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内在逻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十二章

原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分析

祭如在 这里的祭指祭祀祖先。《中庸》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祭神如神在 这条针对大夫以上的阶层而言。《礼记·祭法》云:“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

吾不与祭,如不祭 朱熹注:“言己当祭之时,或有故不得与,而使他人摄之,则不得致其如在之诚。故虽已祭,而此心缺然,如未尝祭也。”《祭法》云:“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称讳如见亲……如见亲之所爱。”

《四书章句集注》中,范氏(祖禹)曰:“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可不谨乎?吾不与祭如不祭,诚为实,礼为虚也。”

【译解】

祭祀祖先的时候就如同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祀神的时候就好像神真的在面前。孔子说:“我若是没有亲自参加祭祀,(请人代理)就如同没有参加祭祀一样。”

【逻辑】

礼之本是心中的敬爱,仙逝的亲人和神明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我们要当他们仍然存在一样地敬爱,不会因为不在世了这种敬爱就消失了。祭如在,这就和看着照片想念亲人的道理一样。古时没有照片,就通过祭祀表示怀念,其本质都一样,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罢了。所以怀念是真情的流露,而非虚有的仪式。而表露真情是不能代替的,祭祀必须要亲自参加才作数,自己没有参加,找人代替祭祀那是没有意义的。这个道理就像现在有个人想念过世的父母,他不可能找个人代替他去看一下父母的照片来缓解这种思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