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在江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二月二”龙抬头,耕田不能歇

二月二,时近惊蛰,俗话说“二月二,蜒蚰百脚全下地”,蛰伏过冬的蛇虫鼠蚁纷纷苏醒。龙是“鳞虫之长”,《说文解字》说它“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于是民间便以为它与蛇虫一般,蛰伏过冬,到了二月二,苏醒而抬头。唐代时,便有了此说,绵延至近现代,各地仍有“二月二”节日风俗。

龙,自古是祥瑞之兽。为了讨个吉利,人们就把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的许多事情跟龙联系在一起,十分有趣。苏州一带称面条为“龙须”,考试叫“跳龙门”,小孩子剃头叫“龙剃头”,妇女们这天则会暂停针线活,说是怕刺伤“龙目”。孩子们在这一天会早早就起床去摘来蓬蒿,俗称“拔蓬”,最先采到的因为拔了头筹,此蓬蒿就叫作“头蓬”。近代以来,江南之地的妇女喜好在此日将蓬蒿插在鬓发之间,谚云:“蓬开先百草,戴了春不老。”妇女们那姣好的容颜映着春光,越发地妩媚起来。

起蛰的冬虫中也有不少害虫,俗话说“春杀一虫,胜过夏杀一千”,趁着天气乍暖还寒,及时驱除害虫也是这个时节非常要紧之事。人们常常会在家中沿着墙壁边缘撒些石灰粉,手持艾草,熏一熏家中四角,用艾草香味驱赶蛇、虫、蚊、鼠,此外还有一些与语言和文字相关的习俗。常熟旧时有“倒贴蜒蚰榜”的习俗。所谓的“蜒蚰榜”,是在一张红色或黄色的纸条上面写上“蜒蚰、蚂蚁、蟑螂、蜘蛛、蛇、蝎、蛀虫、壁虎、臭虫、白蚁一切诸虫皆入地”。在“龙抬头”日,打扫干净房间,将此字条倒贴在桌子、床、柜子上,孩子们则会唱“贴上蜒蚰榜,害虫都死光”的歌谣。语言的力量,大多也只是具有心理上的暗示意味,南京、苏北一带的人在惊蛰时会多食梨,因为有“吃了惊蛰梨,一年都精神”的说法。借用“梨”谐音“离”,表达让虫子远离庄稼,也让病痛远离身体的期盼。谐音的迁移虽然只是给人带来某种心理上的慰藉,但却增加了时节生活的趣味。不过,早春时节人容易受凉咳嗽,而梨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因此“吃梨”实则对身体多有益处。

乡间有谚“到了惊蛰节,耕田不能歇”。天气渐暖,田间农事也日益增多,农人们也要补一补身体,吃块“撑腰糕”。“撑腰糕”,顾名思义,即吃了能强健腰板、增强气力的糕点。春耕插秧相当耗费体力,常常让人累得腰酸背痛,有了“撑腰糕”,似乎就能让人把腰撑住了。此糕名头好听,实际上只是拿年前的年糕在油里煎成金黄色。在台州,人们将前年打年糕时收口剩下的零星部分收拢,到二月二再吃,此举叫作吃“糕儿头”。浙江淳安的山民则会爆炒玉米,俗称“苞萝豆”。上山干活的人特别容易饿,炒好的玉米易于保存,可做干粮。对此,人们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开春以后,鸟儿飞来觅食,会啄掉山民播下的种子,因为玉米像鸟儿的眼珠子,炒玉米,寓意着把鸟儿的眼珠子炒瞎,以期保护刚播种下去的种子。其实山民们如此比附,也只能说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