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入椎管内的不同腔隙,使脊神经所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脊麻)与硬膜外阻滞两种方法,后者还包括骶管阻滞。椎管内麻醉的指征同成人,包括胸、腹、双下肢的手术麻醉。椎管内麻醉的禁忌证为:正接受抗凝治疗、术前存在凝血问题或患儿及家属拒绝椎管内麻醉。
一、蛛网膜下腔阻滞
蛛网膜下腔阻滞(spinal anesthesia),其完善的镇痛及肌松作用,既能满足手术要求,又能大大减轻全身麻醉的不良反应,术后镇痛良好,对生理功能影响少,操作简单,患儿术后恢复迅速,适用于大部分手术时间较短的婴幼儿下腹部和下肢的手术。国外文献报道蛛网膜下腔阻滞尤其适用于容易引起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高危婴幼儿,包括早产儿、低体重儿、支气管发育不良、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等的患儿。
(一)解剖特点
新生儿硬膜腔终止于S 3,脊髓终止于L 3。为避免损伤脊髓,新生儿穿刺应选择L 4~5间隙。1周岁后,脊髓位置已与成人相同,硬膜外腔止于S 1,脊髓终止于L 1。
(二)穿刺技术
进行穿刺时应由助手在一侧保持患儿体位,保持背部屈曲,但头不可屈曲,始终保持气道通畅。常规消毒铺巾,新生儿和婴幼儿可用25G穿刺针,由L 4~5间隙穿刺,进针时缓慢,可感觉黄韧带阻力,突破硬膜时有突破感。抽出针芯,仔细检查有无脑脊液流出。当穿刺针进入蛛网膜下腔,可见脑脊液流出,注入药物,拔出穿刺针,将患儿置平卧位。
(三)推荐剂量
布比卡因是长效酰胺类局麻药,水溶液性能稳定,是目前最为常用的腰麻药,阻滞效果确切、有效,阻滞时间约2小时,其缺点是对心脏毒性大。常配制为重比重液,0.75%的布比卡因加入10% 或25%葡萄糖溶液稀释成0.5%的布比卡因,使之成为重比重液,按椎管长度(C 7至骶裂孔)给药(0.15mg/cm)或按体重给药(0.5mg/kg)。罗哌卡因的小儿用量和浓度还在进一步研究探讨中。
(四)并发症
婴幼儿脊麻的并发症较少见。引起头痛、背痛的主要原因与脑脊液经刺破的硬膜孔外流有关,也与穿刺针损伤神经纤维有关,穿刺时异物如消毒液、滑石粉等被带入蛛网膜下腔,刺激促使脑脊液生成增快,颅内压升高也可引起头痛。目前临床上需使用损伤小的穿刺针,减少损伤纤维机会和头痛、背痛的发生率。
小儿脊麻药量相对较大,低龄幼儿脊柱生理弯曲尚未形成,都可能造成脊麻平面过广,甚至发生全脊麻,表现为呼吸抑制、心率减慢,是严重并发症。瘙痒是蛛网膜下腔阻滞常见的并发症。
二、骶管阻滞
骶管阻滞(caudal anesthesia)具有易于掌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起效快速、效果可靠、费用较低、降低全麻药用量和极少呼吸抑制等优点,是小儿麻醉领域最为普及和常用的区域阻滞技术。骶管阻滞广泛地应用于住院或门诊手术患儿。可留置导管作连续骶管阻滞或单次注射。适应证包括:下肢、会阴、腰部、下腹部以及低胸位节段手术。
小儿常见手术腹股沟疝修补、包皮环切,其皮肤节段低于T 10,都可应用骶管阻滞。单剂注射骶管阻滞也常用于早产儿,防止因全身麻醉或应用麻醉镇痛药而造成的呼吸暂停。
小儿骶管阻滞的相对禁忌证为骶骨体表解剖标志异常及骶尾部含毛囊肿、脑水肿、颅内肿瘤。脊髓脊膜膨出和脑膜炎是绝对禁忌证。
(一)解剖特点
骶管阻滞就是通过骶裂孔进入骶部的硬膜外间隙。骶裂孔旁的体表标志是骶骨角、髂后上棘和尾骨。扪及骶骨角,骶裂孔即位于两骶骨角之间的中线上。
(二)操作技术
患儿侧卧位,弓背,双腿屈曲,下方腿屈曲程度少于上方腿,即Simm体位。扪及骶骨角,在左右骶骨角之间能扪及骶裂孔。消毒铺巾后,穿刺针与皮肤呈45°角由骶裂孔中线向头端刺入,当针尖过骶尾韧带,可感觉到有突破感,此时针进入骶部硬膜外间隙。若用单剂麻醉,直接注入药物,注射过程中应反复回抽,防止因针尖的位置变动而引起误入血管或误入蛛网膜下腔。当连续骶管阻滞时,可以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当感觉有突破感后,针尖应再进2~3mm,然后固定针芯,将套管留置硬膜外,当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后即可注入局麻药,注射应无阻力感。
(三)剂量
单剂骶管阻滞能提供完善的手术麻醉,并可作为术后镇痛。一般加入肾上腺素1∶200 000,1ml/kg的局麻药可达胸节段4~6小时,作用维持时间主要取决于选择何种麻醉药。骶管阻滞的布比卡因推荐浓度为0.125%~0.25%,临床常选用0.175%的浓度,能提供完善的镇痛且恢复较快,不良反应较少。我院对于56例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行全麻复合骶麻方法,骶麻使用局麻药为0.25%布比卡因与1%利多卡因合剂0.5ml/kg,稀释至1ml/ kg,患儿麻醉效果完善,术中平稳,并且苏醒快,代谢完全,拔管顺利,术后恢复好。
罗哌卡因亦可用于小儿骶管阻滞,其镇痛效果、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都与布比卡因相似,但较少产生运动阻滞。推荐用法为0.2%罗哌卡因1ml/kg,其平面可达L 1~T 8。
(四)并发症
骶管麻醉或镇痛的并发症包括:局麻药的神经或心脏毒性反应、神经损伤、穿刺处或椎管内感染、尿储留、低血压、运动阻滞、恶心呕吐、瘙痒等。
三、硬膜外阻滞
硬膜外阻滞(epidural anesthesia)常用于中、上腹、胸部手术的麻醉以及不适应连续骶管阻滞的患儿。腰部硬膜外阻滞相当普及,但是选择胸部硬膜外阻滞应相当谨慎。
(一)解剖特点
小儿硬膜外分骶段、腰段、胸段及颈段。腰部硬膜外一般取L 3~4间隙穿刺,年长儿L 3-4间隙在髂嵴连线中点。髂嵴连线对于年长儿较为固定,但新生儿髂嵴连线为L 4~S 1间隙,小于1岁的患儿大约在L 4~5间隙。由于从新生儿至儿童,脊髓、硬膜囊不断生长、变化,因此在新生儿及小婴儿穿刺间隙应低于髂嵴连线,可以大大减低穿刺针误入蛛网膜下腔的风险。
胸段硬膜外的解剖与腰段基本相似,但胸段穿刺针向头端倾斜的角度更大,并且进针时的韧带感觉不如腰段穿刺时明显。更为重要的是,因硬膜外间隙相对狭小,稍有不慎就会误伤脊髓,故胸部硬膜外阻滞应相当谨慎。
(二)穿刺技术
患儿侧卧,髋膝屈曲,髂嵴连线,在新生儿约过S 1椎体,婴儿约过L 5,低龄儿童约过L 4~5,年长儿及青少年横过L 4椎体。皮肤消毒、铺巾后直接以直入法进针。行腰段硬膜外穿刺,针行方向一般与皮肤垂直,穿刺针在两髂嵴连线上,上、下棘突之间,有时需要略向头端倾斜。行胸段硬膜外穿刺,穿刺针进入韧带后,将穿刺针向头端倾斜,可达45°~60°。穿刺针依次经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然后进入硬膜外腔,进入硬膜外腔后,回抽无脑脊液、无血方可注药。连续阻滞可由硬膜外针置入导管。
(三)剂量
小儿硬膜外阻滞常用药物是浓度0.5%的利多卡因8~10mg/kg,浓度0.2%的布比卡因2.5mg/kg。一直以来我院应用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混合液,0.75%布比卡因和2%利多卡因按1∶1混合,取0.5~0.6m l/kg加注射用水到利多卡因0.5%~0.7%的浓度为宜,麻醉平面在T 11~T 4(平均T 8),不良反应少。
(四)并发症
硬膜外间隙阻滞并发症包括穿刺意外、阻滞不完善或阻滞失败、延迟性神经并发症、炎症和感染及全身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