赛、棒球比赛,同时在20世纪40年代首次试验彩色电视。NBC在20世纪90年代处于主导地位,21世纪以来发展陷入低谷,收视主体和盈利都不太稳定。NBC制作了很多家喻户晓的电视剧,比如中国观众比较熟悉的《老友记》(Friends)、《废柴联盟》(Community)。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成立于1927年,总部设在纽约,它也是美国传统三大广播电视公司之一。它在全国拥有7座直属电视台和200多座附属广播电视台,收视率在三大电视商业网中经常位列第一。它的目标受众年龄偏高,且比较保守,犯罪剧质量较高。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就是CBS播放的电视剧。

美国广播公司(ABC),1943年从NBC分离出来,由于起步相较于前两个电视商业网较晚,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力量相对比较弱,但是后来不惜重金招揽人才,采取多项措施提高收视率,包括推出多档电视剧,比如《绝望的主妇》(Desperate Housewives)、《实习医生格蕾》(Grey's Anatomy)、《迷失》(Lost)等,它的收视群体多集中于妇女和家庭观众。同时,它还手握美国“超级碗”和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直播权,一系列的举措使得ABC迅速跃居美国三大电视商业网之一。

福克斯广播公司(FOX),1986年成立,在美国位列第四,所属福克斯娱乐集团,再向上则归于传媒大鳄罗伯特·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它的收视群体趋向于年轻人和男性观众。它在20世纪初开始聚焦于有线电视业,出品过很多人气较高的电视剧,如《24》《越狱》(Prison Break)等。

哥伦比亚及华纳兄弟联合电视网(CW),2006年由WB与UPN合并而成。尽管整合了CBS和华纳的优质资源,但是CW一直无法撼动前四位电视网的地位。近些年来,CW开始转变方向,收视群体偏向年轻人,成为唯一一个针对18—34岁年轻观众的电视网,它主打了很多青春偶像剧,比如《吸血鬼日记》(The Vampire Diaries)、《绯闻女孩》(Gossip Girl)等。不得不提一句,CW曾最受华人欢迎,它的很多电视剧在中国很受欢迎。

公共广播协会(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也称美国公共电视台,简称PBS,主要制作教育与儿童节目,因此目标受众多为儿童,它由354个加盟电视台组成,总部位于弗吉尼亚州,成立于1970年。它的节目多为播放收视率不会很高,但是很有创意的节目。PBS与其他商业电视网不同,它不以营利为目的。电视商业网付钱给加盟台播放节目,而PBS则是由加盟台付钱播放其节目。PBS一直被称为说教电视台,这也导致其收视率不高。

美国五大商业电视网几乎瓜分了美国电视剧的市场份额,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开始争夺市场份额。美国的有线电视台需要付费收看,分为付费有线频道与基本有线频道,付费有线频道尺度比较大,经常出现毒品、暴力等元素。HBO(Home Box Office)是代表之一,它是时代华纳集团(Time Warner Inc.)旗下的公司。HBO电视网自从1972年开播,已经播出过不少音乐、电影等娱乐节目。HBO近些年来制作的电视剧,如《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不仅在美国大受欢迎,在中国也有众多粉丝。随着时代的发展,流媒体服务商Netflix在2013年颠覆传统,创新了制播模式,它自行订造剧集,根据网络大数据匹配剧集元素,并成为首个全季上架的服务商,当时巨大的变革席卷美国电视行业,到现在Netflix的影视作品亦受到主流奖项认可。

美剧在全球受欢迎的原因离不开这些商业电视网和网络播放平台。这些巨大的商业传媒平台,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和优秀的人才。比如《生活大爆炸》,它是由创意人恰克·罗瑞(Chuck Lorre)个人工作室和华纳兄弟电视制片公司联合制作,然后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发行的电视剧。雄厚的资金保证影视工作的顺利运转,充满创意的人才保证美剧的内容质量,使得美剧在全世界传播。

(二)美国影视剧中的中国元素建构历程

1.中国元素概念界定

“中国元素”最早的提法源于广告界。2004年,在广告业的行业聚会里,由一位广告公司的董事长高峻提出,“我们认为的中国元素包括中国人一直遵守的规律、信奉的理念,我们想把我们优秀的文化、好的东西分享给全世界的人民”。[4]他所认为的中国元素不仅仅是浅显的中国物件,还包括中国的现代思想、心态、希望等。2006年,由中国广告协会主办的“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在深圳举办,从此“中国元素”的说法被推介开来。

2007年,文化部和人文中国系列活动组委会给出中国元素界定: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元素”。[5]现在看来,这个说法也并不是关于中国元素的严格界定,而是对中国元素的一种描述。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李隽芝在论文《广告作品中“中国元素”的表达分析》中,以其他学者的观点为基础,对中国元素进行了自己的总结,她将“中国元素”分为六大类、十七小类,分别是:符号(色彩、形象、图形、音符、场景、代言人);文化(语言、典故、字画、思想、建筑、戏曲);时代背景(国情、历史);传统习俗;思维方式;特定事件。[6]

2009年中国文物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程雍出版了《中国元素》一书,该书对中国传统元素、文化符号、人文标记进行了扫描、梳理和记录,概述了中华人文标志的发展历程,并对中国元素的文化内涵进行梳理,概括了60种中国元素,其中包括民俗风物、祥瑞吉物、传统文化、艺术瑰宝等。到了2010年,由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培爱主编的《中国元素与广告营销》一书出版,该书汇集了多位学者对于中国元素的理解。例如,杨海军在这本书的《“中国元素”广告创意营销的文化学解读》一文中,将“中国元素”分为三部分进行解读:第一部分是中国固有元素,比如中国的领土(包括300万平方公里的领海),中国的人种,中国的气候等。第二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蔚为大观。第三部分是中国的现代文化元素,比如北京的奥运精神,中国的航天精神,中国的电影文化,中国著名企业的文化。[7]严硕勤在《“中国元素”之我见》一文中,将中国元素分为一类名称、二类名称、三类名称,其中一类名称包括中国人、中国历史、中国文字、中国文献、中国文学、国画、中国建筑、说唱艺术、中国乐器、中国武术、中国瓷器、篆刻印章、中国戏剧、民间艺术、中医中药、中国漆器、玉雕、陶器、民俗、民间故事、神教、茶、饮食、中国植物、中国动物、红色革命、棋牌。[8]

从目前学界和业界的各种说法来看,大家目前确实没有对“中国元素”有一个公认的界定,通常是根据其他学者的划分,再总结出自己的一套中国元素划分方法。事实上,“中国元素”概念界定的困难在于“元素”一词涵盖的范围非常宽泛,从化学意义上来说元素是自然界所有组合中最简单的东西。从“中国”这个概念来说,这也是复杂的意义结合体,我们可以从政治层面来说,也可以从经济层面上来说,更可以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因此,这么说来“中国”一词更无法一言以蔽之。作为一个实体,它客观存在于世界的东方;作为一个精神意向,她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是个被建构起来的形象,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渗透着建构者的价值观念、选择取向,是一种主观客观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果。[9]

将“中国”和“元素”两个词组合,形成一个新的词“中国元素”,但是这个词不是原先的两个词意义的简单叠加,更不是罗列所有中国地图上的“元素”,而是“中国元素”这个新词与原先的“中国”和“元素”概念之间产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发生了一种质变。这么说来,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在“中国”和“元素”之间,这里的“元素”是建构“中国”形象的基本物质,这里的“中国”不再是纯粹地理意义上的国家,而是通过各种具体的“元素”建构起来的融汇着客观物质与主观价值、物质与精神相互交融的作为形象存在的中国。[10]

“中国元素”定义含义和范围众说纷纭,很难确定。笔者认为只要是普通中国人认可,确实与中国有一定的关联,从物质和精神层面都能反映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的符号,我们都能称之为中国元素。但由于“中国元素”所涵盖的范围太过庞杂细碎,所以本文中所论及的“中国元素”仅选取了《生活大爆炸》中出现频率最高、普通中国人认为最具中国特色和代表性的部分,像中国人、中国美食、汉语及中文、中国特色物品四大类。

当然,笔者也应避免用返古倾向的态度对待中国元素,有人认为“中国元素”就是古代的东西,对于中国当下的元素则很少提及。而笔者认为,中国元素不等于中国古代,中国元素虽包含中国古代,但当代的元素也应该被包含进中国元素中,比如支付宝、伊利、共享单车、航天精神等,这些都是一提起就能体现中国的特色的符号,也应属于中国元素。

2.中国人形象多样化

自从美国的电影电视诞生以来,其中出现的主体无疑是其国家的白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可以说是一个文化大熔炉。因此除了白人,美国的影视剧中还有不少其他族裔的镜头和画面,比如黑人、印第安人、华人等。笔者通过资料分析,认为美国影视剧对中国人形象的刻画,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表3 不同阶段美剧呈现的中国人形象特征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早期出现在美剧中的中国人形象,当时美国的影视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在镜头中出现的中国人形象多在短片和纪录片中。20世纪早期,中国国力衰弱,西方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让西方人揭下神秘的中国的面纱,他们现实看到的中国和中国人与马可波罗小说里描绘的中国大相径庭: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的中国平民与精美的中国瓷器有着强烈的反差,他们对神秘的中国人的印象变成了“东亚病夫”。在1919年美国电影《残花泪》中,描绘了这样一个中国人的形象:中国青年程环远赴伦敦,希望在异国他乡传授佛教教义,但是却郁郁不得志,还染上了鸦片,后来邂逅美丽的白人少女露丝,却遭到女孩父亲的极力反对,在一系列波折中,程环为爱牺牲。这里饰演中国人的演员并不是中国人,而是白人演员,通过化妆使其有东方人的特点。虽然说这部影片中,作为中国人的程环有其优点,但是仍能明显地感觉出西方人对中国俯视的优越感,比如吸鸦片并且羸弱的中国人最终无力反抗强权。

这一时期的《华人异教徒与周日学校教师》(The Heathen Chinese and the Sunday School Teachers)、《异教徒的激情》(Pagan Passions)等作品中都呈现了一些中国人的形象。总体来说,拍摄者采用一种俯视的他者视角呈现了比较丑化的中国人形象。

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美国影视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开始出现善恶二元化的特征。极端邪恶的代表人物莫过于傅满洲。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创造了傅满洲这一反派角色,傅满洲在《傅满洲博士之谜》中首次登场,这本书在1913年问世。书中傅满洲的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中国人。他的形象是光头瘦高、面目阴险、穿着类似清代官员的衣服。此后,傅满洲很快就成为反派人物的杰出代表,他获得3所大学的博士学位,也是一个语言天才,书中还将他设计成一个擅长东方巫术的形象。在小说改编的美国电视剧《傅满洲历险记》中,傅满洲仍然是一个暴虐成性的负面人物。电视剧里呈现的傅满洲,外貌和动作都代表着邪恶和恐怖。在相关的文学作品里傅满洲是一个类似撒旦般的人物。影片里就连他的胡子形象都深入人心,甚至连“FuManchu moustache”(傅满洲胡子)都成为一种胡子的剪法名称。就在美剧《生活大爆炸》第2季第13集里,霍华德说自己想要留胡子,莱纳德的第一反应是“傅满洲那样的?八字胡?又尖又长?”可以说在半个世纪里,傅满洲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人形象。

图1 邪恶的傅满洲形象

图2 正直的华人侦探陈查理

而与傅满洲形成极大反差的是美国影片《华人侦探陈查理》中的陈查理形象,陈查理这一形象在1925年诞生于美国作家厄尔·德尔·比格斯(Earl Derr Biggers)的笔下。他不喜欢人们对于中国人黄祸论的刻板印象,认为可以塑造一个和蔼可亲的中国人形象。他一共创作了6 部关于陈查理的小说,笔下的华人侦探陈查理非常具有正义感。他的小说《没有钥匙的房子》(The House Without a Key)、《中国鹦鹉》(The Chinese Parrot)、《帷幕背后》(Behind that Curtain)在20世纪20年代被拍成电影。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银幕出现了“陈查理高潮”。此后西方一共拍摄了将近50部关于陈查理的电影,在这些电影中,陈查理都作为正面人物的代表,被赋予睿智等性格特征,是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为数不多的正面华人形象。

总体说来,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华人形象呈现的历程中,西方对中国人的形象塑造充斥着不少意识形态的对立,政治上的冷战也折射在影视作品中。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的开放,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使得中国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出国交流机会,美国影视剧中的中国人的形象也变得愈加多样化,既有展现中国功夫的演员李小龙和成龙,也有影视剧中丑恶狡诈的中国佣人。

网络上外国人最熟悉的几个中国人的问答中,李小龙和成龙是上榜次数最多的中国人,当然这得益于他们所演的影片和中国功夫的效应。李小龙,原名李振藩,1940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祖籍中国广东顺德均安镇。1966年他出演了美剧《青蜂侠》里青蜂侠的助手男二号——加藤,虽然他是主要的演员之一,但是片酬却是最低的。这部剧虽然市场的总体反应一般,但是李小龙扮演的加藤一角展现出了精彩的动作戏,让他具有了一定知名度。李小龙后来主演的电影《唐山大兄》票房喜人,也是因为他的精彩表演,使得学习中国功夫在全世界成为热潮。

因此,即便是李小龙已经过世40 多年,但是在美国提起Bruce Lee(李小龙的英文名),至少中年的美国人是对他非常熟悉的。成龙和李连杰也是在美国非常有名的中国人,他们在国外走红也基本上是因为武打电影和中国功夫。但是,其他的中国人在美国很难能获得像李小龙、成龙他们那样的正面评价。

图3 香港演员李小龙

图4 香港演员成龙

到了21世纪,美剧里呈现的中国人的面孔越来越多。美剧《绝望的主妇》里的阔太加布里尔有许多中国佣人,其中一个佣人叫姚林,她对女主人很不满。另一个佣人小梅则是为了逃离家暴而偷渡到美国的,小梅经常在背后垂涎女主人的首饰,在得到女主人的赏赐之后,对女主人感激涕零、卑躬屈膝。但是在成了男主人的代孕妈妈后,小梅立刻又对女主人表现出趾高气扬的姿态。《实习医生格蕾》里出现的中国人,出场就是偷渡到美国的劳工身份,因为怕被移民局发现,即使生病了也不敢去医院治病。《生活大爆炸》里出现的中国人面孔更多,不仅有做中餐的中国老板、服务员,还有中国的留学生,甚至在谢尔顿工作的加州理工大学里还有一位吴教授。从呈现的剧情和画面来看,这位吴教授在大学里颇有声誉,谢尔顿想要竞选终身教授的职位,竟然还带着全套成龙的影集去贿赂他。此外,还有近几年收视率非常高的《纸牌屋》,在第2 季里编剧设计了一个狡猾奸诈的中国商人冯德山的形象,找的还是一个华裔演员。在这部剧里,这个中国商人展现的是个爱喝高价威士忌酒、精通洗钱赌博、善于利用金钱操纵政治的形象。整个第2 季的剧情中,这个中国商人出现的频率之高,令人咋舌。

图5 《绝望的主妇》里的中国佣人小梅

图6 《纸牌屋》里阴险狡诈的中国商人冯德山

纵向观之,随着一个世纪的演进,美国影视剧中呈现的中国人形象从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东亚病夫”,到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的善恶二元对立的傅满洲和陈查理,再到21世纪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人设形象正负交杂。虽然从整体来说还是负面形象偏多一些,但是从他们所塑造的诸多中国人形象来看,还是展现了一个世纪内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国形象。但是始终没有改变的是美国对中国的俯视视角,他们对中国人自始而终充满着一种优越感。在他们的镜头中,中国人不是主要角色,即使在美国的中国人获得美国国籍后,在他们的眼中,这些人也始终是被排除在外的,是一个生活在美国的“他者”。

3.中国美食镜头常态化

即使国籍、民族天差地别,餐食永远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可或缺的东西,中国人在中餐上有着几千年的烹饪经验,对于食物的理解自有独到之处。大批中国人来到美国之后,他们所带去的中国美食已经成为美国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

但是回顾中国美食在美国的发展,可以说是一部华人的移民史。19世纪50年代,中国国内政局不稳定,列强瓜分中国,经济衰退令很多人无法果腹,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则经济繁荣,加州还出现了淘金的浪潮,需要不少劳工。于是很多中国人采用不同方式来到美国。众多中国劳工的增加,对中餐的需求变大,更何况熟悉的饭菜里饱含着故土的思念,众多因素促成了美国中餐馆的繁荣。

据纽约饮食博物馆2017年的一场关于“炒”(Chow)的展览里展示的信息,美国的第一家中餐馆1849年在旧金山开业。到了1951年,旧金山已有7家中餐馆。[11]虽说中餐馆是为了满足同胞的思乡之情而开,但是身在美国,很多时候不得不囿于本土的食材而改变,据《牛津百科全书之美国饮食篇》称,当时诞生了第一批美式中餐,比如现在在美国很受欢迎的“炒杂碎”,就是当时的中国厨师用了美国仅有的食材而做的创造,所以与其说它是中国美食,不如说是美式中餐。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排华法案的推出,使得不少中国人被遣送回乡,此后的几十年也大大限制了中国人移民美国。这使得原本的中餐馆流失了不少生意。而为了生存,美国的不少中餐馆开始根据美国人的口味改良中餐,比如美国人喜欢酸甜味的食物,于是中餐馆便将鸡肉做成酸甜口味。

到了20世纪40年代,日本偷袭珍珠港,使得美国国内反日情绪高涨,再加上排华法案有所松动,于是中餐馆在美国迅速发展。很多美式中餐在今天仍然很受欢迎,比如芙蓉蛋、杂碎、炒面等。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餐开始在美剧的镜头里出现。到了20世纪后期,美国电视剧里出现的中餐镜头逐渐增多,甚至从剧情和台词来看,已经成为美国人司空见惯的餐桌菜。

来自亚裔餐馆协会(Asian American Restaurant Association)的数据显示,每10个美国人中就有7个人每周去中餐馆消费。目前,美国的中餐厅数量已经超过45000家,是麦当劳的3倍。其中美国最大的中式快餐连锁店PANDA EXPRESS,在美国已经有超过1800家分店[12]。中餐外卖在美国也很受欢迎,中餐在美国6个州成为人们的外卖首选,在美国人最喜欢的外卖食物中排第二。近些年在美国,中餐还获得了一个称号“圣诞节的标配”,“犹太人的圣诞节传统是吃中餐”还上了热搜。明明犹太人都不过圣诞节的,为什么要吃中餐呢?原来是因为当天美国人都在过圣诞,中餐馆成为唯一营业的饭店。渐渐地,在圣诞节出门吃中餐就成为犹太人的习惯。不止犹太人,美国家庭也喜欢在圣诞节当天选择去中餐馆排队吃饭,然后再看一场电影,或是宅在家中点一份中餐外卖,配Netflix电视剧下饭。

此外,不仅中国的快递业务发达,美国的外卖配送也使用甚广。美国人在家只要一个电话,就会有餐食送到家门口。而根据统计,他们常点的餐食中,中餐已经排到了第二位。美剧《老友记》里,钱德勒的母亲特别喜爱吃中餐,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很想吃宫保鸡丁”。《欲望都市》里的一位律师米兰达,因为工作繁忙,所以经常点一家中餐馆的同一道菜,以至于餐厅服务员接起电话就能听出她的声音,就会报出她经常吃的菜。《生活大爆炸》里中餐不仅是几个主角经常吃的食物,甚至在配角的镜头里也经常能发现他们在吃中餐。《窥探重生》里,吉米家族两代都是警察,他们一家无论是讨论案件还是一起闲聊,经常约在一家叫作“彭记”的餐厅,并且非常喜欢那里的芙蓉蛋。

从第一家中餐馆在旧金山落地,到现在全美国4.5万家中餐馆,中国美食受欢迎的程度可以从中餐馆发展中窥探一二。中国美食因其物美价廉、味道鲜美赢得美国人的心。但是我们也观察到这样一种事实,美剧里展示的众多关于中国美食的镜头,在进入21世纪的20年来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尽管在美国的中餐馆已经有众多口味,比如兰州拉面、西安肉夹馍、福建菜、广东菜等,但是在美国影视剧里呈现的中国美食镜头仍然是以前的那几样,经典的外卖盒加上经典的左宗棠鸡、炒杂碎等几道菜。所以可以发现,美剧对于中国美食的呈现已经有些滞后。当然,也有可能是现实中的美国人仍旧非常爱吃传统的美式中餐,对于近年来新引进美国的中餐的接受程度还不够高。

4.中国功夫元素流行化

中国功夫一直是美国影视剧中热度不减的元素,而功夫在美国影视剧中热度颇高要归功于李小龙,他可以说是把中国功夫传入西方的第一人。而让“功夫”一词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概念,要感谢1972年由华纳兄弟公司制作的电视剧《功夫》(Kung Fu)。该电视剧从1972年播放到1975年,共有63集,讲述了一个少林寺和尚虔官昌,本是一个中美混血儿,父母双亡后投奔少林寺,从小习武,因为为师父报仇而遭到官府通缉,逃亡到美国一路除暴安良的故事。当年这部剧每周四在ABC 播出,许多学校甚至会给学生放假,可以窥见其火爆程度。此后,不少美国影视剧中都出现了中国功夫。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美国不少影视剧开始在中国文化中寻找灵感。可以说,李小龙的影视作品掀起了美国影视剧中中国功夫的第一波热潮。

20世纪80—90年代,香港的功夫片掀起了美国的第二波功夫热潮,成龙扎实的武术基础再加上独特的搞笑风格,使得功夫片在美国大受欢迎,功夫片成为美国一种新的影片类型。进入21世纪,美国影视剧中开始出现大量中国功夫的画面,比如1999年开始在美国上映的《黑客帝国》(TheMatrix),武术指导为中国人袁和平,主演基努·李维斯采用中国功夫进行打斗。2008年美国梦工厂动画出品的《功夫熊猫》(Kung Fu Panda)是一部充斥着中国功夫元素的动画片,讲述了一只笨拙的熊猫阿宝一路成为武林高手的故事。2015年由中国演员吴彦祖主演的美剧《荒原》(Into the Badlands)播放,这部被称作“美版西游记”的电视剧是近40年来美国电视史上唯一一部功夫剧情类剧集,吴彦祖饰演的男主角桑尼(Sunny)在第一集中穿着红色皮质风衣,骑着摩托掠过一片种满罂粟的田野,功夫打斗的画面就迅速捕获了观众的注意力。熟悉的起势动作带了几分太极的味道,而后的拳法又让观众想起了咏春。该剧有了影星吴彦祖和冯德伦武术指导团队的参与,使得美剧环境和中国功夫有了奇妙碰撞。

2019年HBO电视网根据中国功夫的灵魂创作出全新美剧《战士》(Warrior),该电视剧来源于李小龙所写项目的灵感,试映集背景在美国内战后旧金山的唐人街,讲述一个从中国远道而来的年轻武术达人阿衫,发现自己卷入了唐人街的血腥战争中,阿衫的原型李小龙的角色设定是一个动荡年代里的平民英雄。此外,2019年8月8 日在美国播出的《五行刺客》(Wu Assassing)也是一部功夫美剧,该剧由中国人冯德伦担任试播集导演和剧集监制,讲述了在旧金山打拼的厨师金凯成为“吴门刺客”最后一代单代传人,卷入了持续多年的正与邪的斗争中。该剧是Netflix对武术题材的首次尝试,加入了神秘中国元素,打造了一位全新的中式超级英雄。

总体来说,从20世纪70年代中国功夫进入美国影视剧以来,影视界一直对中国功夫有着很强的迷恋,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功夫”背后神秘的东方色彩令人好奇着迷;另一方面,功夫作为一种暴力元素,能天然地吸引人关注,功夫打斗的场景令人心潮澎湃,武艺高超的正面人物形象总能让人幻想自己就是其中的超级英雄。李小龙之后,成龙、李连杰、甄子丹等中国武打巨星也曾参演过美国影视剧,许多影片也获得了不少好评,可以说中国功夫片虽然在美国影视剧中不是主流,但是含有中国功夫元素的影片总能引起观众去观看的欲望。

5.中国政治形象偏见化

美国影视剧里有不少涉及中国政治的镜头,而通过这些镜头所展示出来的多是负面形象。美剧《黑名单》(The Blacklist)里的吴京(音译)是中国特务,因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本是一个不该出生的孩子,是一个“不存在”的人,所以才有了特务的身份。《纸牌屋》(House of Cards)里的中国商人冯德山,与美国副总统进行交锋,沉醉于玩弄政治、权力运作的快感,使得中美对抗成为两个国家的大事件。在《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认为中国政府好大喜功,不尊重个人利益。谢尔顿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并不了解,在他的印象中中国的政治宣传口号还停留在20世纪,个人必须服从集体,否则就是死罪,中国人民被政府管辖得没有个人自由。

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同凯度集团(Kantar)合作开展的第六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2018),在 2019年发布了《中国国家形象全球报告2018》。在这份调查报告里参与调查的22个国家中,美国对中国的整体印象分仅有5.3分,相对于2016年和2017年分数还降低了。此外,该报告认为集体主义是中国比较突出的国家形象。可以看出,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全球第二名,但是中国的政治形象的变化始终赶不上经济的变化,在美国人的眼中,中国人更重视集体利益,更服从集体而忽视自己的个人利益。

二 《生活大爆炸》叙事内容及中国元素呈现分析

(一)《生活大爆炸》叙事内容分析

故事发生在美国加州帕萨迪纳市,主人公是4个宅男科学家,谢尔顿、莱纳德、霍华德以及拉杰。他们既是在加州理工大学工作的同事,也是经常在一起聚会的朋友。谢尔顿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莱纳德是一位实验物理学家,霍华德是工程师,拉杰是一位来自印度的天体物理学家。4个人虽然智商很高,但是情商很低。谢尔顿和莱纳德是合租的室友,霍华德和拉杰经常会来到他们的公寓一起吃饭,做一些集体活动。4个人被称为书呆子,所以都还没有女朋友,但是4 人单身的原因各不相同。谢尔顿聪明又很固执,喜欢按规律做事,他把工作和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甚至连如厕的时间都规定好,不懂别人话语中的幽默和讽刺,还特别喜欢炫耀自己的学识和智商,看不起只有硕士学位的霍华德,不善社交,极富逻辑思维。按理说谢尔顿这样的人很难愿意有人与他合租,但是莱纳德却是一个意外,他算是个“老好人”,非常能够忍耐别人(源于他有一个媲美谢尔顿的母亲),但是个子很矮,不擅长和女性交际,有乳糖不耐症。

图7 《生活大爆炸》海报

霍华德和拉杰也非常有特点。霍华德是一个瘦弱的犹太人,他是4人中唯一没有拿到博士学位的。他自诩“风流才子”,会用6 国语言泡妞。霍华德仍然和母亲住在一起,既希望脱离自己的母亲,又渴望做一个事事有母亲操心的宝贝。拉杰是一个来自印度的小伙子,是一个富二代,操着一口咖喱味的印式英语,生性害羞,如果不喝酒就不能和女性说话(后来变好了),一直觉得自己非常孤独,尽管交过几个女朋友,但是直到结局,拉杰仍然是4人中唯一的单身汉。

4个抱团的科技宅男日复一日地过着他们的生活,直到有一天,谢尔顿和莱纳德居住的公寓对门搬进来了一个金发美女——佩妮。佩妮是一个怀揣演员梦的年轻姑娘,一直无法实现自己的演员梦,只能到一家餐厅做服务员,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药代表。莱纳德对佩妮一见钟情,于是开展了长达多年的热烈追求。4个人因为佩妮的到来发生了很多趣事,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改变,比如佩妮介绍的朋友伯纳黛特成为霍华德的妻子,拉杰和佩妮说话误打误撞治好了自己见到女性不能说话的心理毛病,谢尔顿的爱人艾米成为佩妮最好的闺蜜等。

这部美剧是近些年来非常经典的一部情景喜剧,故事的发生地点也基本限定在几个地方,公寓、大学、漫画店、餐厅。这部剧里4个宅男自带笑点,全剧一共12季279集,每一集基本上都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故事。

(二)《生活大爆炸》中国元素呈现统计分析

1.中国元素均匀分布

《生活大爆炸》历经12年迎来完结,在这12年里涉及中国元素的镜头集数整体相差不多。

图8 《生活大爆炸》每季中国元素镜头

整体来说,每季里出现中国元素的镜头都在4—5集左右,比如第1季里的中国元素镜头出现在第1、7、9、17 集,第2 季出现在第2、4、13、16、20集,第3季出现在第1、8、12、13、20集,第4季出现在第1、7、9、17集,第5季出现在第5、6、14、17、21 集,第6 季出现在第9、14、15、20、21 集,第7 季出现在第2、6、10、19、21 集,第8季出现在第12、16、19、23集,第9季出现在第16 集,第10 季出现在第3、4、10、20集,第11 季出现在第6、12、17、19 集,第12 季出现在第2、5、10、14、20集。非常奇怪的是,第9季里出现的中国元素镜头相比于其他季来说较少。笔者通过收集资料发现,《生活大爆炸》第9季于2015年9月在美国播出,2015年是美国大选之年,当时还未成为美国总统的特朗普对有关中国问题的态度偏向负面,笔者猜测突然减少的中国元素镜头与美国大选有关。

2.中国美食独占鳌头

众所周知,中国美食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在中国收视率很高,在国外也备受追捧。美国的中餐馆甚至比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还要多。笔者曾经看过一个视频,一个外国人想要用三天吃遍中国的小吃,结果三天还未走出成都。即使西方对中国文化不是完全认同,但是对中国美食却都赞誉有加。中国几千年的美食文化,孕育出了美味独特、菜系林立的中华美食。

图9 《生活大爆炸》12季中国元素占比

在12季的《生活大爆炸》中,中国美食也是出现最多的中国元素,是第二名中国语言文字的两倍之多。镜头最多的中国元素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中国美食、中国人、中国文字和汉语。在《生活大爆炸》里,涉及的中国元素大致有9类,包括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科技、中国美食、中国政治、中国教育、中国经济、中国语言文字及中国精神,以及一些中国物件。《生活大爆炸》中对每类中国元素的态度不一,比如中国美食的镜头语言,正面和中性较多,负面较少。关于中国人的态度则是正负交加,正面略高于负面。关于中国语言文字和汉语的态度则正面和中性居多。其他像中国政治、中国学术和中国科技都是负面态度偏多。这些中国元素都是比较容易捕捉的显性符号,非常方便对其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其背后的隐性意义。

3.中国人职业层次丰富

表4 《生活大爆炸》每季出现的中国人职业

笔者通过统计发现,《生活大爆炸》中出现的中国人职业领域比较广,有传统的中餐厅服务员、杂技演员,还有网络黑客、演员、中国留学生、中国婴儿、孔子、大学教授,剧中出现的中国人,负面形象多于正面形象。但与20世纪美剧里基本全是负面的中国人形象有所区别,比如贪婪的女佣、辛苦的劳工、中国间谍等。可以说,现在美剧里出现的中国人偏向正面的形象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三 《生活大爆炸》中国人元素的符号学分析

(一)中国人概念界定

中国人从地域归属概念来看,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一个中国人必须具有中国公安部制作的《居民户口簿》、省级公安厅制作的真实身份证,还必须在居住地的辖区派出所户籍室户籍专用电脑上存有联网的户籍信息,全国公安内部网络都能查询到。严格来说,仅拥有户籍联网信息和护照,而没有《居民户口簿》《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的,不是中国人。[13]

从法律来看,没有中国公安部制作的证明中国公民信息证件的华人、华裔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中国人。但是从种族血缘关系来看,华人和华裔有来自中国的血统。在本文中,将中国公民、认可并使用中国文化的华人华裔都归在中国人一列。比如剧中出现的决定谢尔顿几人能否选上终身教授的关键人物之一——吴教授。虽然我们不能确定其国籍是否已经变成美国国籍,但他是一位来自中国的教授,我们就将其归为中国人。还有出现的中国海外留学生、中餐馆服务员、中国杂技演员等,我们都将其归为中国人进行符号学分析。

(二)中国人物角色符号学分析

在《生活大爆炸》这部12 季的美剧里,笔者统计出了11个出现中国人比较多的片段,其中共有9个中国人形象。

表5 中国人形象态度表

其中,正面人物形象有3位,中性人物形象有2位,负面人物形象有3位。笔者将通过镜头和台词分析其中国人形象符号。

1.正面中国人物形象

在《生活大爆炸》中的正面形象的中国人分别是中国杂技演员、中国聪明人和孔子。这三个人在剧中都没有图像和声音,只是通过主角的台词文本建构出来的。

第一个出现的正面中国人形象是中国杂技演员。这一角色出现在第6季第15集。

表6 中国杂技演员人物角色

“Chinese acrobats”这一词组是符号的能指,所指则是中国杂技演员,中国杂技演员这一符号的意指表示中国马戏团演员水平高超,能完成很多高难度动作,也说明中国杂技演员的表演在国外颇受欢迎。事实上,在国外的很多达人秀节目中,不少评委对中国选手表演的杂技、千手观音等节目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不排除有节目的刻意夸张在里面,但是还是比较客观的。

剧中还有一个宽泛的中国人符号则是谢尔顿口中“聪明的中国人”,这个符号出现在第12 季第2 集,佩妮夸奖谢尔顿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谢尔顿则难得谦虚地说:“最聪明可不敢当,中国也有几个聪明人。”他称赞中国人聪明,我们推测出这样的符号意义:在谢尔顿的工作生活中确实碰见一些非常优秀的中国人,所以在被别人夸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时,他说愧不敢当,因为他的脑海里显现出比他聪明的中国人。

表7 中国聪明人人物角色

西方社会有句谚语,“金钱在犹太人的口袋里,智慧在中国人的脑袋里”。从“聪明的中国人”这一符号中可以表现出,美国人认为中国人很聪明,中国人的勤奋和聪明算是对中国人为数不多的正面印象中的一种。

最后出现的一个正面中国人形象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第12季的第14集,好友霍华德家侵占土地盖阳台,谢尔顿来到城市规划局想要举报好朋友。但是他的内心是纠结的,法律还是人情,这是个问题。这里对城市规划局的工作人员,谢尔顿引用了中国古代圣人孔子的话,Confucius says we owe a greater responsibility to people we're close to with rather than to society at large(我们对亲近之人的责任大于对社会的责任)。

表8 孔子人物角色

而同时又引用了苏格拉底对于法律的看法,Socrates says that we're obliged to obey all laws,even unjust laws(我们必须遵守所有的法律,即使是不公正的法律)。在西方,孔子是与苏格拉底媲美的人物,谢尔顿使用孔子的话和苏格拉底的话进行内心权衡,选择法律还是人情。谢尔顿最终选择了听从孔子的话,没有举报霍华德夫妇。孔子作为谢尔顿口中说出来的声音文本,是符号的能指部分,所指部分则是中国古代圣人孔子的形象。意指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笔者认为其最终选择孔子,放弃苏格拉底的思想,也有这样的符号意义在里面:西方人总是选择于他们有利的符号,只要这个符号能最终实现自己的利益。这里并非说明东方的价值观就优于西方价值观,而是在不同的符号场景中,他们总是选择更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符号。

这3个正面的中国人物形象分别代表了不同角度的中国,中国聪明人能体现出中国人智商比较高,中国杂技演员则能展现出中国民间的奇人异士,而孔子则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通过这3个中国人物形象的塑造,一个历史悠久、民间技艺丰富多彩、智慧的中国形象便跃于脑海中。

2.中性(非正非负)中国人物形象

在《生活大爆炸》中出现了两个中性的中国人物形象,一个是中国留学生,另一个是加州理工大学的吴教授。

中国留学生的人物角色出现在第1季的第17集,也就是谢尔顿学中文的那集里,他与莱纳德到加州理工大学的食堂里吃饭,看见两个中国留学生的身边有两个空座位,便想坐过去。这两个中国留学生为一男一女,衣着普通,面貌是典型的亚洲脸,年龄在20岁至35岁之间,当时的情景是他们正在看书,手边放着食物饮料。

表9 中国留学生人物角色

谢尔顿一看到他们,就用刚学会的中文和他们打招呼。笔者可以进行合理的推测,首先加州理工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应该不少,而谢尔顿作为教授应该见过不少中国留学生,所以第一印象认为其是中国人;其次外国人对中国人有着“书呆子”的刻板印象,所以看到他们午餐时间在食堂边看书边吃饭,也下意识地认为其是中国人。虽然剧中并没有介绍这两个人身份的台词,但是从谢尔顿的视角来看,他们就是中国人,他用中文和这二人打招呼。第一句话便是:“长寿社会”。“长寿社会”表明在谢尔顿的印象中,中国还是一个思想高度统一、高度重视政治宣传的形象,也表明他对中国的政治形象及国家形象的认知还停留在20世纪,并没有随着时间而发生多大改变,两个中国留学生莫名其妙的表情符号则说明对谢尔顿蹩脚普通话所传达的意义的困惑。

还有剧中同样未出现面貌形象的中国科学家吴教授,出现在第6 季第20集的情节中,巴里博士告诉谢尔顿学校空缺出一个终身教授职位,谢尔顿、拉杰、莱纳德都想获得这个职位。于是3个人开始采用不同的方式想去接近和贿赂评选委员会的人,因为这个委员会的评委有着决定他们是否能被选上终身教授职位的权力。其中,谢尔顿贿赂的人选之一便是吴教授。

表10 中国科学家吴教授人物角色

在谢尔顿的认知里,吴教授是中国人,于是他想当然地认为吴教授会喜欢成龙的电影,便拎着中国演员成龙的全套影集去送给吴教授。吴教授这一符号虽然没有图像和声音,但是却鲜明地存在于谢尔顿的思维轨迹中。虽然镜头没有展现吴教授这个人物的好坏,也没有展示吴教授是否收下了谢尔顿的成龙全集,但是从谢尔顿的话语和行为中,我们推测出这个吴教授在加州理工大学的声望和能力都不错,否则不可能成为评选委员会的一员。而吴教授所展示出的符号意义在于:中国走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而且这些人在美国的能力也颇受肯定。当然也可以从另一方面解读,美国能吸引人才留下来,主角之一的印度人拉杰为了留在美国,竟然愿意给谢尔顿工作,而且从剧情可知,拉杰家在印度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但是他也不愿意回印度。

中国留学生和吴教授这两个人物创作者在剧情中没有进行正面还是负面的设定,因此笔者将这二者归于中性人物形象。在剧中,这二者同属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在谢尔顿的眼中,中国留学生背后的国家——中国是落后的,他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新中国成立后;但是吴教授背后的中国是偏正面的,虽然谢尔顿似乎觉得所有的中国人都爱看成龙的功夫电影,但是在吴教授身上没有暗示中国形象很糟糕,而是让观众觉得中国能培养出吴教授这样的优秀人才,那么其背后的祖国——中国也应该同样优秀。

3.负面中国人物形象

本部剧中出现了3个负面的中国人物形象,分别是中餐馆服务员、中国黑客以及6根手指红色头发的中国人。

最先出现的中国人物角色是一位中餐厅服务员,他在整部剧中共出现了两次,且都在第1 季,第一次在第7 集,第二次在第17 集。在第1季第7集的情节中,谢尔顿、莱纳德、拉杰3人去一家中餐厅吃饭,出来一个身穿红色工作制服、亚洲面容,年纪在50 岁之上的中国人服务员,谢尔顿以为其是中国人,但实际在对话中可以得知他不是中国人,而是美国人。这个中餐馆服务员出来为他们点餐,问4个好友中的霍华德怎么没来?谢尔顿则回答说:他(霍华德)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在这位老兄的家乡(中国)不被认可。索绪尔认为符号是能指与所指的结合,能指是符号的可感知部分,比如图像、声音,而所指是概念部分,代表着符号的意义。在这个情节中身穿红色衣服、有着亚洲人长相的中餐厅老板的面貌形象是能指,所指是想表明这个人是中国人。而谢尔顿认为其是中国人的推测则来源于几个方面:(1)这是一个中餐厅;(2)其肖像面貌是亚洲人的典型长相;(3)从语境中了解到他们几人经常来这个餐厅吃饭,或许听到过这个人说中文,所以谢尔顿便默认其是中国人,表面讽刺霍华德是一个只重视个人利益的人,实则话语里多了一层对中国的讽刺。而能指与所指结合的意指则是谢尔顿所认为的中国是一个只关注集体利益漠视个人利益的国家,而对比美国是一个重视个人利益的国家,是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

表11 中餐馆服务员人物角色

这个中餐厅服务员第二次出现是在谢尔顿认为中餐厅陈皮鸡丁作假的背景下。谢尔顿怀疑中餐厅在陈皮鸡丁这道菜中,用香橙皮假冒了陈皮,决定学习中文找他们对峙,他用不熟练的中文和服务员对话。结合第7集和这集的语境,我们可以得知这个服务员是美国人,但是会说中文,身份应该类似于华裔。这个服务员虽然会说中文,但是谢尔顿的中文非常蹩脚,一般人根本听不懂,谢尔顿作为信息的发出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并未被中餐厅服务员正确接收到,服务员又把自己所理解的信息再传达回去,结果双方虽然都在说着中文,但是并不是在一个意义空间里,导致无法形成互通,从而造成了一些喜剧效果。在这一情节中,能指仍然是中餐厅老板的形象,而所指则是一个说中文的人物形象。在其对话中,我们可以这样解读这一情节的符号学意义,谢尔顿认为中国人喜欢弄虚作假,不诚实的商人、中国人形象非常明显。

中国黑客也是剧中出现两次的中国人物形象,但是与中餐厅服务员这一人物形象不同的是,在第1季第9集出现的中国黑客是有画面的,就是指镜头里的两个中国黑客。而在第6季第21集出现的中国黑客,是从莱纳德口中说出的,并没有具体的指代某个具体的黑客个人,而是一种概念性的统称。在第1季第9集的情节中,莱纳德等人认为中国四川省的某些人正在远程操控他们屋子的台灯,远程遥控他们屋里的遥控小汽车。后来谢尔顿和莱纳德在物理学会议上大打出手,镜头又切到在中国某地,两个中国人在看他们打架,这两个中国人的图像和说出的中文都是能指,所指则是表明这两个人是中国人。画面显示这两个中国人正在嘲笑谢尔顿等人:“什么混蛋东西吗?(what losers)”,“美国大书呆子!”(Gigantic American Geeks)。结合画面所展示的声音和图像,以及他们的行为,进一步表明他们是中国的黑客。其意指则是中国黑客喜欢在网络上攻击他国网络。这两个中国黑客的人物形象符号是编剧在暗示中国黑客肆无忌惮侵入别人的网络,窃取美国情报。而画后面出现了一些反转,这两个中国黑客的房间灯光竟被霍华德反控制,也有对美国科技非常自信,完全可以反控回去,暗示美国还是比中国强的符号学意义在其中。

而在第6季出现的中国黑客这一符号,虽然没有展现他们具体的图像,但是从莱纳德口中说出来:“May be we're hacked.You know the Chinese have been hacking everything lately.”他的文本中可以归纳出“Chinese hacker”这一词,而说出“这个中国黑客”这一词,便可在脑海中浮现那些躲在网络暗处、敲着键盘攻击别人网络的黑客形象,他们就如同第9集里的两个相貌平平的中国黑客,能够远程控制别人的台灯、电脑。而中国黑客的意指则在于说明中国黑客的猖獗,创作者的意图在于向观众传达中国黑客危害网络安全的思想。

表12 中国黑客人物角色

此外,《生活大爆炸》中对中国人面貌形象的构建也是负面的。在一个情节里,霍华德入选了美国国防部新组建的一个激光监测卫星小组。联邦调查局的工作人员找他的3个好友调查霍华德的背景,谢尔顿不小心说出了霍华德曾经为了泡妞撞毁了火星探测器,这导致霍华德最终没有通过安全审核。内心愧疚的谢尔顿于是找调查员佩姬重新说明情况,却又不小心说出了莱纳德曾经差点把国家军事机密泄露给朝鲜女间谍。佩姬问:“你说的是莱纳德·霍夫斯塔德博士吗?”慌张的谢尔顿立刻回答:“不,是另一个莱纳德,一个长着红头发、有着6根手指的中国人”,这里谢尔顿说的拥有6 指和红头发语音则是符号的能指,所指则是一个长相怪异的中国人。其意指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的二元对立在其中,认为中国人长相怪异。其实,在美国社会中有着这样的一种认知,就是美国人认为非常不可思议或者说奇怪的事情在中国是非常正常的存在,这也是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一个刻板的符号化认知。

总体来说,《生活大爆炸》里出现的中国人形象正负交加,而且负面偏多。但是,并未呈现出特别极端的,或者一边倒的形象。纵观美剧中中国人形象的变化,从极端大反派傅满洲到有正面有负面的中国人形象的变迁过程,是美国人面对时代的发展自我调适的过程。20世纪的“妖魔化”呈现,大概是美国人寻求自我的一个阶段,他们想要从别的方面确认自己的存在,于是把目光转向东方。他们将这个敌人设置成神秘的东方人,本身他们对不了解的东方便有一种猎奇心理,于是加上“夸张的想象”,在银幕上便有了傅满洲。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在短短40年间腾飞,让世界都惊叹中国发展的奇迹。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双方的交流逐渐变多,中国人也颠覆了以前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中国以及中国人的形象并非如此极端化,他们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近些年来美国银屏中的中国人形象越来越多样化。此外,美国一直自诩为全球超级大国,网络技术在美国最为发达,他们通过技术使得全世界人民都能看到美剧。美国的影视创作者必须考虑其他市场的受众需求。何况近年来,美国高层一直把关注少数群体、族裔作为拉票的关键行为,这也促进美剧中中国人形象越来越多,也展现了美国移民文化中中国人力量变化的一面。

表13 红头发、六根手指的中国人物角色

但是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中国人形象的塑造实质上是为了展示美国,他们必须服从于美国的形象、美式价值观。任何影视作品都不是为了单纯的娱乐,美剧亦是如此。《生活大爆炸》的创作者们通过对中国人物形象的呈现,塑造了一个正负交杂的中国形象,通过中国杂技演员、中国聪明人、孔子这几个正面的中国人物形象,构建了一个拥有众多技艺高超的民间达人、民族智慧优秀的中国形象。而中性的中国留学生和吴教授形象,则说明中国发展迅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人才。负面的中国人物形象,如中餐馆服务员、中国黑客、红头发六根手指的中国人,美剧创造者便利用“他者”的视角优势,对中国人形象进行矮化,从而突出美国人形象的高大,进一步增强了美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四 《生活大爆炸》中国文化元素的符号学分析

(一)中国文化界定

百度百科对于中国文化有着这样的解释:中国文化,是以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14]这个概念比较大,没有对中国文化的具体符号做出详细的概述。因此,只能算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若想了解中国文化的概念,首先要厘清“文化”的概念,文化一词中外学者众说纷纭,一直无法形成一个精确的概念,《说文解字》中将文化定义为“人文化育”,汉语的文化对应的是英文中的“Culture”一词,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伯纳德·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从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及其他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所有能力和习性的复合的总体[15]

在文化前加入一个地区限定词“中国”就使得文化的概念具有了地域性,中国文化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包括中国传统与现代的烙印。本文借鉴泰勒对于文化的定义,在其所列出的知识、信仰、艺术等领域中加入中国限定词,所有属于中国的知识,如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中国的信仰,如儒家思想;中国的艺术,如中国画;中国道德,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属于中国文化,也就是说普通中国人约定俗成地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

(二)中国美食

在《生活大爆炸》这部12季的美剧里,中国美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中国元素,主角用餐的镜头大部分都是中餐。中餐是美国人日常的食物,也是再普通不过的食物。主角谢尔顿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他惧怕任何改变。在他的系统里吃喝拉撒都设置了特定规则,比如每天固定时间上厕所,每周应该吃什么食物,什么时间地点应该做什么活动,他都安排的极为严苛,吃中餐的日子也是固定的。这部剧里出现的中餐馆,非常具有中国特色,比如在第1季第7集和第17集出现的四川菜馆,可以看到其一面墙上挂着一副中国古画,可以隐约看出是画着中国古代人,还有一副字,上面写着汉字“忍”以及一些小字。还有桌上摆放的花瓶瓷器、墙上的“喜”字、中国结等元素,这些浓厚的中国元素,无一不展示出这是一家“中餐馆”。

笔者通过统计发现,在《生活大爆炸》这部电视剧里,中国美食出现的镜头至少有21次。而呈现中餐的镜头大部分是几个主角围坐在公寓里一起用餐,画面则呈现出他们吃的中餐外卖。在第1 季第7 集的镜头里,我们可以发现最常出现的中餐是:蒸饺、左宗棠鸡、芥蓝牛肉、龙舟活鱼、杂菜捞面。

在这部剧里,这些中餐都是中国文化的符号,因为中国美食的形成有几千年,美食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剧中的中餐馆也是他们最常来的一家餐馆。这些具体的中餐就是符号的能指,所指则是中国美食,意指则是中国美食是几位主角最常吃的一种餐食,代表着中国的美食文化漂洋过海在美国进行传播。

表14 中国美食符号表

除了左宗棠鸡这些美食,还有一种美食是美国人非常熟悉的——北京烤鸭。第5季第14集,拉杰请霍华德夫妇来吃饭,他准备的餐食就是北京烤鸭,而且认为北京烤鸭配长相思葡萄酒不错。

表15 北京烤鸭美食符号

这里拉杰说的北京烤鸭在脑海中形成的烤鸭形象就是符号的能指,所指则是北京烤鸭是一道中国美食,意指则是中国美食不仅有蒸饺,北京烤鸭也是一种典型的中国美食,中国美食多种多样。

中国肉夹馍也是剧中出现的中国美食符号。在第11季第19集的剧情里,佩妮从外面买了一个美味的三明治,从而引发了艾米对中国美食肉夹馍和西式三明治的探讨。艾米认为三明治最早可能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因为中国的肉夹馍所代表的意思就是面包里夹肉。

表16 中国肉夹馍美食符号

中国美食是中国元素的重要成分之一,而肉夹馍作为中国美食的一个具象符号,在剧中成为美国人的一道家常菜。其意指则是中国美食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家常菜,中国美食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食选择,代表着中国的美食文化在美国落地生根。

此外,中餐还有一道非常特别的食物,这道饭后点心在传统的中餐里没有,却频繁出现在美式中餐里,这就是“签语饼”,也叫作幸运饼干。签语饼其实是一种中西结合的餐点。它经常作为饭后小餐点,形状像金色的元宝,是一种油炸类小吃,里面经常会夹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印着吉祥如意之类的话语。一方面可以给食客带来好心情,另一方面则提醒食客别忘了买单。这种委婉的提醒方式包含着中国含蓄的民族文化。现在,不少美国非中国餐厅也会做一些签语饼来吸引顾客,签语饼作为一种中国文化完美地和美国文化结合在了一起。

纵观整部剧,可以发现出现最多的中国美食符号是左宗棠鸡。这也是谢尔顿最爱的中国菜,但事实上,左宗棠鸡并不是地道的中餐。美国的一位记者曾经来到清朝名将左宗棠的家乡湖南打听左宗棠鸡的历史,但是到了之后发现湖南根本没有左宗棠鸡,更是从未听说过有这道菜。而据美国的媒体报道,左宗棠鸡其实是从美国的一个中餐馆里流出的,当年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曾邀请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到中餐馆吃饭,基辛格觉得鸡肉的味道真不错,便问厨师这道菜的名字,这个厨师从湖南来到美国,便顺口给这道菜起名为左宗棠鸡。后来这道菜出名了,众多中餐馆纷纷制作左宗棠鸡,左宗棠鸡逐渐成为美国中餐馆的一道家常菜。美国人确实很爱吃鸡肉,除了左宗棠鸡,他们还爱吃陈皮鸡丁和宫保鸡丁。

《生活大爆炸》中呈现的众多中国美食镜头,至少给我们传达了这样几层意义:(1)中国美食从遥远的东方漂洋过海在美国生根,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家常菜,真正地“飞入寻常百姓家”;(2)中国美食文化已经与美国文化完美地融合,比如原本并不是中餐的签语饼,在华人的餐厅里却成为一种常见的餐后小点心;(3)中国美食传达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比如左宗棠鸡,与李鸿章访美有关系的炒杂碎,这些菜式传达的中国文化意义比媒体的报道更有力,因为饮食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4)中国美食虽然已经成为一种受欢迎的菜系,但是在美国的饮食消费市场仍然属于普通消费品,而不是高端消费品。20世纪中餐以物美价廉吸引顾客,到如今仍然没有摆脱这一印象,甚至多年以来,中餐馆一直因卫生环境问题屡受指责。但是从整体来说,本剧通过中国美食构建了一个拥有丰富美食文化的中国形象。虽然剧中的镜头多是一闪而过,但是每季都会出现,说明至少整整12年里中餐在美国人的餐桌上始终占有一席之地。虽然说在美流行的中国美食已经是改良过的美式中餐,但是其中折射的中华文化是深刻的、潜移默化的。

(三)汉语和汉字

汉字、汉语在《生活大爆炸》里出现的次数较多,笔者统计了一下,出现中国语言文字的镜头至少10处。在此要强调一下,霍华德是熟知好几门外语的人,其中就包括中文,他可以使用中文进行日常对话。在剧中,很多中国汉字、汉语对话都出自霍华德。

笔者将主要分析镜头语言较多的3处。首先是在第1季第1集,霍华德对着新来的金发美女佩妮,来了句中文,“洗个痛快澡”,尽管发音非常奇怪,但是仍能听出中国话的味道。

表17 中国话文化符号Ⅰ

这里霍华德说出的“洗个痛快澡”普通话作为符号的能指,符号的所指则是用他用中文告诉金发美女佩妮洗澡愉快。而在此语境中,意指则是霍华德希望展现自己会多国语言的能力获得佩妮的青睐。符号的延伸意义也可以看出中国话已经成为美国一种非常热门的外语,甚至成为一种搭讪的工具。

第二处在第1季的第17集,谢尔顿认为中餐厅的老板在陈皮鸡丁这道菜里用香橙皮代替了陈皮,请霍华德教他中文好去找中餐厅老板理论,到了中餐馆,谢尔顿用蹩脚的中文和老板对话。

表18 中国话文化符号Ⅱ

这一段啼笑皆非的语言对话是符号的能指,符号的所指则是谢尔顿要求餐厅老板告诉他陈皮在哪,怀疑餐馆老板用了假的陈皮。而其意指一方面表明中国话可以在美剧种制造出幽默效果,另一方面则暗示中国人做生意喜欢弄虚作假。

从这部剧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外国的“中文热”并不是空穴来风,他们对如此艰深的汉语和汉字有着强烈的兴趣,从谢尔顿学习普通话,再到主角佩妮身上文的汉字可见一斑。但是我们也需清醒地意识到,正是因为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在国际上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才会如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为中国的强大,所以学习中文成为热潮。然而《生活大爆炸》这部剧所展示的汉语和汉字始终仍停留在浅层次,没有对其背后的中华文化意义进行深究和展示,多是把汉语和汉字作为一种制造笑料的脚本,为了迎合剧情而进行设计,所以始终缺乏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中国特色物品

《生活大爆炸》中出现不少能够展示中国文化的特色物品,比如飞镖、侠士头盔、五彩琉璃塔、伊利牛奶等。其中,最常见的是中餐外卖盒上的一座塔。对于这座塔现在的不少中国人已经非常陌生,因为在今天已经不在了。这座塔原身位于南京,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毁,这座五彩琉璃塔在19世纪时名气可以和万里长城相比。

表19 中餐外卖盒文化符号

这座印制于外卖盒上的五彩琉璃塔图案是符号的能指,所指则是中国佛塔,其意指则是中国传统建筑在美国非常受欢迎,建构了一个拥有璀璨文化的文明古国形象。印着佛塔的白色外卖盒贯穿整整12季,这个白色的外卖盒已经成为中餐的符号,并且还有深层次的中国符号意义。据了解,这个外卖盒在1970年被印上佛塔图案,此后外卖盒上的佛塔图案出现在众多中餐馆的外卖盒上。

在第6季第9集里,霍华德买了一辆新车,停在了大学提供给谢尔顿的车位上。二人为争停车位互相攻击,最后拉杰带着霍华德到谢尔顿办公室道歉,谢尔顿吓了一大跳,立刻从桌子上拿起一枚中国飞镖,对他们说:“这可是枚货真价实的中国飞镖,我必须警告你,我在很多电影里见过这个。”

表20 中国飞镖文化符号

飞镖是中国武侠小说和电影里非常常见的一种兵器,镜头通过对飞镖这一符号的展示,指出这是枚中国飞镖。其符号意义在于表明谢尔顿确实是个中国武侠电影的粉丝,更进一步来说,中国的武侠电影在美国很有市场。

本剧中出现的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国特色物品是伊利牛奶。它出现在第5季第17集里,谢尔顿等人围在桌前讨论罗斯曼教授办公室的归属权问题时,桌面上摆了一罐伊利牛奶,放大仔细看,还是伊利的一款帮助乳糖分解的牛奶。

表21 中国伊利牛奶文化符号

看过这部剧的都知道,主角之一的莱纳德患有乳糖不耐症,所以这个中国奶制品明显是莱纳德的。这种广告的植入方式符合剧情人设,还非常合理。这部剧通过伊利牛奶这样的一个中国文化符号,从侧面反映出不仅有传统的中国元素出现在美剧中,现代的中国也在积极寻求在国际上的展现和表达。伊利是一家中国企业,但此次广告植入是在寻求国际市场的过程中进行的一次不错的尝试。

总的来说,剧中出现的这些中国特色物品,如印着佛塔的外卖盒、飞镖、伊利牛奶,一方面印证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制造的商品在美国也可以非常便捷地购买到;另一方面,则显示出新时期中国对外传播的思路不仅仅局限于外国人非常熟悉的古代中国物品,而是扩展到现代中国的一些物品。像是伊利牛奶,虽然在剧中仅仅是一个不起眼的商品广告,但是其背后的中国属性是值得关注的,所以说特色物件的背后是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交流越来越紧密。

整体观之,《生活大爆炸》里出现的中国文化——中国美食、汉语和汉字以及中国特色物品等,归根到底是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的一部分,也让美国人对中国文化有了比20世纪更深入的了解。但是,分析可以看出,美剧的影视创作者对于中国元素的呈现仍然流于浅层的符号表达,对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并没有具体揭示。对于不了解这些文化内涵的观众来说,其实这些中国元素最大的作用就是促进剧情。此外,他们对于中国元素的呈现还出现了不少失真的情况,从客观上来说可能是创作者对中国文化了解得不够深入,而从主观上来说也存在着刻意曲解的因素。

五 《生活大爆炸》中国元素符号学分析的启示与反思

(一)《生活大爆炸》构建的中国形象框架

笔者通过对中国人、中国美食、汉语和汉字以及中国特色物品五大类中国元素进行分析,发现《生活大爆炸》通过对这些元素文本的描述,建构了关于中国形象的四个框架。笔者将通过结合甘姆森的“诠释包裹”理论进行分析。

表22 中国形象建构所使用的中国元素

在《生活大爆炸》中创作者主要以中国人和中国物品为主要构建中国形象的元素,辅以中国美食、汉语和汉字,通过对一系列“框架装置”的运用,以及直接或间接呈现在文本中的“推理装置”为观众构建了一个中国形象的框架,笔者通过分析,认为《生活大爆炸》构建的中国框架有3种:“经济罪恶”框架、“信息威胁”框架、“学术造假”框架。

1.“经济罪恶”框架

在“经济罪恶”框架里,诠释了这样的主题:中国经济的发展是罪恶的,这个罪恶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发展的积累过程是罪恶的,指通过压榨工人、抢夺别国工人的工作机会;二是生产的东西是罪恶的,指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这一框架主要出现在第5季第5集和第6季第14集的剧情里(见表23)。

表23 “经济罪恶”框架

第一点,中国血汗工厂伪造产品。在第5季第5集的剧情中,谢尔顿和莱纳德在他们常去的漫画店看漫画,当他们讨论到影视剧里的武器时,觉得漫画店售卖的电影周边产品太贵,于是便问这里有没有中国血汗工厂伪造的指环王武器售卖?(There's no weaponry from lord of the rings forged in a Chinese sweatshop?)在这里,谢尔顿直接将中国的工厂称为“Sweatshop”(血汗工厂),将中国工厂里制造的东西称为“forge”(伪造)。

第二点,中国抢走生产线,夺走美国人工作机会。在第6季第14集的情节里,拉杰和霍华德决定购买一个3D打印机,霍华德指着3D打印机对拉杰说,“当我们拥有这台3D打印机,中国血汗工厂的工作我们就能抢回来了(By owning a 3-D printer,We are reclaiming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and taking jobs back from sweatshops in China)”,而拉杰则回答或许这台3D打印机就是中国制造的呢!这里再次对中国工厂的描述用了“Sweatshop”这一贬义词符号,建构了一个压榨工人劳动、制造山寨商品的中国经济形象。

在“经济罪恶”的框架里,中国是一个世界工厂,而且是血汗工厂,专门生产一些没有版权的假冒伪劣产品,而且拼命地压榨工人的劳动价值,通过低廉的人力成本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关于中国“经济罪恶”的框架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媒体的报道中多次出现,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在发言中暗示“中国人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要求美国企业应该给本国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不应该便宜中国,反过来帮助中国发展。还有很多美国媒体认为中国很多企业靠窃取美国企业的知识产权获得经济的发展。而他们一直制造中国“经济罪恶”的框架的原因在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不稳定的失业率,而美国总统必须得对失业率负责,嫁祸中国是为了摆脱责任,在总统大选中,不少总统候选人都把“提高就业率”“维护美国人民的福利”作为竞选筹码。

但是,企业提供就业机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盈利。美国企业将工厂选址在中国,必然是综合考量的结果,因为美国的人力物力成本高昂,而中国有着巨大的“人口红利”,选址在中国才能将公司的利益最大化。但是普通美国人却抱怨中国人让他们失去了工作机会,显然,美国政客一直制造的中国“经济罪恶”的框架发挥了作用。

2.“信息威胁”框架

在这部剧里,创作者们用“中国黑客”建构了一个中国“信息威胁”的框架(见表24)。这个框架诠释的主题则是:中国给他国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威胁,中国黑客在虚拟世界中肆无忌惮、不遵守网络世界的规则。剧中给他国信息安全造成威胁这一行为的主体是中国黑客,中国黑客的符号元素出现在第1季第9集和第6季第21集。

表24 “信息威胁”框架

首先在第1季第9集里,中国黑客为炫耀网络技术随意控制别人家里电器。最后的镜头画面显示,这两个中国黑客屋里的灯光也闪烁起来,原来霍华德也远程控制了他们屋里的灯光。所以说,在中国“信息威胁”的框架里,中国的黑客不遵守网络规则,入侵他国网络,侵犯别人的隐私,但是也显露出美国无惧他国威胁,因为他们更加强大。

其次,在第6季第21集里,谢尔顿问佩妮:你是不是又用我们的硬盘录像机录节目啊?莱纳德为佩妮解围:可能是被中国黑客攻击了呢!(Maybe we're hacked.You know,The Chinese have been hacking everything lately)而现实是,佩妮用了谢尔顿的录像机录节目,但是却害怕被谢尔顿记3次大过,从而取消她使用谢尔顿公寓一切东西的“特权”。因为在这部剧里,谢尔顿有时候就是一个“独裁者”的形象,他的朋友们如果触犯了他制定的规则,他便会记下一笔,而只要一个人被记下3 笔,那么这个人就会受到“惩罚”,取消众多与谢尔顿相联系的特权,比如更改Wi-fi密码,让作为邻居的佩妮无法蹭网。正是因为谢尔顿的“3 次记过”规则,佩妮已经犯了两次,她害怕被记上3 次,所以才让莱纳德解围说是中国黑客干的。美国大肆宣传“中国威胁论”,但是美国的黑客才是全球最大的威胁。前些年,斯诺登爆出美国的“棱镜门”事件,震惊了整个世界。在美国的“信息威胁”框架里,美国媒体甚至用“特洛伊木马”来暗讽中国威胁别国的信息安全,在他们的框架之下,中国的科技形象大部分都是负面的,这对于中国整体形象塑造的负面影响极其深远。

3.“学术造假”框架

《生活大爆炸》通过湖北核子物理研究所模拟信号一事,设置了一个中国“学术造假”的框架,这个框架的主题就是中国人为迅速获得学术成果,进行学术造假。主要是指中国人利用小聪明,不踏踏实实做学术,讽刺中国人把别人错误的研究成果拿来却证明为正确。剧中出现中国学术造假的情节在第7季第6集和第7季第10集(见表25)。

表25 “学术造假”框架

在第7季第6集里,谢尔顿对3个伙伴说,他刚得知中国湖北核子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小组用实验验证了他的猜测。谢尔顿为此沾沾自喜,认为这有可能是他这辈子最大的成就了,并且说出了“我爱中国”这句话,就是因为湖北核子物理研究所证明了他的猜测。但是反转来了,在第7季第10集里,谢尔顿偶然发现自己的计算方式错了,莱纳德也通过设计实验证明了谢尔顿的猜测是错误的。但是,吊诡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错误猜测,却被中国的研究所证明是对的,于是创作者用莱纳德之口说:湖北研究所在实验的过程中故意模拟了信号,也就是说他们伪造了数据(They faked the results.Simulated signals to the data files.)。这里的湖北核子物理研究所迅速从正面的符号意义转为负面符号意义,在这二元对立中,观众作为符号的解释者对中国的教育形象立刻从正面转为负面。编剧为观众构建了一个明目张胆学术造假的中国学术形象。

在美剧中用镜头针对中国的学术造假,目的就是为了构建中国学术不端的教育形象,而对比之下美国则是非常具有创新研究精神的形象,从谢尔顿发现元素合成的新方法,到莱纳德揭露中国湖北核子物理研究所学术造假,完美地导演了一场让观众觉得美国教育更加优秀,美国人更加具有创新精神,中国除了拾人牙慧、赶潮流,就只会学术造假的戏剧。剧中的4位男主角都是加州理工大学的教授,是美国的精英知识分子。他们的很多讨论都会围绕学术课题,在他们的讨论中不止一次对中国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嘲讽。

综上所述,《生活大爆炸》通过框架装置和推理装置构建了“人权淡漠”“经济罪恶”“信息威胁”“学术造假”四个中国形象框架,给观众呈现出了一个失实的、片面的中国形象。而对比之下的美国则完全相反,尊重人权、经济繁荣、信息技术发达、学术创新能力强,一个正面的美国形象为美国价值观在世界的传播提供了众多有利的因素。

(二)结语

近些年美剧中出现越来越丰富的中国元素,我们可以视为是中国元素的广泛传播,也可以认为是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逐步提升。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美剧中不仅有丰富的中国元素,其他国家的元素在其中也随处可见,例如《生活大爆炸》中主角之一的印度人拉杰,在美国做着底层工作的苏联专家,可以说《生活大爆炸》其实也是多国元素混合在一起的影视作品。

虽然各国元素在美剧中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众所周知,所有的美剧核心传达的都是美式价值观。这些风采各异的他国元素更多是点缀,推进剧情的作用更大。实际上,纵观全部美剧,美剧表达的中国元素都是浅层次的符号表达,并没有阐释出这些符号背后的中国文化意义。但美剧毕竟是为美国人服务的,推销的是美国文化。

当然,分析了美剧中中国元素与现实的大相径庭后,其变异的原因也值得我们探讨。一方面是美剧的创作者们本身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编写出具有深刻中国文化内涵的剧情显然不切实际;何况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使得他们主观上未必愿意呈现真实全面的中国。另一方面,进行美剧解码的观众,如果不是中国人,他们本身对中国文化也不是特别了解,更无法解读中国元素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只是靠着表层次的中国元素符号进行娱乐放松,还有商业化的影响存在于美剧的各个环节,所以中国元素的变异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

当然,美剧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他们出色的编剧、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都遥遥领先于世界大部分国家。对于中国,我们应该取长补短,既发挥我们国际传播的长处,又学习美国商业运营的经验。主流媒体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该改善传播观念,我们的民间媒体需要创新传播方式,在面对美国媒体对我们进行浅层次的符号解读时,我们应该积极主动进行阐释。另外,我们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星光璀璨的传统文化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素材。最后,我们需戒骄戒躁,在已有国际传播能力的基础上,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争取逐步提高国际文化交流中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