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影像学:眼科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眼眶囊肿

一、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

【概述】
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dermoid cyst and epidermoid cyst)起源于胚胎时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胚层隔膜被嵌入眶壁或眼睑所致,多数病变在出生后数年被发现,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是比较常见的眼眶病变,可发生于眼眶任何部位,多位于眼眶外上方骨缝处。
【病理】
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均有完整囊壁。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内衬,其外绕以纤维结缔组织者为表皮样囊肿;囊壁中除表皮之外,尚含有真皮层、不等量的皮下组织和皮肤附件的为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内主要是豆渣样皮肤角化脱落物,并有不等量液体和胆固醇。皮样囊肿内含有角化物、皮质、毛发。
【临床表现】
可表现为眼球不同程度突出,眼球运动障碍,眶周无痛性肿物。如囊肿破裂,可引起严重炎症。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多位于眼眶外上缘,呈类圆形等、低密度影,边缘光整,可见脂肪密度影,内可见点、片状钙化,邻近骨质受压改变(图3-14A、B)。
MRI表现:皮样囊肿MRI具有一定特征性,如果肿物内含有脂肪,T 1WI呈高信号(图3-14C),T 2WI也呈高信号(图3-14D),如果肿物内脂肪含量很少,则T 1WI多为等、低信号,T 2WI为高信号,增强后,病变不强化,边缘可见强化(图3-14E、F)。
【推荐影像学检查方案】
首选CT检查,如有继发感染可行MRI检查,观察病变范围。
【诊断及鉴别诊断】
皮样囊肿或表皮样囊肿多位于眼眶外上缘处,形态较规整,边缘清晰,眶内结构清晰,增强扫描无强化。
(1)眶内脓肿:
临床上多有感染发热病史,多由鼻窦炎蔓延而来,眶内肌锥外间隙可见软组织影,眶内脂肪间隙模糊,增强后,病变边缘强化明显,内部不强化。
图3-14 右侧眼眶皮样囊肿
A~F为同一患者。A.CT横断面软组织窗,示右侧眼眶上象限可见软组织肿物,边缘光整,中心可见片状低密度影;B.CT冠状面软组织窗,示病变压迫眼眶上壁骨质,眼球受压下移
图3-14 右侧眼眶皮样囊肿(续)
C.MR横断面T 1WI,示病变呈不均匀性略高信号;D.MR横断面T 2WI,示病变呈较高信号;E.MRI增强后横断面脂肪抑制图像,示病变内部信号减低,内部不强化,边缘明显强化;F.MRI增强后冠状面脂肪抑制图像,示病变呈低信号,邻近眶壁及眼球、眼外肌受压改变
(2)神经鞘瘤:
如神经鞘瘤囊变区较大,可见表现为眶内囊性为主的占位病变,但神经鞘瘤多少会有实性成分存在,增强后,实性部分多有不同程度强化。
【诊断精要】
眶内外上象限类圆形略低密度影,边界清,邻近骨质受压,无强化,是皮样囊肿或表皮样囊肿的主要影像学特点。

二、寄生虫囊肿

【概述】
眼包虫病、眼囊虫病均可在眼球内或眶内形成囊肿,包虫病多发生于眶内,球内寄生占少数;而囊虫病大多寄生于视网膜、玻璃体内,也可位于眼外肌内及眼睑内。
【临床表现】
眼包虫病主要表现为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视物模糊、结膜充血等;眼囊虫病主要表现为视力减退、结膜充血。
【影像学表现】
1.眼包虫病
CT表现:眼球突出、球后可见边界清晰的类圆形囊性病灶,病变较大,密度低;慢性期可见有囊壁钙化。
MRI表现:T 1WI呈低信号,T 2WI呈高信号,边缘清晰,薄壁,有时可显示大囊内有小囊。
2.眼囊虫病
CT表现:位于眶内眼外肌内,造成受累肌肉明显增粗,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中心出现低密度区不强化。
MRI表现:囊虫存活时,囊泡T 1WI呈低信号,头节呈高信号,T 2WI囊泡呈高信号,头节显示不清;侵犯眼外肌者,眼外肌增粗,内可见类圆形的T 1WI低信号,T 2WI高信号影,并有较厚的囊壁,增强后,囊壁呈中等度强化,中心区不强化。
【推荐影像学检查方案】
患者存在相关眼部症状,应先进行CT检查,如需明确病变累及范围可行MRI进一步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1)眼眶皮样囊肿:
多位于眼眶外上缘骨缝处,形态较规整,边缘清晰,眶内结构清晰,增强扫描无强化。
(2)眶内蜂窝织炎:
起病急,伴有发热病史,面颊部明显肿胀,多发生于儿童,多合并急性鼻窦炎,抗感染治疗有效。
【诊断精要】
眼包虫病主要表现为眼球突出,并眶内巨大囊性占位;眼囊虫病,在囊虫存活期,MRI可见囊内有短T 1信号的头节,具有诊断意义,虫体死亡后导致眼内炎症,影像学缺乏特异性,二者主要靠临床病史及血清学检查。

(王永哲 鲜军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