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数据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在目前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不少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教师的实践能力普遍不足,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支既有一定理论水平,也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当前,独立院校的师资同研究型本科比较相似,教师直接来自高校毕业生的情况较多。这些教师的普遍特点是有较好的专业理论素养,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缺乏在企业的锻炼,对企业的实际更多的是感性认识。而且独立院校对应用型高校的教师评价往往仍采用研究型高校的方式,即以教师的学历、研究成果、工作年限等因素为主进行考察,对于更为重要的实践能力,由于难以有适当的标准进行衡量,因此一直没有相应的考核办法。于是,在独立院校中,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仍然不足,独立院校开办的实践课没有深度,实训项目与现实脱节,这都使得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极为坎坷。
2.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学习能力难以提高
教学方法的采用是否得当直接与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相关联。独立院校一直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希望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但现实情况是传统的灌输型课堂教学模式仍在大部分独立院校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动力。尽管这些独立院校在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上做了很多努力,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教师对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视而不见,不愿花费精力去探索其他的可能性。于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虽然有较好的沟通能力,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普遍缺乏更为珍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面对环境的变化缺乏创造性的思考,动手能力也并不比普通高校的同学强多少。
3.专业类课程设置缺乏侧重性,难以体现专业特点
当前,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需要学习工商管理二级学科下的几乎所有课程,并且课时相差不大。由于知识面过广,学生学习时找不到重点,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化学习自己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这没有体现工商管理的专业特点,难以满足企业对应聘者管理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与其他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相比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4.专业教材内容千篇一律,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目前国内出版的教材更多是借鉴欧美国家和日本的教科书,不少是照搬照抄理论,大量借用案例。而中国的历史悠久,中国人对财富的观念、对企业和谐的认识等都与外国有较大不同,高校教育学生将西方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直接用于中国的企业管理,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中国的实际发展不符,学生学到的知识与难以直接应用。
5.教学实践环节未能落到实处,教学效果堪忧
目前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大都设定了较多的实践的学时,其比例往往超过35%。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学生人数连年增多,以及部分企业不愿配合等,集中安排学生进行统一实习变得十分困难。比如学生实习地点的选择更多的是依赖专业课老师的个人关系,有机会参与的学生人数较少,实习内容常常也是学生匆匆参观几个主要办公区域,请相关人员进行一般性的讲述,或者是直接请企业管理者为学生做报告等。由于所用时间短,学生对企业的了解比较表面化,根本谈不上理性认识的建立。另外,毕业实习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环节,但由于学生在毕业季更多地将重心放在了如何找到满意的工作上,极为重要的实习环节就这样变成了一种陪衬。而毕业论文本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最重要的环节,但现实情况是不少学生的毕业论文缺乏企业实际资料支撑,所写内容没有针对性,使得该环节的教学目标难以达到。
此外,独立院校比较常见的情形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两门不同的课程分别开设,虽然这样做在课程设置上留出了足够的实训时间,但却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得不到同步的理论指导。理论和实践环节未能很好地融合,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未得到提升,实践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