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生事业落实落细落小
2019年两会刚闭幕,一系列民生任务就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以上,在全国实行“携号转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一桩桩一件件,都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
民生大如天。民生改善,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地共享发展的成果,正是改革开放创造中国奇迹的根本目标与动力。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
从《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管子的“以人为本”“仓廪实而知礼节”;从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藏富于民”,到战国时期孟子的“制民之产”;从汉初贾谊的“民无不为本也”,到唐太宗的“先存百姓”等等,这些民生主张,为当下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民生是国之根本。民生持续发展,国家就能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带领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广泛,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的获得感就会同步增加。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民生的重点问题,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发扬钉钉子精神,以坚持不懈的韧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把民生事业落实落细落小。
首先,兜好底。要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做好兜底性、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建设。要倾情倾力做好民生兜底工作,不因事难而推诿,不因善小而不为,补强基层薄弱环节,切实兜实、兜牢、兜好民生底线。
当下最大的兜底,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布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确保贫困人口都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让他们生计无忧。对此,各级政府应将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不断落实落细落小,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上一个也不掉队,完成好这个最大的民生任务。
其次,救好急。近年来,中央政策在这方面继续发力。比如相关部门陆续实施或酝酿一系列政策加强癌症、罕见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包括加快境内外抗癌新药注册审批,将更多抗癌药物纳入医保等,都是急群众之所急的重大举措。同样,天更蓝、水更清,也是群众急迫而长远的愿望。在环保领域,我们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下一步,要更细、更实、更长远地发力生态文明建设,让百姓从生产生活的时时处处,都更好地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再次,解好难。就业是民生之基。就业优先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被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强调“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针对一些企业的困难,2019年政府对减税降费做出非常细致的安排,大量企业得到了实惠。同时,加大“放管服”改革、改善融资环境、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力度等各项政策不断出台,企业活力被大大激发。市场主体活跃,就会大大提高就业容量,这是从根本上保障就业的有力举措。
从大处讲,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最终都要服务于民生的改善。从小处讲,让群众充分体会到政策的温暖,取决于每位党员干部的积极努力,取决于党员干部将这些政策落实落细落小的愿望与能力。把一桩桩、一件件的民生“小事”办实办好,就能撑起民生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