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干部的民生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取消社保集中认证体现民生关怀

2018年5月,一段“九旬老人社保年审,家人抬着爬上三楼”的视频,引发对退休人员领取养老待遇要进行生存认证的争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8年7月5日宣布,将全面取消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集中认证,这意味着,退休人员终于不用每年到社保部门报到,“自己证明自己还活着了”。

一直以来,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集中认证类似“年审”,退休人员每年要到社保部门去“证明自己还活着”,这样才能领取养老金。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防止老人去世后,子女漏报、瞒报信息,冒领养老金,在现实中也确实出现过此类案例。因此,开展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是从制度上保障基金安全、维护全体参保人员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集中认证方式与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和群众的需求越来越不适应。比如有的老人并未在参保地生活,而是跟随子女在外地,每年还得专程往返一趟办理认证,不仅舟车劳顿,还徒增支出成本;有的退休人员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或身患重病,每年还得去社保部门折腾一趟。

防范冒领风险,保障基金安全固然重要,但在具体操作中更要注重群众切身感受。

当然,全面取消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集中认证,并非就不认证,而是不再要求参保人员在规定时段到指定地点集中认证,主要通过人性化的社会服务方式,如可利用信息比对与远程认证结合,“寓认证于无形”。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有关部门将上门服务。对异地居住人员,还将推行手机APP自主认证等。

近年一些地方也在积极探索远程异地认证联网,有的还变被动认证为主动服务,由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社保认证,提高了社保服务水平。类似举措,既增加了认证的真实性,也方便了老人。

在全面取消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集中认证的同时,相关部门须加大对欺诈冒领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社会保险领域的诚信体系建设,通过惩戒打造起一道防范养老金被冒领的高压线。

人社部全面取消社保集中认证的做法,也值得其他行业借鉴。在现代社会,如何创新服务和监管方式,“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关键取决于是否真正将群众的事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