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范注1925年由天津新懋印书局以《文心雕龙讲疏》为名刊行,1929—1931年北平文化学社分上中下三册出版经作者彻底改造的新版时更名为《文心雕龙注》;1936年上海开明书店又出版了范老本人的最后修订版,1947年再版;1958年经作者请人核对和责任编辑又一次订正,人民文学出版社分两册重印,这就是现在流行的本子。斗转星移,范注至今已将近一个世纪。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范注一直盛行不衰,影响广被,无论是“龙学”研究者还是一般爱好者,也不管是国内学者还是海外同行,都把范注看作权威的读本,视为必备的参考书。朱迎平在解释为什么以范注作为《文心雕龙索引》的底本时这样说:“范注本至今仍是注释最精、影响最大且为研究者所必备的通行本,所以采用范注本作为底本对于索引的使用还是方便的。”(90)
范注虽然出版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但至今仍然在诸多《文心雕龙》注本中雄踞首席,究其原因,自有其不可废弃者在。从以上论述中不难发现,范注在校字、征典、释义、录文以及《文心》的思想、方法、体系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显著的特点和独到的贡献。范注虽然以注为主,却又兼顾校、释、评、论等方面;虽然以“补苴昔贤”为目的,然又时有创见,自成体系。有了这两方面,范注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在总结前人以及自我开拓上,都兼而有之。如果要说范注是一本与众不同的《文心》注本的话,那么这种不同之处就是范注自身所具有的专而不偏、全而不浅、继承中有创获的鲜明特色。刘勰曾说:“若夫注释为词,解散论体,杂文虽异,总会是同。”(《文心雕龙·论说》)“若夫注解为书,所以明正事理。”(《文心雕龙·指瑕》)用之论范注,诚哉斯验。
范注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它以一种综合优势,超越前人,无愧于《文心雕龙》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范老本人也由此成为彦和隔世之知音,《文心》异代之功臣。当然,这绝非意味着范注已经十全十美,应该说范注在各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足,诸如校字有妄改之病,征典有不精之瑕,释义有不详之疵,录文有繁冗之累。对范注的这些不足之处,人们自有明察,为之补正者也代不乏人。例如,杨明照早在范注出版的次年(1937)就发表了《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举正》一文,日本学者斯波六郎也于1952年发表了《文心雕龙范注补正》一文,台湾学者王更生则于1979年出版了《文心雕龙范注驳正》一书(91)。然而,范注的里程碑地位不仅没有因此而动摇,反而更加巩固了。因为补正者大都是在充分肯定范注的价值及其在《文心雕龙》研究史上的特殊地位的基础上,为之作了一些补苴罅漏的工作,目的是要使范注更臻完善。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以通行的人民文学版范注为论述依据,分析其内容、特点与价值。然,人民文学版范注含有王利器的订补内容,详情参见本书《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版本探究》一文的第四部分。这里笼统以范注名义论之,不再细作分别。
(1)〔日〕户田浩晓:《文心雕龙研究》,曹旭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0页。
(2)〔梁〕刘勰撰,〔清〕黄叔琳注,〔清〕纪昀评:《文心雕龙辑注·例言》,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另,《辑注》黄序末有聂松岩附记,谓其注及评实出黄叔琳门客某甲之手,黄氏晚年悔之不及。
(3)牟世金:《<文心雕龙>的“范注补正”》,《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4期。
(4)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35页。
(5)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编辑:《文心雕龙资料丛书》(下),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845页。
(6)陈垣:《校勘学释例》,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118—122页。
(7)〔清〕王引之著,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汉语研究室校点:《经传释词·自序》,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第3页。
(8)表中《校证》指王利器校笺:《文心雕龙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拾遗》指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校释》指刘永济校释:《文心雕龙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下同。
(9)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37、20、159页。
(10)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0、198页。
(11)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92页。
(12)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640页。
(13)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89页。
(14)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第132页。
(15)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367、376—377页。
(16)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09、511、536页。
(17)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83、230、276页。
(18)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5页。
(19)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08页。
(20)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56—557页。
(21)王利器校笺:《文心雕龙校证》,第214页。
(22)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下册),济南:齐鲁书社,1981年,第166页。
(23)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311页。
(24)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395、450页。
(25)王利器校笺:《文心雕龙校证》,第28页。
(26)张舜徽:《广校雠略》,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94页。
(27)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47页。
(28)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325、172、366页。
(29)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634页。
(30)牟世金:《<文心雕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心雕龙学刊》第2辑,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
(31)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87、301、326页。另,“咸自以骋骐骥于千里”,各本作“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文选考异》:“陈云‘以自’《国志》注引作‘自以’。案:依文义,‘自以’是也。各本皆倒耳。”(〔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272页)
(32)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440页。
(33)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38页。
(34)〔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133页。
(35)〔清〕孙梅:《四六丛话》,李金松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644页。
(36)李详:《李审言文集》(上),李稚甫编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63页。
(37)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88页。
(38)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409—410、481页。
(39)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05、20、68—69、242页。
(40)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8、247、292页。
(41)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424、411页。
(42)〔日〕斯波六郎:《文心雕龙范注补正》,黄锦僁编译:《文心雕龙论文集》,台北:学海出版社,1979年,第2页。
(43)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5、49—50页。
(44)王利器校笺:《文心雕龙校证》,第189页。
(45)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上册),第44页。
(46)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11页。
(47)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449页。
(48)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0、138、392页。
(49)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450、542、397、425页。
(50)牟世金:《<文心雕龙>的“范注补正”》,《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4期。
(51)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6、221页。
(52)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19、524页。
(53)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362、19、72页。
(54)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498—499、517、527页。
(55)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330—331页。
(56)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46页。
(57)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85—189页;袁謇正:《刘勰“三准”论及其解释》,《西北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郭味农:《关于刘勰的三准论》,《文学遗产增刊》第11辑,1962年。
(58)寇效信:《释“三准”》,《文心雕龙学刊》第2辑,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
(59)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第3页。
(60)范文澜:《文心雕龙讲疏·自序》,天津:新懋印书局,1925年,第4页。
(61)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01、575、590、633、648页。
(62)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38、149、150页。
(63)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59、117、144、347页。
(64)笔者据范注考证统计,《文心雕龙》提到的文章,因亡而无可考的共有三十六篇。
(65)寿昀:《介绍范文澜著<文心雕龙讲疏>》,《南开周刊》第1卷第5、6号(1925年10月17日)。
(66)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65、243、266、332页。
(67)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86页。
(68)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年,第418—419页。
(69)马宏山在《论<文心雕龙>的纲》一文中,提出了“刘勰的指导思想是以佛统儒,佛儒合一”的观点(详见《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蔡仲翔在《论刘勰的“自然之道”》一文中,认为“刘勰的‘自然之道’是贯串于《文心雕龙》始末的重要指导思想。‘自然之道’的思想是先秦道家哲学和魏晋玄学中的精华”(详见《文心雕龙学刊》第1辑)。
(70)王元化:《日本研究文心雕龙论文集·序》,王元化选编:《日本研究文心雕龙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5—6页。
(71)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728页。
(72)饶宗颐:《文心与阿毗昙心》,《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第3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73)〔梁〕释慧皎:《高僧传》,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79页。
(74)王元化:《日本研究文心雕龙论文集·序》,《日本研究文心雕龙论文集》,第6页。
(75)《文心雕龙资料丛书》(下),第839—840页。
(76)祖保泉:《试论杨、曹、钟对<文心雕龙>的批点》,《文心雕龙学刊》第4辑,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
(77)牟世金:《雕龙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58—159页。
(78)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495页。
(79)参见牟世金:《<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初探》《<文心雕龙译注>引论》(《雕龙集》)、《关于<辨骚>篇的归属问题》(《中州学刊》1984年第1期)。
(80)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743页。
(81)王更生:《刘彦和文学创作的理论体系与实际》,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报》第8期(1979年6月)。
(82)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743页。
(83)牟世金:《雕龙集》,第176页。
(84)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第191页。
(85)牟世金:《雕龙集》,第249页。
(86)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695页。
(87)牟世金:《雕龙集》,第160页。
(88)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730页。
(89)杨明照《梁书刘勰传笺注》认为刘勰卒年当在普通二至四年(521—523)(《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1辑);刘汝霖《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认为当在大同四五年(538—539);李庆甲《刘勰卒年考》则认为当在中大通三四年(531—532),尤以四年可能性大(《文学评论丛刊》1978年第1辑)。另,杨明照近年也修正了自己的说法,其说与李氏基本相同。
(90)朱迎平编:《文心雕龙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页。
(91)杨文载《文学年报》1937年第3期,又收入其《学不已斋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斯波文载黄锦僁编译《文心雕龙论文集》;王著由台北华正书局197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