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问题提出
第一节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通过对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可以发现,以往有关社会退缩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和干预的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一 社会退缩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研究
(一)未统一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亚型
学者们已经开展了多项不同亚型社会退缩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的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及人们对社会退缩行为的观察,退缩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也具有“特殊类型性”的特点。现有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者们在对社会退缩行为进行亚型划分时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参考标准和测量工具,这就导致社会退缩行为的亚型千差万别,进而造成研究结果的同质性很差,很难进行比较和验证。
(二)未关注情绪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作用
该领域的现有研究多以Crick和Dodge的“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修订版)”为理论基础,着重考察认知因素对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影响,很少关注非认知因素。事实上,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产生的过程中,非认知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情绪、情境、年龄和性别等。以往研究曾考察过情境、年龄和性别在儿童社会信息加工和退缩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但尚未见到涉及情绪的实证研究。信息加工中的情绪过程和认知过程总在相互影响,个体对环境中重要信息的注意是通过情绪的提醒来实现的,并据此以最恰当的方式进行后续的认知加工和行为表现。受此启发,Lemerise和Arsenio 将情绪整合到Crick和Dodge的模型中,提出了“社会信息加工的情绪—认知整合模型”。该模型详细列出了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情绪因素,这些因素不仅体现在数据信息库中,也体现在信息加工的每一阶段上。但是,Lemerise和Arsenio的模型还只停留在理论思辨层面上,尚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撑。国内未见探讨情绪在认知加工和退缩行为之间中介作用的研究,如探究情绪事件联结、情绪性质、情绪理解、情绪反应和情绪表达等在二者间的中介效应。情绪理解是儿童情绪发展的重要内容,且幼儿阶段是儿童情绪理解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多项实证研究也证实,儿童情绪理解、情绪调节与社会信息加工、同伴关系和问题行为的关系密切。[1][2][3][4][5][6]
二 社会退缩儿童的干预研究
(一)干预的针对性较差
现存的社会退缩儿童的干预研究存在针对性较差的缺陷,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学者们在干预研究中未对社会退缩儿童进行分型,而是对所有社会退缩儿童采用统一的干预方法。社会退缩儿童的分型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社会退缩儿童具有不同的产生机制和行为表现,在矫治时也应该有的放矢地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目前这种“一勺烩”的干预研究势必影响干预的质量和效果。第二,在干预研究中忽视了一些重要的中介变量。儿童的年龄、性别、情绪及认知能力等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变量,这些变量会带来社会退缩儿童不同的外在表现和情绪反应,需要通过不同的干预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矫治,以此达到较好的干预效果。
(二)干预的效果维持较为有限
以往有关社会退缩儿童的干预研究一般都能获得一定的干预效果,如能够起到提高退缩儿童互动频率、互动时间、互动发起行为及同伴接纳水平的效果。然而,接受干预的退缩儿童一旦回到现实环境中,往往故态复发。这说明现有干预研究存在效果维持较为有限的不足。通过分析发现,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包括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以往有关社会退缩儿童的干预研究多从行为矫治的角度着手,忽视认知和情绪的重要作用。而社会退缩行为作为一种内隐性的问题行为,儿童的认知缺陷和焦虑、抑制等不良情绪才是其退缩的根源所在。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多以互动时间、互动频率和互动发起行为等量化指标作为因变量,而较少关注心理状态和友谊质量等质化指标。如果干预过程过分关注外在的量化指标,而忽视心理状态和友谊质量等内在的质化指标,说明干预方案“治标不治本”,干预效果不理想也不可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