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野生植物大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野大豆的故事

“五谷”是我国对粮食作物的统称。但“五谷”是指具体哪些品种,又会因地、因时,有很大差别。唯独“五谷”中的“菽”,从古到今,东西南北中,毫无争议,指的是豆类。毛泽东的名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菽”,也是泛指豆类作物。如果再进一步深究,狭义的“菽”,专指大豆。汉《春秋·考异邮》称“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曰荅”。

大豆原产中国,由野大豆驯化而来,但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两位近亲却分化到彼此难以相认的程度。植物特性上,野大豆为蔓生,缠绕在芦苇等挺水植物上生长,可长到3~5米。蔓长且细,看上去很孱弱的样子。大豆则枝繁叶茂而强壮;花序上,虽然二者花形、颜色几无差别,但野大豆的花,明显小一号,属于微缩版。豆荚形状相似,但野大豆的要小得多。特别是果实,野大豆籽粒比绿豆粒还要小。我们土话形容它“像枪沙一样,又小又硬”。

我对野大豆的认识,算不上偶然。2005年,受命负责省级湿地保护区申报工作。2006年9月12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复同意建立唐海湿地与鸟类自然保护区。在申报过程中,负责科考报告和总体规划的河北师大张义文教授建议,湿地保护区除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外,野大豆也应作为野生植物中的保护对象。以县农林畜牧水产局名义,编制了《河北省唐海县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点建设项目》,由省农业厅上报国家农业部立项。保护点位置在七场场部北侧双龙河西岸。保护点内由于护栏遮挡,没有了牛羊的啃咬和人为的砍伐,野生大豆长势茂盛。

野大豆古已有之,因最早生长在北方游牧区域的山戎,称为“戎菽”。《尔雅》有“戎菽谓之荏菽”的记载,《管子》称“山戎出荏菽,布之天下”。明代著名植物学家朱橚编纂的《救荒本草》记载最为详细:“野大豆,生平野中,北土处处有之。茎蔓延附草本上。叶似黑豆,叶而窄小微尖。开淡粉紫花。结小角。其豆似黑豆形,极小。”可能是它荚果干时开裂种子易落,有的地方俗称小落豆,《救荒本草》上它的名字是[豆劳]豆,至今中国植物志和中国植物图像库仍在沿用这一名称。

有不少资料介绍说,野大豆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生大豆生命力极强,与栽培的大豆相比,它的生长环境没有极限。既然分布广泛,为什么还要保护呢?从专业角度说,野大豆种群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其中优秀的遗传变异可为人类所利用。因此,加强对野大豆自然种群的保护,不仅有利于野大豆种质资源的自然保存,而且对今后野大豆种质资源的利用非常有益。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都经过亿万年进化而来,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不可估量的价值。一个物种消失了,也就代表它所承载的基因消失。所以说,保护野生动植物意义重大。何况野大豆有很多优秀的基因,如抗虫、抗病害、耐盐碱等。由于野大豆和大豆是近缘种,它们之间是可以杂交的。通过杂交,可选育出抗性好的大豆新品种。

目前国际市场上,美国大豆占绝对优势,但很少有人知道是野大豆挽救了美国的大豆产业。换句话说,今天美国大豆横行世界,中国野大豆功不可没。六十年代末期,美国大豆感染了花叶病,全国的大豆严重减产或绝收,产量从占世界总产量的80 %锐减至20%以下,取而代之的中国大豆,迅速占领了国际市场。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攻克大豆花叶病的唯一办法是通过杂交育种,引进抗病毒基因,而这种原始的抗病基因只有野大豆中有。中国作为大豆的原产地,是唯一有野大豆的国家。具体细节现在已无从考证,反正最终的结果是美国人把朝思暮想的野大豆弄到了手。有人说,是一名美国育种专家,某年秋后坐飞机到中国来,在机场见到了野大豆,顺手采摘了种子,回国后,经过反复试验,新的抗病毒大豆品种诞生了,美国迅速收复了大豆市场。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我国疆域辽阔,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对独有的珍稀物种不但要保护好生存环境,更要从战略高度做好保护。

李庆玺

野大豆([豆劳]豆)/庞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