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传(全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慧眼识商机,成为塑胶花大王

随时留意身边有无生意可做,才会抓住时机、把握升浪起点。着手越快越好。遇到不寻常的事发生时立即想到赚钱,这是生意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第一节 稳中求进,分散资产

度过质量危机后,李嘉诚告诉自己,以后做的每件事、每个决定都必须谨慎。从此之后,李嘉诚对自己走的每一步都非常慎重。吃一堑,长一智,这次事情让他明白了,想要做好一个公司,就必须做到四个字:“稳中求稳”。当然,这并不代表他会止步不前,而是在稳健的基础上发展。在他看来,停止发展才是最大的危险,最正确的发展方法是“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

事实上,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李嘉诚都会先考虑它的可行性,比如,他不会因为当下的楼市好,就立刻买下很多地皮,而是会关注全局,小到市民的收入与支出,大到世界经济的前景,方方面面的因素都会留意。在他看来,国际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都会影响到香港。

对商人来说,“经商而不沉迷于商业扩张”才是真正的智慧。在成功的商人眼中,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永远的生意,现在盈利的东西,以后未必还能挣钱,没有哪个行业能够永远红火。所有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旦过度扩张,就可能出现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现象。不管什么事情,只要达到顶峰,就会走下坡路。所以,能知道什么时候进取,什么时候停下来,是很重要的。

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正确对待生意上的跌宕起伏,学会接受暂时的低谷和失败,只要不自乱阵脚,就有成功的可能。

长江塑胶厂成立后,李嘉诚几乎将自己所有的心血都投在了它上面。每天想的就是可以让它像孩子一样慢慢长大。可是企业毕竟不是孩子,如果经营不善,就会破产倒闭。

于是他开始考虑将资产分散,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当然,这个想法并没有被所有人接受。公司的骨干觉得资金可以分散,但投资者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这样一来,就会忽视一部分业务,造成这部分业务陷入停滞乃至衰退,得不偿失。

当时李嘉诚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靠卖鸡蛋为生的农妇,每天早上,这个农妇都会拿着装满鸡蛋的篮子,到山那边的集市上去卖。一天早晨,农妇像往常一样起床,拿上鸡蛋前往集市,谁知她刚出门,就被一只不知哪来的山羊给撞了一下,正好撞到拿篮子的那只手。山羊力大,篮子掉落在地上,全都碎了。农妇伤心极了,当场大哭。邻居看见了,问其缘由。农妇如实相告。邻居告诉农妇,这种突来的意外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只能做好防范措施,将鸡蛋分到两个篮子里,这样如果一个篮子里的鸡蛋碎掉了,至少还能保住另外一半鸡蛋,不至于一无所有。

讲完故事后,李嘉诚对大家说:“我们可以朝同一个方向发展,这样确实可以集中精力,若是做好了,肯定比分散发展的效果要好。可是一旦这个行业遭受巨大的冲击,我们的公司就会像放在一个篮子中的鸡蛋那样全部碎掉。我们不如学习农妇,多元化发展企业。这样一来,即使市场不景气,我们也可以分摊风险,互相扶持,共渡难关。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告诉大家,做生意没有什么诀窍,就是多思考,万事要从稳中求,千万不要被眼前的利益冲昏头,懂得适可而止才是真理。”

李嘉诚的这一思维模式在之后经营长和系企业时体现得尤为明显,长和系企业的经营范围非常广,长线业务和短线业务齐备,资本结构非常合理,这使长和系的财务状况非常稳定。不管是长实、长江基建,还是和黄,多年来都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负债率,大大降低了其因经济波动而出现资金危机的概率。而且各业务对经济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对经济波动反应的延迟时间也不同,这就避免了在经济环境不利的状况下一起遭受打击的情况。就拿港口业务和地产业务来说,港口业务属于对经济环境不那么敏感的行业,而地产业务则要敏感得多。当初“9·11”事件之后,全球经济受挫,地产和股市最先出现反应,受到很大冲击。而港口业务因为都是提前规划,对经济冲击反应延迟时间较长,因此直到半年之后才受到冲击。而那时地产业已经开始回暖,有这么一个时间差,长和系企业便有了喘息时间,避免了在这次事件中遭受过大冲击。

如今在生意场上,很多商人都坚守这一原则。他们同样觉得分散经营对企业是利大于弊的,一方面可以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抓住机会,就像人们常常说的那样,机会无处不在,每个市场上都有机会,分散经营能让投资者轻松把握住多个机会。

第二节 居安思危,寻求新的突破

长江塑胶厂经营状况改善后,订单络绎不绝,整个工厂再次回到通宵达旦赶工的生产状态。经历过质量危机之后,工人们对质量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了,那批临时招来的员工也接受了完整的培训,能够熟练而准确地操作机器了。最重要的是,李嘉诚已经完全赢得了员工们的信任和拥戴。

虽然还是一个很小的公司,但是他们对自己老板有信心,他们相信,“别人懂的,李嘉诚懂得更多,而李嘉诚能做的,别人不一定能做到。”所有人都看好工厂的未来,相信长江塑胶厂一定会扩大,会一路变好,自己的收入也会跟着提高。

外界也对这个小李老板很是赞扬,觉得他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带工厂走出那么严重的困境,实属不易。更重要的是,李嘉诚的为人也让他们赞赏,他们都愿意和他做生意,纷纷和他签下订单。

李嘉诚在偿还了所有借款后,将重点放在了工厂的技术革新上面。为了请到好的技术人员,他开出了丰厚的薪水。然后,他又对生产车间的技术骨干进行了培训,同时买进了新型的生产机器。

长江塑胶厂似乎已经完全走出了困境,正在走向更好的未来。但是李嘉诚并没有大意,他没有忘记上次危机就是发生在他春风得意的时候。居安思危,他要为自己的工厂谋划好未来的发展方向。

李嘉诚冷静地分析了香港的塑胶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生产塑胶产品的工厂越来越多。面对如此多的竞争对手,长江塑胶并不是其中的佼佼者。若论优势,也只能算是经营状况良好罢了。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企业在日渐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呢?李嘉诚忧虑极了。

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工厂中的技术人员,表示长江厂若想继续发展下去,就要拓展新的业务。这个想法并没有得到众人的支持,大家都认为,塑胶制品的市场还是很大的,若是花费精力去开发新产品,很可能会影响到现在的生产质量,再现质量危机。

的确,香港的塑胶制品当时卖得还是不错的,甚至在国际上也卖得很火。但这并不是因为产品好。那时候,内地政权更替,很多人为避难逃到香港,使香港储备了大量的劳动力,一时间工人工资降到了极点,这大大缩减了工厂的成本。所以香港生产的塑胶产品价格非常低廉。正是凭借着价格优势,香港的塑胶制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定的份额。

在李嘉诚看来,因为廉价而畅销,并不是长久之计。他立志要打破这种现象,证明香港也可以生产出有价值的产品,一样可以用质量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李嘉诚曾在2008年《环球企业家》杂志的采访中表达了自己对企业追求产品精益求精的看法:

康熙王朝尽管不是中国最强盛的时期,但资料显示,当时中国的GDP已占到全球的30%,而今天,我们中国的GDP只占全球经济的6%。我觉得,中国人是个聪明的民族,但我们中国的企业需要更精益求精。同样一道工序,比如生产一支笔,你做到了90%的程度,可能只卖3元钱,你做到100%的程度,也许售价会高得多。认真追求最好的产品,应该是我们中国企业的方向。当然,推销网络一定要有突破,才能够取得合理的价格和前景的保证,虽然这不是一件轻易的事,但最终亦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工厂的规模和决心是推销突破的关键。

不可否认,当时员工们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做生意就像海中行船,稍有不慎,就会迷失在风浪中,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再三思量后,李嘉诚决定先不改变工厂的策略,由自己去寻找新的出路。

那时李嘉诚为了跟上世界潮流,经常阅读国际上的塑胶杂志,以了解市场形势和先进的技术。有一次他读到一篇关于欧洲塑胶吹塑技术的文章,讲的是利用吹入空气的方式,使软胶管在模具内膨胀成型,是制造塑胶瓶的先进技术。当时香港塑胶业采用的都是注塑技术,也就是把塑胶溶液注入模具内成型,用这种技术很难做出软塑胶瓶这样的产品。李嘉诚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商机,如果能抢先占领,必定能让工厂前进一大步。不过这种吹塑机器价格昂贵,不是李嘉诚的经济能力能承受的。李嘉诚不想放弃这个机会,既然没钱买,那就自己造。

李嘉诚根据杂志上的信息,一点点琢磨研究,经常研究到深夜,有时甚至好几天不睡觉。他利用工厂里的一些老旧机器,不断试验自己的想法,终于摸索出一条可行的办法。先是用机器把塑胶原料加工成一条热的软胶管,使其具有可塑性,然后把它放到一个切去瓶口的可乐瓶里,用压缩空气机往里吹入空气。在空气的作用下,软胶管很快膨胀起来,沿着可乐瓶成为一个瓶子的形状,冷却后便成为一个塑胶瓶成品。

李嘉诚研制的这种机器非常简单,成本比欧洲的机器要低很多,但是造出来的产品跟杂志上的一样。他很快将其投入生产,迅速占领了香港塑胶瓶这一空白市场,订单像雪花一样飞来。利用这项低成本的创新技术,李嘉诚赚到了很大一笔钱。

在长江塑胶厂的发展过程中,李嘉诚这种紧跟国际潮流的做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塑胶瓶只是其中一例,真正带给他和他的工厂巨大改变的是塑胶花技术。

有一天晚上,李嘉诚来到湾仔一家专卖潮州菜的餐馆,选了一个人多的地方落座。在等待上菜的时候,李嘉诚无意中看到放置在餐桌旁边的几本外国画册。虽然从小辍学,但李嘉诚一直坚持自学英语。他翻开了一本画册,看到上面的漂亮花朵,心里很是喜欢。认真阅读内容之后,他才知道那些美丽精致的花朵居然是塑胶制作的。

原来,意大利的一家公司找到了将塑胶制成花朵的方法。画册上说,那家公司马上就要投入批量生产,将塑胶花推向欧美市场。

当时李嘉诚进入塑胶行业已经有7年之久了,这个消息让他不禁感叹自己才疏学浅,同时也对西方的技术工艺敬佩不已。李嘉诚天生就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他一直在寻求突破,他决定抓住这次机会,让自己的长江塑胶厂从同行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

第二天,李嘉诚到工厂召开了技术大会,让技术人员挨个翻阅了那本画册,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家。他说:“塑胶花一定会在欧美找到自己的市场。欧美人现在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很多家庭主妇都出门工作,成了职业妇女,这意味着她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打理家务。欧美家庭都喜爱在室内装饰些花花草草,但真正的花草总归需要人去照料,而塑胶花不需要,还能常开不败,这十分符合他们的需求,所以发展前景很大。”

员工们也非常激动。塑胶花如此美丽精致,肯定会有市场,或许还能引发塑胶市场的一场革命。但问题是,凭他们的技术,真的能制造出如此精美的塑胶花吗?他们之前只制造过塑胶玩具和一些日用品,这些产品的制造相对简单,工艺流程也不复杂,凭借这样的技术条件,制作塑胶花是非常不现实的。想要制作塑胶花,必须要拥有极为先进的工艺,和更精良的设备与原材料,而这些条件他们都不具备。

这个问题着实难住了李嘉诚。第二天早上,李嘉诚便开始在整个香港奔走,希望找到一点点制作塑胶花的线索。可是,那时候的香港连塑胶花的代理商都没有出现,更不要提生产塑胶花了。

天黑了,李嘉诚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中,眼看自己好不容易找到的新业务,就要因为没有技术而胎死腹中,他难过极了。不过李嘉诚不是一个会轻易放弃的人,他告诉自己,现在塑胶花就是他的新目标,一定要努力去实现。

这次调查让李嘉诚意识到塑胶花这种新产品还没有出现在香港的市场上,如果自己能够成功地生产出塑胶花,就相当于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市场,而作为市场的开拓者,自己就可以把握先机。当时,香港人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会在室内摆设上消费。只要他可以成功,长江塑胶厂必定就能在极短的时候内,成为整个香港塑胶行业的佼佼者。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快拿到塑胶花的生产技术,在别人没有开发此项目之前,抓住这个先机。这次,李嘉诚真正体会到时间就是金钱的道理了。

第三节 快速行动,亲赴意大利“偷师”

既然国内给不了他想要的,那么就去国际上找。李嘉诚认定,只要肯努力,就一定可以得偿所愿。

1957年春天,李嘉诚带着满腔热血登上了去往意大利米兰的飞机。米兰是意大利的第二大城市,也是意大利最大的工商业城市。画报上的塑胶花,就是米兰维斯孔蒂塑胶厂生产的最新产品。

这趟寻求技术的旅途,远远没有李嘉诚想的那样简单。刚到米兰的时候,人生地不熟,虽然李嘉诚的英语不错,但意大利并不是英语国家,所以沟通起来并不顺利。

用了几天的时间,他终于找到了这间工厂。他用香港企业家的身份造访了该塑胶厂。接待他的是一名漂亮的女士,二人之间的对话非常和谐。李嘉诚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表示诚心购买该厂的塑胶花制作工艺。

自从维斯孔蒂塑胶厂推出塑胶花后,陆续有人上门求取技术。因此,对于李嘉诚的想法,这名女士并没有表示出任何的诧异,她淡定地报出一串数字,把李嘉诚惊住了。

那时候塑胶花才刚刚进入市场,前景极好。李嘉诚知道此时购买塑胶花技术,价格一定不低,但是没有想到会这么昂贵。李嘉诚原本打算用当时长江塑胶厂的所有流动资金购买技术,但现在这样的想法立刻变成了一种奢望,因为整个长江塑胶厂的资产都不足以支付这笔技术转让费用。

但是,李嘉诚并没有就此放弃。第二天,他仍然去了维斯孔蒂塑胶厂。但这一次他没有进去,而是在外面转悠,终于在工厂的一面墙上看见了一张招工广告,说工厂现在缺少勤杂人员,凡在米兰常住的人(无论国籍)均可参加面试。

这对于李嘉诚来说是一次机会,至少他可以接近生产车间,于是他去参加了这个面试,并且顺利通过,成为该厂的一名临时员工,主要负责给各个车间送料。

最开始的时候,李嘉诚虽然可以频繁地进出车间,但是每次都是走马观花,并不能看清工人是如何制作塑胶花的,更别说从中取得原料配方了。但是他依然认认真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在工友的眼中,李嘉诚是一位十分敬业的员工,只要是分给他的任务,都可以完成得很好,还会主动帮助他人,把车间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虽然有时候话可能比较多,但都是请教技术上的事情,这个大家都是能理解的。

一个月后,李嘉诚和大家都熟悉了,可以在各个车间自由走动,可以接触到塑胶花的生产过程。每天一下班,李嘉诚就会马上赶回住的地方,将自己今天所学到的东西记录下来,然后逐个分析,每天都研究到深夜。第二天,他又带着探索的欲望,去工厂继续观察塑胶花的生产方式。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嘉诚终于掌握了制作塑胶花的精髓。

对于一向品行端正的李嘉诚来说,偷学技术确实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但他太想让自己的长江塑胶厂发展起来了。在米兰的那几个月,尤其是一开始接触不到产品的那段时间里,李嘉诚每天晚上都会有一番心理斗争。他不清楚自己的做法对不对,也不确定能不能学到塑胶花的技术。如果学不到的话,那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是浪费时间。当时工厂刚刚渡过难关,管理者长期不在,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情况。但他不能放弃,他一定要掌握塑胶花的生产技术,他已经没有退路了。

其实说到偷师学艺这件事,很多人都做过,在世界范围都可说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俄国有名的彼得大帝,就曾经到西欧去偷学技术。

17世纪90年代,西欧刚刚经历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正处在蒸蒸日上的阶段。而俄国当时仍然十分落后,差不多比西欧落后了几百年。由于错过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思想解放,俄国的宗教仍处在蒙昧的阶段,自然科学根本无人研究,文学也毫无亮色,而社会方面仍盛行农奴制。与西欧相比,不管是从精神上还是从科技上,俄国都是相当落后的。

当时俄国的沙皇正是彼得一世,他是个很有远见很有抱负的人,当意识到与西欧的差距后,他决定做些什么改变这种局面。1697年,彼得派了一个250人的使团出访西欧,而他本人则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以下士的身份随团出访。由于隐藏了身份,没有人对他进行防备,因此他看到了很多原本无法看到的东西,包括各行各业的技术以及行业运作。随后,他脱离使团,进入荷兰东印度公司,成为一名船长学习航海技术。后来又来到伦敦,进入一家造船厂工作,学习造船技术。在这一时期,他还到各个学校、工厂、博物馆等地方参观学习,甚至参加了一次英国议会的会议。只要他认为比俄国先进的,对俄国有用的技术,便会用心去学习。

第二年,彼得回到俄国,当见到前来迎接他的大臣时,他突然拿起一把剪刀,把大臣的胡子剪了下来。这个举动被看作是彼得进行改革的序幕,之后他在俄国大力推行改革,从思想文化到科学技术,全面向西欧学习。这次改革深入到社会各个方面,俄国从此开始强大起来。

李嘉诚和彼得大帝采取了同样的方式来强大自己,彼得成功了,那李嘉诚的命运会如何呢?

第四节 学成归来,造出自己的塑胶花

李嘉诚终于将制作塑胶花的生产技术带回了香港,他还带回了几大箱子的塑胶花样品,和他在米兰所收集的资料。

李嘉诚离开香港的时候,香港的各大商场还没有出售塑胶花。但几个月过去了,李嘉诚回到香港的时候,已经有商店开始出售塑胶花了。

于是他亲自造访这些商店,了解其销售情况。通过调查,他发现绣球花是卖得最好的产品。他马上买下了大量的绣球花样品,拿回厂里研究。

李嘉诚再次召开技术会议,将选中的塑胶花品种分发给每个人看。然后将员工分为两组,一组抓紧时间,尽快开发出选中样式的塑胶花;另一组由李嘉诚带领,按照香港消费者的口味和喜好,设计出全新的花样。设计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一切以消费者的感情为先;二是不必循规蹈矩,拘泥于植物花原有的颜色和形状。

塑胶花毕竟是意大利人生产的,风格并不一定符合香港人的审美。比如,在欧洲卖得最好、样式最多的郁金香,在香港就无人问津。各地人民的喜好自然是有区别的,如果不重视这点,生产出来的塑胶花依旧不能在市场上取得好的销售业绩。事前做足市场调查,在顺应市场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东西,这样生产出的产品才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李嘉诚平时常常跟员工讲柠檬的故事。他说:“当生命抛给你一个柠檬,你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要怎样做才能让它与众不同,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创新,比如你可以将它变成柠檬汁。每个人都要学会做特别的自己,学会描绘自己的独特的心灵,唯有这样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有原则、有理想的人,一个独立而特别的自我。只有将自己变成这样的自己,才能够适应市场的多变性,保证不被它淘汰。”

李嘉诚认为:“做生意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创新;二是改进;三是跟风。创新吃的是一招鲜,虽然不易,一旦使出来,那收获就会很大;改进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虽不易造成大的影响,后劲却很足;跟风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这样做起来较容易,风险也较小,但跟吃人的残羹冷饭差不多,收获亦是有限。”

确定塑胶花的样式后,李嘉诚便带人没日没夜地工作起来。在无数次的研究与实验之后,他们终于掌握了不同塑胶花的调色和制作流程。李嘉诚不敢休息,立马带着员工按照掌握的技术,不眠不休,用一个月的时间,赶制出了属于长江塑胶厂的第一批塑胶花。这期间,他仍然不停地走访于不同层次的居民中,询问他们喜欢的花样,一旦情况有变,立即改变策略。

李嘉诚的长江塑胶厂生产出第一批塑胶花的时候,香港已经有商人在代理意大利的塑胶花了。这些花普遍出现在连卡佛百货这样的大商场中,价格不菲,基本都是走高档路线,成为当时的奢侈品之一。

物以稀为贵,塑胶花又是刚刚推出的新品,完全可以将价格定得高一些。如果将塑胶花廉价销售,虽说可以扩大销量,但会破坏塑胶花的产品定位,人们很可能会失去购买欲望。

但李嘉诚不这样想,他认为制作塑胶花的技术别的工厂也能学会,所以他断定,只要长江塑胶厂将塑胶花推向市场,其他的塑胶厂必定会想办法模仿,就像自己去欧洲偷师那样。这样一来,过不了多久,大部分工厂都会造出精美的塑胶花。一旦塑胶花市场陷入激烈的竞争,厂商之间就会打价格战,从而使塑胶花产品的利润变得微薄。为了学习生产技术,李嘉诚不惜漂洋过海远赴意大利,他当然不能看着局面发展到那样的地步。因此,他还是觉得应该低价出售塑胶花,用大众可以接受的价位,迅速抢占香港所有塑胶花的市场。于是他确定塑胶花为长江塑胶厂的主攻方向,同样也是本厂的龙头产品,开足产能抢占市场。

很久之后,当再次谈到当时的定价策略时,李嘉诚是这样说的:“当时我生产塑胶花的成本本来就不高,若是我们故意卖高价钱,日后塑胶花的价钱必然会有极大的浮动,说得直白点儿就是会不停地降价。那时候我们就会处于一个绝对被动的位置。当然,以上都还不算太严重,若是其他塑胶厂直接低价出售塑胶花的话,就会让消费者对长江塑胶厂的产品产生怀疑,这对一个企业来说,伤害实在太大了。我个人并不想从中谋求太高的利益,那样会让我感到有失公平,违背了市场平衡原则。再说,当时在香港,有钱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我是有私心的,希望自己的产品被更多的人使用。我以极低的价钱将塑胶花大批量地销售给香港的各个商店,彻底占领塑胶花市场。这样一来,别人再想从价钱上和我们竞争就不可能了。因为我们的价钱已经是最低的了。若是可以比我们还低,那他很可能无法保证产品的质量。时间一久,客户们还是会选择我们的产品。”

和李嘉诚料想的一样,他的塑胶花一经上市,便赢得了广泛的好评。最开始,很多人都无法相信,这些塑胶花是李嘉诚自己制作的。他们以为长江塑胶厂也做起了塑胶花代理的业务。在李嘉诚说明白之后,他们纷纷吃惊不已,争先抢后要跟李嘉诚签订单。其中大部分客户在看了李嘉诚给出的供销合同后,什么都没有说,极为爽快地签下自己的名字。有的为了买断产品,居然主动提出可以预付50%订金。

最终,李嘉诚采用低定价策略,不仅抢占了塑胶花市场,还为他们的产品赢得了各方好评。

第五节 有钱大家赚,让塑胶花开遍香港

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李嘉诚走访了香港所有的经销商,向他们一一推荐自己的产品。其中很多经销商是老客户。他们了解长江塑胶厂的情况,无法相信那样破旧的工厂和极其落后的设备,可以生产出如此精美的塑胶花。

他们纷纷问李嘉诚:“这不是你从意大利运过来的吧?看起来一点儿不比他们生产的产品质量差啊!这样质量的东西,香港是生产不出来的。”

李嘉诚笑了笑说:“我保证是我们自己生产的。如果大家不相信,不如和我一起去工厂看看,还是原来的那个厂子,只是为了生产塑胶花,我们购置了很多新的机器,当然,也聘请了很多技术人员。如果有机会,你们可以拿我们生产的塑胶花和国外的产品比较一下,绝对能发现我们生产的花朵和进口花朵的不同之处。无论在花样上,还是在颜色上,我们长江塑胶厂生产的花朵,都更加符合香港人民的口味,当然,我们的款式也比意大利的多。”

众人立即跟随李嘉诚返回工厂,观看一番之后不得不承认,长江塑胶厂生产的塑胶花十分符合香港大众的眼光,样式也更多。产品本身走的是小巧玲珑的路线,精致异常,方便携带。经销商们都不愿相信自己的眼睛。

就在经销商们在美丽的花朵前眼花缭乱的时候,李嘉诚报出了自己的价格,这又一次惊住了大家。因为李嘉诚的报价比市场上已有的塑胶花便宜了数倍。

很多经销商当场就跟李嘉诚签订了订购合同,有的甚至想买断代理权,非要李嘉诚拿下50%的订金。李嘉诚拒绝了,他告诉经销商们:“大家虽然都是经销商,但是销售的网络基本都是不同的,我也会尽可能避免大家生意上的重叠。不过买断就算了,有钱应该一起赚嘛!”

长江塑胶厂的塑胶花很快席卷了整个香港,长江塑胶厂也坐上了塑胶行业中的头把交椅。

那次塑胶花风潮,对很多老一辈人来说都记忆犹新。就在短短数周之内,美丽的塑胶花就布满了香港的大街小巷。不管你走到哪里,都可以看见长江塑胶厂出品的塑胶花。香港进入了塑胶花的黄金时代。

美丽的塑胶花为李嘉诚带来了打造未来商业王国的第一桶金,让他获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美誉。

很多人都说李嘉诚幸运,其实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机会常常有,就看你能不能把握住。那本放在餐馆桌子上的画册,一定不只李嘉诚一个人看到,但只有李嘉诚抓住了这次机会,从而获得财富。

李嘉诚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愿意去学习、去尝试,并从中获得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他能抓住别人看不到的机会。

就像李嘉诚自己说的那样:“我们身处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全球迈向一体化,科技不断创新,先进的资讯系统制造新的财富、新的经济周期、新的社会生活。我们必须掌握这些转变,应该求知、求创新,提高能力,在稳健的基础上力求发展,居安思危。无论发展得多好,你都要时刻做好准备。”

对一个人来说,学习是一生的事业。要想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定要坚持学习,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个人的思想与品质,提高生活技能,勇往直前,在这条优胜劣汰的人生道路上,稳坐胜利者的位置。李嘉诚之所以能获得今天的成就,打造出如此巨大的商业帝国,全是依靠那颗热爱学习、不断进取的心。

第六节 用事实回应谣言,树立美好的产品形象

就在李嘉诚的塑胶花取得成功的时候,一篇损害长江塑胶厂利益的报道不胫而走。

一天,李嘉诚和往常一样在办公室中分析市场,秘书突然敲门进来,将一张《商报》放到他的桌子上。

“董事长,你看看这个报纸上写的什么吧。”

李嘉诚看了秘书一眼,拿起报纸看了一下,原来是有人恶意中伤长江塑胶厂,在报纸的显眼位置写着“且看长江公司的真面目”。正文的内容更是让人生气,写着:“休看李嘉诚现在呼风唤雨,到处以他的塑胶花哗众取宠,招摇过市。其实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也从来不是什么精通塑胶制品的技术权威。如果翻开他的历史就会让人吃一惊,他原来是西营盘一家茶楼的小伙计,喜欢跳槽的李嘉诚先是在当茶楼伙计,后来又跑到钟表店当了打杂的小工。本来可以在舅舅办的表店里扎下根来,没想到一年不到,他再次跳槽到一家五金厂当推销员,这也不能让他安心就业,后来他发现塑胶业在香港走红,于是再从万和塑胶公司跳槽出来,成了现在长江公司的小老板……”

李嘉诚看了几遍报纸上的文章,就是猜不到谁会这样做。秘书提醒说:“会不会咱们的同行啊,嫉妒咱们的塑胶花卖得好,董事长你得赶快想个办法才行啊!”李嘉诚并没有那么生气,他笑了笑说:“这上面说的一点儿不差,我当年就是喜欢跳槽,这说明他真的了解我。如果我不跳槽的话,就不可能有我李嘉诚今天的长江公司嘛!”

秘书说:“董事长,你接着往下看,这个人不但说您跳槽,还污蔑咱们长江公司,他肯定是嫉妒咱们公司,对于这样的人,我们绝不能再纵容啊!”

果然后面紧接着就出现诋毁长江公司的话,文章原话是:“李嘉诚的塑胶花在香港轰动了一阵,可是这些产品又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如果大家有兴趣到长江公司去看一看,就会大吃一惊地发现,李嘉诚所谓的公司,其实不过就是一个大杂院。不但所有厂房都是破烂陈旧的,就连生产塑胶花的设备,也没有一台是货真价实的,都是其他塑胶厂淘汰下来的废旧机器,被他买到手以后,修修补补,勉强维持生产。我们真为那些购买长江公司产品的顾客捏一把冷汗,他们根本不知道,像李嘉诚那样破破烂烂的厂房,又怎么能够生产出与意大利名牌产品相抗衡的塑胶花呢?”

看到这里,李嘉诚气得一把将报纸拍在了桌子上。长江公司是他一手建起来的,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努力,渡过了多少难关才走到今天这一步。别人诋毁他个人倒还罢了,现在却公然诋毁长江塑胶厂,他心里自然不好受。李嘉诚说:“这人若是因为不服气,大可拿出自家的产品,大家一起在市场上比试一番,让消费者做裁判,看看谁的产品好。咱们公司的产品若是不行,我甘拜下风,到时候不用他们说,我自会向所有消费者认错,甚至可以宣布停产。可是他这算什么本事,在背后搞小动作,用这样见不得人的把戏暗中放箭,实在是太过分了!”

舆论的力量是可怕的,报道一出,不管长江公司的产品是否真有问题,购买的人数都大大下降了。李嘉诚再次遇到了事业上的“滑铁卢”。信誉和口碑是企业的生命,思考过后,李嘉诚决定亲自往这家报馆走一趟。

第二天,李嘉诚背了一口袋塑胶花,和秘书一起来到香港中环的这家报馆。报社的主编亲自接待了他。走进办公室后,李嘉诚将塑料花一个个的从麻袋中拿出来,微笑着说:“总编先生,贵报社在几天前曾发表了一篇有关鄙人公司的文章,我很感兴趣。我个人觉得,以事实为本才是最重要的。今天我把我们公司的产品带来,就是为了让您亲自过目一下,了解一下我们的产品。当然,也希望您能认真地了解一下我们公司。”

看着眼前姹紫嫣红的塑胶花,再想想自己的报纸上几天前发表的新闻,总编顿时脸红了,说道:“抱歉李先生,我不应该轻易相信那些空穴来风的话。相信能生产出这样美丽花朵的工厂应该不会太差。”

李嘉诚说:“主编先生不必不好意思,我们公司刚成立不久,没有充足的资金。公司用的机器确实不是最新的,厂房也不是特别好。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的产品质量低劣啊!”李嘉诚将自己公司的情况清清楚楚地告诉了报社主编,态度诚恳,不卑不亢。

主编看着面前这个侃侃而谈的年轻人,想到自从发表了那篇批评长江公司的文章后,陆续收到了一些了解长江公司的读者的投诉,心里更加忐忑。但是报纸已经发出去了,现在后悔也于事无补。主编将自己的难处告诉李嘉诚,询问他的想法。

李嘉诚马上说出自己的建议:“都知道报纸是为香港市民报道真实情况的,我今天来也是为了这个目的。为了公平起见,我希望贵公司亲自到我们厂去采访一下,看看我们的工厂,我们的设备,以及我们生产出的产品到底怎么样。如实报道这些情况就可以了。”

主编立刻同意:“好,就这样定了。我会派记者去你的长江公司采访,然后将贵公司的真实情况,如实地报道给读者。”

没多久,该报社就报道了一篇名为《李嘉诚创造的奇迹——简陋的厂房设备,优质超群的产品,当今香港工业之翘楚的诞生》的文章。

文章中写道:“李嘉诚在筲箕湾的公司确实十分简陋,设备也无法与先进工厂的新式机器相提并论。可是,令人敬佩的是,李嘉诚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生产出了质量极好的塑胶花,几乎可与国外最为先进的米兰塑胶产品媲美。这就是李嘉诚的奇迹,长江塑胶厂的奇迹,也是我们香港的奇迹!”

这篇文章是报社应李嘉诚之邀派去查看厂房的记者写的。文章中附上了记者拍摄的一组照片,照片上一边是较为陈旧的工厂,一边是看上去比世界先进塑胶花都胜出几分的优质产品。这篇报道彻底改变了李嘉诚的长江塑胶厂在人们心中的不好印象。

报道登出后,李嘉诚再次背上自己的产品,拿着这篇报道出发了。只不过他这次要去的不是报社,而是去见全香港的数百家代理商。

见到代理商后,李嘉诚坦诚地告诉他们:“长江公司刚刚创业,确实没有特别好的厂房。但是我向你们保证,长江公司生产的每一朵塑胶花,质量上都是有保证的。不信大家可以看看我带来的产品,这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其中还有几款是刚刚设计的,欧美绝对买不到。我相信质量才是一切的根本。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不管大家会不会订购,长江公司都欢迎各位前来参观。”

李嘉诚的这番话引起了不少代理商的好奇心,大家都由衷地佩服这个勇敢而直率的年轻人。其中不少人去了李嘉诚的工厂参观。在看过他生产的如此美丽的塑胶花后,越发对这个年轻人产生了好感,争抢着要和李嘉诚合作。

《商报》上的图片和新闻,无疑起到了普通商品广告所难以起到的宣传作用。原本就卖得很火的塑胶花,销量更是屡创新高。这都是因为这一宣传,让那些原本不熟悉李嘉诚和他的长江塑胶厂的人们,对李嘉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些眼红李嘉诚的同行对手们,本想利用报纸来抹黑李嘉诚,没想到却被他利用,借助那篇文章,为长江公司免费做了一次广告,李嘉诚本人的名气,也因为这件事得到了提升。

第七节 用诚意赢得信任,将塑胶花推向海外

李嘉诚的塑胶花从众多塑胶制品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引发了香港媒体的热议。数家媒体争相报道,其中有贬有褒。也是因为这些媒体的推波助澜,原来在香港无人知晓的长江塑胶厂名声大噪,李嘉诚本人也从一个小老板成为香港塑胶行业的名人。漂亮的塑胶花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一时间开遍港岛。

长江塑胶厂的先行一步,为自己赢来了金钱和名誉。李嘉诚却没有因此而得意忘形,他甚至来不及高兴,就开始为塑胶花寻找下一个市场。

很早之前李嘉诚就希望可以生产出被国际认可的产品。看着自己的塑胶花如此受大家喜欢,他再一次有了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国际的想法。李嘉诚知道,世界最大的市场在欧美,要想在如今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生意做大,就要打开国际市场。

当时香港的对外贸易基本上被洋行垄断。西方国家对华实行禁运,香港华人商行的出口贸易基本局限在东南亚一带。要想将产品销往国外,就必须经过香港本地的洋行。李嘉诚不愿与洋行合作,他觉得那样就等于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价格、产量、款式都得由对方说了算。

李嘉诚婉言拒绝了本地洋行的合作意向。他觉得这种合作方式不够透明,卖给洋行之后,自己就不能获得有关塑胶花的任何信息。产品运去哪里?代理商是谁?卖得怎么样?是以什么样的价格出售的?消费者对塑胶花有什么样的意见?这些信息在李嘉诚看来是非常重要的。

说来也巧,当时正好有一个境外的批发商与李嘉诚的想法一样,希望可以不通过洋行,直接找到产品的生产商,节省成本。得到这个消息后,李嘉诚立刻驱车前往,给他看了长江塑胶厂的样品。两人一拍即合,立马签订了合同。

俗话说:“有一就会有二。”没过多久,又有一位欧洲的批发商提出要参观李嘉诚的长江塑胶厂,观看塑胶花的制作。

李嘉诚马上安排这位批发商去工厂参观,亲自给他讲解工厂的制作流程。李嘉诚丝毫不怕批发商偷师,每一个步骤都讲得很详细,就是为了能让批发商放心购买。

从长江塑胶厂出来后,批发商说:“一直听说香港产的塑胶花比意大利的还好,原本不敢相信是你们自己生产的,所以才要求参观工厂。现在我愿意跟你做生意了,但是我想做的是大批量的批发。你们工厂现在的规模,是满足不了我的要求的。我希望你可以考虑扩大工厂的规模。”

李嘉诚说:“先生,我很早就想扩大长江塑胶厂的规模了。只是现在我还没有资金,但是你放心,以后我肯定会扩大工厂规模的。”

批发商摇头说道:“你也是生意人,应该知道时间对于一个生意人来说有多么重要,我等不了你那么久。若是因为资金问题,我倒是帮得上忙,只要你能找到一个有实力的公司或者个人做你的担保,我可以先借钱给你扩大厂房,就当我给你的订金。”

李嘉诚是白手起家的,亲戚中算得上实力雄厚的也只有舅父庄静庵一人。可他从没有因为自己的事情向舅父求助过,一心想靠自己闯出一片天地。可是这次的批发商并非普通的经销商,这个人的销售网遍及北欧、西欧,这些都是欧洲的主要市场。如果能做成这笔生意,就一定可以实现塑胶花走向国际的愿望。他实在太想做这笔生意了。

李嘉诚硬着头皮去求助了舅父庄静庵,可是庄静庵并不买账,他不愿意为李嘉诚做担保。至于庄静庵拒绝为外甥担保的原因,没人说得清楚。李嘉诚最终也没有找到满足条件的担保人。

李嘉诚明白,万事只能靠自己。于是,他马上赶回工厂,和自己的设计师一起通宵达旦,连夜赶出9款样品来,希望批发商可以看上他们的产品,给他们一次机会。

当时,批发商想订购3种产品。为了打动批发商,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李嘉诚彻夜不眠地赶制出9款新产品。他想,这样一来,不管成功与否,都可以给批发商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后就还有合作的可能。

第二天天一亮,李嘉诚就带着自己的产品赶到了批发商所住的酒店。两个人在酒店的咖啡馆中见了面。李嘉诚拿出了自己带来的9款样品,将它们一一摆在了桌子上。他仔细观察着批发商的表情,猜测自己是否可以做成这笔生意。

批发商对李嘉诚拿来的样品满意极了,挨个仔细地观看,足足看了十几分钟,然后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这让李嘉诚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一下,之后的对话也就更有底气了。

李嘉诚的做法确实让批发商动容,他没有想到这个年轻人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出如此完美的样品。看着李嘉诚布满红血丝的双眼,批发商心中感慨极了,他欣赏这个年轻人的办事作风和效率,想起自己也是从无到有一步步走过来的,决定助李嘉诚一臂之力。

批发商抬起头来,看着李嘉诚说:“年轻人,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我也是白手起家的,知道位卑财薄的感受。香港是一个只认钱的地方,你找不到担保人,我可以理解。在来之前,我也打听过你和你的工厂。知道你在行业中有着不错的口碑。我之前也看过你的工厂,对于贵厂生产出的产品很是放心。至于价格,我也非常满意,我相信这绝对是香港最优惠的。”

“再来说说你拿来的这9款样品吧!我个人非常喜欢。这可以算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产品了。我猜想这应该是你昨夜赶工制作出来的,贵厂的技术和能力实在让我吃惊,真想不到,你们能在这样简陋的工厂里,生产出这么精美的花朵。你让我佩服。你和你员工们的努力不会白费,我愿意给你一次机会,并且我很高兴可以跟你这样能给人带来惊喜的人做生意,相信你未来必定会大有成就。”

两人相对而笑。接着他们又商谈了产品的具体方向和数量,很快就签订了合同。批发商按照之前的约定,先付给李嘉诚一笔订金,让他用于扩大工厂规模。据说,当时这位富商十分相信李嘉诚,主动提出要一次性付清款项。

李嘉诚曾经说过:“我深刻感受到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信誉、诚实也是生命,有时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一个企业的开始意味着一个良好信誉的开始,有了信誉,自然就会有财路,这是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就像做人一样,忠诚、有义气,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做出的每一个承诺,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并且一定要做到。”

“有多少人信任你,你就拥有多少次成功的机会。‘信’是什么东西?信任是一种人格力量,是超越金钱的友情。所以,言必信,行必果,能帮上忙就要帮,但不可轻易许诺。我做什么事情都讲求诚实、诚信,以诚交友。”

由此可以看出信誉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若不是李嘉诚之前一直严于律己,以诚待人,是不可能拿下这次大生意的。

有了这个欧洲批发商的支持,李嘉诚开始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除了从批发商那儿借来的钱,他又一次在亲友中进行了募资,筹来的资金全部用在租赁新厂房和添置新设备上。

这次李嘉诚租赁的是一间面积将近两千平方米的厂房。当时,前一个租用该处厂房的工厂,正处在倒闭边缘。交完订金后,李嘉诚从老板办公室出来,路过工人车间的时候,有一位好心的职工拦住他,说:“年轻人,这条路风水不好,在这里做生意的人,就没有不赔钱的。已经好几家了,都是满怀希望而来,垂头丧气而归。我们老板也是这样的,刚来的时候都不信邪,现在可好。不只这里,我敢说隔壁两家也撑不了多久,都是垂死挣扎,肯定要倒闭的。我看你还年轻,千万别把自己毁在这里。年轻人,听我的话,损失点儿订金得了,千万别把自己也赔进去啊!”

对于这位职工的好心,李嘉诚感动极了。但是他已经接了经销商的订单,也付了厂房的订金,订购了一批新的机器,如果现在反悔,很有可能会失信于人。李嘉诚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这位员工,说他相信事在人为,老天管不了那么多的。

李嘉诚按照原来的计划,布置了工作,安装了设备,很快工厂就可以正式投入生产了。他带领员工,将每一步都做到最好,尽心尽力地经营。生意越来越好,开工一个月所赚的钱,就接近工厂一年的经营费用。

旁边的两家工厂,如那个职员预料的一样,没多久都倒闭了。李嘉诚将它们都买了下来,又进一步扩大了工厂的规模。长江塑胶厂在这里生产了很久,直到李嘉诚在别的地方买了新厂房才从这里搬出去。说来也怪,原本备受嫌弃的位置,此时却受到了众人的争抢。

李嘉诚说:“风水这个东西,你要信也可以,但是我更相信事在人为。我一直认为,只要一个人敢拼、敢闯,肯努力、愿意动脑子,那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难住他的。比起风水、命运来,我更相信自己。”

经过李嘉诚的精心经营,长江公司的塑胶花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更多美丽的花从香港运到了不同的国家。

第八节 树立远大目标,实行股份制改革

在长江塑胶厂的塑胶花在国际市场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李嘉诚并没有安下心来享受财富,他仍然时刻关注着塑胶花在市场上的发展态势。

李嘉诚的忧患意识不是多余的。既然李嘉诚可以偷师学到制作塑胶花的技术,别人当然也可以效仿。没过多久,香港便冒出了许多制造塑胶花的工厂。长江塑胶厂不再是香港唯一一家生产塑胶花的工厂,这就意味着,长江塑胶厂的盈利也会降低。这样一来,长江塑胶厂在同行中的龙头地位很可能保不住了。

在香港,追风跟潮是很普遍的事情,一点儿都不奇怪。因此,李嘉诚早早就想好了对策。去米兰学习塑胶花制作的时候,他就对欧洲的企业结构和管理方式很感兴趣,他明白现在的社会并不利于势单力薄的家族企业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决定对工厂进行改革,实行股份制企业。改革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就是组建合伙性的有限公司;第二步,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申请上市,成为公众性的有限公司之一。

1957年,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李嘉诚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他将厂房一分为二,一处生产塑胶玩具,一处大量生产塑胶花。可以看出,那时候塑胶花仍然是长江公司的重点产品。

那时候的李嘉诚就对现代企业管理和资本运营有了初步的概念,这也为他之后在股市大展拳脚奠定了基础。

当时香港还不流行股份制,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李嘉诚为了让长江公司有更好的发展,硬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很多人都笑他是没事找事。他们认为,长江集团是制造塑胶花的先进企业,即便是现在香港塑胶花厂众多,它仍然有着自己的优势,销量绝对能养活自己,觉得李嘉诚没必要如此大费周章。

但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李嘉诚17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出人头地。他要让长江公司不断壮大,取得更大的成功。

不管是打工,还是自己创业,想要成功,第一步要胸怀大志。古人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通过努力,很多人都能取得成功。这就是说,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他的志向。大部分人都不缺乏创业的能力,他们缺少的是一个远大的目标。因为没有树立大的志向,在获得初步的胜利后,就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已经走向了成功,从而故步自封,结果只能守着小小的成就安度余生。

所以,不管想要做什么,都要先给自己树立一个明确、远大的目标。这样才能在初获胜利时,仍然保持一个清晰的头脑,去正确地认识行业的前景和发展。只有抱负远大的人,才会不停地寻找突破口,会在平时多动脑子、多留心、多思考,才会在学习上永不止步,才会发现潜藏在平凡事物背后的商机。

李嘉诚伟大的目标推动他闯过一次又一次的难关,披荆斩棘,在困境中闯出一条条出路。若他不曾胸怀大志,那么他现在可能只是一个不错的推销员,挣着固定的工资,过着温饱的日子。所以,树立一个大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催促我们前进,最终走向成功。

李嘉诚说:“世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赫赫有名的渣打爵士从英国初来香港时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贫寒之士,他靠勤勉、精明和机遇变成巨富,创九仓(九龙仓)、建置地、办港灯(香港电灯公司),开创了一番了不起的事业。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雄心大志,要立下远大目标,这样才有压力和动力。”

那些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往哪里走,需要迈多大的步子,所以他们能切实而坚定地走向自己的目标。与李嘉诚相似的,还有曾登上内地富豪榜首的马云。

2003年,马云做出承诺,保证阿里巴巴全年盈利必定超过1亿元。然后朝着目标努力去做,终于在年底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2004年,马云风头更盛,声称要实现每天赢利100万元,并于年底实现了;2005年,马云更夸下海口,保证阿里巴巴每天缴纳税款达到100万元。和之前一样,他将一份满意的答卷,于当年年底交到了每个人眼前。

2014年,马云旗下的天猫商城在11月11日当天的销售额就超过了571亿元。

李克强总理曾接见过马云,谈话时三次提及“双十一”,夸赞马云将一个普通的日子变成了节日。

就像美国著名零售业巨头西尔斯说的那样:“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获得成功,管理者就要有大的目标。然后,拼尽一切朝着目标奋斗,持之以恒,不达终点,绝不放弃。”

对一个企业来说,若想实现长久发展,管理者的目光就必须要长远。李嘉诚正是靠着这份为了理想永不停歇的激情,奋力拼搏,才获得成功的。只有拥有了这些东西,才能打开成功的大门。也正因如此,李嘉诚不甘心只做塑胶厂的厂长,一心一意要开拓新的疆土。

第九节 以和为贵,成为行业领袖

2001年5月,李嘉诚在汕头大学以问答的形式和商学院师生分享自己的从商经验时,曾被问道:“李嘉诚先生,您觉得做生意什么最重要?作为一个生意人,您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是关键吗?还有,您认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应注重品德教育还是能力教育?您的经营之道是学老子还是佛家,还是儒家?”

李嘉诚回答说:“正规的教育我受得非常少,但是,我小时候就懂得要牺牲,不看小说,而看对我这一生有重大关系的书。但是,就我的哲学来讲,我掺入了儒家,也掺入了佛家,也掺入了道家。你不开心的时候,拿这些书来看一看,你的心可以静一点儿。就品德和能力而言,我们中国好像有这样一种观点,乱世的时候,你要看重要大臣的能力,但如果太平盛世,你要看他的品德。在原则上,你可能说我守旧,我是把品德看得更重要。一个人有能力,但你要派三个人每天每小时都看着他,那么这个企业怎么做得好啊!”

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波及香港。不少塑胶厂因为这场危机不得不停止运作,还有不少工厂直接宣布破产,以防自己在这次危机中越陷越深。

香港没有专门生产塑胶原材料的工厂,只能依赖进口。石油危机之后,塑胶原料的进口商们趁机垄断价格,塑胶原料价格持续飙高。几个月的时间,每磅塑胶原料的价钱已经从年初时的6角5分钱,涨到了4~5港元。如此高的价钱大部分塑胶厂都承担不起。万般无奈之下,大部分塑胶厂只能停工,数以万计的员工因此失业。香港塑胶行业面临空前危机。

当时,李嘉诚早已将自己公司的经营重点从塑胶产品转到了房地产上,塑胶方面的业务在李嘉诚的公司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因此,这次空前的石油危机并没有对李嘉诚的企业造成太大的影响。而且,李嘉诚向来行事稳健,早早就购入大量的塑胶原料,将其存在库中,以备不时之需。仓库里一共储备了数十万磅原材料。有这些原料在,长江公司的塑胶部门自然可以应对这次石油危机。可是没过多久,李嘉诚居然宣布要将12.43万磅的原料,以不足市场价格一半的价钱卖给其他塑胶厂。众人对李嘉诚的做法十分不解,当时塑胶原料的价钱还在持续升高,长江公司的塑胶业务依赖这些原料才能维持下去。李嘉诚在这个时候大量出售公司的储备原料,是否意味着李嘉诚将要放弃塑胶业务?股东们心里忐忑,争先恐后地询问李嘉诚的想法。李嘉诚很耐心地告诉众人,他这样做并非要放弃塑胶业务,只是想跟香港的一众同行共进退。

李嘉诚说:“进口商们垄断原材料,将价格炒至我们无法接受的高位,这样的做法实在让人气愤。在他们的垄断政策下,很多同行已经被逼得宣布破产,上万员工因此吃不上饭。眼见香港的经济越加萧条,塑胶行业更是生意惨淡。若是不加以阻止,只怕会有越来越多的工厂面临倒闭危机,越来越多的工人因为没有工作而吃不上饭。我相信这些都是大家不想看到的事情,所以在这时候,我们长江实业无论如何不能独善其身。”叹了口气,李嘉诚接着说:“如今我们的存货充足,即便分出去一些,公司一时也倒不了。但是却能杀杀那些进口商的威风,让他们知道并不是所有商人都以奸诈为经商守则,在大义面前,我们同样可以暂时放下自己的利益,团结起来共同对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场‘硬仗’,可我们不得不打,不但要打,还必须胜。”

进口商此次垄断原料的做法实在有些过分,香港只要跟塑胶业有关系的商人没有不恨他们的,长江实业的股东自然也不例外,一个个恨不得逮住那群进口商们,狠狠地教训他们一顿。然而,香港毕竟是法治社会,这些想法大家也只能在心里想想。因为无法在行动上发泄,大家心中的怨气更盛,因此他们在听完李嘉诚的叙述后,立马将自己的利益放在身后,同意出售塑胶原料,和众商友共渡难关。

得到众股东的同意后,12.43万磅塑胶原料如期投放市场,用来救援那些停工待料的塑胶厂家。塑胶厂相继开工,很多工人又被工厂召回继续工作。李嘉诚在欣慰的同时也感到忧心。他知道这些原料对于香港数百家塑胶厂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若想真正将塑胶行业从危局中解救出来,必须打破进口商们对塑胶原料的垄断。李嘉诚率先以长江实业董事长的身份向外界表示要和同行们齐心协力,共渡难关,这次以低价出售公司存货就是为了让众人看见他的决心。李嘉诚主张同行团结起来,绕过进口商直接从海外进货,以此打破进口商在塑胶原料上的垄断。在李嘉诚的倡议和带领下,数百家塑胶厂家入股组建了联合塑胶原料公司。李嘉诚想要联合大家共同组建一个塑胶原料公司的想法很简单:进口商能够垄断塑胶市场,是因为单个塑胶厂需要的原材料很少,购货量太少了,外国公司自然不愿意与其合作。现在有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出面,将众多塑胶工厂集合起来后共同进货,塑胶原料的需求量自然就上去了,原料商自然愿意与其合作了。

联合塑胶原料公司成立后,李嘉诚等人马上开始着手联系海外市场,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引入塑胶原料。在大家的努力下,第一批塑胶原料很快运抵香港。当时,香港大部分塑胶公司已经停产。李嘉诚等人不敢怠慢,马上将这些货物按照之前设定的流程,以商品的实际价格,分配给联合塑胶原料公司的众股东们。香港的塑胶原料再也不需要依靠进口商了。进口商们无奈之下,只能降低自己手中的塑胶原料,以防这些原料积压在自己手中。这样一来,困扰全港长达两年之久的塑胶原料的垄断风波平息了。

最开始,联合塑胶原料公司从国外进口的塑胶原料满足不了香港塑胶行业的需求。为了保证更多的塑胶厂买到原料,正常运转,李嘉诚再次将长江实业所储存的20万磅塑胶原料推向市场,以原价转让给需求量大的厂家。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危机中,至少有上百家塑胶厂是因为李嘉诚的帮助才得以生存下去的。

李嘉诚此举不仅在短时间内帮助了数百个厂家,对整个香港塑胶行业的贡献也是举足轻重的。他不顾私利,与同行共患难的精神得到了大家的赞扬,被称为香港塑胶业的“救世主”。这件事情成了香港商界的一段佳话。

李嘉诚很早便从事塑胶制造,他在这一行业中有着不错的声誉和口碑。这次塑胶危机之后,他理所当然地被众人推选为香港塑胶制造商会主席。俗话说,患难见真情,李嘉诚不顾个人利益,敢于以自己的力量在危难中为众多同行撑起一片天空的做法,为他树立了崇高的商业形象。他在众人眼中享受崇高的信誉,越来越多的商人愿意和他合作,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跟着李嘉诚买股票。李嘉诚凭借过人的信誉和声望,将世人眼中“无奸不商”的观念彻底打破,成为同行心目中救人于危难之中的英雄。