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言
《法言》,西汉扬雄撰。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末年哲学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他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的著作有《太玄》和《法言》,语言学著作有《方言》,文学作品有《甘泉赋》《羽猎赋》等。
法,有法则和使物平直的意思,“法言”就是判断事物是非的准则之言。《法言》模仿《论语》而作,采用语录体的形式,内容广泛,从哲学、政治、经济、伦理,到文学、艺术、科学、军事,乃至于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学派、文献等,几乎都有所论述。扬雄从儒家观点出发,捍卫孔子之道,强调治国需要用仁义礼乐教化,同时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法言》文字简括而含蓄,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的一些优点,但有时失之于晦涩生硬,在文学史上地位不高,但其中一些文学思想值得一提,如“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本书选文据中华书局三全本《法言》。
学行
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
【译文】
对于学问,能够推广实行它,最好;能够著书立说解释它,是其次;能够把它传授给别人,又其次;如果这些一样都做不到,便是众多的平常人。
学不羡。
【译文】
好学的人除了学习以外没有别的欲望。
学以治之①,思以精之②,朋友以磨之③,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
①治:培养,教育。之:代词。指这段话所说的为学不倦的人。
②精:除去芜杂,抓住精华。
③磨:切磋琢磨。指朋友间的互相批评和讨论。
【译文】
如果能够通过学习提高修养,运用思考吸取精华,依靠朋友互相切磋,获得声誉受到尊崇,还坚持不懈贯彻始终,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吧!
学者,所以修性也①。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
①性:人性。
【译文】
学习是为了培养端正人性。观看、聆听、言谈、容貌、思想,都是人性的组成部分。坚持学习,这些行为才会端正;否则,这些行为就会邪恶。
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①。务学不如务求师②。师者,人之模范也③。
①桐子:即童子,指未成年无知识的人。桐,与“侗”“僮”“童”通。命:命运。指人一生的各种遭遇,如贫富、贵贱、祸福、寿夭等。
②务:从事。求:寻找。
③模范:范,通“笵”。《说文解字·木部》:“模,法也。”又《木部》:“笵,法也。”段注曰:“以木曰模,以金曰镕,以土曰型,以竹曰笵,皆法也。”可见模、镕、型、笵都是制作器具时所依据的标准件,因所用材料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后来意义逐步演变,于是为器之标准者称为“模型”,为人之标准者则称为“模范”。
【译文】
老师呀,老师呀!他决定儿童的命运。所以单纯努力学习不如努力寻找老师,老师是人的模范。
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①,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②。
①蔑:小而少光。
②仰:仰望。众说:指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学说。
【译文】
看见太阳和月亮就知道众多星光的微弱,谛听圣人的道理就知道其他学说的渺小。
学之为王者事①,其已久矣。
①王者:统一天下的人。王,我国古时夏、商、周三代中央政权的最高统治者称“王”。
【译文】
学问为帝王的事业服务,那是很长时间的事情了。
吾未见好斧藻其德若斧藻其楶者也①。
①斧藻:雕刻文饰。斧,这里用作动词,削,刻。藻,修饰。楶(jié):梁上短柱。旧说以为即斗拱。实际上应该是“斗”,即垫拱的方木块,不应该包括“拱”。这是扬雄在发感慨:人们修饰房间里像楶那样不显眼的东西,用心却要超过修养自己的品行。
【译文】
我从来没见过爱好雕刻修饰自己的道德,就像雕刻修饰自己房间里屋梁上的柱头那样的人。
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何?
【译文】
人如果不学习礼仪,即使没有忧愁,又和禽兽有什么不同呢?
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求而不得者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
【译文】
学习,是因为企求成为君子。企求成为君子而又成不了君子的人是有的,但是,却没有不企求成为君子而能成为君子的人。
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
【译文】
大人从事学习研究是为了真理,小人从事学习研究是为了私利。
朋而不心①,面朋也②;友而不心,面友也。
①心:在这里作动词用,是交心的意思。
②面:表面。
【译文】
作为群体而没有共识,是形式上的群体;作为友好而没有诚心,是表面上的友好。
吾子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①。
①诗人、辞人:我国古代诗歌有两大系统,一是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系统,一是以《楚辞》为代表的南方系统,故有诗人、辞人之分。扬雄在这里使用这两个名词是有他的抑扬的。在扬雄看来,创作的诗赋符合他的原则的人,才配叫诗人;如果过分铺张,不符合他的创作原则,这样的人就只能叫辞人,不能叫诗人。
【译文】
诗人的赋华丽而符合标准,辞人的赋华丽而铺张过度。
中正则雅①,多哇则郑②。
①中正:正当正派。
②多:“哆”的假借字,音chǐ,同“侈”,邪荡、淫滥的意思。王念孙《读书志余》:“引之曰:‘“多”读为“哆”。哆,邪也。’”哇:谄佞、邪侈之意。
【译文】
中和平正的就是雅乐,淫滥邪侈的就是郑、卫之音。
事胜辞则伉①,辞胜事则赋②,事辞称则经③。足言足容④,德之藻矣⑤!
①胜:超过。伉:同“亢”,质直,质朴无文之意。
②赋:如赋之铺张夸大,即浮夸之意。
③称:适宜,符合。经:规范。
④足言足容:充足的言辞,充足的行事。容,内容。指事实。
⑤藻:藻饰。
【译文】
行事超过言辞就失于质朴,言辞超过行事就流于夸张,行事和言辞相称才合乎规范。既有充足的言辞,又有充足的行事,才是道德的丰富多彩的表现呀!
观书者譬诸观山及水:升东岳而知众山之逦迤也①,况介丘乎②!浮沧海而知江河之恶沱也③,况枯泽乎!舍舟航而济乎渎者④,末矣!舍五经而济乎道者⑤,末矣!
①升东岳而知众山之逦迤:登上泰山就看见群山在下面蜿蜒曲折。这是用泰山的高大比喻儒家经典的珍贵,用群山的矮小比喻诸子学说的卑微。
②介:纤小孤独之状。丘:土高为丘,即大土堆。
③浮:泛舟。沧海:大海,因大海水深呈青绿色,故称大海为沧海。沧,通“苍”,青绿色。恶沱:借为“洿涂”,污浊不清洁的意思。这是用江河和大海比起来显得如何渺小污浊,来比喻诸子之不配和所谓“大圣”相提并论。
④济:渡。渎:大河。古代把独流入海的大河称为“渎”,以别于注入其他江河的支流。《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也。”按,此句以喻下句舍弃五经而能掌握圣人之道的人也是没有的。
⑤五经:指儒家的《诗》《书》《易》《礼》《春秋》五部书,汉代时称为“五经”。经有恒常和规范的意思。在儒家看来,上述一些书反映了作为众人言行规范的恒久不变的圣人之道,故尊称之为经典。济:渡,引申为完成、达到的意思。
【译文】
读书就好比观看山和水:登上泰山就可以看见群山的蜿蜒曲折,何况那些纤小的土堆呢!泛舟大海就可以知道江河的污浊渺小,何况那些干涸的洼地呢!不用航船而能够渡过大河的事,是没有的!舍弃五经而能够求得真理的事,是没有的!
圣人虎别①,其文炳也②;君子豹别,其文蔚也③。
①别:区别,引申为门类。
②炳:花纹鲜明显著。
③蔚:斑纹华美丰盛。以上两句本《周易·革》象辞“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君子豹变,其文蔚也”。
【译文】
圣人像虎一样,文采辉煌绚烂;君子像豹一样,文采鲜明华美。
多闻则守之以约①,多见则守之以卓②。寡闻则无约也③,寡见则无卓也。
①守:把守。这里是掌握的意思。约:简要,引申为根本。
②卓:高超,引申为精华。
③无约:掌握不了根本。
【译文】
学习要多听,然后抓住其中的关键;要多看,然后抓住其中的精华。听得少就不可能抓住关键,看得少就不可能抓住精华。
君子之道有四易:简而易用也①,要而易守也②,炳而易见也③,法而易言也④。
①简:单纯。用:施行。
②要:根本。守:掌握。
③炳:明显。见:认识。
④法:标准。言:阐释。
【译文】
君子的主张有四个方面是容易的:内容单纯而易于施行,论述扼要而易于掌握,意义明显而易于了解,合乎规范而易于说明。
万物纷错则悬诸天①,众言淆乱则折诸圣②。
①纷错:杂乱。悬:正。古代进行建筑时以细绳系重物作垂线以观正邪谓之“悬”。故借悬为正。在天文学上又曾用悬来观测日影和星位以定时间和季节,所以这里说“万物纷错则悬诸天”。诸:之于。
②众言:诸子之言。折:判断。圣:圣人。
【译文】
世间万物错综复杂,就用天象来测量它们;各种言论淆浊混乱,就由圣人来评判它们。
修身
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①,立义以为的②,奠而后发③,发必中矣④。
①矫:矫正。思:思想。矢:箭。
②的(dì):鹄的,习射用的靶子的中心。
③奠:定。这里是说瞄准。
④中(zhòng):射中靶心,正着目标。
【译文】
把培养道德当作弓,把矫正思想当作箭,把树立正义当作靶子,瞄准了然后发射,一射必中目标。
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译文】
人的本性是善和恶混杂在一起的。培养人性中的善就成为善人,培养人性中的恶就成为恶人。
圣人乐天知命。乐天则不勤,知命则不忧。
【译文】
圣人顺从天意,懂得命运。顺从天意就不苦恼,懂得命运就不忧虑。
圣人之辞,可为也;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是以君子强学而力行。
【译文】
圣人的话,人人都可以说;但要使人对你说的话如同对圣人的话一样信服,那就不可能了。因此君子要勤奋地学习并且努力去实行。
珍其货而后市①,修其身而后交,善其谋而后动,成道也。
①珍其货:使其货善美。珍,美化,完善。这里作动词用。市:交易,卖。
【译文】
精制自己的货物然后去交易,陶冶自己的情操然后去交往,完善自己的计谋然后去行动,这是成功的方法。
君子之所慎:言、礼、书①。
①言:言论。礼:礼仪。这里的意思是说君子的行为要处处合乎礼仪。书:书籍。这里实际上指各种学说。
【译文】
君子所要慎重对待的是:言论、礼仪、书籍。
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
【译文】
和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往不谄媚,和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不骄横,就可以有所作为了。
好大而不为,大不大矣;好高而不为,高不高矣。
【译文】
喜好伟大的成就却不去做,伟大的成就便不可能实现;喜好崇高的事业却不去做,崇高的事业就不可能实现。
仰天庭而知天下之居卑也哉①!
①仰:仰望。天庭:星垣名。或作“天廷”。我国古代把星空划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共三十一个区域。三垣是北天极周围的三个星区,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天庭就是后来的太微垣。它在北斗星的南面,南方七宿中的翼、轸二宿的北面,包含在现代天文学中所说的狮子座、室女座、后发座中间。居:所在的地方。卑:低下。
【译文】
仰望高高的天庭星垣,然后才知道世人所在的地方是多么低下呀!
仁,宅也;义,路也;礼,服也;智,烛也;信,符也①。处宅,由路,正服,明烛,执符,君子不动,动斯得矣②。
①符:信符。符是古代用作凭据的东西,用竹、木、玉、铜等做成某种特殊形状,上面刻有文字或图画,中剖为二。有关两方各执一半。需要验证时,各出其所执拼合之,看是否符合。
②斯:则,乃。得:得当,成功。
【译文】
仁好像住宅;义好像道路;礼好像衣服;智好像灯烛;信好像符节。住进住宅,顺着道路,穿好衣服,点亮灯烛,拿着符节,这样,君子除非不做事,只要做事就会得到成功。
夫有意而不至者有矣,未有无意而至者也。
【译文】
努力去做而达不到目的是有的,但不努力去做而能够达到目的却是没有的。
日有光,月有明。三年不目日,视必盲;三年不目月,精必蒙①。
①“三年不目日”四句:目,视,看。这里作动词用。视、精,这里都是指人的视力。盲、蒙,都是指人眼瞎了。这里是用日月来暗喻孔丘。《论语·子张》:“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
太阳有光芒,月亮有明亮。三年不看太阳,眼睛必然变盲;三年不看月亮,视力必然失明。
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①,好重则有观②。
①威:威仪。
②有观:有可以显示于人的。观,显示。
【译文】
言语庄重就会有准则,行为庄重就会有道德,容貌庄重就会有威仪,爱好庄重就会有显示于人的特长。
实无华则野①,华无实则贾②,华实副则礼③。
①实:质,内容。华:文,文饰。野:粗野。
②贾(gǔ):买卖,交易。
③副:相符,相称。
【译文】
有内容而没有文采就显得粗野,有文采而没有内容就显得虚假,文采和内容相称才合乎礼仪。
千钧之轻①,乌获力也②;箪瓢之乐,颜氏德也。
①千钧:古时三十斤为一钧,千钧是形容物体之重。
②乌获:古人名,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
【译文】
举千钧重的东西却很轻松,是因为有乌获那样大的力气;用竹筐吃饭木瓢喝水却很快乐,是因为有颜回那样高的道德。
天下有三好:众人好己从①,贤人好己正②,圣人好己师③。
①好(hào)己从:好从己,喜欢别人顺从自己。
②好己正:好正己,喜欢别人纠正自己。
③好己师:喜欢别人仿效自己。
【译文】
天下有三种爱好:一般人爱好别人顺从自己,贤人爱好别人纠正自己,圣人爱好别人师法自己。
天下有三检①:众人用家检②,贤人用国检③,圣人用天下检④。
①检:检验。
②家检:用家庭的情况来检验自己的言行是否正确。
③国检:用一国的情况来检验自己的主张是否正确。这里的“国”指诸侯之国。
④天下检:用普天下的情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是否正确。这里的“天下”指整个中国。
【译文】
天下有三种检验方法:一般人用家庭来检验,贤人用国家来检验,圣人用整个天下来检验。
上士之耳训乎德①,下士之耳顺乎己②。
①上士:古代官爵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因此又引申为对学问道德不同的人的一种区别性称呼。上士,指学问道德高尚的人。训:顺,从。
②下士:指学问道德低下的人。
【译文】
学问道德高尚的人,耳朵愿意听符合道德标准的话;学问道德低下的人,耳朵愿意听符合自己心意的话。
言不惭、行不耻者,孔子惮焉!
【译文】
言论上没有什么需要惭咎,行为上没有什么需要羞愧的人,孔子都是敬畏的呀!
问道
或问道。曰:“道也者①,通也,无不通也。”
①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法则、规律、方针、路线等,进而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学说或世界观、思想体系等。后世儒者往往只承认儒家的根本原则为道,但扬雄却是在上述广泛的意义上来使用“道”这个概念的,故有“正道”与“奸道”“邪道”之分,颇类似于《庄子》所谓“盗亦有道”。从这里也可以窥见道家思想对扬雄的影响之一斑。
【译文】
有人问道是什么。扬子回答说:“道是可以普遍通达的,没有什么地方不能通达的。”
或问道。曰:“道若涂若川,车航混混,不舍昼夜①。”
①“道若涂”三句:这三句的言外之意是,人们的生活也离不开“道”。涂,同“途”,道路。混混,即“滚滚”,本来是形容源泉流水丰盛不绝的样子(见《孟子·离娄下》),这里是形容车船众多来往不断。不舍昼夜,昼夜不停。不舍,不舍弃,不断绝。
【译文】
有人问道是什么。扬子回答说:“道像道路像河流,车船来来往往,昼夜不停。”
一人而兼统四体者①,其身全乎!
①统:总,合。四体:四肢。按,这里是用人体及其之不可或残,来譬喻仁的统率作用和道、德、仁、义、礼的不可缺一。
【译文】
这好比一个人,要同时具备四肢,他的身体才是完整的呀!
礼,体也①。人而无礼,焉以为德②?
①体:本义为身体,引申为骨干、根本的意思。
②焉以:何以,怎么。
【译文】
礼是人的根本。作为人而不讲究礼,又怎么能有道德呢?
圣人之言,似于水火。或问水火。曰:“水,测之而益深①,穷之而益远②;火,用之而弥明③,宿之而弥壮④。”
①测之而益深:这是说不可穷尽水之深。
②穷之而益远:这是说不可穷尽水之广。穷,极尽。
③用之而弥明:愈用愈明。弥,愈,益。
④宿之而弥壮:愈积愈盛。宿,本义为止,引申为积、留。按,本段前两句以水喻圣人之言的深与广,后两句以火喻圣人之言的用与蓄。
【译文】
圣人的言论就像水火一样。有人问水火是什么样。扬子回答说:“水,越测量它就感到越深,越追寻它就感到越远;火,越使用它就越亮,越保存它就越旺。”
智也者,知也。夫智,用不用,益不益,则不赘亏矣。
【译文】
智力,就是知识。对于智力,把没有运用的运用起来,不够充分的增加起来,就既不多余也不缺乏了。
母怀,爱也①;父怀,敬也②。
①母怀,爱也:怀母是由于爱,即怀德。
②父怀,敬也:怀父是由于敬,即怀礼。
【译文】
怀念母亲,是由于爱恋;怀念父亲,是由于崇敬。
问神
潜天而天,潜地而地。
【译文】
心深入天就能了解天,深入地就能了解地。
天神天明①,照知四方。天精天粹②,万物作类③。
①天:指整个宇宙。因为扬雄认为整个宇宙乃至人类社会都可以用天来代表。神、明:即神明。这里是为了修辞而分开说。
②精、粹:即精粹。这里也是为了修辞而分开说。
③作:为,成。
【译文】
天的神明照亮了四面八方,天的精粹造作了万物的各个种类。
人心其神矣乎①!操则存,舍则亡。
①人心:指人的思维、意识。神:奥妙。
【译文】
人的心真神妙呀!如果能够把握住它,它就存在;如果把握不住它,它就会跑掉。
龙以不制为龙,圣人以不手为圣人①。
①不手:就是时飞则飞、时潜则潜,即随机应变的意思。
【译文】
龙由于其形体不受控制,所以才是龙;圣人由于能随机应变可伸可屈,所以才是圣人。
天俄而可度①,则其覆物也浅矣;地俄而可测,则其载物也薄矣。
①俄而:顷刻,一会儿见,引申为容易的意思。度:测量。
【译文】
如果天一下子可以度量出它的高低,那么天覆盖万物的高度就太浅了;如果地一下子可以测量出它的厚薄,那么地承载万物的厚度就太薄了。
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①,难矣哉!惟圣人得言之解,得书之体②。
①达:表达,反映。按,这句话当是从《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变化而来的。
②体:体裁。
【译文】
一般人语言不能完全表达他的思想,文字不能完全表达他的语言,真是难呀!只有圣人能够完全掌握语言的意义,能够完全掌握文字的体裁。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译文】
语言是思想的声音,文字是思想的图画。
人病以多知为杂,惟圣人为不杂。
【译文】
一般人的缺点就是知识多了就庞杂,只有圣人知识再多也不庞杂。
书不经,非书也;言不经,非言也。言、书不经,多多赘矣①。
①赘:赘疣,瘤子,引申为多余的东西。
【译文】
书籍不规范,就不是合格的书籍;言论不规范,就不是合格的言论。言论和书籍不规范,就是多余的赘疣呀!
问明
聪明①,其至矣乎②!不聪,实无耳也③;不明,实无目也。
①聪明:“聪”谓听觉灵敏,“明”谓视觉锐利,“聪明”指人天资高,有才华,见事明敏。
②其:庶几,大概。至:极,高。矣乎:句末感叹词,相当于现代口语中的“了吧”。
③实:与“是”通。俞樾说:“两‘实’字皆当为‘是’。不聪,是无耳也;不明,是无目也。非实无耳无目也。‘是’通作‘寔’。”
【译文】
聪明,大概是一种极高的品质吧!不聪,就等于没有耳朵;不明,就等于没有眼睛。
惟天为聪,惟天为明。夫能高其目而下其耳者①,匪天也夫!
①高其目:形容看得广。下其耳:形容听得清。
【译文】
只有天最聪,只有天最明。能够把眼睛抬高看见普天下,把耳朵贴近听清每件事的,不就是天吗!
师之贵也,知大知也①。小知之师②,亦贱矣。
①知大知:前一个“知”作动词,当知道、懂得讲;后一个“知”是名词,当道理、学问讲。
②小知之师:只懂得小事的老师。
【译文】
老师的珍贵,在于懂得大道理。只懂得小事的老师,也太卑贱了。
命者,天之命也,非人为也。人为不为命。
【译文】
命指上天决定的命运,不是人为造成的结果。人为造成的结果不是命。
吉人凶其吉①,凶人吉其凶②。
①吉人:遇事总是顺利而无凶险的人。凶其吉:对待吉祥的事像对待凶险的事一样。凶,形容词作动词用。吉,吉祥的事。
②凶人:遇事总是凶险而不顺利的人。吉其凶:对待凶险的事像对待吉祥的事一样。吉,形容词作动词用。凶,凶险的事。
【译文】
吉祥的人像对待凶险的事那样谨慎地对待吉祥的事,凶险的人像对待吉祥的事那样轻率地对待凶险的事。
辰乎辰①!曷来之迟②,去之速也!君子竞诸③。
①辰:时间。
②曷:同“何”,怎么,多么。
③竞诸:与时间竞争,就是及时努力的意思。诸,之,指时间。
【译文】
时间呀时间!怎么来得这样慢,去得这样快呀!所以君子要与时间竞争。
君子谨于言,慎于好,亟于时①。
①亟于时:抓紧时间,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即不苟且偷安。亟,急切。
【译文】
君子严谨地对待言谈,慎重地对待嗜好,抓紧时间修养道德。
吾不见震风之能动聋聩也①。
①震风:疾风,大风。动:这里是使之听见的意思。聩(kuì):生而聋曰聩。这句话言外之意是说,如果一个人主观上不具备条件或者不肯接受教育,那么不管别人怎样努力帮助,也是没有用的。
【译文】
我没有见过大风能让聋人听见声音的。
时来则来,时往则往。能来能往者,朱鸟之谓与①!
①“时来则来”四句:燕子为候鸟,随季节变化南北迁徙,所以扬雄用来比喻所谓君子应相机进退出处。
【译文】
时候该来了就来,时候该走了就走。能按时来按时走的,就是燕子吧!
或问哲。曰:“旁明厥思①。”问行②。曰:“旁通厥德③。”
①旁:普,广。明:明确,即分清思想上的是非。厥:其。
②行:德行。
③通:达,贯。
【译文】
有人问怎样是有智慧。扬子回答说:“能全面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就是有智慧。”问怎样是有德行。扬子回答说:“能全面地实践自己的道德,就是有德行。”
寡见
好尽其心于圣人之道者,君子也。人亦有好尽其心矣,未必圣人之道也。
【译文】
喜欢全心全意努力于圣人学说的人,就是君子。人人都有喜欢全心全意竭力去做的事,但不一定是全心全意努力于圣人的学说。
多闻见而识乎正道者,至识也①;多闻见而识乎邪道者,迷识也②。
①“多闻见”二句:识,第一个“识”作动词,当知道、懂得讲;第二个“识”是名词,当见识、知识讲。至,极,最。这里是至善至美的意思。
②迷:昏乱,迷惑。
【译文】
如果见闻广博又懂得正确的道理,这是至善至美的见识;如果见闻广博却迷恋邪恶的道理,这是昏惑迷人的见识。
古者之学耕且养①,三年通一。
①古者之学:古人的为学。耕且养:耕而且养,还要种地养活自己。这是指儒生的老祖宗——士。士本来是统治阶级的最底层,要负责管理农业生产,所以这样说。
【译文】
古人一边学习,一边耕田养家,三年就能通晓一部经典。
雷震乎天①,风薄乎山②,云徂乎方③,雨流乎渊,其事矣乎④!
①乎:于。
②薄:迫,有逼近、压制之意。
③云徂(cú)乎方:云飞向四面八方。徂,往,逝。方,方位,方向,引申为四面八方。
④其事矣乎:够勤劳了吧。这句话言外之意是说,天都这样勤劳,人该怎么样呢?其,恐怕,大概。事,勤劳。矣乎,句末感叹词。
【译文】
雷在天空震响,风从山上刮过,云飞向八方,雨流入深渊,天是够勤奋了吧!
器宝待人而后宝①。
①器宝:器具之宝,即宝贵的器具。
【译文】
珍贵的器皿需要依靠有德的人然后才能成为宝物。
乘国者其如乘航乎①!航安,则人斯安矣②!
①乘:治理。其:或者,大概。航:船。
②斯:乃,就。
【译文】
治理国家,大概就像驾驶航船吧!航船平安无事,那么驾驶航船的人也就平安无事了!
惠以厚下①,民忘其死;忠以卫上②,君念其赏。
①惠:仁爱。以:而,连接词。厚:宽厚。下:下级,下属,指“民”。
②卫:保卫。上:上级,上层统治者,指“君”。
【译文】
君上仁爱而宽厚地对待属下,民众就会不惜生命地效忠君上;属下忠诚地保卫君上,君上就会想着赏赐属下。
自后者,人先之;自下者,人高之。
【译文】
自己谦让退居后边的人,别人就会推崇他到前边去;自己谦让退居下面的人,别人就会抬举他到上面去。
非其时而望之①,非其道而行之②,亦不可以至矣。
①非:不是。其:那个。时:时机。望:希望。之:代词,指“其时”。
②道:道路,引申为道理、规律,再引申为理论、方针。之:代词,指“其道”。
【译文】
不是那样的时机,却抱着那样的奢望;不是通往目标的道路,却要顺着它走下去,这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
五百
圣人重其道而轻其禄①,众人重其禄而轻其道。
①重:重视。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法则、规律、方针、路线等,进而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学说或世界观、思想体系等。后世儒者往往只承认儒家的根本原则为道。但扬雄却是在上述广泛的意义上来使用“道”这个概念的,故有“正道”与“奸道”“邪道”之分,颇类似于《庄子》所谓“盗亦有道”。轻:轻视。禄:俸禄,指职位及报酬。
【译文】
圣人重视他的原则而轻视他的俸禄,一般人重视他的俸禄而轻视他的原则。
众人愈利而后钝①,圣人愈钝而后利。
①愈:通“愉”,悦也。
【译文】
一般人喜欢眼前获利但最后要吃亏,圣人喜欢眼前吃亏而最后获利。
事不厌,教不倦,焉得日?
【译文】
做事没有厌烦,教人不会疲倦,哪里还有空闲时间呀?
赫赫乎日之光①,群目之用也②;浑浑乎圣人之道③,群心之用也④。
①赫赫:形容太阳光芒强烈盛大的样子。
②群目之用:即群目之所需要和依靠。
③浑浑:形容圣人之道浑厚博大的样子。圣人之道:圣人的学说、理论。
④群心之用:群心之所需要和依靠。
【译文】
鲜明显赫呀,太阳的光芒,这是人们的眼睛离不开的依靠;浑厚博大呀,圣人的学说,这是人们的思想离不开的依靠。
在德不在星①。
①在德不在星:人事的吉凶在于道德而不在于星象。当时社会上流行着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认为星象可以预示人事的吉凶。从这句话看,扬雄不完全同意这种说法。但从下文看,他也没有摆脱天人感应的思想,不过把次序颠倒了一下,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人事罢了。
【译文】
人事的吉凶决定于道德而不决定于星象。
圣人之言远如天,贤人之言近如地①。
①“圣人之言”二句:这里把圣人之言与贤人之言对比来说,但都是褒义,并无贬义。所谓“远如天”,喻其博大精深。所谓“近如地”,喻其明白切实。
【译文】
圣人的言论博大深远好比天,贤人的言论明白切近好比地。
言可闻而不可殚,书可观而不可尽①。
①殚、尽:都是穷尽的意思。
【译文】
圣人的言语可以聆听,但不可能完全领会它的意义;圣人的书可以阅读,但不可能完全掌握它的内涵。
行,有之也①;病,曼之也②。
①有之:有所往。之,往。
②曼之:无所往。曼,无。
【译文】
德行高,所以有所适从,随遇皆安;忧患多,所以无所适从,动辄得咎。
夫见畏与见侮,无不由己。
【译文】
不管是让别人敬畏还是被别人侮辱,没有不决定于自己的。
先知
大作纲①,小作纪。如纲不纲,纪不纪,虽有罗网②,恶得一目而正诸③?
①作:用。
②罗:捕鸟的网。
③目:罗网上的眼。正:方。这里指张开网眼。此以纲纪喻封建法制,以罗网喻封建政权机构。纲纪不理则罗网不张,罗网不张则难以为用。意谓如果不实行封建法制,封建政权机构就发挥不了作用。
【译文】
治理国家,大事要根据纲常原则,小事要根据法令制度。如果该用纲常原则的时候不用纲常原则,该用法令制度的时候不用法令制度,是不可能治理好国家的,这就好像捕鱼和打猎,即使有罗网,如果不抓住拉网的大绳和小绳,又怎么能使哪怕一个网眼张开呢?
真伪则政核。如真不真,伪不伪,则政不核。
【译文】
辨别真假就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如果真的不知道是真的,假的不知道是假的,治理国家就失去了关键。
龙之潜亢,不获其中矣①。是以过中则惕②,不及中则跃③。
①“龙之潜亢”二句: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种能深潜入水、飞升变化、兴云作雨的神兽。潜,潜伏,隐藏。亢,高亢,飞高。获,得到。中,适中。《周易·乾》爻辞是用龙的由潜到亢来比喻事物由产生发展到盛极而衰的过程。
②惕:惊惧,忧虑。
③及:达到。跃:跳跃,前进。
【译文】
龙在潜伏或飞得极高的时候,都不可能获得适宜的地位。因此,超过了恰好适宜的地位就要警惕谨慎,没有达到恰好适宜的地位就要努力上进。
圣人之道,譬犹日之中矣①。不及则未②,过则昃③。
①犹:好像。日之中:太阳正在中天,就是正午。
②未:未及。李轨注:“不及中,未盛明。”
③昃(zè):太阳偏西。李轨注:“日昃明尽,言昏昧也。”
【译文】
圣人的原则,就好像太阳正在中天。不到中天就不够明亮,过了中天就开始昏昧。
重黎
神怪茫茫,若存若亡,圣人曼云①。
①“神怪”三句:语本《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茫茫,遥远不明的样子。若,像。存,有。亡,无。曼,不。
【译文】
神怪的事模模糊糊的,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圣人是不谈这些事的。
天不人不因①,人不天不成。
①因:就,成。
【译文】
只有好的时机没有人的努力,时机不可能实现;只有人的努力没有好的时机,人的努力也不可能成功。
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
【译文】
能够充分发挥众人的力量的人胜利,自己耗尽自己力量的人失败。这和天有什么关系呢?
夫辩也者,自辩也;如辩人,几矣①。
①几:危。
【译文】
巧于言辞,是要用巧妙的言辞为自己辩护;如果拿巧妙的言辞去玩弄别人,那就太危险了。
事得其宜之谓义。
【译文】
办事情做得恰好适当就叫做义。
渊骞
君子绝德①,小人绝力。
①绝:在某一方面有为一般人所不能及的极其高超的才能称“绝”,如绝技、绝学等。
【译文】
君子注重一般人达不到的高超道德,小人注重一般人达不到的巨大力气。
妄誉①,仁之贼也;妄毁,义之贼也。贼仁近乡原②,贼义近乡讪③。
①妄:荒诞,荒谬。
②乡原:一乡都称为原人的人,即不讲是非、同乎流俗,因而一乡都称赞的老好人。这是孔丘、孟轲的用语。扬雄在这里主要取其“媚于世”,即“妄誉”的含义。原,同“愿”,谨善的意思。
③乡讪:一乡都称为讪人的人,即妄毁别人、因而一乡的人都说他不好的人。这是扬雄和“乡原”相对应而造出来的一个词。讪,毁谤。
【译文】
虚妄地赞扬别人,就是对仁的破坏;虚妄地诽谤别人,就是对义的破坏。破坏仁就近似于一乡人都说好的“乡愿”,破坏义就近似于一乡人都说坏的“乡讪”。
皓皓者,己也;引而高之者,天也。
【译文】
发出明亮光芒的,是星星自身;牵着星星使它高高在上的,是天。
非正不视,非正不听,非正不言,非正不行。夫能正其视听言行者,昔吾先师之所畏也。
【译文】
不正当的不看,不正当的不听,不正当的不说,不正当的不做。能够使自己看的、听的、说的、做的都正当的人,是连我们古代的先师孔子都畏惧的。
君子
君子不言,言必有中也①;不行,行必有称也②。
①中(zhòng):符合。
②称(chèn):适宜。
【译文】
君子除非不说话,一说话就必然恰到好处;除非不行事,一行事就必然正好合适。
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
【译文】
君子在实行仁爱的时候,态度温柔;在实行道义的时候,态度刚强。
水避碍则通于海,君子避碍则通于理。
【译文】
水曲曲折折避开障碍才能流到海里,君子随机应变避开障碍才能符合道理。
君子好人之好①,而忘己之好;小人好己之恶,而忘人之好。
①好人之好:第一个“好”作动词,读hào,作喜好、爱好讲;第二个“好”是名词,读hǎo,作好处、优点讲。
【译文】
君子喜爱别人的优点,却看不见自己的优点;小人喜爱自己的缺点,却看不见别人的优点。
或曰:“子于天下则谁与①?”曰:“与夫进者乎②!”
①与:偕同,赞许。
②夫:彼,那。进者:努力进取的人。
【译文】
有人问:“你赞许世界上什么样的人?”扬子回答说:“赞许那些努力进取的人吧!”
夫进也者,进于道,慕于德,殷之以仁义①。
①殷:盛大,众多。这里作动词,是使之盛大、众多的意思。
【译文】
努力进取的人,是努力追求真理,爱慕德行,用仁义来培养丰富自己的人。
通天、地、人①,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②。
①通:了解,懂得。天、地:指自然界。人:指人类社会。
②伎:与“技”通,指技术、才艺。按,这种说法从表面上看是自然和人事并重,实际上反映的是儒家重视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而轻视自然研究的传统倾向。因为儒家所谓的“通天”“通地”,往往不是真正客观地去了解自然,而是拿自然和人事相互比附,并经常带有神学色彩。
【译文】
只有既懂得天文、地理,又懂得社会人事的人,才能叫做儒者;只懂得天文、地理,却不懂得社会人事的人,只能叫做有技艺的人。
人必先作,然后人名之①;先求,然后人与之。
①名:指称,评价。
【译文】
一个人必须自己先有所作为,然后别人才会有所评价;必须自己先有所追求,然后别人才会有所给予。
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
【译文】
一个人必须自己爱戴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爱戴他;一个人必须自己尊敬自己,然后别人才会尊敬他。自己爱戴自己,就是最高的仁;自己尊敬自己,就是最高的礼。
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仙人之于天下,耻一日之不生。
【译文】
圣人对于天下的事物,有一样不懂得也感到耻辱;仙人生活在世界上,有一天不能活着也感到耻辱。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①。
①自然:自然而然,即事物本身所有,不是人力所为。道:规律。
【译文】
世界上的事物,凡是有产生的,必然有死亡;凡是有开始的,必然有终结。这是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规律。
君子忠人,况己乎?小人欺己,况人乎?
【译文】
君子对别人都是忠诚的,何况对于自己呢?小人连自己都要欺骗,何况对于别人呢?
孝至
孝,至矣乎!一言而该①,圣人不加焉②!
①该:兼备,包括。
②加:增益,补充。
【译文】
孝是最高的道德了吧!这一个字就概括了道德的全部内容,就是圣人也没有什么要增加的了。
不可得而久者,事亲之谓也①。孝子爱日②。
①事:侍奉。亲:双亲,即父母。
②爱日:珍惜时间。
【译文】
不可能永久继续下去的,就是侍奉父母这件事。所以孝子珍惜能够侍奉父母的有限时日。
不为名之名①,其至矣乎②!为名之名,其次也。
①为(wèi):表示追求的目的。名:名望,声誉。
②其:或许,大概。
【译文】
不是为了追求名声而得来的名声,大概是最高级的名声了吧!为了追求名声而得来的名声,则是比较低级的名声。
天下通道五①,所以行之一,曰勉②。
①通道:普遍适用的原则。
②勉:努力。
【译文】
天下有五项普遍适用的原则——仁、义、礼、智、信,实行这些原则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努力。
君子在上①,则明而光其下;在下②,则顺而安其上。
①在上:指为君。
②在下:指为臣。
【译文】
君子如果做了君主,就明亮而照耀他的臣子;如果做了臣子,就忠顺而安定他的君主。
天下为大,治之在道,不亦小乎?四海为远,治之在心,不亦迩乎①?
①“天下为大”六句:这段话的言外之意是说,只要在思想上坚持圣人之道,用圣人之道来治理天下,虽然天下很大,也是可以治理好的。四海,全世界。古代认为人居住的陆地周围为海环绕,故以四海为全世界的代称。
【译文】
天下是大的,以道来治理它,不是就像处理小事一样吗?四海是远的,用心来治理它,不就像处理近处的事一样吗?
知哲圣人之谓俊①,秀颖德行之谓洪②。
①知哲:即智慧能够明晓的意思。知,同“智”,智慧。哲,了解。
②颖:草木之尖叫“颖”,引申为才德特异超人。这两句说的其实是一个意思,即智慧德行特异超群而符合“圣人之道”的就是俊哲、洪秀了。文辞字句的错综变化不过是为了避免重复而增强表现力罢了。
【译文】
智慧能够通晓圣人的道理,就叫杰出的智慧;道德能够高出常人的德行,就叫超群的道德。
君子动则拟诸事,事则拟诸礼①。
①动:作为。拟:忖度。诸:之于。
【译文】
君子一行动就要考虑它是否为事情所需要,一做事就要考虑它是否合乎礼。
群言之长①,德言也;群行之宗②,德行也。
①长(zhǎng):统帅。
②行:行为。宗:根本。
【译文】
各种各样的言论的统帅,是道德的言论;各种各样的行为的根本,是道德的行为。
习治则伤始乱也,习乱则好始治也。
【译文】
人们习惯了政治清明,就会对政治昏乱的一点苗头都感到忧虑;人们习惯了政治昏乱,就会对政治清明的一点苗头都感到喜爱。
法言序
事有本真①,陈施于意②。动不克咸③,本诸身④。
①本真:最根本的性质。这里指礼义、忠孝等封建的政治、伦理原则。本,根本。真,本质。
②陈施:陈设,施行。意:借为“亿”,即万事万物的意思。
③动:行事。克:能。咸:感,感应。
④本:根,引申有复返、寻求等义。诸:之于。身:本身,自己。
【译文】
事情都有内在的本质规律,掌握了就能施行于万事万物。如果行事而不能得到事物的感应,那就要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