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系统构架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创新创业主体及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有机的整体。苏州工业园区着眼吸引创新创业要素,倾力打造创新“生态圈”,即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创意产业园、生物科技园、纳米产业园、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等)、引入国际国内一流教育科研机构、重点培育行业领军企业、鼓励多元化创业投资主体、健全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优化宜居宜业生活环境、提升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等,形成优秀人才促进环境提升,优越环境吸引优秀人才集聚的良性互动模式,人才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涌现。
一 行业重点企业
数量庞大、种类多样、竞合共生的企业是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基础和主体。以企业为依托,人才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实现了聚合、交换、整合与生成,成为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种群。从国内外历史发展经验看,人才创新创业活跃的区域无不集聚了大量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已经成为新经济的代表和区域创新活力的体现,产业引领与产业跨界融合成为创新创业生态构建的关键。聚焦围绕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云计算三大新兴产业,苏州工业园区积极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发展。
其中,云计算产业方面,截至2015 年年底,园区已集聚大数据、云计算相关企业近600家,大数据、云计算相关产值280亿元,从业人员数量超6万[1]。引进华为、微软、同程等国际知名企业,涌现出一批如新科兰德、赛富科技、方正国际软件等增长快、带动力强的企业,为园区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纳米技术应用产业方面,截至2015年年底,累计引进、孵化纳米技术及相关应用企业352家[2],汇聚了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型化工、IC、新能源等领域,以苏大维格、南大光电、苏州禾盛、苏州锦富、赛菲、维苏威铸造、贺氏、金华盛纸业、时得机械、迪可航空、玉柴、快捷半导体、矽品科技、苏州晶方半导体、京隆科技、苏州胶囊、贝侬生化、莹特丽化妆品、州飞翔、奥麒化工(中国)、苏州瑞环化工、金钻化工、能源(苏州)等为代表的重点企业,就业人数达到2.21 万人,各类领军人才团队230 个,其中国家“千人计划”69 人,全年总产值281.3亿元,14家企业成功上市[3]。
生物医药产业方面,集聚了新药创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领域,以信达生物、浩欧博、博瑞生物、纳微、吉玛基因、维林光电、飞依诺、苏州盛迪亚、百济神州、苏州圣诺、和记黄埔医药、再鼎医药、苏州立生、兴盟生物、特丰、丹诺医药等品牌企业为引领的产业集群。园区生物医药企业达400多家,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160亿元[4]。仅生物纳米园就集聚国家“千人计划”57人、带动万名专业人才就业[5]。
截至目前,园区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795家,累计主板上市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分别达14家、51家,50家重点科技自主品牌企业销售额均超亿元[6],一批科技龙头企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二 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
在人才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高校科研机构是人才的培养主体,不仅向区域内部各用人单位输入大量的毕业生,提升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同时也集聚了大量的科学家、高层次科技人才,是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主体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集聚了28所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其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0个),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办学理念上,按照“政府搭台、高校办学、服务产业、面向市场”的办学理念建成各类科研教学载体。相继成立的纳米学院,彰显了产业、科技、教育、人才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品牌特色。办学模式上,确立“以研究生培养为主、以紧缺专业为主”的定位,探索“合作办学”“独立办学”多种办学方式,累计引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28所国际名校,师生总规模超8万人。以“世界认可的中国大学和中国土地上的国际大学”为导向,西交利物浦大学已然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标杆。专业设置上,整合入驻高校、创新企业和政府三方资源,积极引导高校根据地方转型升级需要开设相对应的学科专业。目前,区内各院校专业总数355 个,其中主导产业(云计算、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等)相关专业人数5.6 万,约占学生总数的74%。职业教育方面,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园区在“为产业办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相继于1998年、2005年、2008年分别成立了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技术学校、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初步形成了对接产业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
在科研机构方面,吸引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中科院电子所苏州研究院、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苏州成果转化中心、牛津大学苏研院、苏州大学纳米学院、江苏省(苏州)纳米产业技术研究院、南工大纳米材料产业研究院、北航纳米生物产业研究院、中科院兰化所苏州研究院等在内的30多家研究机构落地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创新资源不断汇聚。像中科院纳米所,专门成立了技术转移部门,实现科研与产业的对接。
以纳米技术相关科研单位为依托,聚集纳米技术相关领域高端人才近500人,其中国家千人、江苏省双创、姑苏领军、园区领军人才累计超160人,一大批纳米技术相关领域的院士、领域专家、学术带头人、产业界精英长期活跃于园区[7]。在此带动下,苏州工业园区已初步成为纳米技术领域国际知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人才、技术和产业高地,并逐步成为引领全球纳米技术创新的策源地。
三 多元化创业投资主体
资金是创业互动的血液,良好的融资体系是创业生态系统正常运作的保证。各地积极构建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的科技金融体系,不断促进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政府资金投入。以建立区域创业投资区域生态为核心,园区政府在园区建设了东沙湖股权投资中心(2011年7月被中组部授牌为国家“千人计划”创投中心),并以此为主阵地,发挥国创母基金的引领带动作用,设立了5000万元的风险补偿资金池和6亿元的创投引导基金,吸引各类创投机构入驻,构筑了较为完善的资金扶持体系。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助力贷”“科技贷”以及“苏科贷”等风险补偿类创新产品的基础上,又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风险补偿资金+保险+银行”共担风险的“信保贷”以及与光大银行合作开发针对节能低碳企业的专项贷款“节能贷”等数款融资产品。此外,园区内还设立了全国首个科技型中小企业统贷平台、全国首家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江苏省首家科技小贷公司、苏州市首家科技支行,科技金融产品包括科技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苏科贷、科贷通、千里马、成长助力贷、科技贷、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私募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投贷通、股权质押贷款、区域集优等众多类型,满足不同创业期企业的多种发展需要。
社会资金投入。园区积极吸引各类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集聚发展。其中,苏州生物纳米园与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美敦力、美国硅谷的著名投资基金红杉资本合作,共同出资建立了美敦力—红杉中国医疗科技创投基金[8],推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再上新台阶。东沙湖股权投资中心暨国家“千人计划”创投中心集聚股权投资机构110 多家、管理资金规模达530亿元,一批科技支行、科技保险机构、小贷公司、科技金融超市、融资租赁公司落户[9]。
当前,园区集聚金融类机构超700家,其中银行、证券、保险等持牌金融机构113家,区域金融中心高地加速形成[10],形成了涵盖孵化期—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全过程的投融资体系。东沙湖股权投资中心已入驻创投团队46支,管理基金61支,管理资金规模超470亿元,备案创投企业数量占江苏省1/4,已累计为623家企业提供创投资本,其中29家上市或已过会;“千人计划”创投中心已为全国69 名“千人计划”人才提供了创投资本,其中“千人计划”创业人才64 人、创投人才5人,加快了创业项目的孵化成长[11]。
四 创新创业平台载体
园区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和专业运营团队,提升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运营,不断整合区域内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创新载体布局。
在众创空间与孵化器方面,以金鸡湖创业长廊为核心,苏州工业园区全力打造“创客天堂”的品牌,形成良好的创业生态。截至2015 年12月,园区已聚集启点咖啡、36氪、百度创业中心、Plug&Play、苏大天宫、创客邦、蒲公英、XLAB、GBOX、清华启迪、硅谷 PNP 等47 家众创空间,其中8家被科技部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体系,17家荣获“江苏省众创空间”,16 家被评为“市众创空间”,总孵化面积5.8 万平方米,提供免费工位5600个[12]。金鸡湖创业长廊每周举办的沙龙、论坛、讲座等达20多场,不断地吸引着创业者、投资人寻求发展机会,“金鸡湖创业长廊”的品牌日趋响亮,成为创业圈子聚集地。
此外,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结合产业需求拓展商业模式,积极引入各类专业孵化器,以及以具有核心共性技术、运作实力或经营资本的龙头企业为依托的“产业孵化器”[13]。例如,专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美敦力中国孵化器及凯鑫孵化器、专注于基因诊断领域的达安大健康孵化器、专注于产学研合作的转化医学产业技术孵化器、依托公共服务平台的百拓生物医药众创空间[14]以及颐合天成孵化器、萌达孵化器、赛瑞佳孵化器等。多元化、专业型、互动式的生物医药孵化器群正在形成[15],进而提升产业集聚性和区域创新力。
在区域性平台载体方面,以生物纳米产业为例,园区内建立了以纳米大学科技园、中科院育成中心为代表的面向科研机构的孵化基地,以生物纳米园、纳米孵化基地为代表的初创企业培育基地以及以苏州纳米城为代表的产业化基地[16],为创业者发展提供了全链条式空间载体。目前,园区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主阵地,以专业化的载体平台为依托,高标准建设了苏州国际科技园、创意产业园、生物纳米园、中新生态科技城、中芬纳米创新中心等一大批创新创业载体,形成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等国家级创新基地,有效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
在技术研发平台方面,利用入驻院所资源,在主要产业方向形成了包括工程中心、实验室在内较完整的技术研发平台体系,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其中,园区建有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MEMS中试平台、纳米材料平台、纳米催化平台等从创新研发到工程化覆盖全产业链的公共支撑平台[17]。此外,结合纳米技术产业发展需要,成立了由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共同进行技术攻关的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引入苏州百拓作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苏州工业园区生物材料国际物流平台,与德国凯杰合作成立苏州转化医学中心。当前,园区累计建成各类科技载体超380万平方米、国家级创新基地2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0多个、各类研发机构450个,国际科技园、创意产业园、苏州纳米城等创新集群基本形成。
五 创新创业服务机构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从简单的要素集聚演变到结构化的社群,其中的关键是各类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这些组织促进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在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快速流动和交换,有利于系统内部的平衡及可持续发展。
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方面,围绕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建成软件评测、软件即服务(SaaS)、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生物医药、纳米加工与测试、动漫游戏等技术服务平台,重点产业技术公共平台达到30 个[18],实现重点产业(纳米产业、软件产业、动漫游戏、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与通信)全覆盖。在公共创业服务平台方面。针对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在全国首创设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搭建中小企业金融创新服务平台、综合政策服务平台、资源中介服务“三大平台”,为中小企业和创业人才提供项目申报、金融信贷、情报信息、知识产权等一条龙服务。以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为龙头,成立了“千人计划”服务处,为高层次人才在创业辅导、融资担保、知识产权保护、项目申报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为院士、科技领军人才等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提供专人跟踪和定期上门服务,如户口转入办理、子女入学、人才政策申报等等。在技术转移转化机构方面,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园区已建成6家国家以及省市级技术转移机构[19],建成知识产权、科技情报、数据中心、技术转移等创业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在其他专业服务机构方面,会计师事务所排名前十强中的普华永道、德勤、瑞华、安永、大信会计师事务所等已落户园区。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中的大成、金杜、锦天城等也已经在园区开设苏州分所。世界知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如米高蒲志、万宝盛华等也纷纷抢滩,截至2013年年底,园区拥有各类人力资源中介机构185 家,从业人员规模达2800人。会计、法律、设计、信息与中介等专业服务机构的集聚,使金鸡湖CBD区域逐渐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智慧流、资金流交汇互换的中心[20]。
六 社会组织与创新文化
网络关系与文化氛围是维持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21]。各类的社会组织将区域内的创新创业主体、资源有效连接起来,促进了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与外部环境之间人才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流动,社会组织的数量、规模、活跃度是区域创新创业活力的重要体现。
社会关系网络构建。首先,苏州工业园区积极搭建多种类活动组织,以社会网络平台凝聚人才。目前有领军人才俱乐部、教授俱乐部、博士创新协会、独墅湖巾帼创新基地、医疗器械企业家沙龙、产业服务系列沙龙与培训、女教师联谊会、外籍教师联谊会、留学生人员联谊会、科协、国际独墅桥等各类人才平台,有效搭建起人才间的交流沟通桥梁,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了人才对区域的归属感。其次,为建立产业内部社会关系网络,成立了苏州工业园区医药科技联盟、苏州医疗器械创新服务中心、苏州工业园区自主创新医疗器械企业独墅联盟、新药创始人俱乐部、植介入医疗器械联盟协会、云计算产业联盟、苏州工业园区信息化联盟协会等众多联盟平台,不仅成为推动产业合作的纽带,而且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此外,园区积极搭建国内外会议平台,通过组织承办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会议、论坛,促进区域人才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扩大和提升苏州的产业影响力。例如,生物医疗产业方面,苏州工业园区组织了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ChinaBio合作论坛、DIA中国药物研究创新会议、创新中国医疗健康专场等众多专业、高端会议,使区域内的社会关系网络得以充分延展。
创新创业文化营造和宣传。苏州工业园区着力打造金鸡湖创业长廊,通过将40多家创新型孵化器的有效集聚,形成了浓厚“创客文化”,“北有中关村创业大街,南有金鸡湖创业长廊”的格局正在显现。此外,园区内由各类孵化器、政府公共服务部门举办的各种路演活动、创业沙龙每天都在继续,吸引大批年轻创业者集聚苏州工业园区,产生了强大的虹吸效应。已举办七届的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活动,前后共吸引20多个国家的1万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参会,创业周活动的“磁场效应”加速了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的集聚[22]。评选“十大青年创业先锋”,开展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年活动等营造“大众创业”的良好氛围。
七 宜居宜业生活环境
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立的核心是为人才服务,而工作生活平衡是众多成功者的追求,因此,除了关注人才的工作环境、促进人才创新创业外,也应高度关注人才的生活环境。国内外众多园区的发展经验表明,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是吸引人才的有利条件,政府在宜居宜业环境塑造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基础建设方面,创新创业资源空间有效集聚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立的物质空间基础。苏州工业园区以高起点规划引领高水平开发,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以及“适度超前”的开发理念,制定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建成金融商贸区、科教创新区、国际商务区、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板块,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阳澄湖半岛成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宜居环境持续优化。坚持集约节约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绿地覆盖率达45%,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7.4,整体通过ISO14000认证,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去年生态文明建设60项重点项目、城市环境63项重点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园区被评为“江苏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城市发展的宜居性、持续性不断提高。
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营造优良环境,在国内首创人才优租房模式,推出优价房,解决不同层次人才的住房问题。搭建起区域中心、邻里中心、社区中心三级商业配套网络,建立体育中心、图书馆、影剧院等公共配套设施,形成便利的生活环境。通过推广绿色建筑,建立慢行系统,集中供冷供热,建设共同管沟等打造生态示范区,创造风景优美的宜居宜业生态圈。在教育资源方面,园区超前谋划,按照适度高于江苏省现代化学校标准统一建设,教育技术装备全部按照江苏省一类标准配备,园区的教育现代化已初步实现了高位均衡,整体水平位于江苏前列[23]。医疗资源方面,园区已经建立起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率先基本实现了卫生现代化。此外,通过建设十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十大重点文化项目、十大文化专题馆、十大品牌文化活动,建设和培育园区文化发展网络体系。全区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0.33平方米,人均拥有文化设施数量和质量居全国开发区前列[24]。在社会治理环境方面,园区从建设初期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是中新两国合作的载体和苏州工业园区早期主要的开发主体,深度参与园区建设和治理体系构建。园区管委会通过树立“亲商亲民”理念、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同时,随着政府推行“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社会组织的作用逐步增强,逐渐形成小政府、大社会、大市场联动机制,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位一体”治理体系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