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正面战场:国民党参战将士口述全纪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本书口述者简介

白崇禧(1893~1966) ,中华民国时期新桂系首领之一。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字健生。广西临桂人。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在广西陆军第一师任营长等职。1923年同黄绍竑在梧州组织广西讨逆军,任参谋长。随后与李宗仁的定桂军合作,于1924年6月打败旧桂系,占领南宁。同年加入国民党并任广西绥靖公署参谋长,桂军第二军参谋长。1926年3月桂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他任参谋长。北伐战争开始后,任国民革命军副参谋总长。1927年初任东路军前敌总指挥,从江西攻取浙江,3月进抵上海郊区。当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时入上海,任淞沪卫戍司令。随后,积极参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1927年8月,他联合汪精卫等迫蒋下台,桂系军队乘机占领两湖一带。蒋介石重新上台后,对桂系势力的扩张,采取抑制措施。白崇禧等率桂系军队进行两次反蒋战争均失败,退回广西。1931年5月又参加汪精卫、陈济棠等在广州发动的反蒋活动。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各派系达成妥协,11月他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2年李宗仁任广西绥靖主任,他为副主任兼民团总司令,合力控制和经营广西,作为争夺权力的基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奉调赴南京就任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军训部长等职,参与制订台儿庄作战计划。1939年率部在广西昆仑关予日军以重大打击。1940年冬,在蒋介石指示下,同何应钦合谋策动皖南事变,指使国民党军队进攻新四军。

1946年6月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长,积极追随蒋介石打内战。1948年改任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华中军政长官。同年12月积极参与桂系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逼蒋下野,企图借长江天险,维持国民党在江南的统治。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长江,白崇禧所统率的军队主力在鄂、湘、桂地区被歼灭。同年底,从南宁逃往台湾省,任蒋介石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66年12月2日病死于台北。

刘茂恩(1898~1983) ,字书霖。河南巩县人。初入袁世凯办的模范团受训,后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入其胞兄刘镇华所率之镇嵩军,历任连长、营长等职,民国16年(1927) ,镇嵩军改编为冯玉祥部第二集团军第八方面军,任第四军军长,参加北伐战争。民国18年10月,蒋冯战争爆发,刘茂恩奉命攻击潼关之冯军。民国23年10月,任第十五军军长。民国26年,加入陈诚系统。民国33年5月,任河南省主席兼豫西警备总司令。1933年5月任安徽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豫鄂皖边区第二绥靖区司令。抗日战争期间,任第十三军团军团长,率部入晋参加忻口战役。后受命守备汾河,率部力战。1939年,任第五集团军副总司令、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 1939年7月,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兼河南省警备总司令。

孔令晟(1918~ ) ,江苏常熟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西安王曲)毕业,于1939年分发至部队,来年被选派进入兵工署学习最新之兵器知识与保养知识。1942年陆军大学参谋班结业后,分发陆军24师担任上尉参谋,驻扎陕西邠州。日军第一号作战时,奉命南下贵州毕节增援。进入陆军大学补修后,转任陆军28师上尉参谋。又调83团第3营任副营长,而后部队更换美军装备,于1945年4月投入豫西西峡口战役。或许这是孔先生率部队参加的唯一一次会战。其描述相当仔细,包括进攻的高地(111高地、1265高地) ,阵地的攻击与防御战斗、战略地点的攻防(柴山、光华寮等) ,均描述得相当仔细。

张法乾(1909~2002) ,贵州安顺人,16岁时只身前往北方求学,考入著名的天津南开学校。后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回国,由于和蒋介石是校友,被任命为总统府警卫营长。在日本侵略军进攻南京时,是最后从南京撤退的政府人员之一。撤到后方,被任命为黔东南战地收容司令部副司令,成功地将当时无人领导的扰民散军九十三军缴械。日本投降后,被任命为全美式装备的五十三军参谋长,接收上海和天津。在天津因为和陈诚意见不合,愤而辞职回乡,被当时任贵州省主席的同乡谷正伦任命为贵州警备司令。解放军进攻贵州时,随军撤退到广西,又被任命为广西警备司令,后又败退到云南。张法乾在台湾被选为贵州同乡会理事长。1993年首次回大陆探亲,于1998年回乡落户, 2002年在贵阳家中病逝,享年93岁。

石觉(1908~1987) ,字为开,广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由东征、北伐起,参加过多次重大战役,大部分时间任作战部队长及司令官,战功彪炳。1935年奉调进入陕北,翌年镇守东宁,参加百灵庙会战、南口会战,并协助防卫同蒲铁路,抗战期间先后参加台儿庄会战,击破贯穿敌方的崔家圩并追击七十华里;1938年底升为第四军军长,襄花会战与日军激战于鄂北桐柏山区的江头居,经过整补,1940年初参与鄂北冬季攻势作战,拔敌据点,截阻日军第三师团于殷家店;1940年4月枣宜会战,歼灭日军第四十师团234联队于唐河湖阳镇;并参加豫南会战,实行敌后战斗,与日军在象河关激战;1942年接任第十三军军长, 1944年4月参与中原会战,于登封击退日军第110师团,追逐至密县,并安全撤回豫西;1944年日军一号作战进逼独山,率部驰援贵阳,保卫重庆;危机解除之后,因所部十三军战力坚强,于1944年底获第一优先换装美式装备;华南大反攻时,攻克梧州及丹竹机场;1945年底率军赴东北接收领土主权,镇守热河;返台后先后出任军政要职。

尹国祥(1910~) ,河北唐县人。读高级小学时,曾到北平粮店作学徒,后入保定崇真中学读法文,并信奉天主教,参加中国国民党后做地下工作。1929年入北平黄寺河北军事政治学校第,,。 二期 毕业后任排连长 参加长城战役1935年考入陆军大学第十三期,抗战开始,回陆军第三十二军,以商震参谋参加平汉北段作战。徐州会战时守萧县,后再转战江西瑞昌马回岭、德安,曾参加第一次长沙大捷。1940年随商任军事委员会少将高参,后转铨叙厅第二处副处长,掌理全国军官铨叙。1943年赴印度蓝姆家美国战术学校受训。抗战胜利,赴法国参谋大学受训,回国后任职总统府第三局。1949年来台,先筹办海军参谋大学,又出任南防部参谋长,受训于实践学社与国防大学,出任陆军第八十四师师长,继任陆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1957年任驻法武官。1960年回台。

刘先云(1910~ ) ,湖北大冶人。武昌中华大学毕业。抗战期间,历任长江上游江防总司令部某部及陆军第94军某部主任、湖北省恩施县县长、三青团湖北支团干事兼书记等职。1948年当选立法委员。1949年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秘书。去台后曾任革命实践研究院教务组长、台湾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1967年任台北市教育局长,后任“教育部”常务次长、中华电视台总经理。1976年任“考选部”政务次长。1980年任“考试院”秘书长。曾被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1969年当选国民党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1976年起当选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1988年7月、1993年8月被聘为第十三、十四届中央评议委员。

王靖之(1908~ ) ,河北卢龙人。就读中学时,值五卅惨案爆发,反日情绪高张,因家族认识马占山,故随之出关就读于东北讲武堂(第十期) ,毕业后分发至税警第一团,团长为赵君迈,后入陆军大学(第十五期)。毕业后先分发第十三军当参谋长,后转任补充团团长,再全团拨调第十八军,任第十一师参谋主任,最后入第六十六军(胡琏)麾下,参加常德会战。

罗友伦(1912~1994) ,广东梅县人,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曾于陆军大学、国防大学、美国陆军指挥参谋大学深造。抗战初期,担任第五军部参谋处长,参加1938年的昆仑关战役。1942年2月,前往昆明,改编为“远征军”,驻扎缅甸梅苗,但因战事失利,只得撤退回滇。历任排、连、营、团、师、军长,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宪兵司令,海军陆战队司令,国防部参谋次长,副参谋总长,军团司令,陆军作战发展司令,陆军训练作战发展司令,陆军副总司令,国防部总政治作战部主任,联勤总司令,驻萨尔瓦多共和国大使,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国民党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中央评议委员。

郑天杰(1912~1994) ,福建林森人,小学毕业后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因遭遇五卅惨案,反英情绪高扬,故转入马尾海校,1931年毕业后服役于应瑞舰。1934年奉调留学英国,抗战爆发后回国驻守岳阳。1938年之后,掌理布雷别动队,亲与长江布雷之艰危工作,位置在黄颍口到沙镇间,也曾因为布雷而身受枪伤,重伤后送医转入重庆。1939年4月伤愈,前往宜昌报到,担任第二舰队测量舰(甘露舰)上尉,后又转任布雷第三分队上尉分队长,在红花套附近布雷。1940年1月,转至布雷第二大队,改至洞庭湖口下游的永和洲布雷。1940年9月,升任第二布雷总队第三大队长,参与长沙会战,而后转入当地沦陷区游击队。1943年9月,担任美籍顾问纪飞浪(Giffillan Edward)的联络官。1944年5月,至中央训练团党政班受训。日军投降后,先至汉口担任海军处长,协助日军受降事宜,后任灵甫舰舰长,旋长汾阳舰。1951年后负责海军教育及驻美武官;最后调总统府参军以迄退役。

池孟彬(1918~ ) ,字敬超,福建林森人。1937 年马尾海军学校第六期航海班毕业,先后分发永绩舰、辰溪水雷制造所见习,永绩舰见习期间首遇敌机。期满后派赴湖南沅江,担任湖南沅江至皖南至德一带,长江中游布雷工作。1943年秋,获选为海军赴英接舰官员,翌年11月抵英,在皇家海军学院,枪炮、鱼雷等专科学校接受为期四年的训练,期间多次登临英舰见习。1947年9月任灵甫舰枪炮官兼副长,自英驶舰回国,旋奉调左营海军士兵学校教育处长。1954年初接任太康舰舰长,参与防卫大陈时之鲠门头门海域作战、台山列岛作战、协助大陈撤退等役。其后历任海军总部人事署署长、驻美大使馆海军武官、国防部连络局局长、海军指挥参谋大学校长、海军军官学校校长、国防部参谋本部次长、海军副总司令等职。

徐亨(1912~ ) ,广东花县人,生于广州。早年毕业于黄埔海校航海科与国立暨南学政经系。追随黄埔海校校长陈策,后因陈策与陈济棠冲突,陈策避走上海,徐跟着到上海,进入暨南大学读书。1937年抗战爆发,陈策任命虎门要塞司令,徐先生跟着到虎门,因陈策糖尿病缠身,伤口久未愈合,故于1938年到香港截肢,后陈策担任中国国民党港澳支部主委与中国驻港特派军事代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逼香港,陈策决定突围,同行的还有一些英国军官,1942年抵达重庆,任职于军令部二厅三处七科,管情报业务。1944年赴美受训,准备接舰八艘(驱逐舰太康、太平扫雷舰永胜、永顺、永定、永宁,炮艇永泰、永兴)回国加入抗战,未料战争竟已结束。

赖名汤(1910~1984) ,字晓庵,江西石城人。就读江西省立工专时,鉴于国难当前,弃文从武,考入中央军校第八期,后转入中央航校第二期。毕业后编入驱逐机第一队,1936 年中任职为驱逐机大队22 中队副中队长,后入第四大队,抗战爆发后,进驻河南周家口,参加八一五空战。未久,即因与日机96式接战而负伤,自此留在航校担任教官。1941年任赴美受训学生领队,归驻美中国空军办事处管辖,进入美国参谋大学受训,1944年奉召回国,派任为空军第三司令部参谋长,驻防成都,与美国驻华空军多有接触,直到战争结束都在成都。

马超俊(1886~1977) ,广东台山人。曾在旧金山庇利鲁鲁机器造船厂工作,后入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系,加入同盟会,参加镇南关、黄花冈诸役。武昌首义,曾率华侨敢死队守汉阳兵工厂。后负责全国工运。1924年中国国民党改组,先在上海组孙文主义学会,后赴北京参加西山会议。1928年后,历任广东省建设厅、中央党部训练部副部长、立法委员、南京巿长、国民政府委员。抗战时任社会部副部长、中央党部组织部副部长。胜利后复任南京巿长,调中央农工部长。到台后任中央党部纪律委员会主任委员。

赵自齐(1915~ ) ,内蒙古奈曼(一说热河绥东)人。南开大学毕业。1936年9月入南京中央军校第十三期。曾任国民党热河省党部委员兼书记长、三青团热河支团部干事长、热河省政府委员。到台湾后,历任国民党台北市党部主任委员、台湾“立法院”党部书记长、国民党中央政策委员会秘书长。是国民党第十二届中央常委。

栗直(1902~ ) ,号天雄,吉林永吉人,毕业于中央党务学校时,恰逢九一八事变爆发,潜伏东北,筹组天雄义勇军。与东北义勇军之李杜等人皆有接触,乘国联调查团前往东北考察时,起草《东北救国义勇军总报告书》,痛陈日人欺凌之事,透过捷克外交人员,交到李顿爵士手中,因而遭受日满通缉。1934年,中国国民党东北党务办事处成立,奉派为驻津总干事。西安事变爆发时,曾前往西安劝说王以哲。1939年,中国国民党决定加强敌后工作,派其进入天津租界,就近指导东北抗日工作,吸收地下党员。

潘宗武 (1911~ ) ,广西钟山人。国立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历任广州培桂中学教务主任兼代校长职务、广西学生军政治指导员、广西绥靖公署政治部股长,广西贺县、南丹、平南、苍梧等县县长,广西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区县训练指导处处长等职。行宪后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至1991年年底退休。

黄通(1907~ ) ,江苏海门人。中央军官学校第七期毕业。历由基层军官而至师政训主任、军管区科长等。一度代理贵州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抗战胜利前夕,受命为三民主义青年团南京支团书记。其后被选任南京巿参议员、立法委员。在立法院中任党部书记长,并兼革命实践研究院副主任、国民党中央政策会副秘书长、中央委员会副秘书长等。退休后,受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

尹呈辅(1892~1976) ,湖北武昌人。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一期毕业。国民党陆军中将。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武昌起义。后入保定军官学校及中央军校学习。历任国民党第十五军第三师师长、参谋本部第一厅第一处处长。抗战时期,任第三战区长官部参谋处处长、军令部第一厅第三处处长、军委会高参、军令部高参等。抗战胜利后,任武汉行营办公厅中将主任、武汉行辕副参谋长等。1949年赴台湾。1976年在台北病逝。

刘象山(1911~ ) ,生于山西盂县,幼从祖父及名师熟读经书典籍,十三岁负笈沪滨,入上海大学英国文学系,并即加入中国国民党,四年卒业北返。民国23年协助苗培成先生处理安徽党务,此后二十余年担任地方及中央党部干部,民国49年荣任考试委员,又二十余年仍兼任党职,默默奉献。

于达(1893~1985)字凭远,浙江黄岩人。保定军校第三期、陆军大学第九期毕业。历任第一师各级干部,为胡宗南手下得力将领。抗战前参与西北地区剿共战役。抗战以后,历任蒋委员长侍从室组长、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