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注释】:敌人已经明确了,友军的态度还不明确,要想办法引导友军去攻击敌人,而不消耗自己的力量,这是从《损》里推演出的计策。
【由来】:“借刀杀人”出自明代戏剧《三祝记》。这出戏剧说的是宋朝时,吕夷简、韩渎、夏竦等人暗中勾结,贪赃枉法,一直视正直廉政的范仲淹为眼中钉,总想趁机除掉他。
一天,夏竦对吕夷简说:“下官已经想出一条妙计除掉范仲淹。眼下赵元昊起兵谋反,势头正盛,朝廷准备派人领兵镇压。明日早朝时,恩相向皇上举荐范仲淹为征讨军统帅,让他带兵去和赵元昊交战。这样一来,我们正好借刀杀人,又显出恩相以德报怨的胸怀,不知道您觉得这个计策怎么样?”
从此以后,“借刀杀人”一词就作为一个计策名称经常应有。
所谓的借刀杀人,就是不用自己出面,而是巧妙地借助他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周瑜借刀杀人除二将
在三国时期,曹操凭借着官渡之战打败了他最大的劲敌——袁绍,之后又陆陆续续将一些小诸侯收服。在建安十三年,曹操基本上平定了中原。随后,曹操率领着八十万大军,攻占了荆州,准备趁机顺江东下,吞并东吴。
东吴的文武官员见曹操领着八十万大军来犯,一时间人人自危,纷纷劝说吴主孙权向曹操投降,这样起码还能保全性命,获得一个爵位,不至于颠沛流离。孙权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知道曹操手下的兵士都是北方人,不熟悉水性,而东吴的将士都深谙水战,如果运用得当,一定会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打败。于是,孙权听取周瑜、鲁肃等人的建议,与刘备结成联盟,一起抵抗曹操。
周瑜身为东吴的大都督,拥有东吴军队的最高指挥权。他率领吴军在江边驻扎,准备选择时机和曹操决一死战。在某天夜里,周瑜在军营中巡视,向对岸望去,发现曹军的将士们正在操练水战,而且战法相当精熟。周瑜看后心里大吃一惊,急忙派探马去对面打探消息,探马回来报告说:“曹操在占领荆州之后,招降了荆州善于水战的将领蔡瑁、张允两个人。这两个人为表忠心,帮助曹操日夜操练水军。”而与此同时,曹操也担心手下的将士们不习惯水战,于是派了谋士蒋干到东吴暗中招降周瑜。
周瑜心知蒋干是曹操手下的谋士,他此行的目的肯定是准备招降自己,于是决定顺水推舟,借曹操的手除掉对自己威胁最大的蔡瑁、张允二人。因为蒋干曾是周瑜的同窗,周瑜便假意亲自迎接蒋干,摆下酒席款待他。周瑜在酒桌上大谈他们读书时的趣事,让蒋干没有时间将招降的事情说出口。酒席一直持续到深夜,周瑜假装醉得不省人事,将蒋干拉入自己的营帐中休息。睡到半夜,蒋干发现周瑜已经睡熟了,便偷偷起床,在周瑜的帐内找到一封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书信。蒋干打开看后大吃一惊,原来上面写明了蔡瑁、张允准备杀了曹操,归降周瑜的事。
蒋干知道此事事关重大,急忙连夜坐船离开东吴,回到曹营,向曹操汇报了这件事情。曹操马上命人叫来了蔡瑁、张允,说:“我想派你二人立刻率领水师攻打东吴。”蔡瑁、张允不知道其中原因,只好如实回答:“现在水军操练还不娴熟,没到和东吴水军决战的时机。”曹操听后大怒,马上命帐外的刀斧手将二人拉出去斩了。等曹操冷静下来,回想其中的细节,才发现自己中了周瑜的借刀杀人之计。
东吴探子将曹操斩杀蔡瑁、张允的事情回报给周瑜之后,周瑜继续加紧操练自己的水军,并在风向变为东风的夜晚采用火攻将曹操杀得狼狈逃回北方。
阅读思考
1.蒋干是怎样上当的?
2.曹操为什么会中计?
词语积累
贪赃枉法 以德报怨 颠沛流离 顺水推舟 娴熟 狼狈
阅读笔记
周瑜巧妙运用蒋干的误会和曹操的多疑,诱使曹操杀掉了蔡瑁和张允,为自己解除了在战争中可能出现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