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简集存(下)(张中行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漫笔欣赏第二讲

这个题目已经讲了一次,先概括地谈了漫笔的性质及其优点,接着介绍了两篇短文,苏东坡的一篇游记,黄山谷的一篇题跋,算第一讲。为了多举些例,以便比较清楚地了解漫笔的情况,这次再介绍三篇,也就是第三、第四、第五篇,算第二讲。

第三篇是从陆游的《入蜀记》里选来的,这是一天的日记,没有题目。文字是这样:

十四日,晓,雨。过一小石山,自顶直削去半,与余姚江滨之蜀山绝相类。抛大江,遇一木筏,广十余丈,长五十余丈。上有三四十家,妻子鸡犬臼碓皆具,中有阡陌相往来,亦有神祠,素所未睹也。舟人云:“此尚其小者耳,大者于筏上铺土作菜圃,或作酒肆,皆不复能入夹,但行大江而已。”是日逆风挽船,自平旦至日昳才行十五六里。泊刘官矶旁,蕲州界也。儿辈登岸,归云:“得小径,至山后。有陂池渺然,莲芰甚富,沿湖多木芙蕖。数家夕阳中,芦藩茅舍,宛有幽致,而寂然无人声。有大梨,欲买之,不可得。湖中小艇采菱,呼之亦不应。欲更穷之,会见道旁设机,疑虎狼,遂不敢往。”刘官矶者,传云汉昭烈入吴尝舣舟于此。晚,观大鼋浮沉水中。

这篇日记是记一天的旅途所见,在日记中篇幅算是较长的。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初的著名爱国诗人。他于宋孝宗乾道五年受命任四川夔州通判,因为有病,第二年闰五月中旬才由家乡浙江山阴起程。走水路,经过运河、长江去上任,十月下旬到任所。路上五个多月,每天写日记,记途中的生活和见闻,总起来名《入蜀记》。这里选的是船到湖北蕲州一带,八月十四日写的日记。写日记,总是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这篇也是这样,由早晨写起。先记天气,是下雨。然后“抛大江”,“抛”就是放船。船中所见很多,作记,要避免一般,避免繁琐,所以只写小山和木筏。小山的奇是从山顶直上直下削去一半,木筏的奇是不只体积大,而且上面有个复杂的小社会。这部分文字不多,可是有魔术师愈演愈妙的形势:小山只是少见,还有家乡附近的蜀山可以同它相比;木筏就不同了,而是“素所未睹”,以前没见过。这是第一步的愈演愈妙,已经使读者感到惊讶了,可是笔锋却不到此为止,又引“舟人云”,描画一个更复杂的水上社会,筏上甚至有菜园,有酒馆,这是第二步的愈演愈妙。到此,写所见已经够繁缛了,繁缛之极宜于转为平淡,也就是笔锋要变,于是由描画景物变为写水上船前进的艰难,并很自然地过渡到日落,就是文中说的“日昳”,再过渡到在刘官矶停泊。由开船写起,到停泊止,文章像是应该结束了,可是正像作者自己的诗所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却由儿辈的述说中生出一段妙文。岸上山后的夕阳之下,有芦苇篱笆、茅草房屋的小村庄,长满莲花、菱角的小湖泊,景物清幽,却没有人声,俨然是一幅静的图画。说是一幅静的图画还不够,因为我们稍微一捉摸就可以知道,作者着重描画这些不是单纯地记实,而是有意无意地创造一个新的“桃花源”。这样说不是穿凿附会,因为看发现的因缘是“得小径”,这不正是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的小路的化身吗?再看作者的描写,“陂池渺然”“芦藩茅舍”“宛有幽致”等,这是以景寓情,表现作者是有浓厚的向往之情的。这个世外桃源写完,文章末尾还有余韵:一是心理活动,想到三国时蜀汉昭烈帝刘备,发思古之幽情;二是身体活动,看大鼋在水面游戏,这是间接描写大江的形势,以及船上生活的闲情逸致。

写日记,按时间顺序记经历,容易写成流水账。流水账,备日后查考,自然未可厚非;不过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总是嫌过于单调。为了避免单调,经历要经过选择、剪裁,也就是要抓重点,在取舍穿插中求新奇变化。什么是重点?不外是意境幽美,感情深挚,知识新颖,道理高超等。陆游这篇日记只记见闻,没有什么深的内容,可是他终究是诗人,笔下富有诗意,所以就是记一天的部分经历,也处处显得意境美,感情深,因而有强烈的感人力量。陆游这篇短文就谈到这里。

第四篇是从归有光《震川先生别集》中的“小简”部分选来的,总题是《与沈敬甫十八首》,本篇是第八首。文字是这样:

甫里阻风,不得入城,径还安亭。世事无可言者,暂投永怀寺避岁,灯前后可入城也。曾见顾恭人寿文否?敬甫试取评骘,不知于曾子固何如,一笑。

这篇只五六十字。作者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是明朝后期著名的古文家。明朝的文风主要是复古,有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都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用力模仿古人,以致写的诗文生硬晦涩,缺少生气。归有光与后七子同时,他反对这种邯郸学步的作风,虽然也推崇秦汉文章,却更喜欢取法唐宋。他的散文清朗细腻,能够在叙说琐屑事物中表达深挚的情思,成就远远超过前后七子。可是科举考试一直不顺利,三十多岁考中举人以后,会试八次都没有考中,直到六十多岁才中了进士,作了几任小官。中进士之前,住在嘉定县安亭江边的安亭镇,过教书生活。这篇短信就是在安亭教学时期写的。沈敬甫是作者的好朋友,或者还有亲戚关系,文集里给他的信不少。本篇开头结尾不像信的形式,这是旁人编文集时删去的;如果补全了,开头大概是“有光白,敬甫仁兄足下”一类的话,结尾大概是“有光顿首”一类的话。编者删去前后的应酬话,是想避免千篇一律,而且突出信的主体,这主体由报告近来的生活情况写起,“甫里阻风”,甫里是苏州东南几十里角直镇的古名。作者在那里为风所阻,“不得入城”,改变计划,由甫里一直回安亭。可以推想,作者本来打算乘船到苏州,因为西北风大,逆风行几十里太困难,所以只好往东走,回安亭。还可以推想,沈敬甫一定知道作者的打算,因为改变了行程,所以要告诉他。以上是单纯地叙事,有事而无思想感情,难免平板。于是紧接着一转,写情怀,重点是“世事无可言者”一句。这是满腹牢骚而又一言难尽的习惯表示法,话虽含蓄,意思却很沉重,因为等于说,所见之人,所遇之事,都很糟。这种心情的余波是下一句,“暂投永怀寺避岁”。我们知道,旧时代过年是大节,要吃喝玩耍,亲友你来我往,如果心情不好,这就成为苦事,所以最好找个安静地方躲一躲,减少麻烦。其实这表现的还是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是自己有高尚的理想和兴趣,不愿意同世俗人做无谓的应酬。这两句是内容的重点,写来却毫不费力。以下又回到叙事,是将来的打算,“灯前后可入城”。灯是灯节,阴历正月十五。到此,值得告诉对方的生活情况已写完,心事却还没有说尽,这就是自己文章的进益。看来不久之前,他曾为官宦人家一位姓顾的老年妇女写了一篇寿序,自己很满意,认为可以上比唐宋的大家。旧时代有一句俗话:“一人成佛,鸡犬升天。”妇女不能作官,可是能够借丈夫或儿孙的光,得到封号。封号有多种,分品级。“恭人”,“恭”是恭敬的恭,列为四品,是比较高的。做寿,请有名的文人作寿序也是士大夫家的习俗,归有光有文名,所以求他写了。《震川文集》里收寿序不少,可是没有这位顾恭人的,不知道究竟怎样写的。总之,作者认为,立意措辞都得体,值得赏鉴,所以请相知的沈敬甫“评骘”,评骘就是评定。其实这是一句客气话,真意是请欣赏。不只欣赏,还要推重,因为下句是“不知于曾子固何如”。这句话说得更巧,表面客气,实际却是自负,真意是深信不下于曾子固。曾子固是宋朝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作者很钦佩并且用力追随的,这里说能与之相比,正是得意近于忘形了。给相知的人写信,自负,甚至自大,也未可厚非,因为应该说一些知心话,但终归觉得不好意思,所以紧接着加两个字,“一笑”,意思是我这样说,不过是一句玩笑话,这样一来,上面的狂态就一扫而光,反而显得相当谦逊了。

写短信是由晋朝人创始的,当时尚清谈,话贵简练淡雅而意味深厚,尤其要有味外味。他们所写传到现在的杂帖就是小简,我们不妨看作笔下的清谈,所以都短小而含蓄,三言两语,流露作者情怀,显示作者面目,文字之外有无穷的韵味。这个传统为后代不少作家所继承,归有光就是其中的一个。以我们介绍的这篇而论,短短几十个字,可是正像名手布置的花园一样,曲曲折折,地不广而景物使人应接不暇。好文笔就是要这样,不论篇幅多短,都能够驰骋自如,左冲右突,无不如意。所谓如意,是自己的品格和兴致,文章的风格和造诣,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欣赏漫笔这类作品,对于文简意多的高妙笔法要多多注意。《与沈敬甫》这篇短文就谈到这里。

第五篇是从王士禛的《渔洋诗话》里选来的,原没有题目。文字是这样:

周筼,字青士,秀水人;居梅里,隐于市廛。偶游嘉善,假一园居停。一夕,啸咏甚适,遂至达旦。邻有郡丞行署,时来按部,闻周咏诗声,亦达旦不成寐,恚甚。诘旦,遣隶勾捉,将加戮辱,有士大夫援之,乃得免。或述此事,余笑曰:“使袁虎不遇谢镇西,几不免虎口。”一座大笑。

这是一篇关于诗的记事,刚刚一百字。作者王士禛,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他是清初的著名诗人,诗的理论家,论诗推崇“神韵”,在文学史上地位很重要。诗话是关于诗的杂谈,凡是与诗有联系的,如诗的历史、作法、作家、作品以及有关的轶闻轶事,无不可谈。本篇是有关作诗的一件趣闻,记诗人周筼因作诗而被官府捉去,险些遭毒打的事。周筼是清初人,因为愿意做明朝遗民,不应科举考试,以卖米为生。喜欢读书,作诗受到同乡大作家朱彝尊的赏识,并著有《采山堂诗集》。这件趣闻是周筼引起的,所以先介绍周筼的身分。写明两种情况:一是秀水人,也就是现在的嘉兴人;二是在梅里镇经商,可是说“隐于”,这表示他不但是读书人,而且是高尚的人,可以入仕途而偏偏不干。这两种情况,后一种当然是重点。对下文说,这“隐于”还是伏笔,因为周筼是高士,下面郡丞的作威作福才更加庸俗可笑。以下转入叙事,说周筼到附近嘉善县去,在一个花园里借住。一天晚上,他作诗很高兴,大声吟诵,一直到天明不睡。邻院是知府衙门设在外地的办事处,正赶上知府的副手来视察住在那里,被周筼的吟诗声搅得也一夜不能入睡,很生气。于是早晨派差役把周筼捉去,想重重拷打,幸而有头面人物说情,才放了。记周筼的事到此为止,文中当然隐含着褒贬,可是不很明显。这有如南朝张僧繇画龙,虽然鳞甲逼真,却还需要点睛。以下的叙述是点睛,也就是表明诗话作者的看法。这可以直说,比如指斥郡丞庸俗,不通文墨,官不大而作威作福,等等。但作者不这样写,而是用了引古典说幽默话的办法。形式还是叙事,是他听到有人说这件事,觉得可笑,所以笑曰:“使袁虎不遇谢镇西,几不免虎口。”这里用了两个典。一个是袁虎遇谢镇西,见《世说新语·文学》篇,讲东晋初年,谢尚任镇西将军,镇守安徽当涂一带,一天晚上,他穿便服乘船在牛渚一带的长江中闲游,听见附近货船上有人吟诗,文辞和声音都很清丽,派人去问,知道是袁宏吟咏自己作的五言咏史诗,大为赞叹,于是请过船来,谈了一夜,从此袁宏就出了名。袁宏小名叫“虎”,所以本篇称他为袁虎。另一个典故是“几不免虎口”,见《庄子·盗跖》篇,记载孔子去见大盗名跖的人,想劝他改邪归正,不再抢劫杀戮而行仁义,却被盗跖责骂得体无完肤,回去说,他等于去摸虎头,捋虎须,“几不免虎口哉”,意思是几乎被老虎吃掉。文言用典,经常是文字简练,含蓄而意义更深远,更鲜明。这里引用古书二事正有这样的作用,话像是很委婉,没有说郡丞什么坏话,可是看下文“一座大笑”就可以明白,原来话和意思都很尖刻,等于说,看人家谢尚,手握重兵而能够风雅,你郡丞却这样,真是太庸俗了。

写诗话,传统的风格要求短小精悍,轻轻几笔,要显出见识高超,趣味隽永。这篇诗话没有评介作品,可是写得简练生动,能够用含蓄的文笔表示褒贬,使读者感到既有见识,又很风趣,所以值得欣赏。王士禛这篇诗话就谈到这里。

以上我们介绍了五篇漫笔,字数或多或少,体裁和写法各有特点。漫笔的形式多种多样,值得欣赏的作品很多,这里举五篇为例,以管窥豹,可见一斑。如果还想多欣赏,多学习,最好找同类的作品再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