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正面战场:国民党参战将士口述全纪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一)抗日战争的分析与实力对比

白崇禧

抗日战争之近因

民国二十六年六月六日,日本军阀按照侵华预定计划将驻屯平津之河边旅团,集中于北平近郊之丰台。七月七日晚日军在宛平县卢沟桥演习,藉口搜索失踪之士兵,袭击宛平县城,我方驻军朱哲元之第二十九军,冯治安师之吉星文团因守土有责,奋起抵抗,遂发生了卢沟桥事变。这次事变乃日方按计划而行,并非偶然。何以言之?因为当时日本无论在外交或舆论方面都直接或间接表示要扩大塘沽协定之范围,扩大冀东殷汝耕之伪组织,撤退驻防北平附近之第二十九军。日方此类要求或见诸报章,或出诸广播,其目的不外乎在鼓舞其国内之野心人士。

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后,蒋委员长在庐山向中外发表严正之表示,其要旨如下:“中华民族乃一爱好和平之民族,国民政府之外交政策本此精神对内要求自存,对外要求共存,因而切望中日两国之纠纷与问题能纳入外交正轨,得以和平解决。”蒋委员长分析过去我国所以一再对日本忍让之态度说:“……我国羸弱,国人对自己之国力、地位要有明确之认识,对自己之力量要忠实估计。国家为进行建设,必须先求和平;过去数年对日外交所以要委屈忍痛,原本此道理。”蒋委员长并提出民国二十四年时国民党五全大会中所表示之对外政策:“和平未至绝望,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至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为对日基本国策。所谓最后关头,乃指全民为求国家民族之生存而牺牲生命财产之时,绝无中途妥协之理。妥协即是灭亡,为求最后胜利,全民务必抛头颅、沥热血在所不惜。委员长这种真诚之呼吁,卓越之见解,旨在提醒日本军阀之觉悟。无奈日本军阀迷信于武力,仍按原定计划,进行武力侵华之政策。自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上旬至八月上旬一月之间,日本除驻天津附近之河边旅团外陆续调入华北之陆军计有:驻屯东北之关东军、骑兵,自国内调来之第五师团,二十二师团之第二旅团,酒井旅团(独立旅)及伪满军约共十万人以上。

七七事变后,日军分三路进攻北平,宋哲元(时为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第二十九军军长)因军队驻地分散,虽在丰台附近抵抗,因形势不利,遂于八月四日放弃北平,但天津之保安队也曾予日军重大创伤。自此之后,日军在各地挑衅,民国二十六年八月九日,日军武装部队侵入上海虹桥机场,冲入警戒线滋生事端,我方驻军不得不加以干涉。日方以此为借口,集中军舰派陆战队登陆上海,要求撤退驻沪之保安队,经我方严辞拒绝,八月十三日,日方集合驻沪之陆军、海军陆战队约一万人进袭上海保安队,遂发生了震惊中外之淞沪战事,而中日全面战争因此掀开了序幕。

禧于民国二十六年八月二日奉委员长蒋公电召于八月四日飞抵南京,对抗日战争我方之作战计划奉命参与。大本营之对日军作战指导原则,即为以后各战区所根据之作战要领,今特简述如下。

对日战争之指导。日本之侵华政策订自于明朝,历代相沿,自民国二十年“九一八”后更为积极。中央有感于中日战争终不可免,为未雨绸缪计,亟力备战。

第一,战争指导方针。我们以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完整;争取民族自由、生存;建立三民主义富强康乐之国家为目的。对日之凌辱一再忍让,愿望争取时间,俾积极建设国防,充实军备,增进国力。待和平绝望之时,举全国力量对敌进行持久消耗战,当时我们的口号是“奋斗到底,以求最后胜利”。

第二,备战时期之指导大纲。对日战争必须有充分之准备而行之。对日之挑衅,一本委员长之指示“和平未至绝望,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至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作基本国策,委曲求全,所求者为宕延战争爆发之时间,以便于备战时期增进国力,充实军备,整编国军,充实国防,整理交通通讯,开发资源,发展军需工业,实行征兵制度,普及国民军训,策定整军五年计划(民国二十三至二十七年完成)。

第三,军事。整顿军事教育,举办庐山训练,提高军队素质与军队技能,促进精神团结,增进国军战力。备战未完成以前,对敌之挑衅,务求限于地方性,以免爆发全面战争。

第四,政治。全力贯彻援外必先安内之主张,先肃清国内动乱,绥靖地方,安抚边疆,使内部安定然后方可一致援外。

第五,外交。向世界各国揭发日本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之阴谋。提醒英美之警觉,使全世界皆知日本是破坏集体安全之祸首,期藉此获得国际对我之同情与支援。

第六,财政。稳定金融以利教战事之进行,宣布法币政策,对战时所需要之财力、物力、粮食、日用品、军需等物品,谋求自给自足。

对日战争时期之指导大纲

前言: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运用全国之人力、物力与敌人抗战到底,以求最后之胜利,纵令情况艰险也不中途妥协。指导大纲因时机之不同而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消耗战)。敌人以优越之装备,期于短时间内消灭我野战军,进攻我军之重要据点,迫使我作城下之盟,达成速战速决之目的。我洞悉敌人之阴谋,此时期内之战略指导:以空间换取时间,为保持实力避免与敌人决战,除部分兵力重叠配备于平汉、津浦、平绥各线,牵制敌人,消耗敌军实力外,主力分布于长江流域,诱敌入山岳地带,使其优越之装备不能发挥效力,以奠定我长期抗战之基础。

第二期(持久战)。武汉会战之后,我方主力退守于西南山岳地带,扩大战场。敌人因兵力不足分配于伟大中国之战场,为准备战争长期化,变更速战速决之战略为以战养战,因而由攻势转为守势。我方鉴于敌大战略之改变,更改战略指导大纲为积小胜为大胜。一面在前线发动有限攻势,与在敌后发动广泛之游击战,消耗敌人之实力,并加强沦陷区之管制,尽全力阻止资助敌人之物质,迫使敌人困守点、线,破坏其以战养战之策略。民国三十年底,太平洋战事爆发,我与盟军并肩作战,战略指导由持久抵抗转为攻势防御。我军在大陆牵制敌人兵力约一百二十万,同时派遣远征军赴缅甸与英美共同作战,打通中印公路争取外援,获得新式装备,支援太平洋盟军之海上攻势。当时国内之战事进展,光复广西之桂(林)柳(州) ,肃清桂省之敌人,转而进攻雷州半岛,进出广州,收复广东以为反攻之基地。

第三期(反攻时期)。国军之战斗力充实后,决定以全力配合盟军作战,发动大规模之攻势,消灭当前之敌人,收复已失之土地。正当我肃清桂省敌人,拟向广东进攻之际,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日皇召开御前会议,以为无法抵抗此种科学利器,遂决定无条件投降,我向广东进攻之计划因而中止。不久,日在华之军队分别投降,我全面抗战,经过八年之艰苦奋斗终获得最后胜利。

对日作战之准备

一.整编军队

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央知日本侵华乃不可避免之事,于二十一年拟定第一期国防计划,准备至民国二十七年止,整编六十个调整师。民国二十六年卢沟桥事变发生,紧随着爆发八一三淞沪抗战,我方未及完成该计划,中日战争便全面爆发。(按该计划原定自民国二十三年开始征兵,民国二十五年起至民国二十七年止,每年整编二十个师。)八年抗战获得最后胜利,与全国军民之同心协力,然而此一国防计划,使战前有所准备,于最后胜利不可谓之无关。二十三年以前,国军装备不一,枪支配备或多或少;武器种类繁多;战术思想,战斗动作极不一致,或学日,或效英美,而纷杂不一。编制有一军由二师编成者,有三师编成者;或一师有二旅者,或三团者不等。再加以地方色彩,个人主义弥漫于军队之中。中央见兵多而不能作战,将多而不能听命,为应对日本侵华之骤变,在民国二十三年开始整编军队,其所以选择民国二十三年者,因为自这一年起至抗战军兴,是国家安定而统一的时期。整军的步骤可以分下列数点:

1 .国军之整经备。统一编制,各军、师、旅、团中之编制务必一致。

2 .充实装备。在此之前,国军之装备甚为复杂,本国所制之枪械有汉阳、上海、太原、沈阳、洛阳、巩县等兵工厂之出品,与各省土制的枪支及日制之村田式。经此次整军,各部队使用之枪支多能配合,并有一定之制式。

3 .精兵主义。减少大单位,充实小单位。过去番号多,但是兵源不足,结果一师人,缺额有一千或二千不等。实行精兵主义,充实小单位,预定民国二十五年至民国二十七年装备六十个调整师为基础,另建立特种部队,尤其机械化部队等。民国二十六年卢沟桥事变,六十个调整师虽尚未完成,然而规模已具,此外尚有骑兵十个师、轻炮兵三十个团,重炮五个团,高射炮七个团,战车两个团,装甲汽车两个团,工兵三个团,化学兵五个团,通信兵五个团,交通兵四个团,铁道兵一个团,铁甲车五个大队等。

二.实行征兵制度

征兵制度为现代国家国防所必须,也是促进全国皆兵之优良制度。中国古代所谓文武合一,兵民不分,孔子以六艺教学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的射、御便是对学生讲求军事训练。征兵制度之优点乃在于平时国家勿须负担巨额之军备,战时全国皆是兵源。现代之科学战争,因为武器厉害,兵不只要多,还更要精,如果要达成这项目的,使只有实行征兵制度。我国至宋代,因宋太祖重文轻武,中央集权,内重外轻,杯酒释兵权解除了边疆将领的兵权,而且废除了征兵制度,以致金兵入侵,不能抵抗。可见征兵制对国防之重要性。

北伐完成以后,中央见募兵制度所召集之兵员良莠不齐,不能适应现代战争之需要,遂于民国二十二年公布兵役法(广西于民国二十三年便遵照兵役法实施征兵制度) ,二十五年三月一日开始征调。预定自民国二十五年至二十九年五年当中全国设置调整师师管区六十个,各配一调整师。

三.建筑国防工事

于全国重要战略要点建筑国防工事,加强力量,中央组织国防工事建筑委员会指导在沿海建立要点与要塞。

四.江防要塞

整理南京、镇江、江阴、福州、厦门、虎门等江防要塞,设置炮位,重修要塞之建筑物。

五.实行国民军训

1 .壮丁训练。派军官至各县召集壮丁,以备兵源补充,因为征兵制度实施不久,尚不敷实际之需要。

2 .学校军训。征兵制度实施后,军队编制扩大,各军官学校毕业生派充军队之基层干部,不敷应用,乃实施学校军训,以补军事学校训练之不足。

六.军需工业

扩充兵工厂之设备。当时,国内之兵工厂能大量制造步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山野炮,一千公斤以内之炸弹,各种信管与化学防毒面具等。

七.经济动员准备

详细调查工、农、矿各业之状况,以制定战争时期发展经济之计划。

八.交通、通讯之整建

建立东南、西南、西北各省之交通线与通讯网,与各省之长途电话线,以利作战时之指挥。计划中所以不包括华北省,因为该地已为日方势力所控制。

九.防空建设

成立防空学校,训练防空人材,购置高射炮、照明器材。当时防空学校校长为黄镇球将军,黄将军曾留学德国,专攻防空。抗战时期,他批评全国之防空设备,以广西为第一,因为第一,广西各乡镇间设有通讯网,传达消息方便,各乡镇长受过军事训练富有防空常识;第二,空地联络良好;第三,我购置德制七十五毫米口径之高射炮。当时,全国划分九个防空区,组织防空情报网,至民国二十六年各区情报网可以相互衔接。

战时中日两国兵力之比较

一.日本战时之兵力

日本之现役兵有三十八万人,预备役兵有七十三点八万人,后备役兵有八十七点九万人,第一补充兵役有一百五十七点九万人,第二补充兵役有九十点五万人,各种兵役共计四百四十八点一万人。战斗兵属于现役、预备役、后备役者共计约一百九十九点七万人,此外皆是后勤兵役与补充兵役。日本陆军有十七个师团,海军有各种舰艇一百九十万吨,空军共有飞机二千七百架,其中属于陆军者有一千四百八十架,属于海军者有一千二百二十架,预备机与补充机,皆包含于此数目中。

二.中国战时之兵力

(1)陆军。我国现役兵共有一百八十万。我国于民国二十五年方实施征兵制度,故兵力远不如日本。我国除一百八十万现役兵之外,预备兵役、后备兵役一无所有。民国二十五年为应付时局训练壮丁得五千人,中日战争爆发,揭示训练一百万壮丁之目标,因准备未周,不能普遍,未能到达目标,亦仅理想而已。至于学校军训至二十五年底止,高中与同等学校学生合格为预备军士者约有一万七千九百五十四人,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合格为预备军官者八百八十人。当时我国兵力,陆军部队计步兵一百八十二年师、四十六个独立旅,骑兵九个师,六个独立旅,炮兵四个旅与二十个独立团,工兵三个团,化学兵五个团,防空兵及高射炮兵七个团,通信兵三个团,交通兵四个团,铁道兵一个团,保护铁道之铁甲车五个大队。我国因版图辽阔,战时预定使用于第一线之兵力约有步兵八十师、九个独立旅,九个骑兵师,炮兵二个旅与十六个独立团。工兵、通信兵及特殊部队亦配合使用。所余之一百多个师兵力尚需驻防各地,维护治安,担任镇守之职责。日本为战时体制,乃一征兵制之国家,备战工作甚为完善。我方仅有一百八十二个师,既无预备役、无补充役,若战时部队有所伤亡,补充困难,如淞沪之役,士兵伤亡之数字达参与会战之兵力之四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因备战仓促,故部队皆不足言补充,这是抗战期中我不如敌人之处。由此可见,非征兵国家从事国际战争困难极多。我国当时为了保卫国家之独立与民族之尊严,不得不奋起抗敌,是应战而不是求战,若以准备工作而言则差之远矣。我国自民国二十五年起开始征兵,但不普遍,无奈所征之兵源未及训练便开赴前线,我在前线常看见未经训练而开赴战场之士兵,无论就作战技术或作战精神皆不能称之为战斗员,仅是备员而已。所以,抗日战争我国依凭民心士气,与敌作战八年,实完全出乎日人之意料。

(2)海军。我国海军有第一、二、三舰队,巡防舰队,练习舰队,测量队,直辖舰队等约五点九万吨,无论吨位、速度、火力、装甲均不如敌人。

(3)空军。我国空军有轰炸机三个大队,驱逐机三个大队、侦察机两个大队、攻击机一个大队、直辖机四个中队,合计三百一十四架,与日本二千七百架之数目简直不能比较。我国不能自制飞机,全赖向外购买,所以种类复杂。空军作战因为速战速决,伤亡率大,不但需有第一线之飞机与停留机场应战之第二线之飞机,工厂中还需随时制造供应,但是我方除三百一十四架飞机外,一无所有。

(二)抗战八年的回忆

刘茂恩

忻口会战

民国二十六年抗战之初,本军正在大别山剿共,并未参加战斗序列。迨我由庐山受训归来,因感于官兵爱国热诚,乃上电蒋委员长请求加入战斗序列,终于获准。最初归第二战区阎锡山指挥。同年十月十日,本军奉命改归前敌总司令卫立煌指挥,并奉令在忻口以东,南崞下经灵山、龙王堂一线构筑阵地,左与我第九军之右翼切取联系,积极备战。十二日,敌以第五师团为基干,向我白水之线猛攻,激战三昼夜,敌虽死伤惨重,但仍继续增加,进攻不休。我基于以往之经验与教训,深感“一点破,全线溃”,并感于月余以来,不断转移阵地之痛苦,经向卫总司令建议:我十五军应即击敌侧背,以收夹击歼敌之效,最低限度,亦可分散敌军兵力,减轻我左翼军所受之压迫。当奉指示:十五军主力仍应固守主阵地,以求稳扎稳打,可以有力之一部,向敌侧背进击,以牵制南下之敌。

十月十五日拂晓,命马旅长率一九五旅全部,向东西荣花徒涉浑河(即滹沱河上游) ,向忻口敌之侧背进攻,敌第五师团之第十旅团,以炮兵掩护向我反扑,激战至十一时,敌军复以飞机及战车参加作战,我一九五旅被迫撤退至南岸之荣花,与敌隔河对战。薄暮,敌第十旅团假飞机及战车之掩护,在东荣花以北架设浮桥,全部南渡。十六日晨,与我展开激战,当时我龙王堂阵地之守兵,一面予以火力支援,一面抽调六十五师之补充营,袭击敌之左侧背,敌始稍挫。两日来,敌我死伤均极惨重,敌复增加部队,于十七日与十八两日,与我一九五旅,施行近战,双方反复冲杀肉搏,日必数次。是时以我一九五旅苦战数日,官兵死伤达一千三百余人,部队已感极端疲劳,乃请准于十八日夜间将该旅撤回,予以休养整补。

十月十九日拂晓,敌以飞机及优势炮火,轰击我主阵地,掩护其步兵向我全线进攻。午后十时,我灵山阵地一度被敌突破,旋由我两侧守兵,乘其立足未稳,断行逆袭,将突入之敌三十一名悉数击毙,阵地得以恢复。激战至午后三时,我灵山阵地复被突破,又经我两侧守兵夺回,敌弃尸百余具,我获步枪八九十支。二十日午后,敌机每次八九架,轮番轰炸我灵山阵地,并另以山炮、野炮数十门,集中火力向我轰击,迄日暮未停。判断当面之敌,有于晚间攻占我灵山阵地之企图,其理由如下:灵山为忻口方面我军全线阵地中之最弱部分,因灵山限于地形,仅有一线阵地之设置,如被敌突破,则其以南地区全为平原,无险可守,其他方面,因山脉绵亘,均尚具有相当之纵深,不易突破。基于上述之理由,乃抽调三八二团之全部,秘密转移于灵山阵地附近,伺机打击来敌。晚十时许,敌军约二三千人,猛犯我灵山阵地,迨至我军阵地直前,我乃集中火力,予以奇袭,敌死伤数百人,狼狈溃退,我三八二团乘机追击,至东荣花以北桥梁附近,遭受敌军战车之妨碍,敌步兵部队又行反扑,我三八二团以天将黎明,为避免空袭,遂返回原防,获步枪二百余支、重机枪八挺。

十月二十一日,卫总司令以本军连日苦战,伤亡众多,恐疲劳过甚,即派高桂滋军长率其十七军到达受禄镇,接洽接替本军任务,而以十五军改预备队,俾资休养。我鉴于十七军于南口作战之后,实力损耗甚大,全部武器亦不过步枪两千余支,若将本军二十余千米之全线阵地,交予该军,对整个战局顾虑颇多。乃请准仅将龙王堂阵地交与十七军,其余阵地仍由本军防守,以免影响战局。是时我奉命担任右翼兵团指挥官,辖十五、十七、三十三等三个军。二十一日至十二月二日,敌我形成胶着状况,战况已不若以往之激烈。十一月二日夜,本军奉命向忻口东南之高地杨兴镇转移。三日晨复奉命令向太原急进,在太原县以南,沿汾河右岸占领阵地。我军以四日午后进入小店镇,敌之十四(土肥原)师团、二十师团,已先我占领小店镇。当时以上层指挥系统已被摧毁,左右两翼友军并于先一日撤防,本军卒不及备,与敌遭遇,且主客形势,于我极端不利,混战至五日薄暮,始乘隙脱离战场,经文水、孝义,转移霍县以北之韩侯岭,阻敌南犯。

忻口会战是本军参加抗日战争以来第一个会战,起于二十六年九月十三日,止于十一月二日,前后历时一个月又二十天,检讨敌我之优劣,得如下之结论。敌军方面,其优点有四:第一,训练精良,行动灵活。第二,装备优良,机动性大。第三,命令贯彻,动作协同,能够得到分进合击之效。第四,攻击精神旺盛,射击技能优越。但是,敌人在战略上却犯了一项大错误:敌军初以疯狂之心理与不顾一切牺牲之攻击,攻占我忻口、太原后,因其精锐部队被我消灭达数万之众,以损失过于惨重,不敢放胆前进叩我黄河渡口,扩大战果,乃至坐失良机,使我得能重新选择有利地形,扼险固守,阻敌前进,而确保我大后方之安全。我方有优点亦有缺憾,优点方面:第一,战斗意志坚强,牺牲精神旺盛,以劣势装备,在敌人炮空联合轰炸之下,死伤枕藉,仍能奋不顾身,前仆后继,与敌作殊死战斗。第二,我战略上之成功,敌人战略为速战速决,以迫我之屈服。而我以劣势之装备师,不得不放弃平原之作战,而将敌人牵入我有利之山岳地带,以达成我持久战之目的,而粉碎敌人速战速决之企图。至于我方本身之缺憾则有:(1)我军正面太大,军力分散,不能构成纵深之配备,时常招致一点破而全线溃,使整个战场陷入不可收拾之境地。(2)训练欠缺,对于工事之构筑、火网之形成,不知利用侧防,致被敌人利用死角,以接近我阵地,施行近战,而遭受惨重损失。(3)我军之武器窳劣,在每一部队中配备之各军火器,口径均不一致,补给至为困难。(4)通讯器材缺乏,不能组成完美之通信网,对于指挥连络均感困难,误时误事。(5)阵地转进时,发布命令者,对各部队之行进路线,未有明文规定,以致常有十数个之大单位(军、师)在一条道路上,齐头并进,不但拥挤混乱,迟滞行动,甚至争先恐后,各不相让,每每引起各友军间之自身冲突。偶遇敌人之追击或空袭,又将何以自处?至今思之,尚有余悸。

晋南会战(中条山之役)

中条山位于黄河北岸,东起晋城,西迄潼关。以言经济,因仅产煤、铜、硫黄等矿物,且人烟稀少,故价值并不很高。论军事地位,则因其地险要,进可攻,退可守,价值却很大。民国二十八年二十九年间,日军在南战场进展迅速,而北战场却因无法突破中条山之防线,战事始终呈现胶着状态,故日人视中条山为盲肠。

忻口会战之后,本军奉命转进霍县,于韩侯岭失守后,为保全实力计,又奉令转入中条山从事游击战。民国二十八年秋,余奉派为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民国三十年五月七日至六月十二日参加晋南会战中条山之役,兹将经过情形略述如下。三十年五月七日拂晓,当面之敌三十三师团及其独立第四旅团,向我董村九十八军阵地及阳城以南第十师阵地进犯,并以飞机多架轮番轰炸。我全线守军,依既设工事,猛烈反击,并以六十五师预备队(一九五团)由中村向董村西北敌后袭扰。是日战况异常激烈,阵前敌尸枕藉。八日晨,绛县之敌已将横岭关以南四十三军阵地击破,该军转移至望仙庄附近,敌经皋落大道向垣曲前进,是夜垣曲失陷,我与第五集团军之联系及我后方补给线,全被切断,同善镇东南亦发现匪踪,我左侧背感受威胁,乃命十五军调整部署如下:(1)酌留小部队,坚守原阵地;(2)主力集结于高平附近,向西南方面警戒,以掩护本军之左侧背。经上述调整后,我九十八军及第十师之阵地,虽经敌日夜进攻,屹立未动。九日晨,敌攻我九十八军董村阵地益猛,午后二时,该方面阵地一度被敌突破,我以白刃与之冲杀,卒获恢复原阵地。惟该预备队经此次全部投入第一线后,无法另行编组,当时该军武士勉军长,曾数度请求增援,而集团军以另有积极企图,严令排除万难,坚守阵地。集团军拟乘我当面敌军数昼激战疲惫之际,予以聚歼。乃商请赵世玲之四十三军由望仙庄推进,而以武庭麟之十五军主力集结于董村以西,期于十日拂晓,向敌之右侧背包围攻击。讵料夜暗天雨,山路崎岖泥泞,未能按时到达。十日拂晓,董村阵地复被敌突破,我守军逐次转移阵地,坚强抵抗,午前,第十五军先头部队之一九一团赶到,即与进犯之敌施行肉搏,敌我伤亡均极惨重,遂又恢复九十八军之原阵地。是时由翼城增援之敌约二三千人加入战斗,与我们成胶着状态。十日午后,垣曲东犯之敌,窜达邵源以西地区,与济源西犯之敌会合,我第九军之主力已向黄河南岸转移。至此,我与后方之联络线完全断绝,后方感受之压迫益甚。十一日午前,我第十师雪泉岭阵地左翼要点被敌攻破后,敌仍续向我总部驻在地之横河镇前进。是时情势危急万分,我陈牧农师长亲率该师仅有之预备队一个营,与总司令部特务营之两个连,施行逆袭,因天气大雾,与敌遭遇于横河镇以北之山冲中,我即以手榴弹与白刃,向敌猛击,瞬间将其悉数消灭,并恢复该师既失之原点,总部始得转危为安。根据此次战役所虏获之步枪二百余支及战刀二十七把判断,敌方兵力当为其第四旅团之一个大队。同日,我九十八军方面仍有激烈之争夺战,当以该军伤亡甚大,经命六十五师之补充团加入该方阵地之守备。十二日,邵源方面之敌一部北进,被我四十三军部队阻于西洪洪东南约四五十里之高地。是日午前十时,奉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电令,以中条山补给中断,不能留置大军,着酌留一部,以游击方式,打击敌人,主力应迅速突围,向敌后转进。十三日午后,总部率第十师进抵阳城以南之上下桑林,接获宋治均科长电告:十二日夜,我十五军武庭麟与九十八军武士勉部突围部队正在集结之际,阵地被敌攻破,该两部主力被迫于横河以南地区与敌激战中。

中条山区地瘠民贫,食物毫无,且部队早已杀马果腹,今主力既未突出重围,指挥系统已破,将来之混乱与不可思议之困难,均可逆料。为重新掌握部队,指挥突围计,我乃决心重回中条山。当即命令第十师陈师长,率该师经阳城以东,以游击方式向沁水方面转进,归还九十三军之建制。总部于是夜又推进至中条山之西庄凹,当与部队电台取得连络,经命十五军竭力拘束当面之敌于寿衣庄以南地区,使九十八军迅向西北张马方面以北突围。十四日,我九十八军已安全突围,到达翼城东南地区,与我刘副总司令戡取得联系。同日,第十师陈牧农师长率该师补充团前来,坚请由该师掩护总部向沁水方面转进,以免为敌所乘。我以此一地区尚有十五军与敌苦战,四十三军亦与敌接触中,在各都未能脱离危险之前,决心督率全体官兵,奋战到底。陈师长见我如此坚决,亦表示在总司令未脱离危险前,决不离开总部,经予核准,乃令该师副参谋长率该部主力向沁水前进。十五日,晋城垣曲方面之敌亦相继来犯,依当时情势,实无再行北进之可能,且我已无坚守阵地之羁绊,反觉海阔天空,遂决心以机动作战,打击敌人。在阳城以北之九十三、九十八军由刘戡副总司令指挥,在阳城以南之十五军及第十师补充团由我亲自指挥,并分呈委员长及卫长官,奉批:“所拟甚善,准予备案。”于是联系四十三军,即在中条山区展开游击战。二十一日,奉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电令,以黄河南岸防务空虚,饬即日设法南渡。当遵令并采取游击作战之方式,交互掩护渡河。自二十五日开始,迄六月中旬止,我第十师陈师长及十五军之全部,先后在新安、孟津间陆续南渡,集结于新安地区担任河防之守备。六月下旬,敌人将进攻中条山部队,转攻我太岳区,我战区司令长官都为避免我孤军久悬,被敌包围,令我九十三、九十八两军,走晋西设法渡河。我九十三军由刘戡副总司令率领,经过汾河以西、禹门、河津之中间地区,渡河至河南灵宝,归还建制,担任河防守备。而武士勉所率之九十八军,在西进期间,则被陈赓、徐海东部拦截,同时复有日军在后追击,武军长因以殉职。其部队不得已重回中条山打游击,于八月间始再度陆续渡河至河南新安集中。

检讨此次晋南会战中条山之役(民国三十年五月七日至六月十三日) ,可得如下之结论:

敌人方面:(1)敌人此次集结优势兵力,亟欲一举而歼灭我中条山之野战军,以割除其盲肠。其步骤与行动,实有出人意表者。盖以其利用灵活之情报,以及知我中条山物资之缺乏,一方面迅以有力之部队,由济源、孟县西进,占领我黄河北岸各渡口,切断我后方之补给与联络。另一方面,抽集优势兵力,突破我横岭关,直陷我垣曲县,以切断我与第五集团之联系,而达成其各个包围、进而聚歼之企图,是在战略上已得到很大之成功。(2)敌人虽具有旺盛之企图,强大之兵力,以及优良之武器,但受我地形之限制,运动因而困难,反而受到我军不断之伏击与侧击。(3)敌人虽已将我包围于中条山,但因中条山地形特殊,交通复杂,绝难施行严密之封锁,而阻我向敌后之转移与黄河之南渡。

我军方面: (1)作战地带,配备薄弱,常与敌人以可乘之机,而突破我阵地,造成一点破而全线溃之现象。(2)谍报人员素质低劣,不能提供具有价值之情报。(3)通讯器材缺乏,不能构成绵密之通信网,稍有破坏,即与各方失去联系,影响作战者实力。(4)补给欠缺,不合乎作战要求。中条山战役甫行开始,因补给断绝,军队初则杀骡马,继则采摘树叶,挖掘草根,以资果腹。我官兵于此艰苦状况之下,犹能枵腹奋战,浴血杀敌,其壮烈情形,洵谓可歌可泣。(5)我各级指挥官对于部队之掌握确实,尤能以身作则,与士卒共甘苦,是以团结力加大,因而虽在极端艰苦状况之下,犹能以迅敏之行动,不时予敌以极大惩罚。(6)我各级官兵,对于敌后之游击战术,较抗战初期——晋西蒲县游击时,大有进步,确能做到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分进合击之要求。

豫中会战(洛阳之役)

豫中会战(洛阳之役)开始于民国三十三年四月六日,至五月二十四日宣告结束。兹将此次作战经过情形分述如下:民国三十三年五月六日,敌陷登封,同时攻陷临汝之敌亦续向洛阳方面进犯,八日破伊川,犯龙门,我刘戡兵团当予迎击,同日午前,将十五军之三个团推进至洛阳以南之关林附近,为刘兵团之预备队。九日晨,敌我在龙门以东之高地发生激战,午前,我命十五军之一九二团加入该地作战,午后,龙门被敌攻陷。敌陷龙门后,续向洛阳进犯,薄暮即抵洛河南岸,与我隔河炮战。十日拂晓,敌之主力由三山村徒涉,开始向我七里河之一九二团阵地进攻,并另以一部绕道磁涧以东,向庄王山、李屯之一九一团阵地进攻。十一日,东面之敌亦进攻东关我九十四师及一九四团之阵地,均为我守军击退。我庄王山、李屯、七里河及西工六十四师阵地,经过三日夜之激烈战斗,争夺达十数次,敌军死伤达二千余名之多,相持至十三日晨,敌战车突入我西工阵地,所有工事多被推毁,守军死伤惨重,不得已,放弃西工。十六日午,敌复由东南两方面增拨五六千人,战车百余辆、大炮数十门,协同原有敌军,向我全线猛攻。是日夜,我庄王山阵地被敌突破,经两度肉搏,卒将阵地恢复,但我官兵伤亡殆尽,且弹尽援绝,迫不得已,于十七日晨放弃城外各据点,退守孤城。

是时我本拟建议委员长,使该军撤守洛阳,但午后突接武军长电告:本日下午奉到飞机空投委员长命令,饬令坚守,并将亲率陆空大军前来解围。守城官兵聆闻训示,士气振奋,决誓守孤城,不再作突围之准备。血战至二十日,敌复由新安、宜阳方面增来步兵万余名、战车百余辆、大炮七八十门,先后于二十一、二十二两日加入战斗。至此,敌以本战场整个军力,全部集中攻击洛阳孤城,以飞机更番轰炸,及战车二百余辆、大炮百余门,集中火力,以掩护其步兵,向我冲杀。我守军以血肉之躯与敌誓死周旋,战况惨烈空前,敌我伤亡惨重,但我官兵浴血奋战,阵地屹立无恙。二十三日,敌鉴于我军战志坚强,曾空投传单,对我诱降,其传单之要点为: (1)钦佩我军作战之英勇。(2)夸耀彼军卓越之战绩,并谓已将我野战军,压迫于潼关附近。(3)洛阳为彼军必得之地,若长此相峙,死伤者,将为双方之官兵及无辜之人民,盼即同意双方停战,并派代表前往彼方商议善后诸问题。接传单后,我武庭麟军长为表示作战到底之决心,乃以仅有之榴弹轰击龙泉沟敌军司令部,我军心士气,益加振奋。二十四日拂晓,敌复以炽烈炮火向我猛攻,午后,我西北城角守军弹药消耗净尽,该方面阵地被敌突破,战车亦相继由西北城角突入城内。是时我守军已无预备队可资运用,混战至夜,始由东南城角突围,至龙门以东地区,采游击方式向卢氏附近集结整补。

检讨此次战役,可得如下几点结论:

敌方: (1)战略成功:敌人大举西犯,避开我嵩岳及虎牢之天险,而将其主力配属大量战车,沿登、密以南之广大平原,采取中央突破,以迂回我军事要地之洛阳,在战略上极其成功。(2)作战计划周详:敌人企图一举而将我野战军消灭于潼关以东地区,曾派遣若干之挺进部队,分途向我大后方西窜,以配合晋南由渑池、陕县南犯之敌。在我洛河以北、黄河以南之中间地区,分段切断我大军之撤退,并破坏我后方之通信、交通与仓库,会合敌之主力,企图歼灭我野战军之主力,苟非平日研究有素,何能采取吾人素所不知之密林鸟道,且其所采道路之终点,均在我所设置国防工事之后方,诚为其计划周详之一明证。(3)富有作战精神,当其围攻我洛阳据点时,日必以数次波浪式之猛烈攻击,短兵冲杀,死伤累累,毙倒我外壕之尸体,几为之满,而其强烈攻击,始终未稍顿挫,可以想见其作战精神之强烈。(4)敌人装备优良,机动性大,陆空之协同,亦至为密切。

我方: (1)战略指导上极其成功:我左翼依托黄河阻敌南犯,正面利用虎牢天险阻敌西进,而以有力之野战军阻敌于襄、禹等地区。而后依情况变化,将敌牵引于临汝、嵩山之反八字阵地内,由我伏牛山与嵩岳区之有力部队,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将强敌夹歼于该地区,推以在战术运用上及作战准备上,未臻完美,仍未能收到预期之战果。(2)坚守洛阳据点,亦为战略上绝大成功:洛阳位于邙岭洛河之间,铁道公路必经之地,为西上唯一咽喉,我军以全力坚守,与强敌血战十八昼夜之久,牵制敌人之主力,与战车部队不能西进,适时与其向我后方迂回挺进之部队会合,使我大军能够安全转移有利阵地,我大本营有紧急处理与部署之余暇,以安定我大后方。(3)守城官兵,牺牲精神旺盛:在敌炮空联合惨烈轰炸之下,血肉横飞,死伤枕藉,但我守城官兵,仍能沉着应战,与敌进攻之步兵施行肉搏。甚而有以血肉之躯,身抱集束之手榴弹,匍匐前进,置身于敌之战车下,轰炸战车,与之同归于尽,计达二十余名之多,壮烈成仁,诚可感天地而泣鬼神。(4)行政未能配合军事行动:我行政系统,地方上,在县以下,固有联保、保、甲及国民兵团之组织,惟其在平时,既毫无训练之可言,联系上亦极为松懈,一且强敌压境,不特不能对军事上稍有贡献,反之,则专员、县长闻风仓皇撤退,进入其所谓预定根据地,以保彼辈之安全,以致整个行政系统,形同解体。是以大军行进,军粮供应,工事构筑,乃至运输等等工作,均称束手,甚至演成军民交恶,置军事上于绝对不利地位。(5)民防工作,形同虚设,对情报上毫无贡献。(6)洛阳保卫战,在准备上实感欠缺:守洛阳必须守西工,如欲坚守此两地,必先固守邙岭高地,否则必受敌之瞰射,而无从作战。我战区长官部,素日设计之守备工事,原为十二个加强团之阵地,而此次洛阳之保卫战,仅有兵力为十五军之四个团,及九十四师之三个团,兵力之单薄,可以想见。而尚能达成任务者,端赖我官兵浴血报国之精神。装备方面:缺少优越之炮兵,尤其根本未有高射与战防火器之配备,对于敌人之飞机、战车,毫无抵御方法,而处挨死打之境地。粮弹方面,毫无补给,虽间或有空投接济,究属杯水车薪,于事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