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图什么:李少白风光摄影进阶课(精装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说你“太主观”,其实是夸你

『传道篇』

当我们批评别人时,经常说“你太‘主观’了”。一般情况下,“主观”是形容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他人意见。殊不知,在创作中,需要的就是“主观”的思维方式。可以说,不主观,无艺术。

无论是绘画、摄影,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是把自己的感受映射到事物中,是作者与万物的共鸣。就像拍故宫,有的照片像素清晰、曝光准确,却丝毫不能让人留下印象;有的照片“硬伤”不少,比如构图不完美,却被称为作品。原因即在于前者把摄影当成客观记录,拍成了建筑资料片;后者是主观地看,是作者个人修养和审美的体现,换了第二个人就拍不出来。

艺术家如果以相似的视角连续创作,就形成了风格,包括个人风格、流派风格,甚至时代风格等。比如,古埃及壁画注重秩序,高度几何化;古希腊人喜欢自由、健康,雕塑优雅、写实。自文艺复兴以来,巴洛克艺术喜好繁复的堆砌;印象派艺术把现实浪漫化、抽象化;其后出现了野兽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等表现形式,百花齐放。现在的我们则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表现。

好的风光摄影,还是一首诗。

诗是文学艺术最主观的形式,就像高级呓语。跟下棋不同,诗人不需要精确地推理,诗句是自己从脑袋里蹦出来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像做化学实验,各种元素在试管里碰撞,“砰”的一声合成新的物质。试管储备的元素不同,成品自然不同。作为摄影师,要加强积累,创造有利于“化学反应”的条件。当遇到合适的风景时,好照片自然会“蹦”出来。

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因为有了你的观看,风景“活”了。本书呈现的正是独属于个人视角的作品。

龙宫/李少白

这张照片是典型的李老师“看到的”的风景。

大部分人来到故宫,会震撼于皇城的金碧辉煌,纷纷把镜头对准那些殿堂穹顶,表现它们的雄伟富丽。然后,拍出一张张导游手册配图似的照片,甚至作为导游手册配图人家都不要,因为类似的照片太多了。这幅《龙宫》,延续了李老师一贯的“不可说”风格。阴影占据大面积,让那条尊贵的龙处在视觉中心。可惜,它的舞台非常小,看似万众瞩目,实则束缚重重。好在观众的想象力可以由此起飞。

重内容而轻形式,看到宫殿就是宫殿,只是一种初级的观察。高级的观察是调动心里整个“素材库”,不是在用相机拍照,而是心在显影:看到蓝天,感到心胸宽广;看到草原,像看到自由;看到骏马,感觉它的脊梁就像起伏的山峦,鬃毛就像温柔的长发……

源于现实,超越现实,将图像从原本的定义里解放出来,创作将更加自由。

黄花城/李少白

“不到长城非好汉”,应该怎样拍长城呢?古往今来,无数人赞颂过它,赞颂之语无非就是雄浑、悲壮等。用大广角镜头,趁夕阳西下,万山红遍时,“咔嚓”几下,拍摄几张照片,当然没错。但是大家都想到了,因此拍摄的照片就难以脱颖而出。

说白了,一张照片能脱颖而出,首先是形式感让人眼前一亮。李老师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去“歌颂”长城,而是将它审美化、符号化,与功能性说再见,让形式感做主角。于是我们看到它成了一条横亘阴阳之间的金线,孤悬于天地之间。这种遗世独立的姿态,才是长城永恒、高贵的气质,也是一种更高级的“歌颂”。设想一下,即使不懂中国历史的外国人看到这张照片,是不是也会觉得它很美?

也许有人会问:“这表现了长城什么特质呢?”作者不会说出来,他只是埋藏了一根引线,火花需要你自己点燃。

『习作篇』

李少白:

似是而非,比写实更高级。

辅导员:

我们的相机不是大自然的复印机,要学会用它“撒谎”。当然,“谎言”的虚假程度有高低之分,这取决于各人的审美修养。

这其实是白桦树的树皮,你看出来了吗?上帝很少把美坦荡无遗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而是留待那些喜欢探索的人去发现,并获得意外的惊喜。

山海图/王家璜

作者:

这张照片拍摄于黑龙江虎风岭的一片白桦林。冬季的早上,阳光透过树隙形成金色的光柱,很美,但我却觉得眼前的景像缺乏新鲜感。

李老师说过,在拍摄时不要让先入为主的观念束缚自己,要努力释放想象,探索视觉潜能。我在林中转悠,目光落在这棵树的树干上。那一块块疤痕让人产生了错觉,白色的桦树皮好比宣纸,疤痕是渲染的水墨山水。我干脆找了各种角度拍了一个系列,这是其中的一张。画面如俯视的海景,山、岛、滩涂、小舟一应俱全,妙趣横生。

宫灯和脊兽/叶安丽

李少白:

听懂画面中两位主角的密语了吗?

辅导员:

摄影既可以如实再现事物的形状,又可以借助光影、透视、角度的变化来“歪曲”形状,更好地表达主观感受,构建自己的审美世界。

故宫,是人们熟悉的传统符号,如果纯写实,很容易让人视觉疲劳。而光影是千变万化、不可复制的,借助光影的表演,本来只是“路人甲”的宫灯,是不是像在和脊兽演绎一部宫斗剧?

作者:

故宫里最常见的物件莫过于甬道边和庭院里的宫灯,以及“站”在屋顶的瑞兽,但如何表现则各有千秋。

幸运的是,我注意到一座宫灯和脊兽恰好同时投影在一面宫墙上,形成有趣的呼应。李老师说过,摄影“要少一些解释,多一些暗示”。扭曲的形状引人遐想,我找好角度,按下快门,留出大片墙体,让画面有呼吸的空间。

这张照片是我重新“发现”故宫的成果。不过,如果有机会重拍,我会让构图更舒展,阴影的排列更讲究。

李少白:

通过反光将日常的风景抽象化,拓宽了影像内涵。

辅导员:

排列有序的画面元素在右侧产生突变,如交响乐中的高潮。本来平淡的场景,因为这个突变,有了一丝荒诞、某种寓意和一股超现实的味道。

在规律中寻找变化,可以化平淡为新趣,带来新的感官体验。

乐寿堂/叶安丽

作者:

这张照片拍摄于故宫乐寿堂。这是一间极尽奢华的厅堂,据说乾隆皇帝曾在此读书。

为了不把照片拍成室内效果图,的确需要动脑筋。我发现厅内玻璃镜面多、地面反光多,而局部出其不意的变形打破了沉闷。我想起了李老师提醒的“注意众中之一的变异”,在此不正好可以实践吗?于是我仔细构图,让槛窗从左到右的变形越来越强烈,使观者在识别环境的同时,有了想象的空间。

不过若要挑刺,光线还是不理想,有条件应该多等等,甚至反复去实践,不要急于求成,相信老天不会辜负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