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蜕变·从钝拙到智慧
第一节 知识和智力不是智慧的充分条件
一、知识是规律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智力决不会从天而降,更不可能在知识的空壳内形成,智力的花朵只有在知识肥沃的土壤中才能健康地含蕾、开放。知识是规律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离开了知识的累积,没有起码的知识依托,就谈不上智力的发展。
知识对智力有起点效应。一个识字不多的人兴许也能掌握一手漂亮的木工技术,表现得很有能力,然而他必然要从师,从模仿开始,从积累经验开始,而经验亦属知识范畴,所以也有其知识起点。
知识对智力有优化效应。知识与智力结构的关系极大,智力常表现为知识“原子”的选择、组合与运用,而知识结构有助于这种选择和组合,知识结构的丰富、充实与优化能够优化智力结构。
知识对智力有动力效应。对获取知识的追求和对再创知识的向往,导致智力增强,成为智力发展的动力之一。
知识对人的实践活动的制约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其实践范围与实践能力以及其实践价值都是有限的。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中,知识甚至会影响人的生存能力。当前的就业难问题之所以如此突出,从整体上看,跟国家的产业政策与宏观经济形势息息相关;但就个体而言,这恐怕跟个人的知识结构、水平跟不上时代要求有必然的联系。而具备良好知识背景的人,即使失业也是暂时的。
知识直接影响人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还会影响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质疑批判能力及自我设计与自我决策能力。
知识对最高境界的实践能力——创造力的影响最重要。创造力是能力的中枢与灵魂,是人的知识、智力与心力的集成与升华,是各种基本能力最高的综合表现形式,在人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随着知识的加速更新与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单纯地依靠学习、吸收与模仿已远远不足以应对如今不断发生着变化的社会了,甚至会危及生存。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个人在未来社会的安身立命之本。创新是创造才能的集中体现,是创造的真谛所在。一个人的创造才能与诸多因素相关,如智力、心力和天赋等,而知识因素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创造才能是在一定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不断勤奋学习和社会实践逐渐形成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说明了知识对创造的促进作用。
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难以穷尽,究竟要掌握哪些知识,建立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方为合理呢?
经过专家分析,“T”型的知识构成是较为合理的,是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一方面,必须具备多学科、跨学科的广博知识面,这是“T”的一横;另一方面,也要具备某一些专业的纵深业务知识,这是“T”的一竖。做到专博结合,两相兼备,才能成为跨越几个知识领域的“通才”与专家的复合体。
刘凤鸣谈蜕变
◆客观事物不是轻易就能够全面认识和掌握的,客观事物的规律和复杂性、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都决定了只能用新的实践解决新的问题,正确的理论指导不能代替新的实践。
◆纵深的专业知识是人能够立足于世的一把“宝刀”。
◆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我们方能永居游刃有余、左右逢源的佳境。
二、智力仅仅是获取知识的工具
人们对“智力”这个词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或者看到“智力”这个词,有时我们也会凭经验来判断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实际上,人们是把智力作为一个日常概念来使用的,把智力高等同于“聪敏”,智力低等同于“愚钝”。
在科学界,“智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见。有人认为智力是指个体有意识地以思维活动来适应新情境的一种潜力;有人认为智力是个体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维,并有效地处理周围事物的一种潜能;还有人认为智力是学习的潜在能力;也有的人干脆抛开纯理论性定义,从操作角度来定义智力,认为智力就是智力测验中所测得的那种心理品质,用智力测验的分数或智商标志其水平的高低。
尽管学术界对智力的解释众说纷纭,难以取得完全一致的见解,但如果我们去分析智力的各种定义,还是能从中找到它们的一致之处的。
那就是,各种观点都不否认智力是一种潜在的、偏重于认识方面的能力,也不否认智力是以大脑的神经活动为基础的,且抽象思维在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所以,我们可以说,智力是一种以大脑的神经活动为基础的、偏重于认识方面的潜在能力,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
那么,知识与智力的关系是什么呢?
第一,知识是能力的隐形资本,能力是知识的积聚与外化的必然结果。智力在能力中内核地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智力在吸纳知识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二,智力是吸收知识的全程能“伴娘”,是吸收知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人自识字开始,就需要有记忆力和观察力。记忆力强的儿童可以很快突破识字难关,随之进入阅读阶段。阅读阶段是漫长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观察力、理解力乃至想象力的支撑。进入写文章阶段,就要综合运用词汇、语法、生活素材、阅读材料,以及修辞等,这几乎需要“智力家族”全家动员,粉墨登场。
第三,智力可以活化知识的吸收。智力参与的知识吸收过程绝不是一个机械照搬的过程,思维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使我们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大大地提高了知识的吸收质量。
第四,智力可以决定知识的吸纳力。智力是决定一个人学得活不活的主要因素,从而决定一个人对知识的吸纳力与吸纳率。智力高的表现之一是遇事得法,比如说记忆,记忆力强,记忆得法,事半功倍;如果又能以良好的理解力把握所学知识的内容,就既理解透了内容,也提高了记忆的质量;如果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还能凭借丰富的想象力、联想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会使迁移能力大增,继而进入创造的预备阶段。
综上所述,知识系统的获取从属于智力,对智力因素有很强的依赖性,但是,智力仅仅是获取知识的工具,一个人智力的高与低,只能反映他是否具有一定的天赋,而并不能说明他的智慧水平,智慧的内涵要比智商大得多。
刘凤鸣谈蜕变
◆在成长的过程中,单单注重智力的培育而缺乏均衡的心智发展,对个体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智商偏高代表一个人的潜能较大,而这些不同方面的潜能必须加以适当的培育使之协调发展,否则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退化、消失,最终未必能发展成为一种能力。
◆智商偏高的孩子,其实只表示他们有较大的发展潜能,并不代表与其将来的成就有任何必然的关系。
三、智慧才是心灵能量的最高级表现
心灵好比一个能量场。消极的情感有时会使心脏产生不稳定的模式,会出现心率失衡,有时还会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当你生气、沮丧或伤心时,身体就会产生相应的压力,甚至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的现象。相反,当你感到爱意、快乐以及平和时,你会感到放松、舒适。
“思维方式比事实更重要。”换句话说,就是指智慧的力量联结了物质、感觉和精神的世界。
智慧是重新恢复生命活力和创造力、振奋精神的能量。智慧唤醒了最高尚的情感、最敏锐的思维以及人类最优秀的品质。
“智慧”这个词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古往今来,不管是文人雅士、高官富贾,抑或平头百姓,都曾试图探寻它的真谛。智慧是全心的投入,是忘我的倾注,是纯真的洗礼,是勇敢的付出,是奋不顾身的追求;智慧是黑夜里的星光,是酷暑时的清泉,是雨后的彩虹,是寒冬里的火苗,是全心全意的奉献,是贯穿一生的执着。懂得如何去付出智慧、如何接受智慧的人,才能够获得幸福。智慧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无往不利的正能量,让人的幸福感在无形之中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我们会永恒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证明就是我们自身不断增长的力量和智慧。对我们来说,五十岁甚至六七十岁还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只要大脑依然活跃、年轻,只要脑细胞没有被太严肃的生活损坏,只要身体不总是被担忧、恐惧、自私和疾病困扰,心灵的力量和活力将会一直不断地增长。
由智慧而获得的能量是无穷无尽的,它可以将逆境转化为顺境,可以将困难转化为机遇,可以将不可能转化为可能,使一加一的价值远远大于二。
无论你的职务是高是低,也无论你是富有还是贫穷,权力和金钱都可能在转瞬间化为虚无,唯有智慧才是人类无形而有力的财富。你的智慧,只存在于自己的大脑中,人生路上你只要拥有智慧,就会拥有一切。一个善于开启智慧头脑的人,一定是一个善于发现机会的人。
运用智慧的人,比只会埋头苦干、不善思考的人更受欢迎。机遇无处不在,在机会稍纵即逝的瞬间,关键看我们是否能够挖掘自身潜能,打破思维禁锢。
用智慧的钥匙打开心灵的枷锁,不仅能够释放心中积蓄的种种情绪,还能积极有效地推进我们走向成功。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布鲁诺就运用了智慧的力量,成功开启了心灵之锁,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成为真理的代言人。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也用智慧打开心结,提出了浮力原理,成为享誉全球的“力学之父”。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霍金同样用智慧解开了心中的谜团,发现了宇宙黑洞的定理,成为享有国际盛誉的科学伟人。
无数成功人士的事实告诉了我们:智慧是走向成功的钥匙,是心灵能量的最高级的表现。
智慧并不是那么难以寻觅的,它的源头一直潜藏于我们的大脑之中,等待着我们发现,期盼着被我们挖掘。生活的大海丰富多彩又波光诡谲,要做一个驾驶生活、创造生活、美化生活的高手,就必须拥有超人的智慧。当你拥有了智慧,你便可以化无为有,化不利为有利,也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变自己甚至更多人的命运。正是智慧,引导着我们一步步走向自由。
刘凤鸣谈蜕变
◆如果能够好好利用智慧之钥的力量,那么在困难与挫折来临时,我们就再也不会感到无能为力了。
◆知识就像是在银行里积攒的钱财,当我们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把它取出来。但是智慧的能量却大大地超过了知识,知识不过是智慧的一个特殊表现形式罢了。
◆人生难免有高潮和低谷,唯有心灵能量充足的人,才能永葆良好的情感与生活态度。
四、知识靠学,能力靠锻炼,智慧靠悟
良好的教育,能够启迪思想,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增进智慧。知识靠学,能力靠锻炼,智慧靠悟。
人类的知识无不来源于实践,但获得知识、聚积知识,却不必事事去实践。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事必躬亲,他所得到的知识一定是极为有限的。大量的知识来自前人实践的经验,来自书本。学习是人们获得和聚积知识的主要途径,要想丰富自己的知识,获得经验和学问,就必须认真学习。
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力量,或者说是一个人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身心特征。能力是在人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掌握知识是很重要的,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创造也只有在扎实的基础上才能萌生。能力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心理过程形成和发展的水平。实践证明,能力强的人,会表现出思维敏锐、观察全面、注意力集中、记忆迅速、善于概括、想象力丰富、勇于创新、语言表达能力强等特征。
能力结构是由各种能力因素构成的能力系统。其基本构成因素主要包括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等。
动手能力,主要是指实践操作,如机械操作、计算机应用、制图等能力,自己设计制作、提供新的实验手段的能力,以及自己动手安排好学习、生活、工作等的能力。
组织能力是一种社会活动能力,它包括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协调能力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趋势越发明显,集体研究、技术交流协作,已不可或缺。
创造能力是具有创造性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需要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改革的深化更需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悟性是领悟事物的能力,也是人类特有的灵性,是发轫于常规思维基础之上的高级智慧,是一个人学习好、反应快、头脑活的标志性思维特质。人们读书学习离不开悟性,职场工作离不开悟性,科学研究离不开悟性,搞创造发明离不开悟性,甚至政治谋划、军事运筹、社会竞争、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悟性,可以说,悟性是高智商者不可或缺的因子。当一道解不开的难题、攻不克的难关使你倍觉困惑之时,可能在某一个瞬间,你一下子就捕捉到了打开这些“死结”的灵光,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思路、方法、答案或结果。
所谓“三分学,七分悟”,一个人的智慧,不单单取决于他的感性和理性,更关键的是取决于他的悟性。
悟性的高低,尽管说与人的天资有关,但天资并非悟性的决定性因素,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说是品质、知识和经验。这就是说,悟性来自优良的品质、渊博的知识和丰厚的实践经验。凡是天资聪明而不重视品质、知识和经验的人,照样悟性平平,得不到悟性的青睐。
因此,要想具备悟性,必须在修养优良品质、广泛学习科学知识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上下大功夫。如此,方能引发心灵觉醒,智慧闪光,迸发出强大的智慧才能,从而突破迷惑不解的难关,发现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变化端倪,悟出可资利用的进取契机,卓有成效地走向成功之路。
刘凤鸣谈蜕变
◆好悟性来自品质,是知识的结晶,是实践经验养育出来的优良素质。
◆悟性是认识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探测器,它能透过事物的表层,测出事物存在的规律性和科学道理。
◆智慧能揭示大自然的秘密,看到事物的来龙去脉,分清事物的真伪曲直而不被表面假象所迷惑;智慧能破译事物隐性机缘的密码,确保成功。
第二节 增长智慧,从修炼心性开始
一、向水学习:增长智谋,修炼心性
水的性格、形态、运动和变化蕴含着深邃的哲理,给予人类无限的遐思与启迪。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说的是“智者”的智慧应当如水之灵活,藏于地下则含而不露,喷涌而上则为清泉;少则叮咚作乐,多则奔腾豪壮;遇到不同境地,则显示出各异的风采:经沙土则渗流,碰岩石则溅花,遇断崖则下垂为瀑,遇高山则绕道而行;可以汇涓涓细流而成滔滔江河,或成茫茫海洋。
“上善若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软的物体了,但是攻强克坚时,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厉害。最厉害的智慧当如水那样柔中有刚、刚柔一体,貌似柔,实则刚,虽属柔物,却克刚强。“上善”的智慧(最好的智慧)应当像水一样随机应变,高温则成蒸汽,低温则为霜雪,常态则为液体。
“善心如水。”水滋润万物而无所求,将自己奉献给广大的生灵而与世无争,因为“无欲”,所以“无欲则刚”。
人类与水为伴是大自然的恩惠,离开水的人类是不可能存在的。理解水的人是最聪慧的人,把水当作朋友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水的智慧很值得人思考、领悟和内化,你若能学习到水的智慧,就能增长智谋,修炼心性,也就不可能出现厌烦、失落和倦怠等消极情绪,且会一直怀着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即使身处逆境也不例外。
学习水,主动寻找前进方向。
水既有明确的总方向——“奔流到海”,也能在具体的流动过程中,主动寻找前进的方向。农家引水灌溉,将流到庄稼的小水道旁会漏水的坎儿堵住,水就会自然而然流进田里。在经过水道的过程中,水总是会主动选择最适合的方向前进(始终往低处流),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通过。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压力和挫折是难免的,关键是应该在压力情境中明确克服压力的方向和目标,不要怨天尤人、感慨命运多舛,而是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通过对前进方向的主动求索,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学习水,担起带动周围人和事前进的重任。
水利用自己的浮力让舟楫游于其上;水凭借川流不息的特质而改善生态环境,让世界充满生机;水因渗透力强而滋养万物生灵,使其茁壮成长。水的这种领袖气质和奉献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学习水,变化自身以适应环境。
水或许是万物之中适应能力最强的了。水从不挣扎,只静静地流。当遇到岩石一类的障碍时,它从来不会感到不安和惶恐,也不会有任何攻击性的行为,而是放松自己,慢慢积蓄足够的能量,沿着岩石缓缓流过;如果遇到岩石障碍时,还有其他缝隙和小洞可以通过,那水永远不会与岩石争强斗勇,而是选择经由缝隙流过,体现了其与世无争的心态。当你将水装入不同形状的容器里时,它就会呈现不同的形状。
任何人都要学会适应环境,因为环境是为所有人创设的,不可能只为一个人量身定做,因此人们必须学会求同存异,和谐共处。只有这样,才不致出现大的冲突和矛盾,甚至产生厌世和倦怠的情绪。
我们应该学习水,视压力为动力。
到过海边的人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当波涛汹涌而来,遇到岸边的礁石时,海水不仅不会退缩,反而会显示出潜藏于自身的能量,掀起巨大的浪花,将礁石吞没。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逆境和压力是激发自己潜在能量的契机,是启动内在能量的激素。人在逆境中得到的人生体验和能力养成,往往比在顺境中得到的要深刻。人在逆境中更容易变得坚强而成熟,更容易激发自己的潜能,从而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简言之,你若能保持清澈如水的心境,思索水的宽容、水的智慧、水的勤奋、水的坚韧、水的适应性、水的奉献精神,学习水的高尚品德,那么你就一定能增长智谋,修炼心性,继而拥抱人生的辉煌与壮美!
刘凤鸣谈蜕变
◆因为有了水,才能汇聚成奔腾的江流,形成汪洋;因为有了水,人类才能在地球上生存,才能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水禀性欢乐流畅,清澈空灵,无心显赫,不求高位,博得人们的赞赏。水往低处流,覆水难收;人生如流水,逝者如斯,能够唤起人们对时光与生命的珍惜。
◆水以它的柔情和滋润、甘甜和慈爱、温暖和宽厚哺养了万物生灵和人类。
二、在人生起伏中获得心灵成长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没有严格的直线上升式的,基本上都是螺旋式上升的。当然,这种螺旋式只是一种形容方法,说明事物是在重复、反复或是来回摆动之间向前或向上发展的。社会发展是如此,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如此,心灵成长的轨迹更是如此。
数学上有一种钟形曲线,先是由低向高,然后逐渐降落,回到原来的高度,像一座钟、一顶帽子或一个小山丘。心灵成长的轨迹,就是这样的一条钟形曲线。我们的人生起起落落,更多的时候是处于一种曲折前行的状态。
仔细想想世间的一切事物,其运动轨迹都是波浪形的。
山脉的起伏是高低不平、波浪形的,河流的流向是波浪形的;春、夏、秋、冬的气温升降是不断波动变化的,音乐的旋律是高低起伏的……
再说到人类,人一天的心情有好有坏,呈现出波浪式的变化;一个人从出生、长大,到生命的全盛阶段,再到衰老、死亡的过程,也是一条由低到高再回到低的波浪式轨迹;爱情从初恋到热恋,到感情走向平稳,或者走向低谷,也是一条有起有伏的波浪曲线。
人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面对一切:面对天地山川,面对世事沧桑,面对厚重的历史,面对鲜活的现实,面对遥远的未来。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最常面对的就是挫折和磨难。在挫折和磨难面前,有的人选择逃避,有的人选择退缩,而有的人却能够直面挫折,笑对人生。
很多人在遭遇困难的时候纷纷抱怨:为什么我这么倒霉?为什么上天对我如此不公平?
事实上,抱怨的人没有参透事物发展的玄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高低起伏,在遭遇困境的时候选择逃避,那你绝不会在春天的暖阳中舞蹈。如果我们在困难面前不敢前进,又怎么会取得成功?
困难是上帝赐予人类最好的礼物。假如人生没有困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所以,真正的人生应该是曲折的人生,而最曲折的人生,才应该是最壮丽的人生。
在我们遭遇不幸和挫折困难的时刻,只要我们耐住性子、沉住气,咬牙坚持,人生的曲线必然会转为向上运动,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人能认清自己生命的坐标,能意识到心灵成长的轨迹是螺旋式上升的,就会更豁达、宽容,在胜利时不狂喜,在失败时不畏惧。
刘凤鸣谈蜕变
◆生命中有一种抛物线,有最高点,有最低点。处于最低点的人,要接受现实,而不是拒绝;要锐意进取,而不是逃避;要学会走过心中的阴霾。
◆一帆风顺只是偶尔的好运气,更多的时候,生命的果实都是以最曲折的面目呈现的。
◆在哪里跌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从哪里爬起,能够克服以前的不足,就是一种进步、一种成功。
三、毫无疑问,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很多人都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不满意,他们都认为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却依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有的人感觉自己很失败,身心很疲惫,想放弃了。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呢?我想还是因为他们过于相信“努力就会成功”这句话。当然,若是不努力,成功更无从谈起。但是,你应该知道,一个人在工作中就算再怎么努力奋斗,最后的结果也不一定就是他所期待的那样。换句话说,即使有了一定的付出,努力的结果真的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美好吗?这恐怕还要打个问号。
在我们人生的历程里,让我们能够迅速走向成功的不是我们认为的最有价值的东西,而是我们选择了适合我们走向成功的那条路。每个人走自己的路,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怎样走自己的路;让他人说,也没有错,关键是走的路是否正确。你要永远牢记: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只要我们选择了正确的人生方向,我们就会更接近成功。
因为你选择的不仅仅是工作、生活、事业、爱情,还有你的理想、信仰和人生。人生的选择就如对人生意义的追问。追问人生的意义,千人千面,不同的答案造就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生源于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选择。
许多人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他们自身的盲目性,完全凭自己的感觉做事。人生最大的败笔不是没有目标,而是目标不明确。病急乱投医,让人变得盲目和麻木,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生活中最不该盲目而随意地选择目标,没有根基的目标是靠不住的。一些人创业心切,看别人开饭店赚钱就投资开饭店,看别人开车赚钱就投资买车。结果生意一到自己手里,所有的一切完全和当初想象的不一样,钱没赚到反而欠下一屁股债。想法是好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空有一腔热情却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都是因为没有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
在这个世界上,通向成功的道路何止千万条,但是,所有的道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你有什么样的选择,也就有了什么样的人生。你有什么样的职业选择,就会拥有什么样的职业生涯。你今天的状况是你之前选择的结果,你今天的选择决定了你今后的职业状况。
每当我们面临人生的选择时,往往会产生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若我们知道了自己在生活中最需要什么东西时,就会为取得它而奋斗、拼搏。所以,在我们面对选择的时候,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需求,若是连自己需要什么都不清楚,就会陷入茫然的境地。另外,在我们面对选择时,也要学会放弃,因为只有学会选择、学会放弃,我们才会有更大的进步、更大的发展空间。
轿车虽好却无法在田间小路上行驶,一旦上了高速公路便可高速奔驰。每一个人都希望获得成功,成功需要努力,更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刘凤鸣谈蜕变
◆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随处可见,我们一生能否成功并不取决于我们付出了多少,而取决于我们做对了多少。
◆无数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选择的错误比缺失努力更糟糕。没有努力的生活是枯燥无味的,没有选择的生活是混淆难堪的。好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朝着不正确的方向努力越多,离目标就越远。
四、成大事者争百年,不争一夕
一个人能不能够获得成功,能不能够拥有非凡的影响力,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体力、智力、受教育程度、为人处世的方式等。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思想能力的大小。一个人是否有长远的眼光,能不能高瞻远瞩,争百年而不争一夕,是其思想能力大小的主要表现形式。
能否争百年而不争一夕,关乎一个人的自信。如果一个人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利益,而没有长远的打算,那么他的人生格局就非常小,他本人也不会有任何自信可言。这样的人,自然也难以得到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反之,若一个人能够胸怀大局、目光远大,能够从全局上长远地考虑问题,能够在变动中把握局势发展的大方向,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和优势,那么他的事业就会一步步壮大,他的威望也会随着事业的壮大而逐步上升,最终必将成为人们仰慕与追随的对象。
生活中并不缺少成功的机会,缺少的是我们战略性的长远眼光和一个灵活多变的头脑。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陷入了固定思维的囹圄中难以自拔,或者被自身的局限性所捆绑,变得鼠目寸光,看不清楚长远的利益和未来的目标。
思维的框架让人难有突破,最终在很多的束缚和规则下变得不敢大展拳脚。其实,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并不在于经济条件的好坏和实力的大小,有时候眼光和思路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成大事。
很多成功者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他们无一不是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面对同一个问题,他们会更深入地挖掘其本质和深度,从而判断出是潜在的商机还是危机。
所有的事实也证明,成功是属于目光远大者的!
“深谋,远虑,成之因也。”只有认识到高瞻远瞩的作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增强自己的争百年而不争一夕的能力呢?
第一,要增长自己的见识。
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对预见性具有重要的影响。知识面狭窄、观念落后、思想陈旧就会对未来产生消极的影响。因而,要增强预见性就要尽量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这就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博览群书;二是融入社会,总结经验。
第二,提高洞察力。
洞察力始于观察事物的能力,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判断。提高一个人的洞察力首先要培养的就是一个人观察事物的能力。提高洞察力又要注意下面四点。
(1)要在生活中养成观察的习惯,随时留心身边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要培养自己实事求是的态度,眼睛看到的比耳朵听到的更具真实性。
(3)要学会认定目标,自觉、持久地进行观察,如果漫无目的,必然漫不经心。
(4)充足的知识准备。有效的观察必须具备关于观察对象的知识,知识准备越充足,对观察对象的理解就越透彻。
第三,发挥多元思维。
要想使预见的结果和事物发展趋势之间的差距缩小,就必须发挥多元思维,就要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和思考问题,突破常规思维,敢于另辟蹊径。另外,还要善于听取来自不同人群、不同团体的意见,避免不切实际的预期。
第四,经常分析、总结。
争百年而不争一夕的能力不是空想。凭空想象、闭门造车进行的预测是毫无事实和实践根据的,只有注重实际探索,深入了解相关事物的发展规律,了解实际情况,总结相关经验,然后根据经验对客观事物不断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取得正确的认识,把握事物的当前走向,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做大事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要想成功,就一定要争百年而不争一夕,把目光盯在远处,用远大之志激发自己,并咬紧牙关、握紧拳头,顽强地朝着自己的人生方向走下去。没有这种品性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成大事的,甚至连小事都做不成。
刘凤鸣谈蜕变
◆面对生活,我们要让自己拥有最开阔的心胸、最长远的眼光、最超前的行动力。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有些人比较急功近利,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这种人目光短浅,虽然或许暂时表现出色,却缺少对未来的把握和规划能力,做事只停留在现在的水平上。
◆只有那些有远大目光、着眼未来的人,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五、主动妥协意在蓄势,不是屈服
主动妥协,是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纷争。遇到困难,我们不妨退让一下,因为强行前进只会使矛盾加深,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其意在蓄势,不是屈服。
为了长远利益的蓄势而进行的主动妥协,是一种心机、一种眼光、一种谋略。纵观天下,凡成就大事的人无不懂得妥协。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只有果断放弃眼前的某些利益,丢卒保车,这不仅是为了保住主要利益,更是为了更好地拥有。
在现代生活中,主动妥协不仅是一种明智之举,而且是一种美德。能够主动妥协,意味着对对方利益的尊重,意味着将对方的利益看得和自身利益同样重要。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因此,善于主动妥协就会赢得别人更多的尊重,成为生活中的智者和强者。
有的时候,对一个人来说,主动妥协的确是一种考验、一种修炼。当你能够很好地掌握妥协技巧的时候,你会在主动妥协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主动妥协是双方或多方在某种条件下达成的共识,在解决问题上,它虽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出现之前,它却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它有不少的好处。
首先,主动妥协可以避免时间、精力等资源的继续投入。谈判时,不必把资源浪费在无益的争斗上。能主动妥协就主动妥协,不能主动妥协,放弃战斗也无不可。但若你争的本就是大目标,那么决不可轻易主动妥协。同时,如果你是主动妥协的弱势者,且有不惜玉石俱焚的决心,相信对方一定会接受你的条件的。
在胜利不可得而资源消耗殆尽日渐成为可能时,主动妥协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调整的机会。也许你会认为,强者不需要主动妥协,因为他资源丰富,不怕消耗。理论上是这样子的,但问题是当弱者以飞蛾扑火之势咬住你时,强者纵然得胜,也是损失不小的“惨”胜,所以,强者在某些状况下也需要主动妥协。
其次,可以借主动妥协的和平时期,来扭转对你的不利之势。对方提出主动妥协,表示他有力不从心之处,他也需要喘息,说不定他是要放弃这场“战争”。如果是你提出,而他也愿意接受,并且同意你所提的条件,表示他也无心或无力继续这场“战争”,否则他是不可能放弃胜利果实的。因此,主动妥协可创造和平的时间和空间,而你便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引导“敌我”态势的转变。
最后,主动妥协可以维持自己基本的存在。主动妥协常有附带条件,如果你是弱者,并且主动提出妥协,那么虽然可能要付出相当高的代价,却换得了存在。存在是一切的根本,因为没有存在的蓄势,就没有明天和未来。
主动妥协,体现了一个人从大局着眼的能力,表明这个人不会因为眼前利益而放弃最重要的利益。懂得在大小利益之间寻得平衡,适当地放弃一些小利益,做出一些让步,这样能够让对手感受到你的诚意,这对你最终的成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凡事须从大局着想,为整体利益暂时放弃一些局部利益,兵家、商家、职场人士无不知晓其中的道理。在事业、人生的困难时期,若只知进、不知退,只知得、不知舍,试图处处得利,必会处处被动,整体失利,最终受其大害。在关键时刻,进行适当的主动妥协是智者所为,因为暂时的主动妥协是为了蓄势,以拥有最终的胜利。
刘凤鸣谈蜕变
◆妥协并不意味着屈服和放弃原则,而是为了达到主要的目标,可以在次要目标上做出的适当的让步。
◆妥协,不是毫无原则的退让,而是一种缓兵之计,是一种舍弃小利换大利的智慧。
◆妥协其实是一种非常务实的丛林智慧。凡是人性丛林里的智者,都懂得在恰当时机接受别人的妥协,或向别人妥协。
第三节 不要让迟钝和笨拙成为心灵悲剧
一、选对角度深挖立足地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忙忙碌碌、竭尽所能、追逐一生,可是到头来才知道追逐的并不是自己当初所想的,得到的也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得到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可能我们会有所疑惑,但是面对这样的结果,有的人说他们可能是不知道满足;也有的人会说可能经过那么长时间的追逐,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其实每一种说法都能自圆其说,归根结底,在那些人的人生中,他们没有选对角度、找准目标,所以才会追逐错的对象,才会对自己追逐的结果不满意,才会在那碌碌的追逐中给自己的人生增添负担,给自己的心理造成遗憾。
成功源于恰当的选择,人生在于果断的放弃。所以,在找工作的时候,我们无须计较“薪水或报酬”“面子”“他人的意见”“荣耀”等,而是要选择那些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这才是我们人生成功的起点。
现在,你可以扪心自问:有没有觉得只要面对或提及工作时,脑袋就像一团乱麻?有没有觉得自己的性格使你很难真正投入到工作中去?有没有觉得自己的工作让你很不开心甚至痛苦?有没有觉得很想换个工作?有没有觉得现在的公司根本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好?有没有觉得这份自己当初完全是为了生存压力而选择的工作实在不适合自己?你从自己现在的工作中真正得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你在自己的工作中能够获得成就感吗?
对于上面的问题,如果多数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就该冷静地反思一下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了。这个时候,你必须学会选择,懂得放弃,重新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明确的角度,使自己稳定下来。如果你不能选对角度,终有一天会被别人和社会所“定型”,最终只会一事无成。
可以这么说,一个人最初选择的行业或者岗位,直接决定着他一生的高度。你能否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真正地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即是否选对了角度。选对角度可以决定人生,选对角度也能改变命运。
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首先应该考虑的因素就是自身的性格和兴趣。你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性格的基础之上,尽量选择那些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经验,并与自己的个性爱好相吻合的行业,才能拥有一份得心应手的工作,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才能。
选对角度后,你还要深挖立足地。我们要知道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还要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将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密切联系起来,我们才能够更加清楚地认清自己,努力起来才会有的放矢。
认清了自己,认真地做好了手中的工作,利用闲暇时间,我们还可以更多地充实自己,前进起来就会更加轻松。这当然会是一种良性循环,眼看着目标在前方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近,我们的内心会既充实又快乐,而且充满了斗志。成功,自然会指日可待。
可以说,只要我们选对角度,始终以一种无所畏惧、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深挖立足地,就一定会涌出成就之泉。
刘凤鸣谈蜕变
◆我们一定要选对角度,认清将来想要的位置,深挖立足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手中的工作做到最好,而不是盲目地向前冲。
◆选对角度,坚信自己的选择并不懈地努力,到最后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给自己的人生一个好的角度,定好了角度之后能够持之以恒地去坚持、去努力,那么我们就会离自己的期望以及梦想越来越近。
二、刚易折,强难久,宁弯不折
任何人的一生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不经历任何波折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当面对困难、阻碍无法再前进时,何不换个角度去思考?或许这样,你才能更好地摆脱困境,战胜挫折。
心理学家指出,一时的冲动、意气用事,最终也只能落得两败俱伤,甚至还有可能丢了身家性命,以致自己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水正是因为一弯一曲才流向大海的,蛇也是因为一屈一伸才得以前进的。
刚易折,强难久,在漫漫人生道路上,千万不可一味地硬着头皮往前冲,更不可以遇到一些困难、挫折,便犹如缩头乌龟那样,再也不敢将头伸出来,而是应当做到宁弯不折,这样才能为将来奠定成功的基石。
刚易折,强难久,宁弯不折,说的是人在处世的过程中要看清时局,掌握事物的变化趋势,能够很好地评判形势,而不是一味地勇猛冒进。正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当忍则忍,知进知退。就如同行军打仗一样,敌强我弱依然勇往直前,就是莽撞,而非勇敢。在这个时候,你就要能够做到善于迂回,避其锋芒。只有保存好你自己的力量,才会有将来一决雌雄的好时机。相对于前者而言,宁弯不折也正是几千年以来中国人的处世智慧。
三国时期的魏国官吏王昶在家训当中就告诫子孙:“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能忍一时的委屈就可得到后来的伸展,暂时的退让是为了最后的胜利,为了以后的强大而暂时忍耐,那么人世间就根本不会有办不到的事情。
宁弯不折也是从生活的各个方面来说的。一个人在工作中受到领导批评,不妨先宁弯不折,静下心来找出差距和不足,能够做到及时改正,其后再图发展。千万不可一味地意气用事,同领导顶撞或匆匆辞职,以致铸成大错。
与朋友同事发生矛盾时,也不妨先采取“弯”势退让,等矛盾化解之后就自然能够和好如初了。
宁弯不折虽是处世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没有任何原则的。人世间的任何事情都有度,一旦超过了一定的界限,那么就很有可能会走向事物的反面。
由此可见,要想成为真正宁弯不折的人,第一步就需要弄清社会的根本道义与做人的准则,然后再找到一种能够达到最终目的的途径与方法:弯要有一定的尺度,无限度地弯,就极有可能走向懦弱与卑鄙。
刘凤鸣谈蜕变
◆宁弯不折不仅仅是表面的能弯能伸,也指的是人在失意或者遭受挫折的时候能够忍耐,这样才能够在得志时有一番作为。
◆能够屈于当屈之时,便是一种智慧;而能够伸于可伸之机,同样也是一种智慧。
◆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安身立命,成就一番大业,就必须懂得在面对不同的情况时,让自己做到能进能退。
三、借力打力,或者寻求帮助
人类自从走上了文明之路,就一直在寻求借力打力的办法。杠杆原理便是人类“借”力的一种发现,后来又发现了滑车的原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知道把大小不同的滑车加以组合就可以用很小的力量举起很重的物体。现在,只要一个人坐在起重机上,就可以挪动几十万千克的钢架、货柜。人类总是善于依靠头脑,使力量发挥到最大的限度。
成功者更是懂得任何事业都不可能一步登天,但“登天”的办法却是多种多样的,若办法得当,就可快捷省力。而善于借力打力,或者寻求他人的帮助,则是成功的诀窍之一。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一个人在事业上要想获得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之外,在某些时候,还要会借力打力,或者寻求他人的帮助,才可以事半功倍,更容易、更快捷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自古以来,成就大事者,鲜有独成。
唯有懂得合作者,唯有懂得借力者,能够借众人之力,借制度之力,借形势之力,借舆论之力,方可成大事。
一个人,纵有项羽之神力,纵有孔明之睿智,也难以与天下人抗衡。可以说,“借力而行”是老祖宗从众多实践活动中总结出并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之一,它在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春秋战国时,秦国借助六国之间的矛盾而一统天下;明朝时,太祖朱元璋在黄桥借助士兵的拥戴而确立了唯我独尊的地位。古代有成就的人都能借用他人之力来实现自己的宏愿。那么社会进步到今天,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把“借力而行”发扬光大呢?今天的“借力而行”就是每个人智慧的大集聚、大联合、大协调。
现在最热的创业名词好像是“小资本创业”“白手打天下”“以小博大”“四两拨千斤”……这些成功者其实大部分都是通过独特的创意、精心的策划、完美的操作、具体的实施,在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范围之内,巧借别人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赚钱的商业运作模式。
你可以花10年、20年、30年的时间,自己在黑暗中慢慢地摸索,最终走向成功。但我要告诉你:最聪明的办法,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踏着成功者的脚步走,用最短的时间学习顶尖高手的成功经验。只要你看懂了这些高手们“迷踪拳”里面的一招一式,你就能在自己的创业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无往而不胜。
在商务活动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以有很多被借用的天时、地利和人和,只要精心策划,就能发展壮大自己。
第一,借智力。
也可以说是思路、经验等。比如,有些投资大师有很多好的经验,这都是他们经过多年的成功与失败得出的制胜法宝。如果可以借用这些经验,就可以让我们的投资少走很多弯路。
第二,借财力。
有些投资者或企业可能会遇到资金捉襟见肘的情况,如果充分利用银行或投资基金的财务杠杆,就会解决许多燃眉之急。
第三,借潜力。
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前景的诱惑无疑是巨大的,它会给我们的投资带来有效的增值空间,像城市的建设规划以及中小城市的发展计划等,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
第四,借人力。
这就是所谓的人气。一个品牌、一处经营场所甚至是一位名人,其周边可能聚集了不少类别分明的人群,如果能把自己生意的目标消费群与之结合起来,其结果可能就是投入不大而利润很大。
“借”无时无刻不渗透在商业活动之中,只不过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罢了。从有形的借物、借财、借人、借地,到无形的借势、借机、借力、借智,“借”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意识里。在我们的一生中,要想成就大事,不借助别人的思想、能力、经验、智慧、资金、人才等各种可借之物,是很难成功的。
做个知借力的人、懂借力的人、会借力打力的人,或者善于寻求他人帮助的人吧,这样才能凝聚更强大的力量,冲进成功的大门,享受成功的喜悦。
刘凤鸣谈蜕变
◆借力使力不费力,借脑用脑没烦恼。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懂得互相帮助,懂得互相借力,懂得团结协作,你就会以最快的速度迈向成功。
◆不会借的人,即使拥有天时、地利、人和,最终也难逃失败的命运。会借的人,即使身处绝境,也不难借到自己需要的各种力量,从而达到自己原本不可能达到的目的。
四、以小赢大,以弱胜强,慢战慢决
一块巨石从高空落在一堆棉花上,会是怎样一幅情景?巨石虽硬,但也会摔得粉碎,棉花虽软,但被巨石砸到也不会有什么创伤。以己之长,可以克敌之短。若以刚克刚,则会两败俱伤。善于以柔克刚,才能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获得成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这样的现象并不陌生:当鸡蛋掉在石头上时,鸡蛋很容易破碎,而当皮球掉在石头上时,它会弹起来且完好无损。原因在于皮球对强大的外力能以柔韧化之,鸡蛋却不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卵击石,自不量力”。大家都知道硬度极差的铝,柔韧性却极好,我们可以用锤子把它砸得像纸一样薄,但仍然不能把它分为两半。这其中蕴含的道理就是——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小赢大,以弱胜强,慢战慢决,则能马到成功。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来讲,以小赢大,以弱胜强,慢战慢决,既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智慧,也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非常实用的交际策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如果能学会以小赢大、以弱胜强、慢战慢决,就能轻松了解对方的心理,左右事物发展的方向,从而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百人百心,百人百性。”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柔和,有的人则性格刚烈,各有特点,又各有利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所有的人都是非常强势的,因为每一个人从心底对自己都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如果我们能抓住人们的这一点“心理优越”,然后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就能很快地击败对手。
但凡刚烈之人,其情绪颇好激动,而情绪激动很容易使人缺乏理智,冲动地去做事情或做决定。这便是刚烈之人的特点,恰恰也是其致命的弱点。
“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处。”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应以己之长,克彼之短。对待刚烈之人如果以硬碰硬,势必会使双方都失去理智,头脑发热,做事不计后果,最终两败俱伤。倘若以柔和之姿去面对刚烈火暴之人,则会是另一番局面:恰似细雨之于烈火,烈火熊熊,细雨丝丝,虽说不能当即将火扑灭,却有效控制住了火势,并能一点点地将火扑灭。
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所谓的以小赢大、以弱胜强、慢战慢决,其实只是耐心、信心、恒心的比较。在这些方面,谁占了上风,谁就是真正的胜利者。而小大、弱强,只是两者在比较时表现出来的表面形态,这里所谓的大、强,不过是浮躁、虚张声势、禁不起挫折的表现;而小、弱,则是虚怀若谷,对自己充满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才有的表现。
总而言之,我们在人际关系相处的过程中,如果遭遇非常强势的对手,不妨学学以小赢大、以弱胜强、慢战慢决的智慧。
做人的道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萎靡,太刚就容易折断。刚不是说要残暴严厉,只不过强矫而已。趋事赴公,就需强矫;争名逐利,就需谦退。学会以小赢大、以弱胜强、慢战慢决的交际策略,我们就能根据强势对手的强势心理,随机应变地采取合适的交际措施,从而独辟蹊径,为自己注入新的生机,扭转乾坤。
刘凤鸣谈蜕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事要柔韧对待,更要以柔性待人。
◆烈风可以吹断几个人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却奈何不了一根细细的小草;铁锤可以砸碎硬硬的石块,却锤不坏软软的棉花。
◆看清形势,估量轻重,有所迂回,有所进攻。一切都掌握在灵活变通的股掌之间,只有这样,才能在弱势时自保。
五、灵活变通,打破常规求发展
心理学教授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些蜜蜂和苍蝇同时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里,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结果,那些蜜蜂拼命地朝着光亮处挣扎,最终由于气力衰竭而死;而那些毫无章法、到处乱飞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瓶口得以逃生。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而是在随机应变中寻找求生之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我们不能否认执着对人生的推动作用,但也应看到,在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灵活变通的行动比有序遵循原则导致衰亡的结局要好得多。
只知道执着的蜜蜂走向了死亡,而灵活变通的苍蝇却得以生存了下来。由此可见,灵活变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存法则。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要学会灵活变通,才能更好地在这个变化的世界中生存。
无论什么时候,只有灵活变通的人才能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明明知道此路不通,却偏偏还要一意孤行,这不是坚持原则,而是蛮干。执着固然重要,但盲目的执着却不可取。既然知道没有什么结果,那就不如灵活变通,改变思路,找到出路。
遥想韩信当年,审时度势,灵活变通,演绎了“背水一战”的奇迹,创造了“十面埋伏”的神话,成就了刘汉的400年天下;而“亚父”范增,却执着有余,变通不足,虽为项氏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其结局却是鸿门外,空叹“竖子不足与谋”,彭城路上一片忠心化冤魂。同样的时代,同样有才干,韩信是开国功臣,位尊齐王;范增却落得个被主猜疑,病死归路的下场。这一成一败,均与千方百计、灵活变通有着莫大的关系。
灵活变通不仅体现了思想的变化,而且包含着成功的意思。这里的变通不论大小,都意味着打破惯例,违反常规,与现实相背;而这种变化又是现实所允许的,是一种有别于惯例和常规的特例,因而是可以行得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变通并不是对惯例和常规的彻底破坏,而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维护。
现代社会,可以说是瞬息万变的,如果墨守成规,恐怕迟早要被淘汰。聪明的人能很快地适应环境,能够适时地改变自己,灵活地改变思路,弹性地将事情做好,但是还有一些人却依然固执地去坚持规则,最终的结果只能像蜜蜂一样“执着而亡”。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事业有成,就要学会变通,在“此路不通”时要细细思量,弹性思考,及早变通,寻找到新的出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条直线,聪明人能看到直中之曲和曲中之直,并不失时机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为了既定的目标,做到弹性的生存,通过灵活的变通和随机应变,取得真正的成功。
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变化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变通。思路不能突破,行动不会变通,生存都会受到威胁,又何谈发展呢?
生活处处有变通,世界时时需变通。人生路上,难免要遭遇各种路障,很难一帆风顺,只有学会灵活变通,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化腐朽为神奇,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刘凤鸣谈蜕变
◆凡事不要因循守旧,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只有灵活变通,才能跨越障碍走向成功。
◆堵死人们生存和发展之路的并非他人,而正是人类自身狭隘的眼光和封闭的内心。
◆如果你目前的生活或工作陷入困境,不妨学着去变通地对待,这样你会更容易找到突破的方法,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