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夏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4章 逐渐的变化

在中古时代,大大小小的豪强地主才是社会财富的拥有者,作为一只造反力量要想完全自力更生,对地主们秋毫无犯,这样的人不用官军来打,自己就得先饿死。

窦建德并非不知道需要团结士人,收揽地主豪强的道理,但他眼下只是割据险要的一支小势力而已,大隋朝廷还有足够的实力掌控全局,根本没有条件像汉光武帝一样直接拉拢到世家的支持。

窦建德对于控制范围内的地主豪强们采取的是又打又拉的策略。靠近豆子岗附近的如陈家之流的小豪强直接采取收税的方式,原本交给隋朝官府多少赋税就转交给窦建德军多少,这对于这些中小豪强来说也能接受,反正大隋朝的税已经收不到窦建德军控制的核心地域,本身的负担并没有增加。对于距离更远的豪强则采取的是灵活的处置方式,按距离窦建德军的远近和实力大小商定交税比例,有的近一点的按五成,有的远一点的就只交一成,相当于收取保护费了。

如果真有一毛不拔的人,那么义军的大军就会直接上门做思想工作,给他们好好讲一讲生命和财富哪一个更重要的道理,元浩就经常率领上千人的教育队伍围住村寨给他们讲道理,远近闻名。

大家纷纷从善如流,就是离窦建德军距离甚远的河间郡城边上的许多小豪强都诚心给窦建德军送来些财物,算是交一份保险。

豪强们都聚族而居,修筑村寨,对于这些人口,义军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一一消灭,便发出告示,愿意听从义军的就将坞堡上的四面寨墙全部换上代表窦建德的白旗,并且要接受义军的统一调度。如果中立的就挂上一面白旗即可,如果铁了心和义军作对到底,那就一面白旗都不用挂,只要窦建德军能顾得上,一定会派兵来平寨。

这种举措颇符合大多数人的观望心理,既不敢招惹气势正盛的窦建德,更害怕跟着窦建德以后大隋朝又打回来,两边不得罪是最好不过,一时间整个河间郡几乎插遍了白旗,各屯各家都要挂上一杆白旗才放心。

为此河间郡的白布几乎卖脱销,连周边各郡的白布都涨价不少,跟窦建德提这个建议的元浩早就囤积下一批白布,趁机还小赚了一笔。

相比于义军收取的田费,隋朝官府收取的数额要大的多,为了应付越来越多的军事开支,除了正常的田赋以外,官府还新增了各种加赋,这些加赋加起来几乎是正常田赋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沉重的赋税压力和无休止的劳役逼得许多中小地主都过不下去了,特别是加赋基本是以人头税的方式收取,真正的世家大族们都隐藏了大量人口,而且还普遍享有免疫的特权,地方官府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劳役和赋税任务只能选择向更下一级的有产者们收取。

在河北这个地方,由于数年来的连续洪水、干旱和战事,小规模的自耕农几乎全部陷入破产,纷纷成为抛弃土地的流民或者直接加入义军起来造反,官府在他们的身上是很难收取到税收的,毕竟人都跑光了。

剩下的就只有从中小地主豪强们身上下手了,作为拥有一定财富和地位的他们抗击灾害的能力远远强过小农生产的自耕农们,能够在之前的一系列灾荒中坚持下来,甚至还可以趁机占有破产小农们的土地,但很快他们的苦日子就来了。

既没有豪门世家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又缺乏足够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又有钱,收税不找你找谁?大多数的中小豪强的入仕范围都只局限在县内,有的甚至连吏员都没出几个,这样的家世根本不会让世家高门出身的州郡主官们有丝毫忌惮,破家县令层出不穷。

如果不肯交足了赋税,甚至如果不肯交足了官吏们的好处费,就会被打成叛逆,连朝廷的赋税都不肯交齐,这还是普通的百姓吗?必须要出大隋朝的铁拳才行。

要对抗官兵,仅仅靠这些一两百人的小土豪们自己是万万不敢的,更没有那个实力。雪上加霜的是窦建德军的出现又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负担,毕竟哪怕义军收的钱少,也是一笔额外的负担,又不会因为你给窦建德交了钱,大隋朝就给你办退税。

这种局面下有不少人面对沉重的经济压力不得不改换思维,如今既然大隋朝的兵马都龟缩在城里,那么暴力抗税似乎风险变小了,面对出城的几百隋军自家的几百丁壮自然打不过,可几百人的隋军也绝对打不过窦建德军啊,干脆心一横,投了窦建德吧。

窦建德也欣然同意将各营将领轮流派出支援愿意打窦建德旗号的村寨,面对一出动就是上千步骑武装巡游的窦建德军,隋军很快就软了下去,连交战都不愿意就纷纷退了回去。这么一来,立刻又有许多村寨打出了四面白旗,甚至连郡城附近都有不少村寨打出了四面白旗,带着全族跟着窦建德军干了。

虽然大隋朝在全天下看来还牢牢占据着优势,朝廷的大军比所有的各路义军加起来还强,但在河间郡,隋朝的统治已经趋近于崩溃。出身关中的太守气的连日怒骂这些河北人奸猾叛逆,不守臣节,真是自北齐那一代就带坏了风气,但也只能不断上书求援,哀叹:河间一郡,处处皆反,城墙之外,尽是贼寇。

不过就算又有许多人横下心投靠窦建德,保持中立的仍旧是大多数,他们虽然被大隋朝的官吏一再盘剥,但却始终害怕杨广那支南下的大军再杀回来,不敢公然反叛朝廷。

对于这一部分人群,元浩体贴的推出了军票套餐,交给窦建德军的保护费里可以搭一成到四成不等的军票。

相比于直接按市价交纳粮食铜钱或者其他财物,用军票来交纳当然要划算的多,元浩捣鼓出的食堂券也就是军票虽然在交易所推出后已经受到了很多人的承认,算是有了一定流通价值,但市面价格只有面额的三四成而已,无形中可以为这些村寨节省下一大笔钱。

搜罗军票成了一桩在河间郡流行的生意,但是在民间流通的军票其实不算多,而且收购价也普遍只有最高四成,因此很多人都搜集不到足够的军票,白白浪费了额度。

于是许多人在元浩的刻意引导下注意到了交易所开办的新业务:兑换业务。

王长掌柜在元浩手把手的指导下,在交易所大院外又新建了一座开放式的建筑,这次倒没有和交易所一样简谱低调,而是难得的使了窦建德军中少有的大手笔,直接盖起了一座三层的小楼。小楼倒是没有当世建筑的那种豪华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但是灰瓦白墙倒也素雅,模仿后世徽派建筑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相比建筑风格,重要的是这所小楼的作用。元浩命人给到处递信,走街串户的宣传,这座建筑的作用就是按照市价承兑军票,也就是市面价值兑换钱币和军票,每天都固定抛出一批军票,由价高者得,若是一次兑换的数目超过了当天抛出的额度,则推迟到下一次兑现,当然如果当日出价的都太低,则会被王长以三成银钱的底价收回。

很快,一干豪强们就无师自通的发现了这是个投机倒把的好地方啊。

全书完,更多原著好书尽在QQ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