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文化:华为没有上限
公司的异地化文化,必然使得华为市场一线销售们同家人聚少离多。就华为日常的工作强度而言,即便你在代表处所在地安家了,也未必能够经常和家庭团聚,至少不能光明正大地把家庭成员高调示人。这样一来,一线核心团队的华为人,就成了事实上的扎根边疆、艰苦奋斗的那群人。
艰苦奋斗,是华为发展几十年以来与众不同的另外一个大杀器。
华为的艰苦奋斗文化,其实早在你入职面试的那一刻,就如影随形地出现在你的身边了。还是拿渔夫本人举例子,当时应届毕业生面试华为,在入职填表的时候,华为人力下发的表格有一个精装的封面。封面上赫然印着一道选择题:请问你入职华为之后,希望被分配到哪里?选项有四个,分别是:A国内大城市;B国内任何代表处;C国内外任何代表处;D国内外任何代表处(含艰苦、疾病和战乱国家)。
其实,当时还是青涩少年的我们怎么可能知道,华为校招的面试小组根本无法左右你接下来的分配方向?这道题说到底纯粹就是为了测试你的劳动态度。如果你选择D,至少证明你的入职动机是完全合格过关的。所以,当时很多实心眼儿的同学,往往就倒在了这道看上去无关紧要的封面选择题上。当然,也有海量的心眼儿活络的同学,不管不顾地勾选了D,从而也就绕开了人力部门的这个小陷阱。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道题相当于在行使否决权,而且是一票否决。不管你的其他表现如何出色,只要这道题你没有选择D,你就出局了。华为要的,就是你立志艰苦奋斗的一个态度。
当然,这里必须补充一句。
即便这道选择题本身,并不承载更多的关于部门分配的信息,但一旦你面试成功进入华为,你就走向了一条不归路。尤其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你在懵懵懂懂之中叩开了华为的大门,你也就来到了一个俄罗斯轮盘的赌桌之前。渔夫十分清楚地记得当年曾经在一营寒窗苦读的一位同学,他也是应届毕业生,只不过他当时选择的大部门是海外营销。这位同窗在培训期间基本还是能够轻松应对学业的,但他的压力并非来自培训本身,而是来自他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
老子一觉醒来,不会就被弄到刚果金插队了吧?
刚果金,代表了当时很多华为人的一道人生选择题。
华为在2000年前后的时候,开始慢慢摸索并尝试开拓海外市场。这样的尝试,在当时那个年代显得弥足珍贵且荆棘丛生。当时的海外开拓基本没有像样的模板可以参考。具备高度和视野以及国际观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放眼当时的整个中国,都十分缺乏。更不用说外来的和尚不会念经。即便能念经,来了之后是否适应华为这座大庙的清规戒律,还是一个问题。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华为只能从内部挖潜,大量国内市场精英被外派到各国。愿意去最好,不想去也得去,这事基本是强制的,由不得你挑三拣四。而且,早期外派的地点基本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有的贫穷,有的战乱,有的甚至还有瘟疫。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华为特有的军队式服从的企业文化,终于派上了用场,很多人都被随机送到了各种各样的国家。
所以,前面提到的刚果金,只是当时海外兄弟们的一个代号。这个代号的背后,可能是非洲,也可能是伊拉克。到达之后面对的可能是登革热,也可能是AK47。很多人,当时都是十分懵懂而悲壮地走出国门的。
期间的很多轶事,后来被拍成了视频,被演绎进了每年一期的华为大电影系列——《华为时代》。《华为时代》用工科生特有的搞笑和自嘲方式,展示着华为人身边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其中关于早期出国的一段视频,就有这么一句台词:来,干了这杯疫苗,来世还做华为人。由此可见,当年那些被硬性指派送到疾病丛生的海外落后地区的华为人,心中究竟藏着多么强大的视死如归精神。
说视死如归可能重了,但刀耕火种、筚路蓝缕总是有的。
正因为华为人当年的拼搏,才为今天中国品牌组团出海的盛况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储备了相当多国际化的职业经理人。关于这一段,后文还会重点讲。
以上讲到的,基本是有形的艰苦奋斗。
事实上,很多华为人的艰苦奋斗,是植根于心中的。就拿国内市场部来讲,各个代表处的销售人员当年其实被赋予了非常大的自主权力。所以说远离父母妻儿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孤寂,在物质上,这些人并不缺乏。
当年的深圳总部也是如此。
员工平时经常加班,但真正到了休息的日子,总能看到他们出入于高档酒店和商场。至于那些在香港“千金一掷”扫货的主儿,很多人也在兜里揣着华为工卡呢。
毫无疑问,华为人辛苦,但华为人的待遇也在业内数一数二。
如何让华为人不被金钱腐蚀,时时刻刻保持一颗艰苦奋斗之心呢?公司文化的口口相传,这只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2010年的时候,华为终于把早期艰苦奋斗文化归纳成了有形的东西——华为奋斗者宣言。
华为奋斗者宣言,是华为全体员工都需要签署的一份宣誓型文件。同时,华为的人力部门同时也会告诉你,你同样有不签署宣言的自由,这事完全出于自愿。当然,这个问题的设置,跟当年在你面试时的那道著名的选择题性质一样。签了未必有立竿见影的好处,但如果不签,往事并不如烟。这样一来,签署奋斗者宣言也就成了华为的全员行为。
奋斗者宣言一般都是手写,以体现自己的奋斗者精神。当然也有不解风情的主儿,用A4纸打印出来,签名了事。
奋斗者宣言的基本内容,可以分成标准部分与自选部分,但自选部分其实并不重要。这个宣言的精华,都在标准部分这里。标准部分的模板,内容大概如下:我自愿申请加入公司的奋斗者,自愿放弃所有带薪年休假,自愿进行非指令性加班,自愿放弃产假(陪产假)和婚假。
很多年过去了,华为奋斗者宣言的内容有所调整。但只有最初版本的奋斗者宣言,才代表着这份宣言想要表达的初心。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发出同样的疑问:如此宣言,难道不是压抑人性,屈打成招吗?
其实,很多人并不理解这份宣言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即便你签署了奋斗者宣言,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华为的人力部门也不会剥夺属于你休假的权利。
玄机,又在哪里呢?
华为奋斗者宣言,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有两个:第一,借由这份宣言,制造一种艰苦奋斗的舆论氛围,并且长久地保持并传承这个氛围;第二,借由这份宣言,制造一种华为职业经理人的从业标准。这个标准很高,远远高于同行业以及其他兄弟行业的业界标准。雷锋、董存瑞这样的人,在其他公司可能属于先进典型。但在华为,像他们一样的行为只是基本要求。
如此一来就真相大白了。
奋斗者宣言中宣誓的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这份宣言,你将拥有一个更加高标准的华为职场从业要求,进而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形成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华为职场从业环境。
如此雄心,用宣誓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就能实现吗?答案是,确实实现了,而且还超额实现了。
诀窍也很简单。
华为在高速增长期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口号:以客户为中心。但在奋斗者宣言出台之后,华为内部的文宣材料,口号又被重新改动了一下,变成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
这样一来,明里暗里华为都在告诉大家,不管是加薪升职,还是奖金补贴,所有的华为内部激励政策都优先考虑奋斗者。华为同事们之间也因为这个奋斗者宣言的感染,形成了互相用“奋斗者”三个字自嘲打趣的热潮,平时动不动就互相问候:“你是不是奋斗者?”“这是奋斗者才该有的待遇。”凡此种种。任正非早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让雷锋吃亏。那么“以奋斗者为本”这句话,也就成了任老板那句话的广义版本和官方口径。
不仅仅是口径,实际上也是如此落实的。
华为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是非常奇特的一个存在。在大部分公司或者单位中,一般在季度末,或者半年度,年度绩效回顾,主管都会和员工沟通前一个考核阶段的工作表现,这种表现往往会用PBC(个人业务承诺,Personal Business Commitment)来表达。但是,华为在PBC之外,还会单独设置一个劳动态度考核。不管是PBC还是劳动态度的表现,都会用A/B+/B/C/D来衡量。
这样,每一个考核周期,每个华为人都会拥有两项KPI考核结果。一个是业务表现,一个是劳动态度。即便业务表现马马虎虎,如果劳动态度上佳,主管依然会对你另眼相看。
换个角度,华为并不希望出现包打天下的超级英雄,却致力于打造一个奋斗者群像。我们平时互相调侃用的一句玩笑话“哥们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在华为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而且,是现在进行时。
不得不承认,华为的管理确实是一门出人意料的哲学。解读人性、把握人性,将人性为我所用,最终成就的就是华为。
因此,在奋斗者文化的感召之下,整个华为都在奋斗。
于是,大家比着加班,你到晚上十点,我就到十一点;你到十一点,我就到后半夜。总之,你不走我就不走,即便业务上稍微差一点,我劳动态度也一定要完胜你。当然人性是复杂的,也总有啼笑皆非的事情发生。比如渔夫的一位故人,就经常在加班的时候写邮件,尤其是那种抄送给主管看的邮件,但是写完邮件并不立刻发送,定闹钟半夜三点起床,点击发送,然后顺便上个厕所。
如此奋斗虽然不堪,但也算摸到了奋斗者的精髓。
当然,与此遥相呼应的,还有晒苦卖惨文化。
比如,在客户机房挑灯夜战,拍张自拍发朋友圈,配文:科比说过,你看到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又比如,加班到深夜开始吃泡面,拍泡面并配文:每天晚上和我亲密接触的,总是你。
当然,“比惨”的大门一开,也就刹不住了。比如在华为心声论坛(后面会专门讲),有人说,自己十几年在国外,就没有跟父母过过一个春节,但是我奋斗,我骄傲,我为公司发喜报;有人说,自己总是泡在客户机房,老婆生了头胎生二胎,不管哪一胎自己都没有赶上看孩子第一眼;有人说,自己为客户的基站做路测,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曾经遇到前面的公交车滚下山崖,鲜血淋漓,残肢横飞……诸如此类,已经成了很多华为人茶余饭后的一些掌故。
这样的工作氛围一旦形成,你很难想象这个群体将会迸发出怎样的力量。
说白了,哪怕是作秀,时间久了也是一种励志的自我修炼。跟着一群奋斗者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是奋斗者也被奋斗了。在华为的集体氛围中,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打磨,哪怕你是个酒肉穿肠过的花和尚,不让你去西天取经,不让你去东渡日本,就让你做最简单的事情——静坐,坚持面壁九年之后,你也能赶上始祖达摩。华为文化中大道至简的妙处,在这里也就体现无遗了。
当然,大部分的奋斗是自发的,也不排除有强制的。
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灾民是往外走,华为人是往里闯,第一时间抢修通信设备;又比如2011年日本海啸,眼看福岛的核泄漏新闻已经抢占了全球各国头条,华为人硬是挺着不撤离日本。当时,有两位中方员工难以忍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潜在的身体损伤,买了当天的机票飞回国内,第二天就被公司重新送回了日本。
在自身安危和以客户为中心面前,很显然华为奋斗者文化更是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
行文至此,再想一想前文的奋斗者宣言内容,还会有人嘲笑其文字之直白粗鄙,其内容之无情残酷吗?华为的小宣言、大格局,其实也都浓缩在这直抒胸臆的文字中了。
关键是,这段文字只是设置了奋斗者的下限,而并没有设置上限。下限是放弃休假,自愿加班,那么上限呢?
可能是保护环境、爱护动物,也可能是拯救地球、阻击外星人。
不给奋斗者标准设置上限,只要华为一直存在,谁又能够阻止这群带着信念的奋斗者群体,去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呢?
奋斗者无上限,同样,华为也没有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