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操作精解:实务解读+操作要点+典型案例(2021年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

基本准则为主导,对企业财务会计的一般要求和主要方面做出原则性的规定,为制定具体准则和会计制度提供依据。基本准则包括总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财务会计报表要素、会计计量、财务会计报告、附则等十一项内容。

具体准则是在基本准则的指导下,处理会计具体业务标准的规范。

应用指南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具体准则进行强化,解决实务操作,包括具体准则解释部分、会计科目和财务报表部分。

1.1 总则

为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以下简称“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并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下同)。

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基本准则。

1.1.1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下同)。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1.1.2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如图1-1所示。

1.1.3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具体如表1-1所示。

图1-1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

表1-1 会计基本假设

1.1.4 会计基础

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及其时点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为了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提示】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本质区别是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点不同。权责发生制以收入和费用的权利和义务发生的时点进行确认,收付实现制以现金实际收入和支付作为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点。

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除此之外的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1.1.5 会计要素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1.1.6 记账方法

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1.2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会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根据基本准则规定,它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1.2.1 可靠性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1.2.2 相关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1.2.3 可理解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业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应当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

1.2.4 可比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可比性包括纵向可比与横向可比,如表1-2所示。

表1-2 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1.2.5 实质重于形式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大多数的业务交易,其法律形式反映了经济实质;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法律形式没有反映经济实质,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作出职业判断,按照业务的经济实质进行账务处理。

1.2.6 重要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重要性的判断取决于性质和金额两个方面,相同的金额对于规模不同的企业,可能存在不同的重要性理解。

1.2.7 谨慎性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但是,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

1.2.8 及时性

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1.3 资产

1.3.1 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前款所指的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控制。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

1.3.2 资产的确认条件

符合上述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1.3.3 资产的列报

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1.4 负债

1.4.1 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1.4.2 负债的确认条件

符合上述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1.4.3 负债的列报

符合负债定义和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负债定义但不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1.5 所有者权益

1.5.1 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它是企业的资产扣除债权人权益后应由所有者享有的部分,既可反映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又可体现保护债权人权益的理念。

1.5.2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如图1-2所示。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它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资本溢价或者股本溢价。

图1-2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其中,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主要包括计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1.5.3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由于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的确认,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1.5.4 所有者权益的列报

所有者权益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1.6 收入

1.6.1 收入的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1.6.2 收入的确认条件

收入在确认时除了应当符合收入定义外,还应当满足严格的确认条件。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1.6.3 收入的列报

符合收入定义和收入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1.7 费用

1.7.1 费用的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1.7.2 费用的确认条件

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提示】费用与成本的区别。

区别主要表现在:期间费用是资产的耗费,它与一定的会计期间相联系,而与生产哪一种产品无关;生产成本与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相联系,而不论发生在哪一个会计期间。

1.7.3 费用的列报

符合费用定义和费用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1.8 利润

1.8.1 利润的定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通常情况下,如果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业绩将得到提升;反之,如果企业发生了亏损(即利润为负数),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减少,业绩将下降。

1.8.2 利润的确认条件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1.8.3 利润的构成与列报

利润按构成内容不同可以分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利润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上述几项利润构成内容都体现在我国企业的利润表中。

1.9 会计计量

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又称财务报表,下同)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

1.9.1 会计计量属性

会计要素的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历史成本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可变现净值

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4.现值

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公允价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

1.9.2 计量属性的运用原则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1.10 财务会计报告

1.10.1 财务会计报告的定义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1.10.2 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

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小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如图1-3所示。

图1-3 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

1.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2.利润表

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3.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

4.附注

附注是指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做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