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也许因为爱书的原因,近些年来我参加过一些跟书有关的会议,虽然有些会议属于应酬的形式,但也有一些开完后觉得收获颇丰,在这样的会上能够听到与会专家们各抒己见,由此而学得不少的新知识和新观念。有时我会在现场用笔记录下一些知识点,会后整理成一篇小文,发在公微号里。意外的是这个小栏目也受到了读者们的青睐,这样的正向回馈给我以惊喜,让我觉得爱书者对凡是与书有关的信息大多感兴趣。
正是这样的反馈,鼓励我把一些与书有关的会议一路记录下来,经过几年的积累,凑出了这些文字,蒙中华书局俞国林先生不弃,鼓励我结集出版,于是“整顿衣裳起敛容”,将旧稿汇在一起,修改错字,不改内容,以时间为序,汇成了这本小书。
其实,这些年来参加过的会议不仅仅是这些,与书无关的会当然没有纳入,而即使是纯粹的书会,也未能全部写下来,一是因为有些会议我没有做记录;第二个原因则是我现场忘记拍照或者是不能拍照,而事后补图更无可能;第三点则是因为有些会议主办方不愿意,或者不允许宣传,我当然尊重相关要求。余下来还有一些琐碎的原因,以至于一些有意思的会议不能向大家汇报。
总之,收入本书的文章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记录本人参加过的会议;二是这些会议的主题与书有关;三是将该会议的过程敷演成文得到了主办方的允许;四是时间跨度为2015年到2019年,之前的已无法追忆,之后的有可能还会继续写下去,若干年后另汇成一本小册子,向读者汇报。
在我的感觉中,书会与一般人印象中的会议还是有着较大的不同,这种会议不但具有学术性,还能激发新思路,尤其是一些国际性的会议,的确能够让人开阔视野。京剧讲究移步换景,同一个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就能看到不同的美,对于书史的研究也同样如此,虽然此前已经有了那么多的学术论文,但是在书会上所激发出的灵感,若得不到相应的披露,则很快就烟消云散。而我整理这些文档时,颇为后悔未能将参与过的相应会议全部记录下来,因为这样的会议记录不但保留了一段有价值的书史,同时也让自己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更加客观。
关于本书的书名,我颇费思量,开会对于中国人而言已经司空见惯,故直接以“书会”来命名的话,岂止是俗不可耐,很有可能会令读者见之欲弃,连翻一翻的欲望都没有,因此如何给该书起个雅致的名字成了我头疼的问题。我原本给该书起名为《蠹鱼雅会》,然而近些年来,“蠹鱼”这个词似乎用得有些滥。我又想到大俗也是大雅,既然“文山会海”被人批了几十年,那么索性起名为《书山会海》可能也不错。这个问题最后还是俞国林兄替我解决了,他帮我想出了《会海鸿泥录》这个书名,果然比我拟的好多了,那么就这样定了。
期待这本小书能够寻觅到更多的爱书之人,这也会鼓励我继续将这个栏目写下去。
韦力序于芷兰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