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口述者简介
傅秉常(1896~1965) ,民国前期著名外交官员,原名褧裳,广东南海人。1918年任广州军政府总务厅印铸科科长,后赴沪,任职于上海沪杭铁路局。1919年任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处秘书。1920年任广东军政府财政部及外交部驻港代表;11月任海南岛琼海关监督。1925年7月,任广州国民政府外交部特派交涉员兼财政部粤海关监督;6月兼广州大本营外交秘书。1927年9月,任国民政府财政部关务署署长,10月任外交部参事。1929年2月,任驻比利时公使。1932年1月,任国民政府外交部政务次长。1941年7月,再度任外交部政务次长。1943年1月,任驻苏联大使。1946年7月,以中国代表身份,出席巴黎和平会议。1949年3月,任外交部部长,未到职;4月由莫斯科返国,取道香港,定居法国。1957年5月,自巴黎去台北,旋受聘为“国策顾问”。1965年7月29日在台北去世。终年69岁。
顾维钧(1888~1985) ,字少川,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嘉定区)人。1901年考入圣约翰书院。1904年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国际法及外交,后获博士学位。1912年回国后,任总统秘书、内阁秘书、外务部顾问和宪法起草委员等职。1915年起历任北洋政府驻墨西哥、美国、古巴、英国公使。1919和1921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巴黎和会上,就山东的主权问题据理力争,以出色的辩论才能阐述中国对山东有不容争辩的主权,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权益作出了贡献。1922~ 1926年先后任北洋政府的外交总长、财政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职,其间,于1924年5月曾代表中国政府与苏联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以中国代表身份参加了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调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侵略罪行。1932年起先后任驻法、英、美大使和驻国际联盟代表等职。1945年6月,出席旧金山会议,参加《联合国宪章》起草工作并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其后任国民党政府驻联合国代表。后定居美国,以17年时间完成口述回忆录,记述了50多年从事外交工作的经历。1985年11月14日在纽约去世。
金问泗(1892~1968) ,小名连,号纯孺,又作成汝。嘉兴(今属浙江)人。1915年天津北洋大学法学系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任中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团副秘书。1920年任驻国际联盟中国代表办事处秘书、专门委员。1921年任中国出席华盛顿会议代表团秘书。1927~1928年,历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第一司司长、总务司司长、外交部特派江苏省交涉员。1930年3月,任行政院农矿部参事。1931年5月,任行政院实业部参事,兼上海农产物检验所所长;同年12月任外交部代理常务次长。1932年9月,任中国出席国际联盟行政院副代表。1933年任驻荷兰公使。1934年9月,任国际联盟行政院玻利维亚巴拉圭事件委员会中国委员。1942年10月,任中国出席伦敦太平洋军事会议代表。1943年任驻荷兰大使。1944年9月特任驻比利时、挪威、捷克斯拉夫三国大使。1946年出席巴黎和会任中国代表团副代表;9月兼任联合国希腊边境纠纷调查团中国代表团团长。1968年4月21日病逝于美国。主要著作有《中国与巴黎和会》、 《中国与华盛顿会议》、 《金问泗词稿》等。
程天放(1899~1967) ,江西新建县人。1919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公学,为五四运动上海学生领导人之一。之后赴多伦多大学深造,并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1929年担任安徽省政府教育厅长及代理省主席,1935~1938年任驻德国大使,1939~1943年任国立四川大学校长,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1949年到台湾, 1967年病逝。
周雍能(1895~1986) ,号静斋,江西鄱阳县人。早岁投笔从戎,参加民国肇造及二次革命诸役。1915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北伐军兴,随军由湘入赣,出任九江海关监督兼江西交涉员,收回九江租界。其后供职赣、皖、宁、沪等地。逮北伐统一,出任行政院驻平政务整理委员会调查处主任,后出掌上海巿政、粤省政及侨务、党务、财政等工作,贡献殊多。行宪后当选立法委员,又主持国民外交协会,兼任铭传女子商专常董、董事长。
齐世英(1899~1987) ,字铁生,辽宁铁岭人。国民党著名党务专家,长期主持东北事务,曾参与“郭松龄反奉”,与张学良结怨。抗战时期参与救亡运动,接受流亡学生,备极辛劳,撤台后思想日趋民主,1962年与雷震、李万居等组织中国民主党未果,任《时与潮》杂志发行人。
张群(1889~1990) ,字岳军,四川华阳人,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西南军政长官。少时入塾馆读经书,后肄业于华阳中学堂。1906年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1908年赴日留学入振武学校,在保定和日本均与蒋介石同学。同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与蒋一起回国,参加光复上海之役。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讨袁失败后再去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917年任广州护法军政府参军。1924年任河南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厅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参议。次年10月随蒋介石访日。1928年6月任国民政府军政部政务次长兼兵工署长。1929年3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4月任上海特别市市长。“一·二八”事变后与日本帝国主义周旋,压制市民抗日运动。嗣后在蒋介石“围剿”工农红军时,出任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党政委员兼政务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1933年7月调任湖北省政府主席。1935年12月任国民政府外交,。 部长 协助蒋介石与日本直接谈判1937年2月改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兼外交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辅佐蒋介石处理中枢事务及外交大事。他是国民党内“新政学系”主要成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群任军事委员会秘书长,1938年任行政院副院长,并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主任,主持抗战后方基地的筹设。1939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翌年任成都行辕主任兼四川省政府主席。1945年抗战胜利后,参加国共重庆谈判。次年1月为执行停战协定,代表国民党参加三人军事小组。1947年国民政府准备由“训政”过渡为“宪政”,张被蒋任命为行政院长。1948年蒋介石任总统后,张任总统府资政,曾以总统代表身分出访日本。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濒临倾覆,张奉命任重庆绥靖公署主任,嗣后改任西南军政长官,12月去台湾。
张群于1952年在台湾创设“中日文化经济协会”,是台湾当局与日本方面合作的代表人物。1954年起,出任蒋介石“总统府”秘书长。1972年改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他长期居住在台北。著有《中日关系与美国》、《我与日本七十年》等书。
夏晋麟(1896~?) ,字天长,浙江宁波人。曾于1927年出任上海麦伦书院第一任华人校长。长期从事外交工作,是民国时期的外交家、外交关系学者。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的国际宣传处在国外设立办事处进行舆论宣传。而两个最重要的办事处一个是伦敦办事处,一个是纽约办事处。伦敦办事处由伦敦《曼彻斯特导报》记者田伯烈和夏晋麟主持。纽约办事处是国宣处最重要的驻外机构,是国民政府在美国开展宣传的中心机构,最初由前美联社驻华记者李复负责筹办,由于夏晋麟主持伦敦办事处是宣传效果明显,因此,他又被请来主持美国宣传重镇纽约办事处的工作。1942年以后,夏晋麟任该办事处负责人。在美国期间把他原办的“泛太平洋新闻社”,改组成“中国新闻社”,向美国国务院登记为中国政府的新闻发布机构,同时他立刻组织“中国新闻社”的“芝加哥分社”、“旧金山分社”。很快地夏晋麟在一两年间成立了北美洲全面的宣传网,除上述三处外,又在华盛顿、加拿大的蒙特娄、墨西哥设立分社。夏晋麟等人抗战期间的宣传工作,在联络美国重要传播媒体,争取美国民意支持等方面是成功的。
陶希圣(1899~1988) ,名汇曾,字希圣,以字行,笔名方峻峰。湖北黄冈人。幼读诗书,9岁被在豫省任知县之父送入开封旅汴中学(河南省立第一中学前身) ,续就学于武昌英文馆。1922年自北大法科毕业后任安徽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教员。1924年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同时在上海大学、上海法政大学、东吴大学等校讲授法学和政治学。1927年初应聘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中校教官,参加北伐革命军工作,从此以“陶希圣”之别名取代“陶汇曾”之本名,并终其一生。1929年后,在上海复旦大学、劳动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公学、上海法学院、立达学园及中央大学任教;同时与周佛海、樊仲云等创办新生命书局。1931年1月,陶希圣受聘为中央大学教授,讲授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法律思想史。教授之余,他仍笔耕不辍,《中国社会现象拾零》一书即此时的代表作。同年暑假后,陶应北京大学之聘,回母校讲授中国政治思想史和中国社会史等课程。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轮流于清华、燕京、北师大、朝阳等校兼课。1935年1月,陶希圣联合王新命、何炳松、萨孟武、樊仲云、武堉干、孙寒冰、黄文山等10位教授于上海《文化建设》第1卷第4期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声称:中华民族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已经失去存在的依据,因此,“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37年抗争爆发后,陶挟笔从政,在武汉与周佛海创办“艺文研究会”,“希圣为文分析国际问题,以评论表明国民革命与抗战建国之立场与政策,即自此时开始”。1938年7月,任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同年底随汪精卫出走河内。1939年8月,任汪伪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兼中央宣传部部长。1940年1月,与高宗武逃赴香港,披露汪日签订“密约”内容,旋与连士升等在香港创办国际通讯社,发行《国际问题周刊》。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去重庆,任蒋介石侍从秘书,起草《中国之命运》,并任《中央日报》总主笔,成为国民党权威理论家。1947年,兼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并当选为立法院立法委员。1949年赴台湾,1988年6月27日在台北病逝。
董文琦(1901~?) ,字洁忱,吉林双城人。历任吉林巿政处工务科长、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工程处长、东北水利特派员、东北水利总局长、沈阳巿长、行政院政务委员、国家建设研究委员会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一生投身于水利事业,负责河川整治与防洪工程,贡献厥伟。抗战胜利,苏军占领东北,董文琦代表国民党政府前往东北接收沈阳巿政。
张式纶(1901~?) ,字雪涵,辽宁辽阳人。1924年即由基层步入仕途,嗣以两次随奉军入关结识东北军政,乃崭露头角,临民行政,后因“察省事件”不肯附逆而结束华北从政阶段。1936年冬转赴陕西,历任扶风、华阴、宝鸡等县县长,从事战时行政达十年之久。抗战胜利奉职还乡,出任辽宁、辽北两省民政厅长,一次代理省主席。
马超俊(1886~1977) ,字星樵,广东新宁(今台山)人。少年时入九龙江南船坞马宏记机器厂当学徒。1902年赴美,在美国期间,马超俊适逢孙中山到旧金山宣传革命,得致公堂黄三德介绍,认识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献身革命。1905年,马超俊离美往日本,就读于明治大学,后来奉孙中山之命回国策动革命,入汉阳兵工厂,随后又转入上海制造局当技工,宣传革命真理,组织工人参加革命。粤、汉等各地劳工深受其影响,纷纷组织工会,响应革命,贡献良多。参加1907年镇南关起义和1911年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后任广东华侨敢死队总队长,率队坚守汉阳兵工厂。参加讨袁斗争。1920年任广东东路第二游击队司令。1922年参与策动香港海员大罢工,奉命率部讨伐陈炯明叛军。1923年3月任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工兵局筹备委员。4月任宣传委员会委员。1924年任国民党广州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兼工人部部长、石井兵工厂厂长。曾奉孙中山命处理沙面罢工事件。 1926年至1927年6月赴南北美洲考察工运。1927年7月任国民政府劳工局局长兼劳工立法起草委员会主任。后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整理委员、国民党广州特别市党部指导委员兼宣传部长、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等职。1949年去台湾。1977年在台北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