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夏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0章 人才难得

元浩之前给了宋志略一个特殊任务:让他去找几个懂得经营钱铺的商人回来,哪怕是绑票也得给元浩找到这样的人。

所谓钱铺其实就是后世一般所说的当铺,这个时代又叫质库,早在汉代就有了类似的金融商人,他们不但接受抵押物,而且还往往兼职高利贷和原始的保险业务。

对于传统的小农经济而言,这些钱铺商人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因为农业是高度依赖自然条件的生产产业,任何人都难以保证年年风调雨顺,在遇到灾年的时候这些高利贷商人就成了自耕农们唯一的借贷渠道。

如果放到后世,这些最低也是九出十三归,还要加上各种利滚利条件的钱铺商人个个都得被抓去吃牢饭,但在古代,他们甚至算的上良心商人了,甚至在被放高利贷的农民群体中口碑还算不错。

这种良心完全是农民们靠着朴素的感觉对比出来的,因为还有远远比商人们更黑的官府存在。自汉武大帝经济改革将各种商业活动收为官营以充实财税之后,历朝历代都很自觉地继承了这种官营商业的思路,其中和高利贷商人们抢饭碗的就是平准输均政策。

所谓平准输均就是由官府经营商业,在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低价时进行收购并将其存入平准库,等到物价高时再卖出,同时平准库这个机构还可以通过运输将低价收购的产品运输到远处进行销售,理论上说相当于国家粮库和供销社。

但在实际操作中,它很快就变成了官府单纯用来敛财的工具,官员们只顾囤积居奇和抬高物价,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甚至会在粮价高的时候仍然强迫农民以低价将粮食卖给平准库,而由着这一缺德业务的延伸,很快官吏们就发现直接强迫农民低价卖入粮食后再将粮食高价借贷给农民以维持生活是一件很快捷的敛财之路,于是在南北朝之后各地官府又做起了高利贷生意。

为了与民争利,朝廷甚至将那些高利贷商人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没办法,谁叫官办高利贷不但利率远远较民间钱铺为高,而且服务态度更是根本没有,强迫借贷的事情屡见不鲜,搞得农民叫苦不迭。

在真实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就是试图恢复常平仓的官营借贷,但北宋商品经济更加发达,官府的做法却还是几百年一个味道,最终也成了王安石变法最大的被攻击点,但青苗法也只有二成利息,在如今的大隋朝,五成以上的利率是官府的普遍现象。

不过元浩对此倒是关注不多,只是凭着印象认为钱铺这种东西应该还蛮多,所以倒让被派去找钱铺商人的宋志略抓了瞎,这年头哪有光明正大开门营业的良心民间高利贷啊!

能和官府公然抢生意的都是世家豪门,凭借着自身权势暗中开展钱铺生意,这些地下钱铺虽然也为数不少,但都没有公开招摇现世的,全部打着其他生意的名号开展业务,只有小家族的家主管事和乡村的村头豪强才知道如何联系他们,普通农民要借贷都需要族中和本乡的豪强介绍才行,宋志略带着十几个士卒转了好几天连别人的大门朝哪开都没找到。

实际这种事如果是窦建德和王伏宝亲自来做倒是熟门熟路,以前陪着窦建德在窦家庄耕田的时候元浩只是个孩子,窦建德并未让他接触这些事务,实际上窦建德之所以在乡间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他可以代表小农户们抵制官府的强制借贷和平准政策,还能和钱铺商人们搭上线,替乡人们作保借贷。

这是这个时代乡间的“强人们”即便自家不够富裕也照样可以掌控乡间的原因所在,他们对官府可以代表整个乡间的百姓抵制一些盘剥,对下则具有普通农人根本不可能有的办事渠道,否则光有侠义的名声也没有用。

宋志略之前既不是乡间大佬又没老老实实种过地,对其中关节一窍不通,只好带着十几人在乡间游荡了好几日。

不过他也不愧是元浩手下难得的聪明人,这一番晃荡下来倒是真被他发现了一个突破点。

在这个时代,除了官府那坑人的官办机构和世家豪门的地下钱铺以外倒还真有一个也做钱铺生意的地方,而且生意做得极大,那就是各地的寺庙。

自晋季以来,无论南北各国都大行崇佛之道,残暴如后赵石虎、荒淫如北魏胡太后、昏庸如梁武帝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崇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可不是夸张,除南朝外北朝历代也都大修佛寺,并且给予佛寺以各种特权和财富。

尽管有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两位对佛寺占用国家资源极度不满的铁血君主的打击,但佛寺的财富依旧非常丰厚,庙里的大和尚们坐拥大笔财富,又有着特殊的几乎独立于官府管控之外的特殊地位,寺庙的和尚们又大多读过书懂得知识,还有比这更适合做钱铺生意的角色吗?

于是今时今日各地的大和尚们关门拜佛,开门做钱庄的情形已经变得常态化,而且和尚们不跳客户,什么生客熟客都敢接,反正地方官府一般也不敢招惹这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方外之人。

宋志略也正是在乡间从农人口中听说了这个消息才算是找到了完成任务的希望。

作为作案的目标,寺庙是远远比那些世家开办的钱铺更合适的选择,世家的钱铺都集中在城里,但寺庙却不能全部都跑到城里,总有些在山间的大寺方便下手。

宋志略很快就选定了一家名叫灵吉寺的寺庙,这里离河间郡城足有四十多里,占住了附近几座小山,靠着从北齐时代就攒下的家底,方圆十余里遍布着庙里的寺产,和尚们既然有钱自然就要投资,因此钱铺生意搞得也很兴隆,周边的村寨、小豪强们都在这里借贷财物。

在这乱世之中,和尚们之所以敢大着胆子开门营业倒也是有所依仗,经历过几百年乱世的灵吉寺相当舍得在建筑上花本钱,围绕着大雄宝殿修起了足足三道寺墙,全部有四丈多高,还修筑了望楼高台环绕相连,借着山势的保护堪比一般的小山城。

庙里还继承了南北朝时代寺庙的良好传统,不但收藏有各种兵器,甚至还有一个有着十几名铁匠师傅的铁匠铺子。随着天下逐渐乱象渐起,灵吉寺还将蓄养的武僧扩充了一倍,虽然没有著名的禅宗祖庭少林寺那号称三千僧兵那么恐怖,但也有足足两百多人,加上必要时还能动员庙周围的佃户、信徒,势力比起一般的豪强还要强大。

不过灵吉寺就是修的再牢固宋志略也不怕,他只是为了绑几个懂算账经营的人回去又不是要靠手下十几个小兵打破灵吉寺。

实际上他只是做了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光明正大的走进了灵吉寺:花钱。

花点钱而已,作为一群虔诚的香客,花点钱到庙里上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吧,作拥数百武僧的灵吉寺也不认为不带长兵器的区区十几人能有什么问题,而且关键的是宋志略不但缴足了寺里的香火钱,还给足了寺里负责接待的知客僧小费。

这庙里收到再多也是公财,对自己大方才是真大方,知客僧立刻将宋志略一行上升到了贵客待遇,任由他大大方方的在庙里闲逛。

本来要从寺庙里绑出个和尚应该很困难,但那也是看绑谁,如果是有地位的大和尚们,只要有一个出问题立刻就要惊动灵吉寺里几百个和尚,可如果只是个小沙弥之类,丢了几天也未必有人发现。

而灵吉寺作为一座佛家寺庙,虽然大大方方做着各种敛财的生意,但论起地位来则和某些地方很像,会念经的和管事的和尚们地位才高,真正卖苦力每日算账做账的反而是地位低下的人。

好几个终日辛苦盘账的僧人已经四十多岁还只是个沙弥,根本不受重视。

因此宋志略很快就从灵吉寺绑出了一位叫做王长的僧人,甚至他把这位为灵吉寺的金融服务业奉献了十几年的高级账房人才裹挟出寺好几天庙里都没人发现。

不过这一番辛苦,总算是为元浩找到了想要的人,宋志略都感慨:还真是人才难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