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尊严与社会和谐良性互动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本书的研究任务、篇章结构安排和创新性

本书在深入分析和把握人的尊严概念及其基本范式与社会和谐基本内涵的前提下,以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为立论前提,着重探讨个人尊严与社会和谐之间的良性互动作用及如何充分发挥这一互动作用以同步推进个人尊严实现与社会和谐构建的进程。“尊严”与“和谐”是两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人们对之理解并不完全一致,笔者将在第一章中对“个人尊严”与“社会和谐”两个基本概念及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与分析,以为全书论述奠定必要的概念基础;在第二章中阐述个人尊严对社会和谐的意义;第三章分析社会和谐对个人尊严的重要作用;第四章中对应第二章的基本观点,探讨以实现人的尊严为立足点社会和谐的构建路径;第五章对应第三章的基本观点,探讨着眼于社会和谐的人的尊严的实现路径;附录部分将主要介绍课题组对人的尊严问题所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成果,即对社会若干阶层的尊严观、尊严感和尊严危机及应对的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以试图为我国实践中个人尊严实现与社会和谐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全书重点集中于前三章,即个人尊严与社会和谐基本概念界定和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论证,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分别对应第二、三章基本观点对社会和谐与个人尊严的实现途径的尝试性探讨,只能算是抛砖引玉,其全面性与针对性都有待学界进一步研究。

学界关于社会和谐的理论研究成果十分丰富,本书关于和谐、社会和谐的界定,用一定篇幅综合介绍了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但也根据学界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重点阐明了笔者对这一基本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关于人的尊严的界定,以及个人尊严与社会和谐的互动关系部分,笔者在参考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完善、发展本项目负责人已经公开发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思考与探讨,使全书成为一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体系。其中对人的尊严的内涵、有尊严生活的基本要求的阐释和对尊严概念的类别、基本范式和尊重的类别的讨论体现了本书对学界已有相关理论成果的完善与发展。第二章关于个人尊严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第三章关于社会和谐对个人尊严的促进作用的分析,第四章对以人的尊严为立足点的社会和谐的构建路径的探讨和第五章对着眼于社会和谐的人的尊严的实现路径的探讨,集中体现了本书对学界目前极其有限的、零星散见于其他研究主题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深化、系统化与拓展。附录部分主要展示社会若干阶层的尊严观、尊严感、尊严危机及其化解的实证研究成果及其对现实的启迪,由笔者与一组学生耗费巨大精力,经过三个轮回,涉及湖北省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调研对象近三千人,历时六个月完成。学界目前以此类主题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十分薄弱,因而附录部分内容将对人的尊严问题的学理分析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集中体现出本书研究创新性和特色。然而由于尊严这一概念外延的宽广性以及课题组的见解、论证能力和精力的局限性,虽有幸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各位结项专家的指点,但全书各个组成部分尚不可避免有诸多疏漏和不成熟之处,期待和欢迎学界同人进一步批评与指正!


[1]国际学界关于如何处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出了“社会团结”“社会整合”等思路。“社会团结论”认为利益和价值的分化造成社会失范和社会冲突,强调通过消除贫困、扩大就业和增进社会和睦等途径来缓和社会关系,国家和政府继续承担处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主要责任,同时积极促进新兴社会组织的培育,用业缘关系网络来替代传统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网络等途径来维持社会团结。“社会整合论”认为不能仅仅依赖市场竞争的单一机制来构建和谐社会,而是要通过大力发展各种社团和中介组织来建立社会自身的调节机制,以协调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关于如何协调社会成员利益关系,国际学界和政界的主要观点有“社会公正思想”和“社会福利思想”。至于如何理解和践行“社会公正”,有人主张社会公正就是赋予所有人以同等的权利;有的人主张社会公平就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扶助弱者;有人提出,国家制定政策和制度首先要保证的是机会公平和程序公平。“社会福利论”坚持将人的基本需求或公民权利作为核心价值,主张在经济上坚持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来协调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关于如何预防现代风险,国际学界指出,当代社会风险越来越个体化、复杂化、影响易扩散,难以预测和控制,世界各国纷纷建立针对金融风险、致命传染病风险、生态环境风险、恐怖袭击、网络风险、化学和物种风险等、城市混乱风险等预防和预警系统。参见勒江好、王郅强《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矛盾调节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1—76页。

[2]参见贾建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解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3期。

[3]郑杭生:《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几个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4]杨清涛等:《和谐之道——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利益矛盾解析》,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6页。

[5]吴家庆、吴敏:《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利益协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7期。

[6]何影:《利益共享: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求实》2010年第5期。

[7]刘文芳:《统筹协调利益关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山西政报》2009年第12期。

[8]郑杭生:《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几个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9]杨清涛等:《和谐之道——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利益矛盾解析》,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14页。

[10]杨清涛等:《和谐之道——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利益矛盾解析》,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6—293页。

[11]李路路:《和谐社会:利益矛盾与冲突的协调》,《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5期。

[12]吴家庆、吴敏:《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利益协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第7期。

[13]郑杭生:《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几个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14]罗豪才、宋功德:《和谐社会的公法建构》,《中国法学》2004年第6期。

[15]顾华祥:《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制建设》,《重庆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6]陈金钊:《和谐社会建设:法制及司法理念》,《法学论坛》2007年第3期。

[17]张文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机制》,《中国法学》2006年第1期。

[18]顾华祥:《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制建设》,《重庆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9]罗豪才、宋功德:《和谐社会的公法建构》,《中国法学》2004年第6期。

[20]任云丽:《近年来和谐文化建设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2期。

[21]沈壮海:《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8期。

[22]胡椿、董悦:《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研究综述》,《大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