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术麻醉典型病例精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小儿部位麻醉的安全问题

一、小儿局麻药的药理学及药代学特点
局麻药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与年龄相关。与成人相比,新生儿肝脏代谢及转化药物的酶活性有限,特别是清除能力相对较弱,至少在出生3个月以上,这些酶的活性才逐渐接近成人水平。年长儿局麻药的药代动力学与成人也有不同。因此,临床局麻药的选择,取决于药物阻滞作用的起效速度及阻滞作用时间,但在小婴儿及儿童,潜在的毒性问题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临床常用的局麻药主要有脂类和酰胺类。脂类局麻药包括普鲁卡因、氯普鲁卡因和丁卡因等。酰胺类局麻药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
酯类局麻药主要通过血浆假性胆碱酯酶水解,属肝外性代谢,因而其代谢能力与年龄较少相关。与血浆蛋白在新生儿与婴儿期较低一样,血浆酯酶的含量也较低,但脂类局麻药代谢较酯胺类局麻药快,所以小儿用药安全性高于酯胺类局麻药。
酰胺类主要通过肝微粒体酶、酰胺酶代谢,代谢产物主要经肾脏排出。酰胺类局麻药在体内首先被血浆蛋白结合,只有游离未与蛋白结合的局麻药具生理活性,可以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小于6个月的婴儿血浆蛋白总量较低,因此游离的局麻药较多,所以这个年龄组的婴儿更易发生毒性反应。随着婴儿的逐渐成熟,血浆蛋白含量增加,血浆游离局麻药的量减少。当年龄满1岁时,其血浆蛋白结合量与成人接近。P 450酶系是酰胺类药物的主要代谢酶,1岁以下婴儿酶系功能不全,因此婴幼儿酰胺类药物的清除率低于成人。
二、局麻药及其中毒风险
由于小儿心输出量相对较大,对局麻药的全身吸收较多,故小儿局麻药中毒的风险较高。小儿局麻药全身吸收增加,导致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的局麻药也增加,直接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同时,也直接增加了心脏毒性。在非麻醉状态下,神经毒性症状如头痛、目眩、口唇发麻、耳鸣,严重者可出现嗜睡、惊厥等。对于婴儿或麻醉下的患儿,可表现为寒战、震颤或急性发作的抽搐。在全身麻醉下,可出现肌肉僵直、排除其他原因的低氧血症、无法解释的心率加快、心律失常或循环衰竭。全身麻醉时心脏毒性反应可能显得更明显,局麻药可以和心肌钠通道结合,直接的表现为心脏节律、收缩力和传导性的下降。

(一)布比卡因(bupivacaine)

布比卡因是小儿最常用的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尽管布比卡因的不良反应较少见,但是一旦发生后果严重,无论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心脏毒性导致的循环衰竭,后果都很严重。因此,对于小儿应用布比卡因:①用药剂量不应超过最大允许剂量;②为减少抽搐的发生,给药时应减慢注药的速度;③对于小于6个月的婴儿应将最大允许剂量至少减少30%。

(二)左旋布比卡因(Ievobupivacaine)

左旋布比卡因与右旋布比卡因是同分异构体。左旋布比卡因比布比卡因对心脏及中枢的毒性程度较低。左旋布比卡因在儿童骶管麻醉中是有效的,推荐剂量为2.5mg/kg。它起效迅速,使用于手术麻醉,大于97.5%的患儿能达到术后镇痛的目的。

(三)罗哌卡因(ropivacaine)

罗哌卡因起效时间与布比卡因相似,持续时间较布比卡因略长或相等。罗哌卡因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及心脏毒性比布比卡因少。高浓度罗哌卡因(0.5%~1%)大剂量产生外科麻醉作用,适用于硬膜外阻滞和区域阻滞。低浓度(0.1%~0.2%)小剂量有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的特性,适用于疼痛治疗。目前临床应用小儿脊麻罗哌卡因用量0.15mg/cm椎管长度,小儿骶管阻滞使用0.15%~0.2%的罗哌卡因2mg/kg。硬膜外输注0.2~0.4mg/(kg•h)罗哌卡因在新生儿和1岁以内的婴儿能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
可采用多种措施来减少局麻药中毒的风险。首先用药剂量不超过一次最大剂量范围(表7-1)。其他因素,如低温、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中毒或高钾血症,均可加重局麻药的毒性反应。此外,短时间内快注可导致中毒反应。另外在局麻药中应加人肾上腺素可减少吸收和延长麻醉时效,降低局麻药毒性反应。
表7-1 局麻药允许最大剂量
联合用药时,两种药物的毒性可以是相加的。在联合应用两种局麻药时,应计算最大允许剂量,且应该减少单个药物的相对百分比。给予试验剂量是减少局麻药中毒风险的方法之一。注射局麻药之前必须先抽吸注射针或导管以确定其不在血管内,给予试验剂量后,剩余的药物仍应缓慢注射,给药过程应监测生命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