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内在逻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十九章

原文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分析

哀公 鲁哀公,鲁定公之子,定公死后即位,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比孔子小三十岁。孔子五十五岁时,在鲁定公十三年离开的鲁国;六十八岁时,在鲁哀公十二年回到的鲁国。孔子回国后被尊为国老,哀公和季康子等鲁国上层人士都时常向孔子求教。《论语正义》中载:“夫子鲁人,故哀公不称鲁公者,五等之爵,鲁爵是侯。得称公者,《白虎通·号篇》谓:‘侯、伯、子、男,臣子于其国中褒其君为公,心俱欲尊其君父’是也。”

何为则民服 何为:怎么做。民:指下属和百姓。古者四民有士民,有农民,有工民,有商民。服:服从,畏服。

孔子对曰 对:回答。这里用孔子全称和“对”字,表示对国君的尊敬。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这句话有两解:

一、举:举用。直:和“枉”对文,指正直的人。《左传·襄公七年》云:“正直为正。正曲为直。”错:通“措”,放置。诸:之于。枉:原意是树木弯曲,这里指歪曲的人。《荀子·王霸》云:“辟之是犹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

二、鲁国国政被“三桓”把持,哀公并无实权,难以用人,即使用人也只能安排“三桓”以下的职位,所以孔子不太可能跟他说用人政策,这不太符合实际。凡民重利,只要能获利,不太管上层是否正直,如齐国田氏之流就颇得民心。孔子所言,可能是从端正是非曲直的角度来说的。举:兴起。直:正直的风气。《说文》云:“直,正见也。”诸:众。枉:不正之风。

【译解】

鲁哀公问:“怎么做才能使民畏服?”

孔子回答:“兴起正直的风气废弃众多不正之风,就会使民属畏服;兴起不正之风废弃一众正直的风气,就会导致民属不服。”

【逻辑】

当时,鲁国僭越的风气严重,秩序败坏,“三桓”等大臣多不畏服哀公,哀公故有此问。孔子建议他首先端正是非曲直。政者,正也,上行则下效。哀公若能端正品行,以自身之正,化不正之风,以正压邪,便能重树国之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