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文化模式研究:以金沙江畔为中心的社会组织的考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三岩的由来、区域与变迁

“三岩”,藏语称为“撒硬”,是“恶地”之意,地处今四川省白玉县、巴塘县以及西藏自治区贡觉县、芒康县的部分区域,大体位于东经98°40′—98°52′,北纬31°02′—30°14′。这一地理名词在藏区,尤其在藏东康区是一个特殊的地域名称,其地全境多山,金沙江直贯境内,地势险要,民风剽悍,历来被认为是“野番”区域。近些年来,研究“三岩”的人员日渐增多,如汤池安、扎呷、格勒等的论文或著作中都见有“三岩”一词。但是,“三岩”具体指康区的什么地方?它位于今天的什么位置?学界至今未有明晰的说法;至于“三岩”的历史变迁,更未有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清代“三岩”地区,藏、汉文典籍中的记载虽数见不鲜,但大多语焉不详,比较集中记载的仅有藏文《多仁班智达传》、清代皇帝诸《实录》及入藏人士的文集、笔记(刘赞廷即为一例[16]),致使学界难以深入研究。本书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调查和相关文献,对“三岩”的由来、区域以及变迁略作考述。

(一)“三岩”的由来

在清代汉文典籍中,关于“三岩”的记载不乏于史。以清帝《实录》而言,“三岩”首次出现于乾隆五年十月丁未(1740年11月28日)——当时擦瓦龙头人桑阿报告说“三艾营官欲点三路土兵,往攻怒子(指怒族,今居云南境内)”,云南总督公庆“派拨官兵五百名,带同土练人添防沿边内地紧要卡隘,分别堵御”[17]。这表明,1740年之前清政府已在“三岩”地区设立“营官”(地方军政长官),并以颇罗鼐管理了。

关于“三岩”名称的由来,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三岩”地势险要,这一解释与三岩的实际地形相符:三岩地处金沙江大峡谷,四周被海拔5000米左右的陡峭高山四面环绕。为此清末辗转于这一地带的刘赞廷对“三岩”有“崇山叠岭,汹溪环绕,森林绝谷,出入鸟道,形势危险”[18]的形象描述。其二是说历史上的“三岩”人以“剽悍” “耿直”“好斗”著称,外地人提及“三岩”人,无形中会产生一种恐惧之感,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外地人遂以“三岩”蔑称“三岩”人。这两种说法保存至今,也因此,一提及“三岩”,三岩外部的人群即认为那儿是“险恶之地”和“野蛮之地”。

(二)康区中的“三岩”

“三岩”在当地一致认为是历史上康区的一处特有地名。“康区”是“康巴藏区”的简称,又叫“康藏”,藏语称为khams。关于康区的管理,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于边外(今泸定以西)设都尉,建沈黎郡(包括今汉源、泸定、九龙一带);魏晋南北朝时,属蜀郡、益州;唐时设羁縻州,开始实行土司制度;清初属四川管辖;雍正八年(1730年)设打箭炉厅,隶雅州府(今雅安)[19]

1910年,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为在康区实施“改土归流”,派傅嵩炑在德格土司的帮助下攻克“三岩”地区,先后奏请在当地设立康安、边北两道,康定、巴安、邓科三府,甘孜、白玉、德格三州,三坝、理塘两厅,盐井、定乡、稻城、河谷、石渠、同普六县,乍丫、昌都两理事官,得荣、江卡、贡觉、桑昂、杂瑜、三岩、章谷、道坞、瞻对、泸定、硕般多、达威等十二个设治委员。[20]对于“三岩”的地域范围,傅嵩炑认为:“三岩野番居德格之南,江卡之北,贡觉、乍丫之东,巴塘之西,跨金沙江之上,有上岩、中岩、下岩之分。自东至西,仅二百余里;自南至北,计四百余里。”[21]足见其地域之广袤。

宣统三年(1911年),傅嵩炑代理川滇边务大臣,奏请设立西康行省,定巴塘为省会,修建公署。后武昌事起,宣统退位,建省之议,未成事实。民国初年,改上述地区为川边特别区,裁撤府、厅、州、理事馆、设治委员,统一县治。此后,西藏地方政府在帝国主义的挑唆下,不断发起东侵,占据了金沙江以西和金沙江以东的新龙、德格、甘孜地界。1928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过决议,将康区改建西康行省,设立“西康政务委员会”。1932年10月,刘文辉和达赖派谈判委员在岗拖举行谈判会议,签订了以金沙江为界,分驻藏汉军队的六条协议(即《岗拖条约》)。至此,在原来所属康区的33个县中,金沙江以西的14个县,实际上已为西藏地方政府所控制。1935年2月,西康建省委员会成立,1939年1月,西康行省建立,定康定为省会。

西康省建制时,据刘赞廷《边藏刍言》中《武成县》记载:“武成县原名三岩,距西康之中央 …… 以吉池为上岩,雄松为中岩,察拉寺为下岩,总其名曰三岩,尚中外人士不迹之地,无酋长,以争夺杀人为雄,历不属藏,亦未附汉。”[22]他与傅嵩炑一致把三岩分为上岩、中岩和下岩,但他对三岩的划分更为具体。对照今天的地图,刘氏所指“三岩”,由北至南分别为:上岩罗麦,距贡觉124公里,有4800米高的罗拉山相隔;中岩雄松,距贡觉126公里,有泽拉山、查圭山、西玛拉等四座大山相隔,其海拔都在4800米以上;下岩木协,距贡觉121公里,中间有4800米,以巴依拉山相隔。[23]“三岩”“总面积二万八千七百八十八万方里,其疆域北至玛隆与同普县界,东北以巴坝山顶与白玉县界,东南与巴安县界;东以宗巴,南至日吉桑乡,以东属巴安,以西属武城,南以支巴水沟与宁静县界,西以吉池岭与贡县界”,即藏史中的“热克”。可见,刘氏对“三岩”的区域范围的界定与傅嵩炑的说法基本相符,“三岩”包括金沙江西岸芒康县的戈波、宗西乡的一部分,朱巴龙和尼增乡的西贡及萨温村,以及贡觉县的罗麦、沙东、梅都、雄松、木协、克日乡,金沙江东岸巴塘县、白玉县的一部分[24]

1932年《岗拖条约》订立之后,三岩在金沙江东的色巴、劣巴、巴巴三处划归白玉县,统称为山岩村,金沙江东岸的“三岩”划归四川白玉管理。自此三岩以金沙江为界,在西藏惯称为“三岩”,但在四川则称为“山岩”,成为两个概念不同的行政区划,但实际上两者是一个地域概念。“三岩”是藏语音译,在汉语中曾写作“萨安”“三暗”“山岩”“山崖”“桑岩”等,意为劣地或地势险恶。“三岩”早期叫“热克”,有“热克奔没龙巴”之说,意为热克一带是没有头领、没有王法的地方。古时“三岩”人实则“三暗巴人”。据清史载,三岩“化外野番,不服王化,争夺成性,不事农牧”,而且三岩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四川通往康区进西藏的传统道路,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有学者称“三暗巴地方系通藏大道”[25]。康区分南北两路,北路从德格到昌都,南路由巴塘抵昌都,“三岩”刚好居南北两路之间。因此,正如范河川所考,《武成县》所述范围应包括四川白玉县山岩乡巴巴村、劣巴村、八学村、色德村、色麦村;四川巴塘县也有少部;西藏贡觉县的罗麦、沙东、梅都、雄松、木协、克日乡统为三岩区。芒康县的戈波、尼增、朱巴龙、宗西等乡,江达的帮拉、生达乡等亦属三岩。其中以四川白玉和贡觉三岩为中心。因此,广义的“三岩”范围广阔,大体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脉北段,金沙江上游流域西岸。其东部大致包括今四川白玉县的山岩乡,其西部为今西藏自治区贡觉县三岩区,西北部延伸至芒康县的戈波、尼增、朱巴龙和宗西等乡,东南则接壤巴塘县甲阴乡的部分地区,此外还包括北部江达县的帮拉、生达乡等,总体面积大约为15000平方公里。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岩”

1950年3月,康定解放,同年10月,又解放了昌都,11月,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西康省藏族自治区在原西康省的康定专区辖地成立。嗣后,中央又以昌都为中心,成立了昌都解放委员会。至此,原来康区所辖的县,分别归由西康省藏族自治区和昌都解放委员会领导。1955年3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西康省藏族自治区更名为西康省藏族自治州,同年10月,西康并入四川省,原西康省藏族自治州也更名为甘孜藏族自治州,辖21个县。白玉隶属甘孜藏族自治州。1957年10月,白玉建政为乡,1958年麻绒、盖玉、萨马、山岩4个村也建政为乡。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代表,于1951年5月23日在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签订了《和平解放西藏办法协议》(即“十七条协议”)。从此,西藏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与羁绊,西藏人民真正回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平等、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中来。民主改革前,贡觉分为贡觉宗(宗:藏语音译,相当于县)和三岩宗,隶属昌都公所。1959年10月4日贡觉县人民政府宣布成立。全县辖一个办事处(副处级),设立两个片区,其中三岩片区包括雄松乡、敏都乡、克日乡、罗麦乡、木协乡和沙东乡。

三岩、贡觉分别属于当时昌都解放委员会加入进来的13个宗之一。三岩宗于1959年5月设立,之后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通过了《西藏地区区域的调整方案》,把三岩宗和贡觉宗合并为现在的贡觉县。最初三岩划为雄松、罗麦两区,1962年又分为罗麦、雄松和木协三区,1988年三岩撤区成乡,当时分为一区六乡,保留罗麦区,1997年三岩又更名为三岩区,下分克日、罗麦、沙东、敏都、雄松、木协六乡。这样,在白玉和贡觉两个县境内,三岩在贡觉六个乡的基础上,增加白玉的山岩乡,这样三岩地区就有7个乡了,加上巴塘、芒康以及江达、巴塘的部分属于三岩的乡,三岩地区的范围就如保罗、范河川所言的三岩范围了。它大体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脉北段,金沙江上游流域两岸。

(四)小结

无论是“山岩”还是“三岩”(又名“山暗”“三暗”“三崖”“三艾”和“萨安”等),实际上都是同一地域概念。关于“三岩”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但两种说法都使得它留给今天的人们一种“险恶之地”“野蛮之地”的概念。历史上“三岩”既是四川与西藏“茶马互市”的必经之道,又处于历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之间的缓冲地带,“历不属藏,亦未附汉”。尽管它的行政区划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更,但是,关于它的地理范围,学界主要以《清实录》、刘赞廷的《武成县志》以及《岗拖条约》为依据,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的行政区划的变更进行确定。当地人习惯上认为“三岩”以今西藏贡觉县和四川省白玉县为中心,主要指贡觉县三岩六乡、白玉县山岩以及巴塘县、芒康县的一部分。其中,贡觉县三岩片有“大三岩”之称,白玉县山岩乡有“小三岩”之说,此乃学界和当地较为公认的看法。

三岩的范围归纳如表2—1所示。

表2—1 三岩区域范围

从表2—1可以看出,三岩的地域范围主要位于西藏自治区,而且在贡觉县分布有六个乡,在芒康县分布有四个乡,在江达县分布有两个乡,在四川的白玉和巴塘各分布有一个乡,无怪乎历史上曾经把西藏贡觉的三岩称为“大三岩”,而把四川白玉的山岩称为“小三岩”了,因为这就是根据地域分布的大小而称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