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整军
窦建德身为全军主帅,对于军中整顿的方向自然早有谋划,但如今窦营中最缺乏的便是具体执行的人。如今虽然乱势渐起,但大隋朝的架子仍旧未倒,大多数人仍旧将朝廷视为唯一的权威,特别是有家有产的士人阶层,各地的义军在他们眼中只是乌合之众,绝非可以投资参与的对象,这也是为何杨广一直对民变视若无睹,唯独对杨玄感起兵如临大敌的原因。
这种局面下,尚且弱小的窦建德部就更不会有士人来投,即便有如刘雅之类的落魄豪族加入也都是以将领身份效力,军中种种政务都缺乏人手管理,更别提要推行各项制度的工作。
因此元浩便成为窦建德推行各项政策的直接执行人,算是过上了连轴转的繁忙生活。
某种意义上,元浩同时具有窦家宗族子弟、乡兵老人、高鸡泊旧人、少壮新人多重身份要素,也是难得的能被几乎所有方面接受的人选。每一项新举措都必然触动原有的格局,而几乎每一方的人最起码也都愿意听元浩说上几句,大大有利于矛盾的化解。
所谓恩威出于上,在如今窦建德威望日盛的时候,很多话反而不好由他口中说出,借由元浩代言的缓冲也可以更好的维护窦建德的权威。
至少有老人感到不满指着元浩的鼻子骂也无损元浩分毫,还可以继续以晚辈身份劝导,若是窦建德亲自上门,越来越有人主之威的他就很难再摆出这般姿态。
为此窦建德还特意将元浩单独唤到帐中叮嘱:“你之前常在军中,跟随王伏宝等人多次上阵,算是对为将之道有些经历,而如今要你历练的则是为政为官之事,治人治军都是立身之本,切不可懈怠。”
又取出包裹着的一双布鞋递给元浩:“眼下我军中乏人,要做事就要多亲历亲为,特别是要到各营各处多走多看,多上门劝导众人。”
窦建德表情严肃:“这双鞋是你婶婶亲手所做,早些天就开始做了,这是她对你一片爱护之心,但在我这对你却有个要求,你这段时间非得把它穿破了不可,只有你勤快的走破脚下鞋,咱们的治军才能早日见效啊。”
从窦建德帐中出来后,元浩暗暗捏住手心,发狠誓要说到做到。
这番整顿具体牵扯到数个方面,作为一支乱世求存的军事力量,最先着手的自然是军事方面。
由窦建德下令,将各队各营全部重新编制,改变原来从隋军中沿袭过来的十人一火、百人一队、三百人一团的编制,重整为五十人一队、两百人一队、五百人一队的编制。
其中奥妙在于义军根本没有隋军那样多的合格军士,大部分由河北流民组成的窦建德军满打满算成军也不过两年,而且规模急剧扩张的时期不到一年,这些从没有任何军事经历的农民连手中长矛的使用都未曾熟练,更不要说看的懂旗语听的懂号令这么复杂的操作了,过小的编制带来的不是更精确的指挥,而是一只只小队的茫然无措,只会在听到进攻命令一拥而上,然后就剩下茫然的随波逐流。
将军队的底层编制规模加大,可以将义军中有限的军官资源更有效的利用起来,最起码避免了战场上变成下层瘫痪的乌合之众,主帅可以勉强有效的指挥动全军。大隋的精锐府兵就如同一把锋利的宝剑,自西魏时代就世代接受军事传承的大量军士军官可以让它在主将手中灵活自如,既可以劈砍穿刺,又可以庖丁解牛,而改编后的窦建德军则如同一把笨重的棍子,尽管不够灵活,但好歹可以用来砸人,比起许多一触即溃的乌合之众起码要强上许多。
依元浩来看其实还有一个尴尬的原因,那就是义军的战斗力远远比不上隋军。不管是从他观察王薄与隋军的交战中得出的结论,还是他零零散散的和隋军精锐交战的亲身经验都现实的表明任何一只义军大部队比起同规模的隋军精锐都绝不是其敌手。
面对十人一火的隋军义军或许需要三十余人才能抗衡,而一支建制完备的隋军百人队义军绝对需要三四百人才能对抗,除非是依赖少数将领或者精锐的个人勇武才能例外,这种情况下把义军的编制规模加大反而有利于和隋军作战,毕竟义军的五百人队或许真的只能在战场上挡住一支隋军百人队。
对于窦建德而言,扩大每个层级单元的人数规模还有一个附带结果,就是实际上减少了义军中各级头目的职数。职数的减少自然就需要有人上有人下,本着举贤不避亲的原则,窦建德率先提拔的大多是追随日久的老人老卒,而许多靠着带人来投获取了火长队正之类官职的新人们自然要被重新委以重任,纷纷走上大头兵的岗位重点培养。
如此一来,原有的许多新投效义军的小宗族、小团伙便被迫丧失了其独立性,几十人的队伍一旦散入数百人的群体中,原有的关系便很难再保持如初。
此举自然引起很多人的不满,不少不惯受拘束的盗匪逃卒之流开始暗中闹事,但有窦建德亲自坐镇,企图哗变的几十颗人头很快被高高挂在了辕门外。
元浩趁势带着文告走遍各营,在每一处营寨当众宣读:反不愿意留在窦营的,五日内可以自由离去,只是不能带走兵器甲胄,不准在夜间擅自偷逃,否则一律以逃兵论处。如果在营中司马处主动出首,则可以在白日从大门离去,窦营上下绝不追究。
这既是迎合此时各地义军中普遍存在的合则相联,不合则走的思想,也是窦建德对自身信心的展现,反正此时有的是前来投军的流民,根本不怕没有足够的兵源。
而在营中留下的老人中,元浩也凭借自身对大多数人的了解,在窦建德的决策之余尽量做到量才任用,尽量将一些平日表现出众的年轻将士提拔到队长位置,至于有些资历虽老但却能力稍差的人物,不管是窦家宗亲还是河间郡老人都加以贬斥,一时间少将军用人如堆柴,后来者居上的怪话流传颇广。而少将军这个称呼,也被更多的人传开了,倒是让元浩为了避嫌特意说过不少次,尤其是训斥了带头的武大郎余庆二人好几次。
好在窦建德军中尚且只是粗略成军,整日打仗,连明天生死都难以预料,大多数人也没有那个讲摆老资格的心态。
即便有人心怀不满,但河间郡乡兵中的老人们的领头人物刘雅,后加入的河北豪侠、高鸡泊军卒们的领头人物王伏宝、董康买也都在外领军,自然也闹不成什么事情。
而窦氏宗亲中有人打算拿出长辈身份来压,却有窦建德亲自应付。
元浩又抽调一批新提拔的年轻队主们,随着他到各营巡视,组织整编队伍,雷厉风行之下仅仅十几日,竟已有了一个初步模样。
只是不知哪传出来的,军中好事者纷纷传唱:窦帅大账居中坐,少郎君步子急似雨,窦帅今日予我持刀剑,何日少郎君委我队主做。
为此元浩特意跑去窦建德处请罪,结果被窦建德罚酒三杯,叔侄当夜喝到半夜,为此还被窦家婶婶埋怨了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