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干部的民生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猝死获救不能靠“太幸运”

2019年3月25日,一名男子在北京东单篮球场打球时心脏骤停。幸运的是,隔壁羽毛球馆有一群协和医院的医生;更幸运的是,这个球馆刚好有自动除颤仪AED。经过医生们的努力,患者被大家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人们除感慨获救的男子“太幸运”,认为他获救的条件太特殊。比如发生心脏骤停时,附近正好有国内顶级医院的医生。此外,事件背后也少不了运气成分。比如事发地东单体育馆,刚好就配有“急救神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能使心脏骤停5分钟内的存活率从5%提高到75%。还恰好遇上了会用的人。更巧的是,这一仪器还是一位热心市民两个月前刚刚捐赠的。

然而,这种幸运千里挑一、难以复制。一方面,除颤仪虽是“急救神器”,但因为价格高达2万多元,且使用率不高,导致除颤仪在国内的推广情况不好、配置率极低。另一方面,由于民众缺乏急救技能,大多数人对除颤仪也因缺乏专业培训而不会使用,易错失黄金救援时间,造成生命逝去的悲剧。此外,“扶不扶”也让很多人面对倒地的病人时纠结、犹疑“救不救”。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已超过10%,如美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达到25%,而我国这一数字仅为1%;作为全球公认的“救命第一要术”,美国有超过7000万人接受过心肺复苏术培训,接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而我国仍有八成以上的公众不会心肺复苏。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急救知识普及无疑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事关“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要让更多猝死患者得到及时救助,为垂危生命“续航”,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各地,都应该大力推进院外急救保障体系建设。

心源性猝死急救素有“黄金四分钟”之说。曾经有急救专家总结说:“院外心脏骤停急救靠四个字——会、敢、近、全。”

因此,要将急救能力作为一项公民素养,建立省、市、县三级急救知识技能普及培训网络,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区等都要组织开展急救培训;急救知识和相关技能应该纳入初、高中以及大学新生的入学培训或生命与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外伤处置办法、心肺复苏实施要点以及火灾、水灾、地震的逃生方法等。要建立常态化教育机制,针对学生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需求,编写应急救护知识培训教案并在全国推广运用。

在此基础上,公共财政要加大对全民急救组织网络建设、全民急救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形成完备高效、保障有力的公共急救体系。努力实现“随处可学,人人能学,随时备用,救人生命”。

“缺设备”可以添置,“不会用”可以学,而“不敢用”就需在相关免责制度上想办法,如,以立法的形式明确施救免责情形,消除公众参与急救的后顾之忧。只有解决好社会急救硬件不足、软件滞后、救助免责机制欠缺这些现实问题,才能让猝死获救不再只靠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